【一頁上】 招提千歲傳自序 敎不_二孤起_一。起必因_レ 人。人既不_レ同。敎亦非一。然至_二斷_レ惡 修_一_レ善皆一而已。謂老孔二聖生_二于支那_一。聲_二德音於千邦_一。 吾 釈迦大聖。唯誕_二西天_一。輝_二法光於萬億_一。爾來繼_レ之 傳_レ之。其門其家更無_レ絕也。譬如_二水流_一。英傑俊哲。或先 或後。逐_レ跡紹_レ踵。厥間盛衰是理常也。就_レ 中釋門多分_二宗 派_一。大小權實其派不_レ同。并行_二于世_一。於_レ宗者有_レ異。有_レ理 皆是成佛一道耳。殊吾戒律宗。兼_二備大小偏圓_一。萬行萬 善非_レ他。唯生_二斯宗_一。帶_二 七衆_一而無_レ漏。及_二草木_一而沒_レ捨。 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無量律儀。不_レ可_二思議_一。誰有心人 不_レ學_レ之歟。經曰。衆生受_二佛戒_一。即入_二諸佛位_一矣。誠是 法王骨髓。出家基本。而三世諸佛常法之敎。如來嚴言 之眞別也。金棺永納_二雙林_一。後波離尊者初立_二此宗_一。弘_二通 五天_一。尋迦羅尊者傳_二之華國_一。從_レ是漸後有_二 一名匠_一。號_二 南山大師_一。依_二法華涅槃之玄旨_一。即以_二 四分_一丕興_二毘尼圓 敎_一。以故天人讚稱。梵僧敬仰。厥德行實不_レ容_レ言也。故 【一頁下】 推爲_二戒門之高祖_一也。當時大師法孫龍興 眞大師。應_二 吾 國王之遠請_一。乘_二 一葉輕舟_一。垂_二跡扶桑_一。令_下_二斯邊地 之下凡_一倣_中彼大仙之威儀_上。其大行所_レ薰。喩如_二春興_一_レ物。 精嚴激昂。如_二月在_一_レ星。等慈無礙。似_二日麗_一_レ 天。其名聲也。 其傳法也。蕩々乎而今尚新也。實爲_二日東吾宗太祖_一也。 又厥中世有_二獨英哲_一。諱號_二覺盛大悲菩薩_一。洞_二徹權實_一絯_二 【糸扁に亥】 通持犯_一。再輝_二祖光_一。續_二千燈於將_一燼。其功豈不_レ偉哉。爰 以世稱_二 中祖_一焉。若夫使_下_二先生之行狀_一而虛然_上者。罪歸_二 後學_一。有志諸士豈恐_レ罪乎。因_レ茲今古偉才。志_二于此_一者 頗多矣。故其史傳顯_二于世_一者繁々如也。然集者自門之 士多。而他門之士太微也。況吾佛家諸傳。各分_二派流_一。別 立_二傳門_一。不_レ見乎若_二關之釋書_一。吾戒門之先生甚少。聿又 近比有_二 一律師_一。纂_二吾門三國名匠_一。鏤_レ梓而行_二于世_一。予 得_レ之屢披閱之。尤雖_二戒門一同_一。我祖門古德且少。適雖_レ 有_二數傳_一。其傳來行業未_レ詳。是皆非_二作者之過_一。不_二我門_一 故。未_二親知_一也。故予夙夜勞_二志于兹_一。雖_レ然意高才陋。柰_レ 遂_二斯志_一。將欲_レ綴_レ之。先生行狀或闕或失。求_レ之難_レ得。鳴 【二頁上】 呼桃李不_レ言。與_レ誰語_レ昔。幾度投_レ筆唯濕_二衣巾_一。今若恨_レ 闕非_レ失。止_二已此事_一。猶恐隱沒。以故憂中催_レ勇。思_レ義存_レ 益。聊搜_二殘文筆_一而記_レ之。題曰_二 招提千歲傳記_一。謂初三 卷載_二于本山千歲住持傳_一。中三卷顯_二于一派千歲名律傳_一。 後三卷記_二于自門千歲之雜事_一。離爲_二 九巻_一。庶吾門君子。 曲披_二覽之_一。有_レ非則改。不_レ足則補。然則爲_二祖道勃興之 一助_一乎。吾庸才無文。啻記_二傳來_一爲_レ不_レ失也。由_レ是不_レ憚_二 學者之明眼_一。集而錄_レ之。退待_二吾門後生之英_一矣。    旹 元祿十四辛巳歲春二月佛涅槃日頭陀義澄題_二于唐招 提寺能滿方丈_一 【二頁下】 凡 例 一今傳據者。爲_二諸傳和書遺簡別記。及耳傳口碑等_一也。  片字憶說。是余所_レ謹。以故耳傳猶言_二耳傳_一未_二決定_一  也。見者思_レ之。 一傳中有_レ疑。則述_レ論而決_レ之。若不_レ決者。聚_二之一處_一。立_二  遺疑篇_一。有_レ理則會_二融之_一。理若未_レ詳以立_二異說_一。又決  而非者。則記_レ之而爲_二辨訛篇_一也。味者察_レ之。 一文章甚卑。是余深思_二祖恩_一不_レ耻_二於他_一。全以_二文才_一不_レ  望_二 人贊_一。以_レ文莫_レ笑。讀者知_レ之。 一釋書及僧寶傳等所_レ載六十四人。今傳增_二百十二人_一。合  爲_二百七十六員_一。又加_二雜衆一十七人_一也。 一自_二 天平勝寶_一至_レ今幾一千歲。其間出_二世扶桑_一。弘_二闡祖  道_一者。不_二翅千萬之多_一。此傳也唯記_二載予之所_一_レ知而已。  若欲_二備記_一。更俟_二吾門來學之哲_一。以_二傳不_一_レ多莫_レ責_レ予  也。 【三頁上】 招提千歲傳記卷上之一         南都招提後學釋義澄撰   傳律篇 述曰。傳律者。謂所_下以住_二持戒律_一。兼相_中續寺院_上也。律即 法也。爲_二是吾寺之本宗_一也。若離_二此法_一無_二寺有_一_レ之。又離_レ 寺無_二法有_一_レ之。故謂法與_レ寺相依成_二此宗_一也。若不_レ傳_レ律 則誰預_二此宗_一。若不_レ持_レ寺則法無_レ住_レ之矣。於_二吾寺_一也。以_二 戒律宗_一爲_二我本體_一。傳律之功。嗟偉矣哉。是即所_二以傳律 篇來_一也。若又吾山毳侶有_レ離_レ之者。我將難_レ柰乎。夫太 租者。傳律大者也。其諸祖者。傳律小者也。然其大小喩 如_二車二輪鳥兩翼_一也。闕_レ 一不可。謂太祖傳_レ之。諸祖受_レ 之。聯綿令_レ不_レ斷_レ之故。若離_二傳律_一。曾無_レ有_二吾宗一切之 事_一也。吾宗一切事者。生_二起干唯傳律_一。故以_二此篇_一記_二傳 初_一也。 論曰。傳律者。以_四所_三以住_二持戒律及寺門_一故。汝今連_二住 持祖_一爲_二傳律篇_一。然何直以_二住持_一不_レ名_レ之耶。曰有_二 三傳 【三頁下】 之異派等_一。而紛如故。今以_二傳律_一名_レ之。則無_二遮妨_一故。其 明律篇中。皆爲_二傳律_一無_二遮妨_一者何乎。是爲_二旁出_一。未_レ有_二 吾山正傳_一故。更無_レ亂也。見_二此篇中_一。已有_二旁出_一。謂三傳 派相分密々。是非_レ旁而何哉。曰於_二斯篇中_一旁出。頗有_二 所以_一者何。以_二今傳流_一爲_二何流_一耶。未_レ歸_レ 一故。三傳合 用。若三傳中。捨_レ彼取_レ此。而中_二取捨_一則可。若不_レ 中之則 吾罪莫大。是予所_二以深恐_一也。以故不_レ取_二於此_一不_レ捨_二於 彼_一。而舍_二 三傳_一納_二此篇中_一。不_レ遣_二別篇_一。暫連_二載流_一。以_レ有_二 少證及久流_一也。   扶桑律宗太祖鑑眞大師傅 太祖諱鑑眞。世姓者淳于氏。支那國揚州江陽縣人。齊辨 士髠之後也。誕_二于本朝人王四十一代持統帝二戊子_一。無_二 年號_一治世十一年_一。《割書:■【国構えに考】本朝已下廿一字一本|作嗣聖戊子五年六字》幼而不_レ凡。精銳絕 倫。氣貌雄偉。才思濬發。有_二老成之風_一焉。則天皇后長安 元辛丑年。隨_レ父入_二大雲寺_一。見_二佛陀像_一感悟。求_二出家_一。父 奇_二其志_一許_レ之。遂依_二智滿禪師_一聽_二訓誨_一。其歲太后詔度_レ 僧。乃爲_二沙彌_一。師旹十有四歲。即配_二住龍興寺_一。中宗皇帝 【四頁上】 神龍乙巳元年。就_二于會稽道岸律師_一受_二菩薩戒_一。師旹歲 一十又八。祖曾言_二岸師_一曰。人能弘_レ道。非_二道弘_一_レ 人。吾修_二 闡提行_一。普度_二難化生_一。岸師器_レ之。景龍丁未元年入_二長安 城_一。其二年三月廿八日。登_二西京實際寺壇_一。從_二恆景律師_一 受_二具足戒_一。旹二十一歲。尋事_二景師_一習_二學戒律及止觀敎_一。 而達_二幽玄_一。復屢觀_二光兩京_一。徧歷_二講肆_一。從_二融齋律師_一學_二 南山鈔_一。深入_二要渺_一。又依_二義威。遠智。全修。慧榮。大亮五 師_一。聽_二法礪疏_一 九徧。至_二於諸宗奧義_一。莫_レ不_二通貫_一。恆旋_二江 淮_一以_二戒律_一利_レ物。鬱爲_二 一方宗首_一。由_レ是緇白依歸如_二雲 歸_一_レ岫矣。本朝聖武皇帝以_二正信_一自志_二佛乘_一。以爲此方雖_レ 有_二佛法_一而律儀尚未_レ備。特降_二綸命於榮睿普照二公_一。入 唐聘_二有道律師_一。二公隨_二唐使丹墀廣成_一度_二越滄溟_一。遊_二學 諸邦_一。既歷_二 十年_一。天寶壬午元年。宿習所_レ追。至_二揚州大明 寺_一遇_二太祖昇座說法之席_一。其辨注若_二飛泉_一。聲輰似_二 天鼓_一。 聽徒濟々莫_二斯爲_一_レ盛。二公感喜交起。講終頂_二禮太祖之 足下_一。而請曰。吾槫桑在_二此邦之東_一。界以_二溟渤_一。以_二風之逆 順_一爲_二遠近_一。而未_下易_中以_二道路_一計_上。然佛法於_二 天下_一固無_二彼 【四頁下】 此之沮_一。而師範之來或難之。此毘尼之傳所_二以猶缺然_一也。 昔聖德皇太子記曰。我後二百年有_二異域人_一當_レ興_二眞敎_一。 歲數漸符。大師其能輟_二此方之化_一。爲_二吾國之行_一則善矣。 太祖因感_二其志_一而答曰。嘗聞。南岳思禪師生_レ彼爲_二太子_一 初弘_二佛法_一。又聞。長屋王製_二袈裟千領_一。附_レ舶遠施_二此邦一 千沙門_一。且綉_二偈於衣緣_一曰。山川異_レ域。風月同_レ 天。寄_二諸 佛子_一。共結_二勝緣_一。以_レ此思_レ之。則誠善地也。吾何爲違_二此慇 請_一乎。乃募_二祥彥。法進。思託。曇静等八十餘人_一。本朝天 平十五癸未年《割書:■【国構えに考】本朝已下九字一|本天寶癸未二年》冬十二月舉_二帆東下_一。到_二 狼溝浦_一。風惡舟破。人皆溺_レ水。師獨安然。在_二浮草上_一而坐。 有_レ神捧_レ之。臻_レ岸。餘人在_レ水三分存_レ 一。太祖遙見。欲_二入_レ 水救_一_レ之。忽然空中有_レ聲而云。莫_レ入_二水中_一。俄爾惡風便息。 於_レ玆諸人著_レ岸免_レ死。風寒嚴密。辛苦無_レ譬。更修_二理舟_一。 到_二大坂山_一。泊_レ舟不_レ得。却到_二嶼山_一。留_レ此一月。而待_二好風_一。 一日風静浪平。因以發_レ舟。欲_レ到_二桑石山_一。又風急濤高。 舟垂著_レ石。無_二計可_一_レ量。纔離_二嶮峰_一。還落_二石上_一舟破。諸人 免_レ死。漸上_二海岸_一。水米俱盡。飢渴三日。風停浪穩。下_二臻 【五頁上】 大坂山_一。亦不得_レ泊_レ舟。歸_二至嶼山_一。有_下 人將_二來水米_一相救_上。 復經_二 五日_一。有_二還_レ海官人_一。至來問_二消息_一。告_二之明州太守_一。 太守處分安_二置鄮縣山阿育王寺_一。從_レ是越_レ國渡_レ海。屢 發屢歸。或入_二蛇海_一。或入_二魚海及飛鳥海_一。漂_二其蛇海_一時。 龍神從_レ海涌出。奪_二祖之所_レ寶舍利_一去。祖嘆而謂_レ衆曰。昔 佛法傳_二於漢_一。而漢人不_レ詳。始傳_二於吳_一。而吳人不_レ諒。故 摩騰僧會使_下_二舍利_一以驗_上レ佛。世自_レ是翕然而嚮_レ之。我欲_レ 傳_二法於日東_一。特佩_二舍利_一者。意在_二于斯_一耳。而今爲_二龍王_一 所_レ奪。我無_レ所_レ賴矣。於_レ是叩_レ頭懇禱。時有_二金龜_一。負_レ之而 出。俄化爲_二老翁_一。持以授_レ師曰。我是請雨會上無邊莊嚴 海雲威德輪蓋龍王也。從_レ今已往。此舍利羅所_レ在。我當_二 衛護_一。言訖倐然不_レ見。祖威喜交集。既而春過秋來至_二 天 寶癸巳十二年_一。其冬十月十五日。日東大使藤清河等到_二 延光寺_一。拜_レ祖而曰。弟子等早知大師五度渡_レ海向_二吾日 域_一。將欲_レ傳_レ法。今親對_レ顏頂禮歡喜。譬無_二比物_一。唯願大 師早到_二吾國_一。爲_二傳戒師_一。幸有_二我等之船四_一。乘_レ之去則到_レ 東無_レ難。太祖許諾。時揚州道俗皆云。大師欲_レ向_二海東_一。以 【五頁下】 故防護甚固。進發靡_レ由。玆有_二仁韓_一。從_二務州_一來。竊知_二太 祖欲_一_レ出。備_二具船舫_一。唯於_二江頭_一相_二待太祖_一。太祖與_二同志 者_一隱出_二于寺_一到_レ江乘_レ船。其時冬十月十九日戌剋也。既 欲_二解_レ纜發_一時。有_二 二十四人沙彌_一。追來悲泣。向_レ舶而曰。 大師今向_二海東_一。重觀無_レ由。弟子等願今預_二於最後結緣_一。 言了咽_レ淚不_レ止。太祖哀_二其懇誠_一。孤舟按_レ纜授_レ戒別去。十 一月十日之夜。大件副使竊招_二師及衆人_一。令_レ乘_二舟中_一。他 不_レ知_レ之。十五日四船同發。時有_二 一雉_一。飛_二第一舟前_一去。 仍下_レ矴留十六日。發_二 二十一日_一。第一第二舟同到_二阿兒柰 波島_一。其第三舟昨夜已泊_二其處_一。十二月六日南風急起。。第 一舟著_レ石不_レ動。第二舟發向_二多禰_一去。七日到_二益救島_一。十 八日出_二其島_一去。十九日風雨大起。不_レ分_二 四方_一。午時漸見_二 山頂_一。二十日午刻。第二舟著_二薩摩國阿多郡秋妻屋浦_一。相 尋登_レ岸。寓_二太宰府_一。即天平勝寶癸巳五年冬十二月也。 其六甲午年正月十二日。大伴宿禰奏_三太祖到_二太宰府_一。皇 上大悦。詔請_二京師_一。依_レ茲正月出_二于宰府_一。二月朔抵_二攝之 難波_一。詣_二 四天王寺_一。謁_二太子之像_一。三日移_レ錫到_二內州_一。亞相 【六頁上】 仲麻呂藤公。遣_レ使問候。又一時英哲賢璟靈福等三十餘 人。迎來禮謁。翌日入_二京師_一。上聞_レ之大喜。詔遣_二正議大夫 安宿王及僧都良辨_一。迎_二于羅城門之外_一。館_二於東大寺_一。五 日天竺菩提。唐道璿謁見歡甚。都下緇素到來禮者紛如 也。太祖以_二佛舍利三十粒及經籍法具_一隨_レ表進_レ闕。上皇 命_二正議大夫眞吉備_一慰勞曰。和尚不_レ憚_二鯨波之險_一。直抵_二 是邦_一。其志甚可_レ嘉矣。朕創_二建東大寺_一已有_レ年矣。常欲_下 立_二戒壇_一爲_二僧尼_一受戒_上。以_レ無_二師範_一弗_レ果。和上幸成_二朕志_一。 自_レ今授戒傳律之職。一以委_二和尚_一。亡_レ何任_二傳燈大法師 位_一。是年夏四月建_二戒壇盧舍那殿之前_一。上先登壇受_二菩薩 戒_一。今上及皇后太子皆預_二戒法_一。一時碩德若_二雲福。賢璟。 志忠。善頂。道緣。平德。忍基。善謝。行忍等_一登檀受具。三公 百官及沙彌證修等。都五百餘人。競登壇受戒。是實本邦 建壇授戒之權輿也。後依_レ勅移_二建戒壇于大殿之西_一。又 于_二院北若干步_一建_二唐禪院_一以居之。盛談_二毘尼_一。開_二發四 衆_一。道俗從者雲結風靡。其七年二月。上皇遣_レ使詔曰。朕 將開_二剏梵場_一。以永爲_二弘戒之名刹_一。師其營_レ之。遂賜_二皇子 【六頁下】 新田部之舊地_一。先_レ是一日太祖到_レ此。嘗_二其地味_一。語_二侍者_一 曰。是地吉壤。與_二唐國清宮戒檀地味_一不_レ異矣。後果賜_レ之。 達人所_レ見無_二毫髮違_一。其營造未_レ及_レ完。而上皇崩。。孝謙天 皇亦欽_二師德_一。尊敬尤厚。位賜_二大僧都及法務大僧正_一。太 祖依_レ厭_二綱務煩雜_一。帝改賜_二大和上之號_一。其勅曰。鑑眞和 上。戒行轉潔。白頭不_レ變。遠涉_二滄波_一。歸_二我聖朝_一。號曰_二大 和尚_一。恭敬供養。政事躁煩。不_二敢勞_一_レ老。宜停_二僧綱之任_一。 集_二諸寺_一僧尼。欲_レ學_二戒律_一者。皆屬令_レ習。天平寶字元年。 上欲_レ遂_二先帝之志_一。勅_二高房藤公_一爲_二營之司_一。至_二 三年八 月_一乃成。此歲廢帝元年也。厥規制飛楹層閣塗_レ金間_レ碧。 朱甍畫棟照_二耀林巒_一。恰如_レ化_二成龍天之宮_一也。太祖特立_二 輪蓋龍王祠_一。以鎭_二于寺_一。蓋龍王有_二護舍利之誓_一故也。孝 謙上皇親御_二翰墨_一。書_二唐招提寺四大字_一。懸_二于講堂_一。又詔_レ 祖築_二戒壇_一。從受_二普薩大戒_一。今上同登壇受戒。至_二於皇后 妣嬪公卿大夫_一皆預_二受戒_一。又詔_二 天下_一。爲_二出家_一者。先入_二招 提_一受_レ戒學_レ律。而學_二自宗_一。據_レ之四方雲衲騰踏而赴者。唯 恐後焉。以故常居凡三萬指。四年詔_レ祖啓_二梵網會_一。以資_二 【七頁上】 聖武冥福_一。五年十二月晦。太祖偶遊_二葛木嶺_一聞_二鐘聲_一。尋_レ 響而進。忽見_二 一神人_一。乃問曰。是何鐘也。神曰。此法起菩 薩行布薩說法集會鐘也。移頃法起菩薩與_二諸菩薩_一周帀 圍繞。而布薩說法。逐預_二其會_一。乞_レ籌而歸。其籌今尚存焉。 六年奉_レ勅建_二戒壇于東州藥師寺及西關觀世音寺_一。受戒 依學恰如_二京都_一。師嘗在_レ唐時。有_二 一梵僧_一。以_二祇園靈土三 斗_一送_レ之。故凡所_レ築戒壇。取_二其土_一以塗。而其規矩皆取_二 法於南山_一焉。七年春。僧忍基夢。講堂棟梁折而落_レ 地。群 衆怪_レ之。一日謂_レ徒曰。此仲夏初六吾之終也。諸徒驚悲 而造_二 眞影_一。又恆謂_二思託_一言。我終已願坐死。汝可_下爲_レ我 於_二戒檀院_一別立_中影堂_上也。然後至_レ期面_レ西。加趺而逝。猶 如_レ入_レ定。實天平寶字七年五月六日也。嘗享_二世齡_一 七十 有六。坐_二菩提位_一 五十又三。黑白貴賤號慟悲戀。無_レ異_三釋 尊唱_二滅於雙林_一也。亞相宅嗣卿藤氏刷雉公等。皆賦_レ詩 傷_レ之云。留身三日。容色不_レ變。捫_レ頂猶溫。諸徒奉_レ龕葬_二 於寺之東北隅_一。茲日紫雲靉靆。異香散滿。緇白送者。哀號 之聲滿_二 四衢道_一。太祖在_レ唐所_レ化弟子四萬餘人。又於_二此 【七頁下】 國_一所_レ度緇徒極多。而嗣_二其法_一爲_二 一方衆首_一者四十六 人。祥彥。法進。思託。法載。義静。如寶。仁幹。曇静等也。至_二 于宰官居士及信男信女_一受_二 三歸五八戒_一者。於_二和漢兩 邦_一未_レ知_二其幾千萬人_一也就_レ 中於_二吾國_一如_二右僕射藤田 公。亞相仲麻呂藤公。黃門氷上眞人。及清河藤公等_一。歸_二 崇祖_一尤厚焉。曾唐國大將軍高鶴林。因_レ使_二吾國_一。謁_二祖之 廟_一。而賦_レ詩曰。上方傳_二佛敎_一。名僧號_二鑑眞_一。懷藏通_二隣國_一。 眞如轉_二付民_一。早嫌_レ居_二 五濁_一。寂滅離_二囂塵_一。禪院從_レ今古。 青松遶_レ塔新。法留_二 千歲_一住。名記_二萬年春_一。太祖凡講_二法勵 疏_一 四十徧。行事鈔七十餘徧。羯磨疏輕重儀各十徧。手 寫_二 三大藏_一鎭_レ刹。建_二無遮大會_一若干。修_二造伽藍_一 八十餘 所。又製_二袈裟三千領_一。散給_二 五臺諸衆_一。太祖居恆神異甚 多。自現_二 三目六臂菩薩形_一。斷_二疑者迷_一。或自_二石浮圖_一忽放_二 異光_一。或再_二修塔_一。金剛神化爲_二大力牛_一運_レ材爲_レ助。或有_二 神人_一。旁_レ塔而佐護。或有_下 四神變_二金白之魚_一擁_中護船舫_上。 等。道德之感有_レ若_レ此也。初本朝大藏多_二刁刀魚魯之謬_一。 勅_レ祖校正。祖東渡時。瘴霧傷_レ睛。而大藏文句暗誦故。隨 【八頁上】 即更改。又諸藥物。此方不_レ知_二眞偽_一。勅_レ祖辨_レ之。太祖聞_レ 香別_レ之。一無_二幾誤_一。故勅以_二直偽和上之號_一。其餘神靈繁 如也。太祖事跡。具在_二東征傳等中_一。茲姑存_二 十一於千百_一 而已。 贊曰。吾聖武帝乘_二願力_一來。登_二金輪位_一。令_丙普【二点脱ヵ】天下_一輝_下堯 日光_上。兼潤_乙佛法雨_甲。噫矣聖武帝固不_レ容_レ言也。吾太祖也。 遠應_二聖王之請_一。自起航_レ海。遙越_二巨瀛_一。一旦忽然來臻_二此 國_一。令_下_二 六々州_一聞_中未聞法_上。厥德功實難_レ量也。以故爲_二 三朝 帝師_一。屢承_二恩寵_一。塵中塵外仰_レ之崇_レ之。猶如_三生佛出_二現於 世_一。又似_二優曇華時一開_一也。蕩々乎哉四十餘年。昇座說 法。神感龍現。熇々乎哉表_二準人天_一流_二相南二家戒水於 和漢兩邦_一。厥遺敎也千秋尚新。萬世爲_二吾宗太祖_一。實聖德 遺記不虛也。其將何歟。彼白華主。此孤岸首。彌高彌堅。 吾太祖也。德亞_二金仙之下_一。功在_二南山之上_一。伏恨生_二於千 歲後_一。退喜_レ遇_二于其遺法_一。耻者如_レ敎不_レ學。而汲_レ流却濁_レ 源矣。常登_二影堂_一每_レ拜_二法像_一。恩澤濕_レ衫。不_レ忍_レ去也。吾未_レ 有_レ報_二萬一於祖恩_一。柰_下易_レ移_二景光_一何_上。 【八頁下】   第二祖法載和尚傳 和上名法載。唐國人也。未_レ詳_二姓氏_一。聰慧有_二高志_一。受_二業鑑 眞大師_一。博圓_二戒品_一深通_二台敎_一。在_レ唐開_二法于衢州靈耀寺_一。 名震_二當世_一。後隨_二太祖_一遊_二化此國_一。以_二台律敎_一誘_二迪緇侶_一。 天平寶字七年。太祖臨_レ滅。囑_二師及義静如寶三公_一。權_二招 提衆務_一。由_レ是三大律師一_レ心守_レ命。勸_レ 人弘_レ法。爲_レ世所_レ 重。載公爲_二 上首_一。故推爲_二 二世_一。未_レ知_二其終_一。門人眞璟等 若干人矣。   第三祖義静和上傳 和尚義静。得_二生唐國_一。稟性清純。俊才秀_レ他。師_二事吾祖_一。學_二 台律敎_一。而達_二其奧_一。居_二于揚州興雲寺_一。隨_二于太祖_一來_二至 斯地_一。爲_レ 人所_レ尊。且蒙_二祖命_一。治_二招提衆_一。嘗於_二招提_一自造_二 經藏_一。而納_二經論_一。亦別建_二立寶殿一宇_一。安_二不動尊像_一。某年 弘仁帝詔_二 八宗碩德_一。令_レ論_二宗義_一。師時預。其詔上_二于鳳闕_一。 諸德皆現_二種々神靈_一。師又頃刻入_レ禪觀念。時大風一陣倐 忽吹起。折_二庭樹枝_一。豈非_二道德所感_一矣。弘法利生以爲_二己 任_一。終未_レ聞_レ之。門人明哲。施總。隆紹。清福等若干人。師 【九頁上】 在_二載之次_一。因爲_二 三世_一也。 贊曰。載静二師。扶_レ祖東應。勝幢高堅。光_二耀兩域_一。行潔德 重。國人一覩靡_レ不_二喜盈_一。然行狀失_レ具。今茲所_レ傳祇仿佛 耳。惜乎哉。   第四祖如寶少僧都傳 少僧都諱如寶。朝鮮國人也。不_レ知_二何氏_一。天性異氣秀_二于 萬員_一。幼而入_二于太祖之門_一。乃成_二息慈_一。未_レ進_二具戒_一。太祖東 去。寶便相從。於_二東大擅_一自_二吾太祖_一受_二於具戒_一。貫_二通律 敎_一。發_二明台門_一。戒行清白。爲_レ國被_レ重。住_二持野州藥師寺_一。 譽振_二東州_一。天平寶字七年。親受_二太祖遺囑_一。歸_二住招提_一。以 爲_二 四世_一。桓武皇帝崇_二于其德_一。勅召_二宮內_一。受_二菩薩戒_一。由_レ 是后妃太子及公卿太夫等。相共受戒。故緇素從者雲結 風靡。其年勅就_二子招提_一建_二創五間四面玉殿_一。莊以_二 七寶_一。 而奉_二安彌陀三尊之像_一。兼又下_レ詔於_二此寶殿_一。令_レ講_二玄義 文句止觀_一。以爲_二式例_一。 永代不_レ絕。又賜_二封五十戶_一。師上_レ 表以謝。亦自別建_二 一殿_一。安_二 地藏大士之像_一。延曆二十三 年春正月。進_二表於闕_一。奉_レ旨而開_二律講于本山_一。聲名益顯。 【九頁下】 國人歸依。某年間任_二少僧都_一。弘仁六年正月七日安然而 化。居_二于扶桑_一 六十餘年。齡迨_二 八旬_一云。師臨_二命終_一。引_二法 弟壽延等_一寫_二大般涅槃大乘印佛等一百二十七卷_一。兼延_二 啒百僧_一。講_二讚一乘_一。以報_二 四恩_一也。師道德峻高。夐然離_レ 群。故一時名德罔_レ不_二望_レ風往來_一。如_二弘法大師_一爲_二魚水 交_一也。所_レ度門人太夥。其中爲_二 上首_一者。豐安。壽延。昌禪 等若干人。皆爲_二釋家大匠_一也。厥餘宰官士庶等預_二受戒 法_一者不_レ可_二勝計_一焉。 贊曰。孔門唯有_二夫子_一而無_二曾子_一。則譬有_レ月如_レ無_レ水乎。 善哉此月有_二此水_一矣。我祖門亦復如_レ是。且戒香芬々而 慧燈赫々也。寶公其何人歟。謂所_三以吾祖門有_二寶公_一。猶_三 彼孔門有_二曾子_一也。亦善哉此月有_二此水_一矣。   第五祖豐安贈僧正傳 贈僧正豐安。參州人也。傳闕_二姓氏_一。俊敏神志過_レ 人。救蟻 之歲入_二于招提_一。師_二事如寶僧都_一。修學能勤。寒暑無_レ倦。長_二 于經論_一。明_二於毘尼_一。以故戒光輝_レ國。德風震_レ 四。熾弘_二戒 律_一。屢度_二群生_一。黑白嘉尚。河臻濤涌。去弘仁六年。師範寶 【十頁上】 公暗自_二示寂_一。任_二本山首_一。爲_二第五世_一。於_レ聿歡聲雷震。遠 響_二 天聽_一。平城帝皇詔于_二大內_一親受_二大戒_一。至_二妃嬪公卿_一。 預_二戒法_一者森々然也。帝觀_二師之規模弘大敎觀淹博_一。增 加_二崇重_一。弘仁七年二月朔。勒任_二律師_一。尋進_二少僧都_一。天長 年間命_二諸宗匠_一各上_二宗義_一。師奉_二其勅_一撰_二戒律傳宗旨問 答記三卷_一。以備_二叡覽_一合_レ旨。其二年四月十一日勅擢_二大 僧都_一。尋詔_二國內_一。如_二 天平寶字之例_一僧尼新受戒者。悉令_三 從_レ師習_二學戒律_一。賴_レ之海象來歸猶如_二萬水之赴_一_レ壑。以故 常居幾一萬指。更無_レ異_二太祖在世_一也。授_レ戒說_レ法。日以般 般。演說梵音。清麗恰如_二懸河_一。其理皆宣_二甚深微妙之旨_一。 藹然有_二青藍冷冰之譽_一。帝勅賜_二寶田若干_一。帝又欽_二師德_一。 捨_二于王宮_一以造_二長廊_一。帝詔_二臣小竝等_一。就_二于招提_一建_二 五 層塔_一。塔中安_二于四佛尊像_一。五層高聳突_二出碧間之外_一。荘 嚴之妙煒々煌々昭_二映旭日_一。師又自置_二放生池於諸州_一。平 世慈濟推_レ茲可_レ知。天長四年秋九月日。帝爲_二親王_一造_レ佛 寫_レ經。四日之間大開_二法筵_一。師預_二其詔_一爲_二講匠_一也。九年 春正月甲子。帝御_二紫震_一啒_二請名侶_一。而令_二論義_一賜以_二御 【十頁下】 被_一。師奉_二其詔_一。恩寵日以厚也。承和七年九月十三日。泊 然而寂。同二十八日。帝勅賜_二僧正綱位_一。蓋慕_二其德_一也。受 戒得度弟子數萬人。嗣法上首。道静。圓勝。永穩等若干 也。王子百官信男信女。受_二 三歸五八戒_一者。以_レ指難_レ記。普 天道俗。聞_レ訃靡_レ不_レ哀_レ之云。所_レ著招提本源流記三卷。 《割書:承和二年六月|十一日撰_レ之。》戒律傳來記三卷。《割書:承和元年|撰_レ之。》 贊曰。爲_レ 人遇_二于眞法_一甚難。偶雖_レ値_レ之隨_二于明師_一亦難。 于_レ爾安公親事_二明師_一。且受_二眞法_一。而學_二得之_一如_二蘭菊_一也。 可_レ貴太祖法孫千萬之中。唯擢_二此師_一仰_二傳燈祖_一。加之上 天子下庶人。皆以敬_レ之。猶如_二佛陀_一。實師之德穆々乎哉。 疑是大士遊來歟。   第六祖眞璟和上傳 和尚眞璟。未_レ聞_二姓與_一_レ國。本出_二于法載和上之門_一。實吾太 祖法孫。而學行爲_二拔群_一也。倦々名在_二當世_一。其終未_レ詳。 附_二法于戒勝律師_一。   第七祖戒勝和尚傳 和尚諱名_二戒勝_一。眞璟律師之高弟也。神性聰敏。大張_二戒 【十一頁上】 綱_一。名有_二律林_一。其終未_レ聞。傳_二法于喜高律師_一。   第八祖壽高和上傳 《割書:壽或作_レ喜》 和尚壽高。受_二法于前和尚戒勝公_一。尤達_二吾道_一。聲德鳴_レ國。 授_二律于增恩大德_一云。   第九祖增恩和上傳 《割書:恩或作_レ思》 和上名增恩。受_二律于壽高律師_一。後授_二之安談和尚_一。其終 未_レ知。實戒門明匠也。   第十祖安談和尚傳 《割書:談或作_レ鎭》 和尚安談者。增恩和尚上足也。點慧超邁。後傳_二法于喜寬 大律師_一也。   第十一祖喜寬和上傳 和尚喜寬。性有_二敏才_一。隨_二安談和上_一習_二戒律旨_一。某年間受_二 法于談公_一。爲_二戒門祖_一也。後授_二傳法於曆悰律師_一。 贊曰。自_二眞璟公_一至_二寬大德_一。皆是律林翹楚。僧海鯤鯨。而 爲_二吾傳燈祖_一。柰_下失_二事跡_一何_上。   道静仁階眞空三大和上傳 和尚道静。爲_二豐安僧正之上足_一。實如寶僧都之法孫也。 【十一頁下】 修_レ道研_レ精。殊善_二戒律_一。附_二法仁階_一。階公儀貌魁梧。志行 端潔。依_二静律師_一親嗣_二其法_一。始住_二戒壇院_一。昌以_レ律鳴。後 入_二招提_一。能支_二祖道_一。授_二律于眞空律師_一。空公俊英。偉以_二此 道_一震_二扶桑州_一矣。   施總尊叡二和尚傳 和上施總。義静之徒也。好_二於律學_一。名鳴_二京師_一。授_二與法于 尊叡_一。叡又多才。而能弘_二此道_一云。   明哲和上傳 和上明哲。吾律門中眞明哲也。本出_二于唐律師義静之門 下_一。   隆紹實義願盛三和上傳 和上隆紹。義老人之門資。於_二吾宗門_一通_二奧義_一也。傳_二法 實義_一。義公敏英超_レ倫。受_二得此道_一。傳_二付願盛_一。盛又才智 秀_レ他。以_二戒律旨_一名有_二于時_一。   清福豐亮觀澄三和上傳 和上清福。義静之徒也。聲振_二戒林_一。傳_二其律法_一流_二之豐亮_一。 亮爲_二其器_一。受_レ之推_レ世。後附_二與之律師觀澄_一。澄公有_二英 【十二頁上】 才_一。廣達_二其旨_一。布_二法于世_一。   昌禪壽延二和尚傳 和尚昌禪。及壽延。并出_二如寶律師又門_一也。實法門龍虎。 吾家鸞鳳也。延殊一代魁才。與_二安僧正_一能令_下_二此敎_一不_上 墮_レ 地也。未_レ聞_二行業之具_一。是余恨而已矣。   圓勝豐惠安康三和上傳 和尚圓勝。豐安徒也。爲_二如寶僧都法孫_一。而於_二吾敎_一有_二于 美譽_一。附_二法豐翼_一。即勝公徒。翼亦一世哲人也。授_二法安康_一。 亦俊秀人。即豐翼公徒也。 贊曰。從_二 上静公_一以下至_二康公_一之諸師。皆以爲_二當山傳燈 祖_一。而英偉魁傑之士也。厥事跡吾求_レ之不_レ得。實耐_レ恨也。 凝然國師記曰。從_二此等祖_一已未至_二範律師_一。星霜已過_二百 餘年_一。聖朝且經_二 十四世_一。惣不_レ知_二住持人名_一《割書:云云。》 嗚呼其中世無_レ 人歟痛哉。 論曰。有_レ客問_レ予曰。自_レ是至_レ範一百餘年。其間租流滅 歟如何。予答曰。不_レ爾。客曰。何爲其然乎。予曰。編_二於斯 傳_一每_レ至_二于此_一。或悲或怨。忘然幾度投_レ筆。然觀國師曰。 【十二頁下】 《割書:傳通記下|之九紙》其名行不_レ記_二于世_一。人名難_レ知。雖_レ然習學不_レ絕 矣。又國史等中。多記_二招提事_一。若都無_レ 人。云何有_レ事。已 是有_レ事。事必依_レ 人成。故可_レ知必有_二其人_一也。況亦無_レ 人 豈有_レ寺邪。貴賤未_レ識。寺有必人有。是世常理歟。以_レ是 推_レ之。當_レ知不_レ絕顯然也。且夫範公好相。以_レ筧流_レ水。豈 筧絕有_二水流_一乎。客曰。水者何乎。予曰戒也。客曰。筧者 何乎。予曰人也。豈筧斷有_レ傳_レ水乎。尤足_レ爲_二明據_一也。嗟 夫人能弘_レ道。未_レ弘_レ 人也。爰以不_レ絕。是有_レ 人之謂也。於_レ 聿予少息_二大愁_一耳。客亦莫_レ疑矣。客曰。善哉雖_レ然不_レ絕 豈有_レ謂_二 中興祖_一邪。予曰。有_二 二種_一。謂斷與_レ廢也。客曰。然 則中祖之興興_レ廢之興歟。予曰。唯々爾也。客曰。然何又 天人來下讃_レ興_二絕律_一。言似_二相違_一。予曰。是贊_レ德言。故惣 謂_レ之。何對_レ之乎。何況持戒者絕故。客曰。律夫以_レ戒爲_レ 基。豈謂_二無_レ戒而未_一_レ絕邪如何。予曰。未_二必悉絕_一。偶有_二持 戒_一。然法律衰清濁混濫故。尚如_二予先言絕_一也。客曰。其濁 何哉。予謂破戒也。客曰。梵網經云。若千里內無_二能授_レ戒 師_一。得_三佛菩薩形像前受_二得戒_一也。謹案_二此意_一。謂有_二能授 【十三頁上】 師_一。則必不_レ用_二自誓_一。若無_レ之則可_レ用_二自誓_一也。然千里內 已有_二持戒_一何乎。中祖用_二自誓_一哉。予曰。中祖先登壇受 戒。所以者何。遣疑鈔曰。南都七寺皆悉登壇受具。自_レ昔 至_レ今都無_レ絕也。祖豈_二獨漏_一邪。然作法不_レ明。故中祖憂_レ 之。再行_二自誓法_一也。客曰。其時皆爾乎否。予曰爾也。所_レ 謂泉涌芿公登_二觀世音壇_一。極樂性師受_二東大壇_一 等。其比 行_二羯磨法_一。作_二受戒義_一。舉_二 天下_一爾。以_レ何疑_レ之。況復藏 俊。覺憲。貞慶。戒如等。皆以清律士也。以故中祖自誓受。 後行_二別受法_一。而廣行_レ世。夫豈非_二 中祖之興興_レ廢之興_一乎。 客曰。自誓法未_レ預_二別受法_一。中祖以_二自誓法_一興_レ律。然則 別受正傳絕否。予曰。先有_二筧水_一。相續流_二出憲俊慶如之 法川_一。後又流_二入中祖之深淵_一。其筧水者。源出_二于吾太祖 律海_一也。卒見_レ之則似_レ絕而不_レ絕。繩々如_レ縷焉。況又律 者。夫以_二大小一切戒律_一惣爲_二 一宗_一。豈非_二豐安僧正之言_一 邪。假使實斷絕後有_レ汲_二戒水_一者。是即吾祖末徒也。所以 云何。其戒水者皆是吾太祖律海殘流也。何況不_レ絕夫 贊然也。只自_レ論_二繼絕_一。持_レ戒習_レ律者。縱無_二師承_一。又即吾 【十三頁下】 太祖實後葉也。縱有_二師承_一。不_レ學不_レ行。全非_二吾太祖之末 流_一也。客乎客聿生_二疑冰_一自_レ論_二戲事_一。寧孰_二若干勤_一矣。 又論曰。夫吾太祖及_二入滅期_一。命_二法載。義静。如寶三大和 上_一。付_二屬吾招提之衆務_一。其義顯然。可_レ見_レ之也。然中世 三流并絕_二 人名_一。其中以_レ誰爲_二今流_一邪。予曾披_二覽古記_一。 有_二範公傳受老德之言_一。謂吾昔少時。隨_二戒光公_一學_二戒本_一 也。以_レ是思_レ之。爲_二載流_一明。然今汝指_二如寶豐安_一記_二相 承次_一。此義如何。謂如_二汝所存_一吾復如_レ此。然載公後未_レ 有若_レ安。若有_レ如_レ安告_レ我。我將直記。安德大也。誰有_レ竝 之。故吾尊_レ德記_二其次第_一。況又古多稱_二第五祖_一。吾今胡 拒_レ之邪。然今所_レ傳宜_レ從_二 三傳_一。捨_レ 一取_レ何。必用_二 三傳_一。所 以云何。於_二何傳流_一。皆吾太祖律海一味。何有_レ別乎。故 予置_二安公次於載公徒_一也。又以_二安公_一置_二璟公上_一。從_レ古 以_レ安謂_二 五世_一故。《割書:就_レ爲_二 五世_一更有_レ論|之。具如_二別記_一_レ之也。》其義明故。然何煩亂_二 傳流_一。以_レ安立_レ傳。則可_レ置_二其徒_一。不_レ然置_二璟之徒_一。甚哉汝 於_レ情也。子論未_レ盡。予安公次連_二載公徒_一。爲_下連_二續傳燈_一 不_レ斷_レ之也。於_二寶 ̄ノ傳流_一。末失_二 人名_一。於_二載流通_一連々乎 【十四頁上】 也。間思知_レ之。自有_二理在_一。上來所_レ謂三傳。合用不_レ可_レ依 一。予故以_二 三師徒_一不_レ記_二別篇_一。并載_二此篇_一。伏嘆中世不_レ 記_二 人名_一。故難_レ決_レ之。然爲_二載流_一垂_二於十世_一知_レ名欠如。 爲_二静傳燈_一或四世或五世聞_二其名_一耳。爲_二寶遺法_一落々乎 也。然安公之德甲_二于人世_一。屢蒙_二 天恩_一。時預_二論師_一。忝爲_二 帝師_一。官轉_二僧正_一。扶桑國裡潤_二其法雨_一。夫僧正也。名譽 籍々。受性溫々。誰有_レ齊_レ肩。傳燈祖師非_二安公_一而誰。然 傳流非_レ 一。各有_二 流派_一。今且啻據_レ 一耳。況謂_レ 之則會_二于 三傳_一。爲_二今傳通_一也。猶具顯_二于下卷傳燈宗派之圖_一也。    第十二祖曆悰和上傳 和尚曆悰。寬律師之門人也。傳_二法于雲茂律師_一。穎悟甲_レ 人。故爲_二吾傳戒祖_一也。   第十三祖雲茂和上傳 和尚雲茂。種性逸羣。遊_二心於毘尼_一。從_二歷宗【悰の偏欠ヵ】公_一嗣_レ法。與_二 之戒光大律師_一。   第十四祖戒光和上傳 和上戒光。受性敏利。識量超_レ群。受_二戒于雲茂律師_一。又 【第十四頁下】 傳_二之某等_一。常恆講_レ律授_レ戒。其終未_レ詳焉。 贊曰。此三大德。實律家明燈也。祖門珍寶也。當_下絕_二 人名_一 間_上。吾得_二此三人_一。誠如_二貧人得_レ寶。又暗中得_一_レ燈也。豈是 非_二律家明燈祖門珍寶_一邪。 論曰。前論已謂。中世不_レ知_二 人名_一。然此三人已有_レ之。而 知_二其名_一何云_二不知_一乎。謂前論者觀公所_レ嘆。余又與_レ之。 然吾頃年偶視_二古書中記_二此三名_一。予於_レ茲喜不_二自勝_一。採_レ 筆直記。鳴呼吾得_二斯人_一。譬如_二瘻人之獲_一_レ起。又如_二喝者之 得_一_レ水也。然觀國師未_レ見_レ之乎。公若看_レ之。喜記_二之毫_一。未_レ 視明也。以_レ不_レ記故而自_二承平元_一至_二大仁元_一已經_二 一百 七十八年_一。《割書:傳通記|取意》 其間爲_二唯三人_一。歷_レ歲久如。其人微也。恐 有_レ闕乎。唯々然雖_二少闕_一。於_二其傳律_一仿佛不_レ斷。所以云 何。令_下_二其人々_一爲_中 五十壽_上。三五即十五合一百五十年也。 有_二殘二十八年_一。其間有_二老德_一也。推_レ之計_レ之。不_レ絕綿々。 奚容_レ疑乎。然安不_レ謂_二前論_一而有_レ茲邪。不_レ論_二前論_一恐_二 事濫_一也。故待_二此論_一吾判_二擇之_一也。既傳律不_レ絕。并存_二 其人_一。何直不_レ連_二其人名_一。而煩先論_二繼絕_一。後連_二 三師及 【十五頁上】 老德等_一邪。子論未_レ盡。前論是依_二觀國師之正說_一。今補_二前 論之嘆_一。吾今得_二斯三祖_一也。所_三以是吾大恐而作_二此書_一 也。   第十五祖一般老德傳 老德未_レ詳_二其名_一。故或稱_二招提殘僧_一。或呼_二 一般老德_一。又 號_二禿丁_一也。余取_二其一_一呼_レ之耳。某年間有_二大德實範_一。常 嘆_レ滅_レ律。入_二春日宮_一。請_二其感通_一。於_二期滿日_一得_二好相_一也。 範不_レ耐_レ欣。而任_二神夢_一尋入_二招提_一。範已入_レ寺。耄松垂々。 百草芊々。看無_二 人有_一。殿堂朽破。無_レ忍_二雨露_一。山鳥々聒 虛成_二孤窟_一。範倩思_レ古感_レ今。涕淚濕_レ巾。範屢顧眄。傍有_二 一僧_一。追_レ牛畊_レ田。範問_二老德_一曰。寺無_二比丘_一乎。眞公影 堂在_二何處_一乎。老德答曰。太祖影堂在_二其處_一也。又曰。余 雖_レ不_レ全_二道儀_一。少時曾依_二戒光和上_一聽_二戒品_一也。範聞_レ之 生_二難遭想_一。請_レ【二点の誤ヵ】受戒傳_一。 老德著_レ衣誘_レ範。相偕進_二登影堂_一。 於_二太祖前_一親授_二戒印_一。師資相直調_二其規則_一。範親受_レ之。 自不_レ堪_レ喜。慇懃謝禮。揖別歸去。從_レ其歸_二 中河寺_一。昌唱_二 吾敎_一也。由_レ是律敎燈々相續不_レ斷_二于今_一。師之功力豈不_レ 【十五頁下】 偉哉。其終未_レ詳。 贊曰。鳴呼老德何人乎哉。月隨_レ 地自雖_レ畊_レ田。常持_二戒 本_一。誠至人也。今時人也。溫衣飽食。尚不_レ誦_二戒本_一者多。 亦衰乎哉。余倩想_二範公之戒傳_一。當非_二 人世之事_一也。春日 託夢。老德授傳。豈非_二奇異_一。疑是其一老德。恐化人歟。 不_レ然何能如_レ此。實奇矣哉。   第十六祖實範律師傅 律師實範。京城人也。姓藤原氏。諫議太夫顯實第四子 也。智度冲深。神用高爽。少而出_二父母之家_一。投_二興福寺_一。 習_二學唯識_一。洞_二明底蘊_一。後入_二醍醐_一。從_二嚴覺公_一稟_二於密敎_一。 覺公先夢。青龍出_レ池矯_二首水面_一。因召_レ徒曰。今日必有_二 求法人來_一。若等當_レ拂_二壇場塵_一。以_二其日_一果範公至。覺公 大悦。乃竭_レ底授焉。又依_二横川明賢公_一學_二止觀旨_一。而通_二 幽微_一。又謁_二諸宿老_一既博_二群宗_一然嘆_二律敎弗_一レ興。夙夜竭_レ 意披_二閱律書_一。以_レ之爲_レ業。緣_レ之四律五論三大五部溢_二于 胸中_一淵々諄々。一日自思。戒貴_二師承_一爲_レ本。吾雖_二勤究_一 柰_レ無_二師傳_一。因_レ是詣_二春日社_一。期_二 七晝夜_一慇祈_二神託_一。期滿 【十六頁上】 之夜。夢自_二招提_一以_二銅筧_一通_二淨水于中川_一。寤後以爲。是 好相。明旦至_二招提_一。見_二殿宇荒廢緇徒零落_一。一殘僧畊_二于 田_一。師近問曰。太祖影堂何在。僧指_二其處_一。亦問寺中無_二 比丘_一邪。僧曰。我雖_二不敏_一曩曾聽_二 四分戒本于戒光和上_一。 師大喜。遂就_二影堂_一乞爲_二授受_一。尋歸_二 中河_一。大開_二講席_一。四 來學徒雲臨海涌。初師在_二忍辱山_一。因_レ採_レ華至_二 中川_一。見_二境 物靈_一。乃奏_レ官建_二伽藍_一。號曰_二根本成身院_一。後亦入_二招提_一。 永久四年奏_二于鳳闕_一。修_二理伽藍_一。盛說_二律敎_一。於_レ斯律徒 來聚。更復_二古春_一。又於_二戒壇院_一興_二行登壇受具之規則_一。同 五年三月。行尊覺行等三十八人。登壇受具。常張_二律席_一。 屢度_二群迷_一。七衆競興。律法漸盛。一寺碩德。如_二藏俊公_一 隨_レ師受_レ戒學_レ律。律徒不_レ召到集。士女不_レ求來歸。恰如_二 水流風草_一也。某年烏羽皇帝_一紹_レ師修_二秘密法_一。祈_二其叡 願_一云。師於_二醍醐_一受_二彌陀法于嚴覺公_一。覺曰。於_二生死之 縛_一法性蓮華生。師聞_二此言_一嗚咽涕泣也。後移_二居於光明 山_一終焉。嘗述_二于大經要義七卷_一。解脫慶公甚稱_レ之也。又 記_二戒壇式_一云。 【十六頁下】 贊曰。受具軌則。大約有_二 二法_一。乃通與_レ別也。謂律未_レ許_二 自誓_一故。約_レ通自誓得戒。然今範公嘆_レ無_二別受戒傳_一。而 任_二神夢_一隨_二 一殘僧_一親得_二戒印_一。奇哉銅筧好相。異哉一 般老德。可_レ貴吾佛遣使乎。可_レ仰高德之深志矣。然後學 僧侶唯迷_二 一片理_一。未_レ知_二 一片理_一。而浪疑_二于範公得戒_一。彼 不_レ知邪。春日神宮垂_一跡吾佛_一也。疑_二銅筧之好相_一而不_レ 信_二範之戒傳_一者。嫌_二神託_一歟。若斯神詫虛妄。則吾金仙 之敎勅豈非乎哉。且知如來深々內證親在_レ茲歟。祇後生 名律請察_レ之也。   第十七祖藏俊贈僧正傳 僧正諱藏俊。住_二于興福菩提院_一。大振_二學道_一。於_二法相敎_一深 究_二蘊奧_一。普天無_レ比。依_二實範公_一傚_二戒律旨_一而徹_二其底_一。道 價日高。四衆依仰。如_二覺憲公_一隨_レ師受_レ學云。   第十八祖覺憲僧正傳 僧正諱謂_二覺憲_一。平安城人。藤氏左丞通憲之子也。聰英 超_二出群倫_一。幼而入_二興福寺_一。從_二藏俊公_一聽_二唯識敎_一。兼學_二 戒律_一。銳_二精律部_一。玅入_二深義_一。建久六年慶_二東大寺_一。師爲_二 【十七頁上】 唱導_一。帝將_二百官_一親預_一其會_一。又居_二于壺坂寺_一云。以_二戒律 敎_一付_一授貞慶律師_一。   第十九祖貞慶律師傅 律師貞慶。又號_二解脱_一。北京人也。尚書左丞貞憲之息。誕_二 生于久壽二年_一。即覺憲僧正之甥也。明敏駿發。都是絕_レ 儔。應保二年入_二興福寺_一。時齡八歲。相尋薙染。依_二覺憲 公_一習_二慈恩敎_一。莫_レ不_二洞達_一。又從_二覺公_一傳_二受律部_一。律師本 來好_二其宗風_一。於_レ茲淬礪罔_レ怠。終通_二持犯_一。某間受_レ詔爲_二 最勝講匠_一。又爲_二帝之落慶導師_一。由_レ是嘉聲遐布。黑白四 至。嘗與_二明慧辨公_一友善。辨吾邦中興偉器也。又就_二于興 福_一別建_二 一院_一。號_二常喜院_一。爲_二律學場_一。乃集_二學律者二十 員_一。日啓_二律席_一。吾中祖亦入_二其數_一也。建仁三年。於_下_三吾招 提補_二 一僧坊_一。爲_二 一道場_一。開_二於釋迦大念佛會_一。令_二群生_一 結_中善緣_上。爲_レ之和州諸寺諸山結_レ講聚_レ會。歸_二命金骨_一。緇 白來詔如_二雲水_一然。爰以世稱_二之大會_一。至_レ今凡五百年。未_二 會斷絕_一也。性不_レ望_二浮華_一。好_二增賀玄賓之風_一。壽永二年 終入_二笠置山_一。剏_二置草庵_一。山泉之美頗極_二幽絕_一。更不_レ顧_レ 【十七頁下】 世。師初登_二于太祖影堂_一昇座論義云。建曆三年二月三 日。於_二海住山老宿坊_一安然化去。報算五十九。門人甚多。 其中有_二慈心公_一。又學_二師風_一任_二厥山坊_一也。師殊常恆嘆_レ 不_レ起_二律幢_一。而自深盡_二其志_一焉。   第二十祖戒如律師傅 律師戒如。世_二出興福知足坊_一。尤有_二才譽_一。從_二于貞慶和上_一 學_二戒律敎_一。恆以_二律講_一爲_二己任_一也。聚_二其會下_一者。皆悉一 時名衲英哲也。即若_二覺盛。叡尊等_一是也。後付_二法于吾中 祖大悲菩薩_一也。某年間於_二招提太祖影堂_一講_二開太賢之 梵網古迹_一云。 贊曰。俊及如公之四師。皆是唯識大匠。而明_二戒律旨_一。能 支_二吾道_一。令_レ至_二 中租_一。其功不_レ少。然本爲_二他家之祖_一。故吾 今頗闕_二其事跡_一。若他家人。詳考_二行狀_一。記_二其全傳_一。則余 志也。但是微載_二其傳_一有_二傳律功_一故。實是相家大匠也。況 復如_二慶上人_一。多載_二諸傳_一。余何以_二庸才_一記_レ之乎。來者莫_レ 疑也。 論曰。四師皆是唯戒學傳燈祖耳。未_レ聞_レ爲_二吾山宗務_一也。 【十八頁上】 何乎連_レ此充_二吾山務_一。實夫四師是興福之碩德。焉預_二吾 山之首_一。然如_二慶公_一。登_二吾祖堂_一開_二演論談_一。又建_二東室_一始_二 大法會_一。豈謂_レ非_二吾山之首座_一邪。許_レ之餘師又準_レ之歟。 予觀_二或記_一。四師皆以稱_二吾山務_一。全非_レ無_レ據。定知雖_レ爲_二 興福之首座_一依_二戒傳義_一。兼任_二吾山長者_一乎。今以兼_二住數 寺_一。令_二唯一人_一爲_二其長者_一非_レ無_レ例也。況亦別蒙_レ除者乎 奈存_レ片邪。必勿_下以_二兼住持_一定_中寺甲乙本末_上。或從_レ本至_レ 末。或自_レ末至_レ本。全是非_二寺甲乙_一。有_レ德有_レ緣。以任_二其首_一。 今時愚徒多迷_レ之哉。謂從_二此寺_一住_二彼寺_一。則指_二彼寺_一呼 稱_二末寺_一。然何有_下從_二本寺_一。住_中末寺_上邪。可_レ笑未_レ知_下住持 與_二本末_一名別_上焉。 【十八頁下】 招提千歲傳記卷上之二  傳律篇      南都招提後學釋義澄撰   第二十一世《割書:中興第|一世》大悲菩薩傳 菩薩諱覺盛。字稱_二學律_一。亦自號_二窮情_一。和州服鄕人也。姓 氏未_レ詳。降_二誕于建久四年_一。其日奇瑞太多。人皆恠_レ之。骨 相偉嚴。聰穎超倫。方八歲。便奇然有_二超塵之志_一。師_二事興 福金善法師_一。遂圓頂脫_二俗服_一。晝修_二練學業_一。夜跌坐習_レ觀。 分陰不_二空過_一。依_レ是唯識俱舍諸典研_二磨之_一究_二其深奧_一。建 曆二年。解脫講師爲_レ興_レ律擇_レ 人。如_二沙中陶_一_レ金。乃集_二秀倫 二十人於常喜院_一。專令_レ習_二學律敎_一。師亦隨_二其數_一。時年二 十歲也。齡雖_二最少_一。惠觀絕_レ倫。曾無_二相竝_一。一日慶公令_三徒 某書_二 二十員之諱字_一。公披_二閱之_一。自爪_二師之諱字_一。而輒嘆 曰。異時成_二照世大明燈_一者必此子也。於_レ是衆人皆指目。 貞應二年夏。初安_二居於常喜院_一。專學_二律藏_一。偏瑩_二戒珠_一矣。 時明惠辨公居_二于山城州高山寺_一。盛唱_二法道_一。聲名昭々。 乃天下明俊。師往依焉。學_二雜華敎_一。而達_二其玄律_一。終以_三律 【十九頁上】 法未_二發興_一爲_レ恨。乃隨_二知足戒如公_一。日以_二律學_一雖_レ爲_二自 任_一。如公當代律範也。於_レ茲嚴寒酷暑曾暫不_レ怠。吾家諸 典悉該通焉。一日詣_二長谷寺_一。路經_二釜口_一。風雨暴起。師休_二 一社_一。忽値_二 一僧_一。談及_二律門事_一。師曰。據_二占察瑜伽所說_一。 以_二自受羯磨_一稟_二受戒法。則七衆各得戒。而成_二其性_一。傍有_二 思圓尊公_一。偶謁_二神舍_一。聞_二於此談_一。喜不_二自勝_一。因對話久之。 師喜_二其同志_一。共約_二斷金_一。自是勵_二興律之志_一益切。嘉禎元 年講_二表無表於常喜院_一。叡尊等爲_二之聽徒_一。明年師意謂。 當自誓受戒以果_二本願_一。時尊在_二生馬_一。鍊_二學律敎_一。師乃遣_レ 使促_レ歸。尊大喜飛_レ錫而至。師與_レ尊及圓晴有嚴三公。同 於_二法華堂_一嚴_二飾道場_一。禱祈_二好相。師以_二慈氏尊_一奉之。乃 感_二瑞應_一。又降_二蓮華於天_一。或翻_二々空中_一。或墮_二 地上_一。恰如_二 張_レ綿鋪_一。秋九月朔。依_二大乘三聚通受法_一。各自誓受_二近事 戒_一。次日納_二息慈戒_一。三日晴嚴二公登具。四日師與_二尊公_一 進具。師于_レ時四十又四矣。樹_二律幢於興福松院_一。緇素老 若靡然向_レ化。若_下大旱之望_二雲電_一嬰兒之慕_中乳母_上。果而不_レ 爽_二慶公之記_一。藹然有_二青藍冷冰之譽_一。當_二此時_一。若_二信願遍。 【十九頁下】 迴心空_一。號爲_二 一時鸞鳳_一。咸集_二會下_一。輔_二其道化_一。曆仁元年 冬十月二十八日。尊公結_二界西大寺_一。師受_レ請秉_二羯磨_一。明 日行_二 四分布薩_一。師昇座說戒。感泣落淚而不_レ已。後尊公 問_二其故_一。師云。我嘗作_二布薩_一。至_レ唱_二清淨_一。私念。戒根不_二清 淨_一。而妄唱_二如_レ是言_一。自欺欺_レ他。不_レ意今日預_二此勝會_一。如_レ 法行_二布薩_一。故悲喜交集。不_レ覺涕泣耳。仁治元年春講_二梵 網_一。忍性等預聽。其年天福皇帝聞_二師道化_一。詔入_二大內_一。受_二 菩薩戒_一。至_二于后妃公侯_一。同受者衆矣。寬元元年於_二常喜 院安居坊_一手如法書_二寫妙蓮經。及四分。梵網。大乘百法 論。陀羅尼心經等。若干卷_一。造_レ塔納_レ之。其歲三月十八日。 於_二服寺_一啓_二釋迦大念佛會_一。以爲_二永式_一。二年春二月。瑞_二世 于招提大寺_一。於_レ是楊江之道赫然大振。四方學者競來嚮_レ 之。夏四月十四日。聚_二衆侶四十六人_一。開_二舍利會於講堂_一。 梵唄伶樂。聲震_二山林_一。次行_二 四分布薩_一。請_二思圓尊公_一而令_二 說戒_一。習日行_二梵網布薩_一。師昇座說戒。布薩畢率_レ衆集_二于 三聚坊_一。有_二金光一道_一。從_二坊之西_一起。光中有_二神人_一。長一丈 餘。冠裳偉麗。比丘敎圓進前問曰。卿爲_レ誰邪。曰我是三 【二十頁上】 十三天主帝釋也。覺盛師發_二無上菩提心_一。興_二已絕之律 藏_一。如_レ法行_二布薩_一。故十六應眞遣_レ我隨喜。又曰。雖_二比丘僧 既備_一。未_レ有_二比丘尼_一。我先以_レ爾爲_レ尼。言訖隱矣。時香氣鬱 勃。充_二滿寺中_一。忽敎圓轉_レ男成_レ女。一衆無_レ不_二駭嘆_一。圓即 辭_レ衆歸_二古鄕_一。勉_二其姉某_一出家。名曰_二信如_一。師更勸_二請十 六應眞於舍利殿中_一。即於_二如來眞身舍利前_一授_二大比丘尼 戒_一。如開_二于正法尼寺_一。昌弘_二毘尼_一。自後正法法華等之尼 衆。皆依_二師及尊公_一進具。三年秋九月。欲_下以_二白四羯磨_一 爲_二諸徒_一授_中具戒_上。尊公曰律不_レ曰乎。九夏和尚得戒得罪。 須_下俟_二明年_一行_レ之乃可_上耳。師曰。人命難_レ期。正法難_レ遇。釋_レ 今不_レ行。恐失_二戒傳_一。若有_下令_レ 人得戒_上他何恤爲。尊壯_二其 言_一。遂率_二諸徒_一。至_二泉之家原寺_一。行_二別受法_一。未_レ幾歸_二招提_一。 講_二 三大部_一 一過。其餘小部無_レ不_二敷闡_一。四方聽者。川如臻 濤如涌。恰均_二大師之在世_一也。師嘗於_二招提_一更建_二別院_一。 號_二應量_一。以居_レ之也。寶治二年七月廿七八九三日。於_二應 量坊_一屈_二請大衆_一。丕開_二梵席_一。設_二大齋會_一。擬_二先所_レ寫經之 供養_一也。建長元年五月十日。覺_二體不_一_レ快。臨終更_二新淨衣_一。 【二十頁下】 首北面西。以_二右手_一著_レ頬。左手執_二香爐_一。泊然而化。如_レ入_レ 定然。實是月十九日亥刻也。世齢五十有七。通受戒後一 十又二。治_二招提主務_一 六年。黑白哀戀。莫_レ不_二揚_レ聲嗟嘆_一。 我海衆悉如_二闇中失_一_レ燈也。門人樹_二塔于本山之西方院_一。 輪下緇素厚爲_二追孝_一。當_二其百日之忌辰_一。印_二板敎誡律儀 一百五十卷_一。普施_二出家人_一酬_二其洪恩_一云。師所_レ度黑白弟 子。指不_レ可_二勝計_一。嗣_二其法_一者。生馬良遍。木幡眞空。招提 證玄。法園中道。戒壇實相。橘寺戒學。大安本性。五智乘 心。極樂賢明。往生入阿。白毫思蓮等一十五人。各闡_二化 一方_一而紹_レ師。住_二招提_一者。即圓律 ̄ノ玄也。又法性寺道家 藤公。隨_レ師受戒。取_二弟子禮_一。屢問_二戒法_一。尊崇甚厚。師附 以_レ法云。所_レ著有_二表無表文集七卷。菩薩戒宗要文集一 卷。菩薩戒通別二受抄一卷。菩薩戒通受遣疑鈔一卷_一。行_二 于世_一。又釋迦十二禮。七佛略戒經。竝師所_二撰集_一也。又製_二 招提三時勤行之式_一。大衆日以範_レ之。嘗誓_二 十大願_一也。 《割書:未_レ見來者|尤可_レ求之。》師滅後三年《割書:建長三辛|亥歳也》西大尊律師夢。師告_レ之 曰。吾化_二生補陀落山_一。首_二于千僧_一。大度_二群生_一。令_レ知_二同侶_一 【二十一頁上】 則可也。尊夢覺見。禪窻青天曉月皎潔。頃刻而聽_二平明三 下之鐘_一也。遠近緇素。聞知莫_レ不_二異嘆_一矣。後醍醐帝遐聞_二 師之德_一。元德三年秋諡賜_二大悲菩薩_一。旌_二乎厥德_一矣。 贊曰。物發必有_二 中廢_一。若不_二 中興_一則定斷。古曰。五百年。必 有_二聖人出_一。此言實哉。吾高祖眞大師來_二至天平聖代于此 邦_一。始弘_二毘尼敎_一。令_下_二此邊地下凡_一而習_中彼大仙威儀_上。然 時已去_二 五百春秋_一。吾法既廢。于_レ爰大悲薩埵超然而出_二 世于天福明世_一。灑_二甘露於將_一_レ枯。令_下_二此大地人_一再扇_中大古 眞風_上。實恩大哉。故仰_二於吾朝戒宗中興第一祖_一也。加之 垂_二生吾國_一 天帝來贊。轉_二神孤岸_一異僧敬仰。彼芝祖所謂 生弘_二毘尼_一。死歸_二安養_一。師亦傚_レ之歟。但西邦與_二白華_一異而 已。其戒業也如_レ雪。其惠解也如_レ水。飄然天性。如_下孤雲野 鶴無_上_レ所_二留礙_一。聲巷燁々鳴_二扶桑間_一。是故遠支_二南山_一與_二 日月_一爭_レ光。近比_二靈芝_一與_二龍虎_一論_レ威。伏顧_二尊公之夢_一。恐 師是眞公再來歟。不_レ爾何能至_二于此_一乎。鳴呼區々小子。 奚夫所_二稱贊_一哉。然存_二千百於一二_一。聊報_二于厥洪恩_一而已 矣。 【二十一頁下】   第二十二世《割書:中興第|二世》圓律玄和尚傳 和尚字圓律。諱證玄。未_レ詳_二氏族鄕里_一。嗣_二法大悲菩薩_一。氣 性不_レ凡。幼離_二世間_一。著_二法衣_一後。聞_二大悲菩薩高德博識_一。即 往拜_二足下_一爲_二弟子_一。智解日增。嘉禎三年秋。受_二息慈戒於 興福寺常喜院_一。次受_二具足戒于松院_一。其歲十八歲也。雖_レ 貫_二通群宗_一。而以_二戒敎_一爲_レ業。同侶皆推_二重之_一。 以爲_二法社 得_一_レ 人。寬元年間。於_二家原寺_一依_二別受法_一進具。建長元年中 祖示_レ滅。師親受_レ命紹_二于本山官務_一。由_レ是道價鬱跂。律林 傾挹。師恆演_二暢律敎_一。訓_二誨緇白_一。聚_二輪下_一者。如_二渴龭赴_レ 泉。同三年初冬。受_二具支灌頂_一。正應三年八月。訪_二與正菩薩 之病_一。時尊公爲_二諸徒_一遺言。聞_二厥言勝_一。師數感嘆涕泣去。 興正滅後。諸徒行_二分物法_一。師爲秉_二羯磨_一。文永七年四月 初六。招提金殿及右夾侍千手尊容修輔已成。即行_二大會_一。 屈_二請千僧_一。梵唄伎樂響_二於四隣_一。黑白群聚。戒壇實相上 人爲_二大導師_一。師爲_二呪願_一。建治元年修_二理講堂_一。始_二功初春_一。 其十一月成。同十四五兩日。說_二 四分梵網戒_一。又開_二舍利 會_一。弘長三年師母滅云。弘安五年三月初八。金堂左夾侍 【二十二頁上】 瑠璃光佛像修補功成。行_二開眼法_一。請_二光臺寺理性老和上_一 以爲_二唱導_一。學律衆僧三百餘口。法會嚴重也。同六年再_二補 東室_一。始_二手於其正月_一。畢_二功於其七年某月_一。其年再_二興戒 壇_一。其九月十四十五及十六日。以_二白四法_一爲_レ衆授_レ戒。師 爲_二和上_一。西大圓上人爲_二羯磨_一。勝順寂禪等若干人。爲_二之 受者_一。此時西大圓公之門人。多登壇隨_レ師受具。同八年三 月二十一日。於_二戒壇_一行_二尼別受戒_一。西大興正菩薩爲_二羯 磨_一。師爲_二答法_一。正法尼衆十有二人爲_二受者_一也。同十年再 造_二僧厠_一。四月功畢。正應初曆。新建_二牟尼藏院_一。始_二手初春_一。 終_二功孟夏_一。是即爲_二當山大方丈_一也。同四年再建_二湯屋院_一。 四月功成。其五月朔初行_レ之。弘法利生其功已終。不_レ欲_二 世住_一。一旦安然而化。實正應五年八月十四日也。俗齡七 十有三。法臘五十又五。國人聞_レ訃無_レ不_二慨嘆_一。治_二招提衆 侶_一 四十三年。門人極多也。爲_二其首_一者。即道御廣。勝順性。 勤性筭。了寂證。律受乘。禪戒惠。敎圓禪等若干人。其餘 緇素預_二其戒法_一者不_レ堪_レ數_レ之也。未_レ聞若_レ師弘_二揚宗敎_一。 聲名高_二于時_一。故識者謂。師之秉持方今第一也。紹_二乃父 【二十二頁下】 之位席_一。大振_二其道風_一。黑白依歸。不_三翅百川朝_二乎大海_一。師 生平說法授戒之𨻶。修_二造伽藍_一數宇也。《割書:中祖在世時未_レ熟乎。|於_二泉之家原_一行_二别》 《割書:受法_一。于_レ爾再登_二戒壇_一而行_二|大戒_一。令_二先祖之願而全_一也。》 贊曰。或云。能知_レ子者不_二爾父_一也。玄師紹_二父之席_一。大張_二 戒網_一。而化_二迷徒_一。加之治_二于群衆_一。再_二興大藍_一。故善譽在_二于 緇素間_一。一時英衲靡_レ不_二從_レ之遊_一焉。以_レ之大悲祖師命_レ 師。令_レ紹_二本山之大匠_一。誠是非_三知_レ子不_二爾父_一乎。   第廿三世《割書:中興第|三世》勝順性和尚傳 和尚字勝順。眞性諱也。姓氏未_レ詳。又不_レ知_二何許人_一。證玄 老和尚之上足也。洞_二貫尸羅藏幽微_一。英秀卓_二絕時世_一。於_レ 斯譽日起矣。其正應五年八月玄老和尚化去。師繼_二厥席_一。 其年講堂慈氏形像再治功成。其九月十二日更開_二大會_一。 爲_二開眼供_一。請_二忍性公_一爲_二唱導師_一。僧衆四百餘員。尼衆二 百餘人。此日相_二當玄師四七諱辰_一也。永仁。【。不要ヵ】二年金堂佛世 尊像再補已成。其八月十四日爲_二開眼供_一。兼祝_二玄師第 三年大祥諱辰_一。請_二于西大和尚慈道公_一爲_二大導師_一。請_二于 三寶院證達公_一爲_二呪願師_一。又屈_二請學律徒衆一千員_一。而 【二十三頁上】 縫_二法衣一千帖_一。施_二與其大衆_一矣。恆爲_二 七衆_一請_二敷毘尼諸 章_一。由_レ是東南西北。皆聞_二其名_一。集_二講堂_一者。憧々不_レ絕。凡 司_二於招提衆首_一春秋一十三廻。暗示_レ病而寂。計_二世壽_一 六 十又九。僧臘若干夏。實嘉元二年二月初一也。門人甚多 云。又再_二治太祖影殿_一。肇_二手乾元元曆三月四日_一。終_二功 其七月七日_一。其日上棟云。 贊云。玄和尚之徒玉_二立當時_一。師爲_二其首_一。一貫傳心而振_二 乃父之風_一。善哉此人矣。   第二十四世《割書:中興第|四世》道御廣和尚傳 和尚名道御。字號_二修廣_一。父姓大鳥氏。伊州之人。後居_二和 州服部_一。故師產_二于此鄕_一也。父名廣元。嘗詣_二 春日神祠_一 祈_レ 子。以_二百日_一爲_レ期。々【?】滿感_二靈夢_一。其婦遂有_レ姙。貞應二年 降誕。甫_二 三歲_一父喪。母寡不_レ能_レ字。乃書_二鄕里氏族於其衣 領_一。棄_二于東大寺之側_一。有_二梅本云_一。詣_二春日宮_一得而養_レ之。 至_二志學比_一圓_レ頂。於_二東大_一受_二息慈戒_一。十八歲入_二菅原寺_一。 如法繕_二寫妙蓮經_一。以追_二先考之冥福_一。是歲住_二招提_一受_二具 戒於圓律玄和尚_一。尋親附習_二大小戒律_一。終探_二索玄微_一。兼 【二十三頁下】 遊_二法隆寺_一。涉_二法華。勝鬘。維摩等經_一。又於_二靈山院_一稟_二兩 部密敎_一。依_レ之嘉聲遠播。學人戀慕。師常嘆_レ不_レ値_レ母。詣_二 上宮太子夢殿_一。至心祈禱。太子託_二小童_一曰。汝欲_レ滿_二所願_一。 須_下唱_二融通念佛_一以化_中度四衆_上。師不_レ勝_二悲喜_一。去屈_二京兆 法念剛院_一。大建_二融通大念佛會_一。蓋寺既百廢。師再_二興之_一。 爲_二 一方之大藍_一。旹弘安五年也。於_レ茲道俗群聚。以至耕 者息_レ耒。織者投_レ杼而來。凡衆滿_二 十萬_一。則爲設_二大齋_一。發 願廻向以嚴_二淨報_一。如_レ是終而復始。故時人稱_二 十萬上人_一。 德風遠響_二于天聽_一。建治皇帝賜_二圓覺上人之號_一。弘安二《割書:己|卯》 年三月。於_二嵯峨清凉院_一開_二念佛會_一。來者益盛。屢詣_二愛宕 山_一。山是地藏大士靈蹟。師謂薩埵神力必陰助_二尋_レ母之願_一。 一日有_二異僧_一。告_レ師曰。可_下往_二播州_一尋_レ之即遇_上矣。言訖惟 然不_レ見。乃知是大悲應現也。即如_レ敎往_レ彼。道過_二南野_一。 時値_レ雨。走休_二于樹下_一。其邊有_二 一盲嫗_一。師怪問_二其旅里_一。乃 母也。於_レ是親子相遇。悲喜交集。然以_二母眼喪_一_レ明爲_レ慊。乃 祈_二念觀音大士_一。母眼忽然明朗。見聞緇素莫_レ弗_二感動_一焉。 其像今尚存_二于法金剛院_一。遂與_レ母共同歸_二古鄕_一。 於_二先考 【二十四頁上】 之遺跡_一得_二伏藏_一。乃建_二寺於其地_一。大作_二佛事_一。以增_二進冥 報_一。又就_二京兆清凉寺_一創_二 地藏院_一。安_二奉地藏聖德二像_一。師 恆念_レ之云。嘉元年間本山首務性和上示寂。一山請_レ師 令_レ紹_二其位_一。師應_レ請而乃讓_二之法弟算公_一代_レ之。常居_二北 洛天安寺_一。盛唱_二法道_一也。應長元年九月二十九日。跌坐 念佛而化。容貌紅潤猶如_レ生也。時異香滿_レ室。瑞雲覆_レ屋。 閱世八十又九。僧﨟七十有一。其徒侶樹_二塔于法金剛院 峨山地藏院。及法幢三昧寺_一。師平生所_レ造伽藍三十所。 嘗於_二壬生寺_一又啓_二大念佛會_一也。所化四部弟子凡七十 萬人。故世俗以_二 百萬_一爲_レ名也。 贊曰。凡人無始以來至_二於今日_一。不_レ知經_二幾許生_一矣。生々 必有_二父母_一。必隨_レ業流轉。故六道中皆有_二生々父母_一。但轉_レ 生改_レ形不_二復相識_一耳。是故吾佛堅戒不_レ許_レ殺_レ生。懼_三其 害及_二多生之父母_一也。豈不_レ爾乎。是以知道者深怖_レ之。圓 覺上人憂_二愁不_一_レ遇_レ母。祈_二加護於佛神_一。慇懃求_レ母。果而 遇_レ母。且至_二母眼得_一_レ明。當時勒公除_二母病_一。藏興明_二母眼_一。 以_レ是計_レ之。時異事同。夫佛神於_レ感有_レ誠。必通如_二桴應_一_レ 【二十四頁下】 鼓。如_二水應_一_レ月。但無_二其感_一未_二至誠_一也奉_レ佛者思_レ之乎。嗚 呼孝哉覺公。實吾祖門中賓子也。   第二十五世《割書:中興第|五世》勒性算和尚傳 和尚字勒性。諱尋算。證玄和尚門人也。終進_二大僧_一。凝_二心 學道_一。尤於_二毘尼_一盡_二于無盡_一。倦々名聲昭_二著于時_一。建治年 中。有_二講堂功成之大會_一。師爲_二唄匿_一。弘安八年三月廿一 日。於_二戒壇_一玄和上行_二尼受戒_一。師爲_二尊證_一。嘉元年間。法兄 圓覺上人。親命_レ師令_レ主_二本山_一。其嘉元四年《割書:改曆|德治》二月佛 涅槃日。安然而滅。享_二報齡_一 七十有九。門人厚作_二追孝_一矣。 贊曰。今古學道者皆望_レ相_二似其本師_一。豈誰不_レ爾。算公修_二 習釋尊之大道_一。而寂滅烏兎同_二於世尊_一。至德故乎。嗟乎尊 何人。算何人乎。   第二十六世《割書:中興第|六世》了寂證和尚傳 和尚字了寂。諱圓證。本天台宗之碩德也。走_二圓律上人 門_一進具。專學_二律敎_一。持犯開遮之旨靡_レ不_二精究_一。依_レ是爲_二學 士_一所_二欽仰_一。且兼通_二諸宗義_一。故學行德名雷_二霆當時_一。和之 唐古鄕養福律寺久廢。師再興_レ之。寺則聖德太子開創之 【二十五頁上】 地也。弘安八年尼受戒時。師又爲_二尊證_一也。某年算後任_二 招提官領_一。終未_レ考也。   第二十七世《割書:中興第|七世》律受乘和尚傳 和尚信乘其諱也。字謂_二律受_一。圓律公之神足也。通_二練毘 尼_一。博涉群宗_一。證和尚化後。繼_二本寺住持_一。故道聲藹々。遠 近五衆無_レ不_二崇重_一。終未_レ聞之。 贊曰。人預_二佛敎_一。通_二 一宗義_一尚難。況於_二群宗_一邪。然今證 乘二公。學明_二諸宗_一。行淸_二戒律_一。實法家偉器也。   第二十八世《割書:中興第|八世》示觀然國師傅 國師諱凝然。示觀其字也。豫州高橋藤氏子也。誕_二于仁治 元年三月六日_一。風貌淸氣敏捷惣無_レ雙也。方三歲。經書一 開輒誦。豈不_レ有_下乘_二願輪_一來者_上乎。至_二 十八歲_一出家。冠歲 從_二實相律師_一受_二具足戒_一。依_二東大寺_一以居。出習_二律于吾第 二和尚_一。又附_二眞言院中道公_一學_二台密二敎_一。數依_二宗性僧 正_一聞_二華嚴敎_一。至_二於唯識三論及敎外旨_一無_レ不_レ學_レ之。兼及_二 諸子百家之書_一。無_レ不_レ涉_レ之。其中殊研_二究毘尼雜華之兩 宗_一。無_二遺餘_一也。學行浩々。孜々焉何者比_レ之。建治二年開_二 【二十五頁下】 講華嚴于東大大殿_一。其妙辯如_二流水_一。聽者如_二稻麻竹葦_一。 既而嗣_二照公席_一。居_二于戒壇【一点脱ヵ】。盛唱_二雜華毘尼兩宗_一矣。先_レ是 西大慈眞公夢。善財童子植_二種戒壇院邊_一。眞問。此何種乎。 曰華嚴種也。寤後念怪哉。於_レ是即知_二其種即觀公_一。聞者 生_二奇異思_一焉。後宇多皇帝戀_二公之識度明敏_一。乃廻_二風輿 于寺中_一。親受圓頓大戒_一。執_二弟子之禮_一。賜以_二國師之美號_一。 又召_二鳳闕_一講法。帝與_二諸臣_一聽_レ之。才辯淸發。言與_レ理冥。 龍顏大悅。四衆信服。正應四年講_二蓮經於和之金剛山寺_一。 聽徒雲如蒸。正和年間。西大慈眞公寂門人行_二分物法_一。師 爲秉_二羯磨_一。聿招提主務乘和尚物故。一衆請_レ師。師即應_レ 之。依_レ茲黑白來歸者猶_二萬水之赴_一_レ壑。道化之聲播_二於遐 邇_一。一天之英俊皆推_二重師_一。故如_二 天龍夢相國師_一。隨_レ師受 具云。屢興_二建律薗_一 一十八所。某年間住_二持室生山_一云。化 度說法之閒暇。勤々著述滿_レ家。所謂南山敎義章。律宗瓊 鑑章等。凡慮一千餘卷。書題恐_レ繁具不_レ載_レ之也。元亨元 年九月五日示_二寂於東大寺_一。報齡八十有二。僧夏六十又 二。樹_二塔于鷲峰山_一。所度弟子極多。嗣法上首十有二人 【二十六頁上】 矣。吾朝中世華嚴漸廢。自_レ師又盛。故學_二雜華_一者。以_レ師 爲_二指南_一也。 贊曰。嘉禎年。天我中祖出_二于律法衰殘秋_一。忽然興_二於此 道_一。國師忝爲_二法孫_一大弘_二此敎_一。加之博涉_二群宗_一。及_二子史百 家書_一而通_二貫幽微_一。且興_二營數宇精藍_一。將誘_二化無數七衆_一。 又自著_レ書垂_二於將來_一。巍々乎哉。今古賢哲千百之中。若_レ 師不_レ見_二 一二_一也。噫非_二善財之再來_一而何哉。 【二十六頁下】 招提千歲傳記卷上之三  傳律篇        南都招提後學釋義澄撰   第二十九世《割書:中興第|九世》禪戒惠和尚傳 和尚字禪戒。覺惠其諱也。未_レ知_二何許人_一。又不_レ知_二何氏_一。志 懷恢厚。神惠奇拔。其歲從_二證玄和尚_一受_二尸羅妙敎_一。終登_二 通別戒位_一。博達_二大小毘尼法門_一。常開_二講筵_一。數度_二群品_一。嘉 曆三年仲夏。講_二大賢古迹於招提_一。照遠等望_二其講肆_一。元 亨元年。觀國師示寂。師續_二其席_一。丕舉_二祖風_一。盛唱_二毘尼_一。 於_レ是聲光日顯。高名在_二緇素間_一師嘗擬_下報_二佛恩_一兼導_中迷 徒_上元德三年春三月上旬。自欲_下至_二越之前州_一建_中立新善 光寺_上。于_レ時師嘆而曰。吾常坦恭_二敬尊_三重當寺舍利_一。然今 遠去。奈何造營功成至_レ賦_二歸哉_一久不_レ拜_レ之。於_レ玆申_レ官 開_二於寶塔_一。遂得_二 六粒_一而到_二彼國_一。興_二建寺宇_一。更爲_二 一方精 藍_一。厥功過_二 六歲_一而成。其間恭敬尊奉守_レ之恰如_二眼目_一。故 六年中六粒分_二滿六千粒_一。師彌生_レ信。功終既歸_二招提_一路 中。忽然見_二 二禿人_一。師問_レ之曰。卿何人乎。異人答曰。氣伊 【二十七頁上】 多也。爲_レ護_二佛骨_一。今現_二于此_一。師感喜交集。自_レ其崇_二重於 此二神_一。歸_二來本山_一。更爲_二勸請_一。仰爲_二鎮守_一。厥佛舍利散_二在 諸方_一。古今號_二招提舍利_一者是也。吾慇求_二師之事跡_一不_レ得。 後學幸補_レ之焉。  分散駄都記曰。中世和州宇多郡岩室庄崇福律寺主比丘信智兼_二備福  智_一。再與_二招提之影堂_一。又備_二補衆藍之崩倒_一。又專美_二禪戒德_一。將亦爲_二  邊地結緣_一。以_二其六千粒之佛舍利_一。贈_二于彼寺_一爲_二靈寶_一也。時移物  變。其寺斷絕。其大檀那末孫松尾氏市尉定信數歳守_レ之。玆終以_二 二千  粒_一納_二于勢州淺間寶殿_一。其三千粒予感_二得之_一。其餘五百粒寄_二進其邊_一  矣。又餘四百粒付_二屬城州雞冠井室_一。所_レ殘百粒散_二于諸方_一。以_二其三千  粒_一納_二青瑠璃瓶_一。奉_二安當山彌勒律院_一也。夫此所由。世人所_レ知。然  尚爲_レ破後生之疑網_一。記_二之一紙_一。云云  善哉此古記何人筆記乎。惜哉没_二其名_一矣。若無_二此記_一則唯口傳耳。  後生恐疑_レ之。幸得_二此文_一。吾亦記。若不_レ記則定隱沒。故煩述_二數言_一。  取_二信於後_一也。 贊曰。感_二得舍利_一 一粒猶難。況數粒乎。師也何人。寶珠滿_レ 壺。神在_二左右_一。思_二其應感_一。又雖_二古人_一多不_レ讓也。且其設 利羅。古今爲_二諸衆生_一成_二大福田_一者。是如來大慈作用 歟。將戒公道德所感歟。 論曰。昔有_二哲人_一。慇懃禱_三祈感_二得舍利_一。及_二 一七日_一未_レ現。 【二十七頁下】 又至_二 二七日_一猶未_レ現。亦延_二 三七日_一。則至_二于此_一。設利羅一 顆。如_レ珠燦爛現_二于壇上_一云。古猶如_レ是。況於_レ今乎。難哉 感_レ之。然如_二戒公_一令_下_二 六粒_一分_中滿六千粒_上何乎。精進奉持 及_二功六年_一。何夫生_レ疑乎。況又感應無_二古今異_一。如來大悲 隨時_レ應_レ機。古人如_下至_二 三七日_一蒙_上レ感。示_レ不_二其容易_一。又顯_二 修者之勇猛_一。卒感_二得之_一何難有_レ之。戒公所_レ感。又是不_二 一且_一。其功及_二 六歲_一。漸次感_レ之。于爾子聽。今人不_下如_二古 人_一精進勇猛_上。漸祈無_レ感。不_レ知_二己之不精_一。却而罵_レ佛。嗟 呼感哉。古今頓感漸應。皆是如來大悲利物。隨_レ宜應_レ感。 以_レ言不_レ可_レ議之。   第三十世《割書:中興第|十世》寂禪圓律師傅 和尚諱慶圓。字號_二寂禪_一。住_二持城州興戶鄕興善律寺_一。盛 唱_二眞敎_一。弘安七年九月十四日。於_二招提戒壇_一從_二于證玄 和尚_一受具。興正菩薩爲_二羯磨_一。尋親_二附玄和尚_一聞_二戒律旨_一。 既達_二其奥_一。又從_二于八幡善法律寺正願最珠公_一受_二兩部 敎_一。終通_二其理_一。珠公本受_二法于俊譽_一。譽受_二之眞敒_一。敒受_二 之淨眞_一。眞受_二之全賢_一。賢受_二之雅海_一。海受_二之一海_一。一海受_二 【二十八頁上】 之元海_一。元海大僧都是松橋元祖也。如_レ此九傳而至_レ師。 師即是松橋九世之的孫也。從_レ是松橋之流。永傳_二于當 寺_一云。當時以_二毘尼瑜伽二門_一指_レ師爲_レ長。某年間住_二室生 山之主_一。建武元年春二月初二主_二于招提_一。師時八十有一。 於_レ爰大竪_二眞正幢_一。屹然爲_二都南之標準_一。四方學士負_レ笈 來者。接_レ踵駕_レ肩。建武元年初冬初三。爲_二道海公等_一於_二招 提之壇_一授_二 四分圓妙戒_一。曆應元年九月十九日。於_二 三千 駄都之龕前_一修_二于十種供養_一。其中之衣今尚存也。曆應四 年六月十五日泊然而寂。俗齡八十又八。僧夏若干夏。紹_二 其法_一者森々然。城州草內十藏寺慶朝爲_二其上首_一也。一 代行業未_レ詳。來者補_レ焉。 贊曰。戒敎是即入佛位之正路。密法又即身成佛之直道。 離_二此二途_一永無_二成佛期_一。圓公學_二此二敎_一。而住_二其二法根 本之靈地_一。豈非_二幸人_一。今日披_二覧公之殘書_一。筆下顯然。親 如_レ對_レ顏焉。   第三十一世《割書:中興第|十一世》寂心凝和尚傳 和尚寂心。諱覺凝。進具之後。習_二學大小律敎_一。終盡_二其深 【二十八頁下】 奥_一。慶圓大老主務後。師住_二其位_一。又爲_二東關極樂寺主_一也。   第三十二世《割書:中興第|十二世》禪了眞和尚傳 和尚諱宗眞。字禪了。練_二磨律藏_一。洞_二明其道_一。故凝公之後。 紹_二於本山衆首_一也。   第三十三世《割書:中興第|十三世》覺禪惠和尚傳 和尚諱尋慧。字覺禪。嘗潛_二心律學_一。旁涉_二密敎_一矣。建武 元年。道海公從_二慶圓公_一受_二別受法_一。于_レ時師爲_二尊證_一。眞老 師跡。紹_二本方律將_一。依_レ是德風震_二撼朝野_一。預_二其法_一者蕩 々矣。又文和四年十月十七日。西大光曜公寂。其十九 日行_二分物法_一。師爲秉_二羯磨_一云。師本出_二世于河內淨蓮華 院_一。又其年十月三日住_二持室生山_一。終其未_レ知_レ之也。   第三十四世《割書:中興第|十四世》圓了海和尚傳 和尚圓了。諱號_二重海_一。早出_二生死之縛_一。速入_二即身佛位_一建 武元年十月三日。敎圓律師受_二別受法_一。師爲_二堂達_一。尋惠 公次爲_二吾山大匠_一焉。   第三十五世《割書:中興第|十五世》芿信智和尚傳 和尚剱智。字號_二芿信_一。博通_二律敎_一。名重_二 一時_一。重海老人 【二十九頁上】 跡。師爲_二吾寺律將_一也。   第三十六世《割書:中興第|十六世》尊空秀和尚傳 和尚字尊空。諱源秀。學精_二戒門_一。名翼四飛。剱智老公之 後。往_二持招提_一也。   第三十七世《割書:中興第|十七世》静忍譽和尚傳 和尚諱賢譽。字静忍。精通_二毘尼_一。名德鳴_二于都南_一。源秀老 人後。入_二于本山方丈_一云。   第三十八世《割書:中興第|十八世》即仙圓和尚傳 和尚字即仙。諱會圓。名在_二律林_一。譽公之後主_二本寺_一也。應 安元年爲_二秋念佛大會唱導_一云。 贊曰。覺凝以來至_二圓老人_一。皆是律海猛龍也。不_レ傳_二行業_一 矣。   第三十九世《割書:中興第|十九世》禪一海和尚傳 和尚字禪一。諱稱_二道海_一。生國姓氏未_レ考_レ之也。尤有_二敏 才_一。建武元年十月三日。於_二本山戒壇_一從_二于慶圓和尚_一受_二 四分即圓妙戒_一。其壇場三師七證。皆一時律範也。又隨_二 于尋惠律師_一酌_二兩部之瓶水_一。惠公本受_二之道月然律師_一。 【二十九頁下】 然公受_二之中道律師_一。道公受_二之憲深僧正_一也。海公又傳_二 授之光臺寺之惠律師_一云。終則於_二顯密二敎_一通_二其究竟_一。 會圓老人後。一山之屈請。已及_二再三_一。門徒之勸誘。終經_二 兩年_一。依_レ之永和年間。踵_二于傳戒和尚位_一。其五年春二月 五日。登_二圓乘一實之壇_一。受_二畜衆度人作法_一。大德心光爲_二 羯磨_一。律師等圓爲_二答法_一。竝壇上衆匠者。本地行本等也。 尋設_二大僧齋_一。以_二褊衫及白布等_一施_二與其衆_一也。終未_レ詳 之。自_二牟尼藏律院_一葬_二送之_一云。其日行_二分物法_一。衆僧有_二 三百二十九人_一也。 贊曰。道深浩如_レ海。禪心止_二 一境_一。三學究_レ津。顯密精_レ趣。 實業與名能相應乎。嘗心光和尚讚_レ師言曰。可_レ謂二代顯 密之的嗣。可_レ仰寺門法中之龍象。此言不_レ誣耳。   第四十世《割書:中興第|二十世》心光猷和尚傳 和尚字心光。諱良猷。河內州人也。其年出_二世河內將軍 寺_一。以_二顯密敎_一高名負_レ時。道海律師畜衆之時。師秉_二 羯磨_一。海公後任_二本山首務_一。恆啓_二律講_一。嘉慶二年九月三 日行_二大法會_一。師製_二表白_一。白芥城縱盡。廣大之利益無_レ竭。 【三十頁上】 泰山縱平。無邊之有情悉度。   第四十一世《割書:中興第二|十一世》等圓惠和尚傳 和尚字等圓。諱稱_二隆惠_一。永和中。道海和上行_二畜衆法_一。師 爲_二答法_一。心光和尚歸寂。一山請_レ師令_レ補_二吾山主_一。故美譽 日顯也。   第四十二世《割書:中興第二|十二世》本地宗和尚傳 和尚諱理宗。本地其字也。通別滿戒後。研_二磨律部_一。隨_二忍 空律師_一學_二瑜伽道_一。而即寫瓶。空者室生中興之開祖。竹 林中興第五和尚也。後以_二其法_一付_二于覺深律師_一。深者室 生第五和尚也。師屢之_二于室生山_一。依_二空律師_一練_二究密敎_一。 名重_二于世_一。文和三年爲_二招提綱維_一也。惠老和尚後。尋相_二 續毘尼宗匠_一。   第四十三世《割書:中興第二|十三世》宗禪源和尚傳 和尚字號_二宗禪_一。諱呼_一窮源_一。脱白進具後。常恆習_二練毘尼_一。 洞_二貫此道_一。本住_二持北京嵯峨地藏院_一。名鳴_二北洛_一。偶本山 虛_二和尚位_一。一寺大德請_レ師任_二吾官領_一。於_レ斯聲光轉盛。其 時應永五年仲秋初四也。從_二北京_一出。其隨從者若干人。師 【三十頁下】 乘_二玉輿_一。知事知客及綱維三公迎_二攝天神森邊_一。從_二湯屋 上菴_一。遣_二小比丘某_一爲令_二慰問_一。轉_二乘輿於二條巷_一。則鳴_二于 鼓鐘_一。本末大衆。整_二正威儀_一。出_二迎南門_一。留_二置乘輿于山 門邊_一。本末大衆。下_二于庭上_一。東面蹲踞。和尚躡_レ履進_二于 山門_一。維那鳴_レ鈴徐々前步。和尚相尋入_レ寺。大衆隨_二和尚 之後_一。如_二鴈行_一而入_二于山門_一。維那進_二登金殿_一。西轉東面 而立。和尚拈_レ香展_二尼師壇_一 三_二拜本師尊容_一。然後經_二金殿 西西室東_一。登_二太祖之影堂_一。拈_レ香敷_レ座。三禮_二眞像_一。大衆群_二 立于階下_一。事終。和尚下_レ堂過_二僧堂前_一。經_二講堂後_一。過_二行 透廊_一。入_二牟尼方丈_一。而受_二大衆拜賀_一也。從_レ是日日諸山之 衆等拜謁問訊云。 《割書:入院規則。幸得_二師之入院記_一。雖_レ |不_レ及_レ記_レ文。詎得_レ不_レ記邪。》   第四十四世《割書:中興第二|十四世》禪如慧和尚傳 和尚諱元惠。字禪如。初住_二持光臺寺_一。爲_レ 人見_レ崇。長_二尸 羅門_一。盛_二振祖道_一。嘗隨_二道海和上_一受_二密敎旨_一。永和五年 爲_二招提之綱維_一。明德三年爲_二知事職_一。其年正月晦日。奉_レ 勅捧_二持佛舍利_一。至_二華御所_一。親謁_二帝顏_一云。此時大將軍 【三十一頁上】 源公直奏聞而被_レ改_二勅封_一也。窮源公後續_二其位席_一。   第四十五世《割書:中興第二|十五世》了觀助和尚傳 和尚字號_二了觀_一。重助其諱也。精_二戒律敎_一。元惠公後治_二吾 衆事_一。   第四十六世《割書:中興第二|十六世》尊眞智和尚傳 和尚諱源智。字尊眞。戒業清白。助老人後。紹_二吾門衆務_一。   第四十七世《割書:中興第二|十七世》惠仁意和尚傳 和尚字惠仁。諱賢惠。長_レ學達_レ道。應永年中主_二務招提_一。同 二十六年孟冬五日。西大和尚英源老人寂。行_二分物法_一。一 衆請_レ師。爲秉_二羯磨_一。或殘文曰。源公寂日。大雨穿_レ石。師 入_二西大_一。行_二荼毘法_一。雨止天晴。尋有_二分物法_一。既而歸_レ寺 入_レ坊。又雨朦々。見聞緇素悉動_レ肝云。其時師乘_二玉輿_一。相 隨衆僧一百餘員。其外 行(アン)者淨人等亦多云。 贊曰。上從_二良猷老人_一 下至_二賢意上人_一。悉以_二吾山律將或 律身清謹。或惠禪邁倫_一也。然物換星移。事跡皆滅。予漸 唯記_二名字_一耳。   第四十八世《割書:中興第二|十八世》顯一林和尚傳 【三十一頁下】 和尚字敎林。諱謂_二顯一_一。天性英俊。播_二揚律風_一。應永十七 年十月。於_二本山_一講_二南山事鈔_一。從_二其席_一者如_二渴之受_一_レ漿。 故爲_二世人_一所_二喜尚_一也。其時自_二同兎初一_一至_二其八日_一。論_二 於戒學_一。一日祐照爲_二講師_一。戒圓爲_二問者_一。二烏講者宗如。 問者賢如。其七日講師宗賢。問者某人。八日賢如爲_二講 師_一。顯珠爲_二問者_一。次移_二于華洛五位山雙丘寺_一。講_二南山鈔 殘_一。戒圓忠尋等。随行聽_レ之。其時冬十二月也。又其間餘 暇從_二初一日_一至_二 八日_一。討_二論律敎_一。其期滿日。大開_二論筵_一。 宗賢爲_二大講師_一。以_二義玉_一爲_二問者_一。而論_二 三身成道同時異 時等之義_一。賢立_二同時義_一。玉引_二自在宮中成正覺已知足化 身即下閻浮 ̄ト云之所判文_一而破_レ之。賢亦答_レ之。論談合_レ 鉾。辯如_二懸河_一。師爲_二其證義_一也。師本爲_二法金剛院之主_一。 仁上人寂。師尋住_二招提衆首_一。某年間再_二補戒壇_一云。應永 三十二年。於_二吾戒壇_一爲_二諸徒_一行_二別受法_一。德音轟々鳴_二于 兩都_一。其終未_レ詳。師從_二城州法園重惠公_一傳_二眞言敎_一轉_一之 授_二忠尋律師_一焉。《割書:泉涌第二十山品宗蓋律三世天。又號_二顯一_一|也予考_レ之時相合恐人乎求者尋_レ之補_レ之》 贊曰。吾高祖初傳_二南山宗_一以來。扶桑國裡預_二其敎_一者簇 【三十二頁上】 々。然深入_二其微_一達_二其奥_一者落々。於戲若_レ師博究_二宗敎_一 大爲_二律範_一又少哉矣。   第四十九世《割書:中興第二|十九世》惠明宗和尚傳 和尚字惠明。諱任宗。某年斷髮染衣。未_レ詳_二氏族鄕里_一。從_二 某律師_一陶_二練毘尼_一。既而洞_二明其旨_一。名振_二古都之間_一。本 出_二世于伊州服部郡荒木莊菩提律寺_一。爲_二 四部衆_一所_レ尚。 屢爲_二 七衆_一開_二敷律敎_一。應永三十二年十月一日。前住敎 林老和尚。於_二本山壇_一行_二別受法_一。多授_二 四分即圓妙戒_一。師 爲_二其證_一。正長元年任_二招提主_一。師住_二其位_一凡二十八年。其 間開_二講席_一。由_レ是聲名頓高。遠近欽_レ風。諸方龍象騰踏 而赴者。唯恐_レ後焉。享德三年冬十二月十日。晏然而化。 考_二世壽_一 八十有八。道俗哀慯。送者滿_レ寺。門人如_二父喪_一 也。當_二 五七忌_一。召_二請大衆三百四十人_一行_二大齋會_一。并噠嚫 齋後行_二分衣法_一。西大元澄和尚爲秉_二羯磨_一。點_二講尺院_一。爲_二 休息所_一。大衆入_二彌勒院_一也。安養宗尋律師筆記曰。任公 治世。七衆競崇。顯密并盛。漸去五十年。今眞俗零落滿_二 於見聞_一。須臾如是。況於_二末代_一乎。鳴呼奈何。涕淚血_レ眼而 【三十二頁下】 已也。尋_二師殘記_一實爾。予亦拭_レ泪耳。 贊曰。爲_レ臣忠_レ君。爲_レ子孝_レ親。故君以賞_レ臣。親以慈_レ子。 依_レ之四海静謐。我法亦復如_レ是。住宗和尚以_二毘尼敎_一名 播_二都鄙_一。容止端嚴。襟懷豁達。是以徒能事_レ師。師能愍_レ 徒二十餘年。寺院平安。可_レ崇中世俊才矣。   第五十世《割書:中興第三|十一世【三十世の誤ヵ】》性如源和尚傳 和尚字性如。諱弘源。學_二尸羅藏_一。究_二其底蘊_一。享德三年。 先師和尚宗公示寂。衆徒等請_レ師補_二住持位_一也。其年三 月九日寂。   第五十一世《割書:中興第三|十一世》戒圓譽和尚傳 和尚字戒圓。諱實譽。律園中拔楚也。應永十七歲十一 月爲_二問者_一。源和尚後。終登_二本山一位_一。   第五十二世《割書:中興第三|十二世》賢如尋和尚傳 和尚字賢如。諱忠尋。又號_二宣盛_一。戒行如_レ月照。智光如_レ 日耀。本住_二河東淨蓮華院_一。盛唱_二毘尼_一。嘗從_二敎林公_一傳_二 授密法_一。應永十七年冬十月初八論談。師爲_二 二日問者。 及八日講師_一也。譽師跡住_二持本山_一。又主_二安養律院_一。門人 【三十三頁上】 照盛等若干人。   第五十三世《割書:中興第三|十三世》良惠和尚傳 和尚諱良惠。住_二持和之神福律寺_一。專演_二說毘尼瑜伽二 敎_一。受法僧尼結緣男女甚多。忠尋公後。文明十三年 主_二于本山_一。實律家棟梁。密敎宗統也。大小兼學。乘戒俱 急。有_レ聲_二於時_一。其年間。隨_二忠尋公_一傳_二受秘密旨_一云。以故 密汲_二松橋法流_一。律流_二招提正派_一。通別合受。秀居_二 七衆和 尚_一。凡治_二本山衆務_一 六年。其間修_二造寺院_一。廣流_二法水_一。一代 修行尤勤焉。文明十八年孟夏初一。怡然而化。世壽春秋 八十有五。訃聞_二諸方_一。黑白爲_レ之哀慟。門人等厚葬_レ之。 當_二其五七諱辰_一。一山衆僧於_レ神福寺_一構_二秘密壇_一。修_二大秘 法_一。書_二寫妙典_一。兼讀_二誦之_一。皇營_二佛事_一。擬_二其追孝_一也。師又 住_二持安養律院_一云。   第五十四世《割書:中興第三|十四世》良海和尚傳 和尚諱良海。明敏駿發絕_レ傳。顯密傳燈之碩德。故慧公 後。尋住_二本寺和尚_一。由_レ是聲聞之起。水涌山出。德光益 明。長享元年依_二別受法_一爲_レ衆授_二具足戒_一。受者聖秀舜盛 【三十三頁下】 等若干人。其二年五月。西大秀如公寂。同六月一日作_二 分物法_一。師爲_二羯磨_一。群衆三百二十四人。師著_二木蘭色僧 伽梨衣及同色褊衫_一。乘輿相隨。大衆一百餘口。其外行者 淨人等極多。其七月二日爲_二 五七忌_一。又請_二 一山和尚_一。如_レ 前乘輿。大衆相隨。法會嚴重。演法殊絕。而西大衆等甚 稱_レ之云。事終和尚及衆歸_レ寺。大雨急降。時人美_レ之。可_レ 謂幸也。師于_レ時年齡七十有八。相隨大老。藏松院慶海。 菩提庵源祐。彌勒院實意等也。皆乘_レ駕供奉。《割書:具有_二宗尋公|之筆記_一。故略》 《割書:記_レ|之》明應五年正月二十二日奄然而寂。享齡八十有六。僧 夏未_レ詳。諸徒專爲_二追福_一。其二月二十六日。諸大德等會 啓_二法筵_一大德源祐爲_二唱導_一也。師嘗受_二密敎於尋和尚_一授_二 之于招提正秀等_一矣。   第五十五世《割書:中興第三|十五世》源祐和尚傳 和尚諱源祐。住_二菩提庵_一。《割書:今改號_二|能満院_一。》兼居_二伊州福壽律寺_一。化 權隆盛。明應五年。先和上寂。師尋紹_二其席_一。於_レ此丕振_二 道法_一。風聞_二朝野_一。長享元年十月二十七日。於_二本山戒場_一 有_二別受法_一。師爲_二答法_一。某年《割書:永正三|年歟》十月十一日寂。帥翰墨 【三十四頁上】 今存。此道勝_レ他。予何幸哉。住_二師之故坊_一。誰豈不_レ慕_二先 祖_一。恨者傳來事跡未_レ詳矣。   第五十六世《割書:中興第三|十六世》舜盛和尚傳 和尚諱舜盛。姿性聰利。文正五年。依_二通受法_一進具。長享 元年從_二良海老人_一受_二别受法_一。某年《割書:永正四|年歟》住_二本山主務_一。永 正四年爲_二秋會唱導_一。年算于_レ時六十有二。通受戒臘四十 二夏。別受戒夏二十有一。某三月二十七日寂云。   《割書:予選_二此傳_一之中。或夜夢所爲_二舍利殿_一。老翁告_レ余曰。盛和上高德|才智秀_レ他。至_二 九十歲_一而寂。予夢覺生_二不思儀之思_一。則記_レ紙也。》   《割書:若如_レ夢則師之入寂相_二|當天文十四年_一也。 》 贊曰。弘源老師已下至_二盛和尚_一。皆以傳律明師。講訓應_レ 機。孜_二々律科_一。儕輩靡_レ不_二推重_一。實爲_二法海之舟船_一也。   第五十七世《割書:中興第三|十七世》寬順奘和尚傳 和尚諱泉奘。字寬順。自號_二象耳_一。駿州人也。世姓今川氏。 髮剃_二華藏山_一。爲_レ 人俊朗。秀_二拔群表_一。銳_二精事鈔_一。玅入_二深 義_一。天文八年二月十日辰朝。依_二通受法_一進具。某年於_二招 提戒壇_一從_二高範律公_一受_二具足戒_一。廣涉_二律海_一。兼通_二密林_一。 某年間奉_レ 勅領_二北京泉涌衆主_一。有_二于和州刺史筒井順 【三十四頁下】 慶公_一。公既亡。其老母後_レ公愁_レ之。常恆尊_レ師。因_レ之爲_二公 之追善_一創_二南都傳香律寺_一。請_レ師爲_二開山祖_一。造_二佛殿。淨 廚。方丈。鐘樓等_一。蔚爲_二精藍_一。結界立法。一式_二律敎_一。四方 學律之侶。慕_レ風駢瑧。老母屢入_レ寺修_二佛事_一。厚受_二敎化_一。師 慇懃而悔_レ之。天正七年《割書:自_二 天文十四年_一|及_二 三十六年_一》應_レ請任_二招提主_一。於_レ 茲聲名森出。某九月二十一日登_レ壇受_二畜衆度人法_一。光 宣等爲_二之證明_一。其年始爲_二念佛會唱導。同十月二十七 日。於_二吾戒壇_一行_二別受法_一。照珍光晶等爲_二之受者_一。某年 間。開_二宣南山大鈔於招提_一。四方聽徒肩摩袂屬。尋常客 貌和雅。堅持_二戒律_一。食不_レ過_レ 中。行止唱_二彌勒聖號_一。期_レ生_二 內院_一。其年天正十六年春。永祿皇帝召_二於宮內_一受_二菩薩 戒_一。其年一月兩度入_二于禁庭_一授_レ戒。上甚崇重。從_レ是時 時詔_レ內講_二演戒敎_一。其歲五月十八日唱_二滅泉涌_一。春秋七 十有一。通受夏臘四十又九。門人奉_二遺軀_一窆_二于泉涌寺_一。 嗣法弟子玉英珍等若干人。而黑白男女受_二 三歸五戒等_一 者。難_二以_レ數記_一。 贊曰。昔南山大師遷神之期。都率天人奏_レ樂來迎。又先 【三十五頁上】 天人告_二大師_一曰。生_二忉利內院_一。以故世謂南山大師歸_二都 率宮_一。奘公學_二南山敎_一。又同_二南山跡_一。屢顧_二師之事跡_一。主_二 內院中_一。何難之有。予時詣_二傳香律寺_一。每_レ拜_二遺眞_一。孜々 忘_レ去。宜哉聖天子隨_レ師受_レ戒聞_レ法焉。   第五十八世《割書:中興第三|十八世》光忍海和尚傳 和尚字光忍。諱凝海。東關人也。生質粹美。屢入_二學林_一不_レ 倦。終受_二通別戒位_一。爲_レ 人所_二尊慕_一。住_二持鎌倉東勝寺_一。丕 開_二律道_一。而導_二 四衆_一。天正八年於_二西大寺_一講_二太賢古跡_一。師 時七十有一。聽者雲布。星陳。師殊於_二表無表章_一達_二其深 奥_一。嘗有_二表無表章抄法苑選集抄十四卷_一也。天文十九年 十月十一日立_レ筆。同廿年十一月廿八日功畢。又慶長四 年夏六月撰_二表無表章起因一卷_一云。去天正十六年。奘 和尚寂。師繼_二其跡_一。又某年間住_二西大寺務_一。出_レ是緇白莫_レ 弗_二傾_レ誠歸依_一。師登_二無畏座_一。譽_二揚木叉律_一。辭河下傾。辯 海横注。一時聽者。俱得_二其驩心_一焉。慶長第四曆八月初 二示寂。春秋七十有八。通受戒臘五十有八。別受戒後五 十四夏。門人樹_二塔西方院_一云。 【三十五頁下】 贊曰。中世戒光漸昧。天下旅徒悉以失_レ儀。時吾大悲菩 薩。西大興正菩薩。出_二世此國_一。恬然振_二起陽江大師之道_一。 令_下_二 六々州人_一觀_中古道顏色_上。然後兩門同_レ流。燈々相續。代 不_レ乏_レ 人。已及_二 四百餘霜_一。然未_レ聞_下兼_二任其主_一之人_上。師也 何人。領_二西都兩門之主_一。絕_二自他不共之義_一。可_レ謂超世之 傑矣。《割書:吾與_二西大_一雖_レ同_二祖流_一。兩門相分。宗義|有_レ異。故從_レ古來_レ兼_二任兩寺主_一也。》   第五十九世《割書:中興第三|十九世》玉英珍和尚傳 和尚諱照珍。玉英其字也。自號_二寶囿_一。又稱_二光照_一。生_二于 河州津田氏_一。稟質不_レ凡。聽明秀徹。出家稟_二學于壽德照 珍律師_一。元龜三年。依_二通受法_一納_二滿分戒_一。天正七年登_二 招提壇_一。自_二泉奘宗旨_一傳_二別受法_一。博通_二顯密敎_一。尤精_二木 刃_一。敎恆㨂_二講席_一不_レ倦。四來學徒嚮慕沛然如_二水趨澤。東 照神君欽_二其德風_一。屢問_二法要_一。賜_二于封祿若干_一。文祿二年。 朝廷降_レ旨令_レ主_二泉涌律寺_一。於_レ是聲名轉震。慶長十年《割書:海師|寂後》 《割書:歷_二于|七年_一》八月六日。受_レ請任_二招提主務_一。享齡五十有一。其十 一年十月二十八日。於_二本山之壇_一授_二別受戒_一。律祐泉秀 等二十三人爲_二之受者_一。師初居_二于古京傳香律寺_一。後住_二 【三十六頁上】 持京兆法金剛院_一。又兼任_二城南善法律寺及金剛壽德等 諸刹之主_一。所_レ至緇白尊敬。道光益明。某年皇帝勅爲_二戒 師_一。天恩厚受。封祿甚多。雖_レ然嫌_レ身。恆每_レ入_二宮依_一。麻衲 布衣不_レ思_二名利_一。以故君臣尚_レ之如_レ佛。元和元年十一月 六日。爲_二善法先住堯清公三十三年之遠忌_一。即於_二律寺_一。 大修_二法事_一。其年間於_二金剛寺_一行_二大曼陀羅供會_一。師爲_二導 師_一。元和六年十月十八日。爲_二奘公三十三年之諱辰_一。修_二 行法會_一。并寫_二理趣妙經_一若干卷也。慶長十五趣_二干【于】東府_一。 故秋會唱導大德凝實代_レ之。師勤_二唱導_一凡十九度。元和 三年八月。後陽成皇帝崩。師奉_レ勅爲_二同車_一。同九月初八。 女院爲_二先皇_一從_レ師受_二 十善戒_一也。同六年二月二十六日 國母薨去。師爲_二之導_一。同九年再行_二別受法_一。實應秀海等 十八人受_レ之。某年間受_二畜衆度人法_一云。寬永五年十二月 六日臨終告_二門人_一曰。吾其去矣。即安_二坐牀_一。令_レ衆唱_二慈民 聖號_一。師亦隨_レ念。乃泊然而化。俗齡七十有四。通受夏臘 五十有五。别受戒臘四十又九。其諸徒奉_二全身_一葬_二法金 剛之山_一。遠邇緇素如_レ喪_二怙恃_一。所度弟子若干人。所_レ著敎 【三十六頁下】 誡儀抄二卷也。常講_二律敎大小律三大部及定寶戒疏等 諸部_一而不_レ廢也。師令_下_二畫工_一寫_中形像_上。自書_二遺誠偈_一曰。 吾門人住侶。願斷_二色財非_一。身著_二忍辱衣_一。須_レ離_二名利難_一。 勤行精進護。吉羅堅全持。戒律心文字。興_二營寺舍_一專。又 頌曰。尸羅止作戒全持。願必生_二都天樂果_一。灌頂瓶成尊_二 信受_一。凡身即佛理安然焉。 賛曰。珍師抗_レ志高明。視_二世之名利_一如_レ見_二破履_一。唯思_三削_レ 跡而長_二育佛身_一。及_レ遇_二 五位山勝地_一。卓_二錫其中_一。味_二禪律_一 以自飫。弄_二松柏_一以自適。眞比丘哉。至_レ如_下任_二其七大堂 場之主_一。且爲_中帝王皇后等之戒師_上。慧解絕倫。道德秀_レ 人 故也。予嘗詣_二位山_一禮_二師之肖像_一。眉目顏貌氣和如_レ春。 令_二_レ 人謁仰弗_一_レ厭焉。   第六十世《割書:中興第|四十世》光宣薰和尚傳 和尚諱照薫。字光宜。又號_二芝岳_一。阿州人。出_二大津氏_一。弱 齡入_二傳香律寺_一。依_二照珍律師_一而出家。某年依_二通受法_一受 具。又受_二別受戒_一。既繼_二傳香寺跡_一。兼住_二城州壽德院_一。爰 珍律師後未無_下住_二招提主_一者_上。但以_二第一座_一爲_二住持代_一。 【三十七頁上】 一山 師令_レ補_二其位_一。依_レ是某年間登_二傳戒和尚位_一。受_二大 衆拜禮_一。然行_二別受戒會_一。受者若干人。延寶四年正月六 日寂。尋葬_二遺骨于招提西方院_一。立_二塔其處_一。春秋七十有 一。别受戒臘【三字分を白四角で囲う】通受戒臘五十一夏。門人偉爲_二追孝_一 尋行_二分物法于傳香寺_一。三寺大衆極多。賢照律師爲_二羯 磨_一云。所度弟子若干人。上首光順春律師。   第六十一世《割書:中興第四|十一世》智敎照和尚傳 和尚字智敎。諱賢照。和州八田鄕人。出_二安井氏_一。幼而入_二 招提寺_一。師_二事行賢律師_一。其年出家。尋受_二息慈戒_一。至_二弱 冠年_一依_二通受法_一受_二具足戒_一。後進_二 四分之律儀戒_一。某年間 中_二興生馬山竹林律寺_一。延寶年中薰和尚寂。一衆令_レ續_二 其席_一。其時延寶三年九月十八日也。一旦示_レ病而寂。實 延寶六年五月五日申刻也。俗壽六十又二。通受戒臘四 十三夏。樹_二塔竹林寺山_一。尋行_二分物法_一。皇修_二佛事_一也。師 學_二眞言于祐海律師_一云。上足智堂峰律師紹_二敎學竹林兩 院跡_一焉。 贊曰。時及_二濁世_一。僧侶漸々護戒慢也。予聞_二老者_一。曰。玉 【三十七頁下】 英珍公專持_二戒律_一。食不_レ過_レ 中也。其後追_レ年乘戒俱緩也。 然薰照等師。宿因多幸。任_二傳戒和上位_一。可_レ謂隨_レ宜應_レ 物人也。   第六十二世《割書:中興第四|十二世》即航海和尚傳 和尚字長傳。諱清算。後改稱_二義海_一。又自號_二即航_一。生_二於播 州瀧野鄕_一。父渡邊氏。母佐藤氏也。志學之比入_二于招提_一。 從_二能滿祐海律師_一聽_二訓誨_一。事_レ師至孝也。寬永二十一年 六月十九日。隨_二海律師_一出家。受_二沙彌戒_一。尋學_二密乘_一。終 受_二兩部法_一。正保二年二月十日進_二通受具戒_一。先祈_二好相_一 若干日。明曆三年三月十六日。從_二兩大高喜和尚_一受_二別 受法_一。延寶元年十一月。東大主務大僧正公於_二戒壇院_一登 具。師爲_二遺敎經之講師_一。延寶年中正和尚遷神。同六年 九月十八日一衆請_レ師住_二本山和尚_一。時五十有三。受_二大 衆拜賀_一。客貌和潤。人皆歸伏。音聲妙奇。登_レ座唱_二法要_一。 聞人動_レ感。延寶年中修_二造唐古鄕養福寺_一。念佛大會唱 導屢奮。貞享元年十月十四日戍刻於_二能滿院_一化。世壽 五十有九。僧臘四十夏。一山嘆愁尤至。三晝夜中。大衆 【三十八頁上】 交代日夜唱_二光明妙呪_一。其十六日午刻葬_二送之野_一而闍 維。僧俗送者森々然。尋行_二分物法_一。大德實海爲_二羯磨法_一。 遠近聞_レ訃無_レ不_二慨然_一。門人厚勤_二 七々之忌_一。建_二塔西方院_一。 受戒得度僧尼若干人。親弟尋無辯公紹_二能滿席_一。辯公是 予之師範也。 贊曰。予九齡時遊_二能滿室_一。一日師告_レ余曰。汝爲_二出家_一。予 涕泣而拒_レ之。師曰。故不_レ知也如_二 天子_一貴猶出塵嘉遁。汝 爰娛_レ何拒_レ之。唯出家而免_レ苦乎。予漸歸伏。其秋七月六 日隨_レ師剃髮。不_レ料其年冬師已示_レ滅。然後春過秋來。至_二 志學年_一。初知沙門之道無_レ比。爲_二佛敎_一最於_レ茲顧_二師之 恩_一不_二曾暫忘_一。師也氣正和。色莊而恕。日向_二遺像_一。戀_レ昔 感_レ今。淚爲_レ之萬行焉。   第六十三世《割書:中興第四|十三世》圓巖周和尚傳 和尚諱玉周。號_二圓巖_一。又名_二退室_一自稱_二圓融_一。京兆人也。 父速水氏。母【三字分を白四角で囲う】幼而師_二事法金剛院觀圭大長老_一。 既而鬀翦。受_二息慈戒_一。某歲依_二通受_一登具。寛文十二年九 月十四日。受_二別受戒_一。又從_二雲龍如周律師_一傅_二兩部法_一。盡_二 【三十八頁下】 其奧義_一。圭公後主_二法金剛院_一。某年奉_レ勅領_二泉涌之主_一。尋 賜_二紫衣_一。某日入_レ內見_レ帝。某年後齊院皇帝登遐。師爲_二 同車_一。貞享三年正月。請爲_二招提主_一。元祿五年。於_二東大 大殿_一。請_二 七大僧侶及諸山之毳衆一萬員_一。而有_二大會_一。其 四月十六日。招提大衆應_レ請。師爲_二唱導_一。元祿十一年九 月戒壇成。其月從_二 十三日_一至_二 二十一日_一。有_二功成供養及 別受戒會_一。師爲_二唱導及戒和上_一。受者照戒惠晃等若干人。 其冬辭_二衆治_一。而喜_二遁五位山裡_一焉。 贊曰。荷_二擔佛祖綱宗_一之職者甚重也。非_二識度弘朗人_一爾 能至_二于茲_一邪。予當隨_レ師受_二別受法_一。受_二秘密法_一。故時與_レ 師清話。及_二古今事_一。其神志高遠。不_レ可_二得而計_一_レ之。即賦_二 一偈_一曰。承_レ旨應_レ請領_二佛場_一。兩都恩澤人無量。忽朝晦_二 跡位山下_一。韜_二物々明朗德光_一。   第六十四世《割書:中興第四|十四世》南溪海和尚傳 和尚諱實海。號南溪。城州木津人也。幼而入_二招提_一而出 家。終受_二通別戒位_一。元祿十二年四月十日住_二招提主_一。其 月《割書:正當_二 五月十九日_一也。|厭_二炎暑_一故修_二于此月_一。》中租四百五十年之諱辰。依_レ是七 【三十九頁上】 畫夜間行_二大法會_一。師爲_二其唱導_一。其秋九月辭_二衆務_一也。   第六十五世《割書:中興第四|十五世》玉竿峰和尚傳 和尚諱照峰。號_二智堂_一。亦自名_二玉竿_一。賢正和上之上足也。 元祿十三年九月十二日應請登位。春秋五十又九也。 贊曰。從_二高祖大師_一至_レ今幾一千歲。歷_レ代六十五世。其間 或衰或盛。然戒月不_レ隨_レ 地。光輝_二 一千秋_一。令_三_レ 人學_二應供 之風_一。是蓋上來和尚之力也哉。 予披_二閱傳律宗派_一。闕_二和尚位_一屢有_レ之也。其間爲_二首座人_一 傳_二來其法_一。曾未_レ斷已。若不_レ記_二其名_一。則後生必疑_レ之。故 予今記_二傳律宗祖之連名_一。所謂自_二覺凝公_一至_二宗眞公_一之 間。在律明智二大德爲_二之首座_一。相_二續此道_一。尋惠圓了公 間。堯學大德傳_二通毘尼_一。芿信尊空公之間。有_二大德禪融_一。 不_レ斷_二戒流_一賢譽會圓公之間。秀空了聖連續不_レ絕_二戒傳_一。 静忍即仙道海之間。聖海律師不_レ絕_二律燈_一。道海心光之間 有_二貞濟公_一續_二戒光_一。等圓理宗 ̄ノ間。中實秀不_レ絕_二戒香_一。顯 一任宗之間。祐惠大老傳_二流戒水_一。任宗彌源之間。大德 英雄不_レ滅_二律燈_一。惠尋良慧 ̄ノ間。弘秀次_レ之不_レ闕_二戒傳_一。源 【三十九頁下】 祐舜盛之間。大德實意不_レ零_二戒花_一。舜盛泉奘之間。祐雅 良懷源貞元譽朝秀實稚良算弘秀賴秀玉盛良泉。燈々 相繼不_レ滅_二律光_一。且先有_二弘秀_一。又旦有_二弘秀_一。同名同字。後 人定疑。予爾。以故披_二尋古記殘文等_一。自博考_レ之。時代遐 隔。呼_二其名_一者有_二 二人_一也。實爲_二同名別人_一。夫贊然也。求 者幸莫_レ疑_レ之。又凝戒照珍之間。實盛春海行賢相_二傳戒 法_一。照珍照薫之間。衆秀實應英導俊盛召秀相紹不_レ絕_二 戒門_一。義海寂後。尋圓巖和尚任_二于其位_一。實海一實照峰 者爲_二唯念佛唱導_一耳。予親値_二和尚義海公示寂之期_一。又 現遇_二巖老和尚之登位_一。巖老師退院。而實海公相尋繼_レ 之。又海公退院。而照峰公次_レ之無_レ有_二間斷_一。猶如_三具顯_二 下 卷戒傳之圖_一。茲但恐_二來者之妄傳_一。繁記_レ之也。 【四十頁上】 招提千歲傳記卷中之一         南都招提後學釋義澄撰   明律篇 述曰。明律者。謂洞_二明律藏_一。明_二白律身_一也。然此中有_二慧 解_一。有_二習禪_一。有_二感進_一。有_二忍行_一。有_二力遊_一。有_二方應_一。有_二檀興_一。 有_二願雜_一。未_二必唯明律_一也。然今傳諸師。皆是以_二戒律_一爲_レ 基也。其有_二餘德_一者。蓋兼備耳。故不_レ擇_二彼此_一。但以_二明律_一 立_二此篇名_一也。凡明德者。達_二貫萬途_一。豈一途哉。故自_レ古 至_レ今。習禪家有_二明律者_一。明律家有_二習禪者_一。其慧方願等 亦復如_レ是。然家_二其家_一者。雖_レ有_二餘德_一。以_二其家事_一稱_レ之也。 識者正_レ焉。   唐揚州崇福寺祥彥律師傅 律師諱祥彥。唐國人。未_レ知_二何許何氏_一。居_二于唐揚州崇福 寺_一。實鑑眞大師之上足也。天性神氣非_二直巴人_一。廣學_二 台律二宗_一。而究_二其深奥_一。唐天寶元年。吾榮叡普照請_二眞 大師_一。于_レ時眞公對_レ衆曰。誰隨_レ我去_二東邦_一乎。群弟默然 【四十頁下】 無_レ答良久。祥彥進曰。彼國太遠。生命難_レ存。滄海淼漫。百 一無_レ至。人身難_レ得。中國難_レ生。進修未_レ備。道果未_レ剋。是 故衆僧咸默無_レ對而已。祖曰。是爲_レ法也。何惜_二身命_一諸人 不_レ去我獨去耳。師曰。和尚若去。彥亦隨去矣。從_レ是思託 道航等相隨。是我朝傳戒發願基緒也。然後天寶九年吾 祖至_二吉州_一。師復相隨。師於_二舟中_一端坐。問_二思詫_一云老和 尚睡覺否。託曰。未_レ覺。師曰。今欲_二永訣_一。託驚則諮_二和尚_一。 祖即將_二曲几_一來。使_二師憑_一_レ几_一【一点衍ヵ】。向_二西方_一即告曰。西方去_レ此 不_レ遠。而有_二彌陀淨刹_一。舉_レ念係_レ心。佛自來迎。而念_二阿彌 陀佛_一。即一聲稱_レ佛端坐。寂然而無_レ言。老和上乃喚_二彥 ̄ヨ 彥 ̄ヨト_一悲慟而曰。何夫一旦告_レ別早速乎。涕淚濕_レ巾。愁惕 無_レ比。舟中僧侶無_レ不_二嗟嘆_一。誠相_下似仲尼後_二顏淵_一見_レ我 如_レ父之謂_上也。師隨_二逐和尚_一已三十年。且修_二功德_一。且行_二 佛事_一。更無_レ省_二身命_一。傳戒最初發起。唯在_二此人_一。四度作_レ 船。助_二祖本願_一。累功徒盡。骸沈_二海底_一。實堪_レ惜焉。 贊曰。彥公與_レ祖共同_二千里思_一。爲_二傳法_一忘_二身命_一。眞佛子 哉。鳴呼如_レ顏者。必如顏也。痛哉。或人問_レ予曰。此傳者 【四十一頁上】 顯_下來_二吾朝_一 人_上。汝焉舉_下 地亡_二 中路_一之人_上邪。余答曰。實爾。 然余看_二彥公事跡_一。越_二功於渡海人_一也。其何乎。先_二東遊 於衆侶_一。令_二吾祖而喜_一。或又造_レ航。丕助_二祖願_一。誰豈_レ比_レ之。 骸假令骸雖_レ沉_二滄溟_一。神必有_二此日國_一。將雖_レ無_レ之。經所 謂無來無去云云。汝何以_レ不_レ來而難_レ余乎。   戒壇院法進大僧都傳 大僧都法進支那國人也。姓王氏。高祖鑑眞大師高弟也。 天資俊敏。神智無_レ竝。得度滿戒後。貫_二通三藏_一。深明_二達 台律圓宗_一。兼長_二世典_一。出_二世唐揚州白塔寺_一。以_二毘尼_一鳴_二 于時_一。厚爲_二緇白_一所_レ重矣。吾天平勝寶五年。大師來_二遊此 國_一。師亦相隨。我 聖武皇帝與_二大師_一同寵遇。太祖築_二戒 壇_一。命_レ師臨壇度_レ 人。故戒德振々預_二 一方衆匠_一。其天平八 年勅任_二律師_一。尋進_二大僧都_一。我祖及_レ入_二招提_一。虛_二戒壇唐 禪兩院_一以附_レ師。師恆講_二于律敎大小諸部_一。謂梵網鈔。羯 磨疏。行事鈔。比丘尼鈔。此律尼鈔。拾毘尼義鈔。沙彌經。 及慧光。智首。法礪。鎭國等。律疏也。又受_レ請講_二台宗三 大部_一 四徧。習學受律人日比_レ肩難_レ容_レ膝也。 勝滿法皇 【四十一頁下】 崩御後。又 孝謙帝深恭敬。故及_二先皇崩_一。勅_レ師作_二佛 事_一云。寶龜九年示寂。閱世僧臘未_レ詳。所_レ著梵網經註六 卷。沙彌經鈔五卷。戒壇式等也。得法門弟。聖一。惠山。 行讚等。甚多。貴賤預_二其戒法_一者。指不_レ勝_レ計也。師嘗至_二 讚州多度郡_一。宿_二或一家_一。其夜聞_下隣屋有_二嬰兒_一誦_二佛頂 呪_一聲_上。而家人初不_レ悟_レ之。謂爲_二啼聲_一。師怪_レ之。欲_レ知_二其 所由_一。信宿不_レ去。至_レ夜聞_二呪聲_一如_二前夜_一。天明入_二其家_一。 指謂_二其親_一曰。此兒非_二凡人_一。善熟視_レ之。長當_三弘_二傳大法_一 矣。後果然。即空海弘法大師是也。豈不_レ異乎。且吾祖於_二 海中_一爲_二龍神_一失_二如來之設利羅_一。師誓_二龍宮_一曰。令_二舍利 再還_一。則應_下於_二日國_一建_二創佛舍_一救_中拔群生_上矣。是故入_二此 邦_一於_二和吉野郡_一建_二戒院_一。名_二佛國寺_一。及_二大師滅定_一。爲綴_二 七言六句詩_一慟_レ之。其詩曰。大師慈育契_二圓空_一。遠邁傳_レ 燈照_二海東_一。度_レ物寸籌盈_二石室_一。散_二流佛戒_一紹_二遺蹤_一。化畢 分_レ身歸_二淨國_一。娑婆誰復爲_二驗龍_一。至_レ今吾祖寂滅日。於_二 祖影前_一。末葉衆侶爲歌_二曲之_一矣。 贊曰。賢哉進公。隨_二于吾祖_一續_二於法燈_一。俱至_二此方_一。大輝_二 【四十二頁上】 戒光_一。以故爲_二吾朝傳戒第二祖_一。其能聽_二兒誦_一而不_二相違_一。 於戲宗門異人哉。古謂聖知_レ聖其斯之謂歟。   唐台州開元寺思託律師傅 律師思託。唐國產也。未_レ聞_二其姓_一。神性俊逸。英辨快利。 實法海猛龍也。嘗從_二于鑑眞國師_一學_二習台律_一。是故專務_二 律部_一。廣涉_二台敎_一。一莫_レ不_レ通。瑞_二世于台州開元寺_一。弘法 度人靡_レ怠。會大師赴_二本朝_一。挽_レ師偕_レ行。聲光日著。德風 屢振。從_レ焉唐道璿大德知_三師尤長_二毘尼_一。乃命_二徒侶_一從_レ 師而受學焉。師爲開_二講席于大官寺_一 四五歲。謂法礪疏鎭 國記等諸章。以至天台敎講授而不_レ廢。遠近莫_レ不_レ預_二其 德光_一。天平寶字年間。太祖新創_二招提_一。師輔_二翼化儀_一。激_二揚 此道_一。且得_下造_二佛像_一之妙_上。招提大殿丈六盧舍那。同左夾 侍丈二藥師。及大祖眞影等。其外佛菩薩之形像。自刻者 多_レ之。及_二吾祖滅後_一。爲著_二東征傳三卷_一。以記_二太祖一代之 遺跡_一焉。太祖東征時。舍利爲_二龍宮_一所_レ奪。師入_二海底_一責_二 於龍神_一。故還_レ之。是師之洪懃也。師嘗於_二維摩堂_一與_二賢 環_一論_下和尚來朝以前。諸僧依_二瑜伽行_一 三聚淨戒自誓作 【四十二頁下】 法。其從他受亦受_二 三聚_一成_二 七衆戒_一之義_上也。太祖常謂_レ師 曰。我若終已。願坐化。汝可_三爲戒壇院別立_二影堂_一矣。師 傷_二太祖遷化_一。有_レ詩云。上德乘_二杯𪳁_一。金人道已東。戒香 餘散_レ馥。惠炬復流_レ風。月隱歸_二靈鷲_一。珠逃入_二梵宮_一。神 飛_二生死表_一。遺_二敎法門中_一。如_二弘法大師_一隨_レ師受_二菩薩戒_一 矣。其終未_レ詳。傳律弟子。常巍。忠惠。忍基等。若干人。貴 賤緇素男女。皆偕崇_二重師德_一更無量也。其延曆七年選_二 述延曆僧錄一卷_一云。 贊曰。夫長_レ德者。必達_二諸道_一。師洞_二釋敎_一。兼得_下作_二佛形_一之 妙_上。而令_下_二其尊像_一末代遺_上_レ福。厥形像等今尚在之。堂々巍 々非_レ及_二凡慮_一。世人今古以爲_レ奇之。又入_二龍宮_一使令_下_二設 利羅_一傳_中于此地_上。何在_二常人之事_一乎。苟非_二 天賦夙德_一斷 不_レ能_レ及矣。   唐仁韓律師傅 律師名仁韓。支那洲人。而吾戒門之大匠也。隨_二于吾太 祖_一受_二學業_一。與_レ祖共遊_二化此國_一。唐天寶十二年冬十月艤_二 船舫於江頭_一。相_二待大師_一云。其傳來未_二具聞_一_レ之也。 【四十三頁上】   唐法顆律師傳 律師法顆。唐境人也。隨_二吾祖眞僧正_一習_二授道行_一。倶_レ祖至_レ 此。以_二戒月光_一拔_二濟群迷_一也。   唐泉州超功寺曇静律師傅 律師諱稱_二曇静_一。受_二生華國_一。唱_二化日東_一。尤能_レ律。兼涉_二台 敎_一。吾祖大師神足也。志節高簡。爲_二世人_一所_レ尚。天寶年 間。隨_レ祖東來。吾祖至_レ開_二化於唐寺_一。輔贊功爲_レ多。且智 巧天府。與_二思託公_一共造_二丈六毘盧像_一。以安_二于唐寺大殿_一。 梵相端嚴。見者生_レ敬。其像今尚存焉。師本在_レ唐出_二世泉 州超功寺_一云。   唐竇州開元寺法成律師傅 律師法成。支那國人。住_二于竇州開元寺_一。從_二吾高祖大師_一 受_レ業。精_レ律長_レ台。導_二引七衆_一。隨_二大師東遊_一尤有_二美譽_一 矣。   唐智威律師傅 律師智威。西唐人也。吾高祖之徒也。從_二于高祖_一來_二至此 方_一。以_二於戒學_一名在_二于世_一矣。 【四十四頁下】   唐靈曜律師傅 律師靈曜。大唐人。爲_二吾大師之徒_一。從_レ祖至_二此地_一善_レ律。 聲名在_二當時_一。其終未_レ詳也。   唐懷謙律師傅 律師懷謙。支那洲人。入_二鑑眞大師門_一。服勤受_レ道。精通_二 毘尼部_一。後輔_二弻大師_一東應。常以_二律敎_一訓誨無_レ替矣。   屋嶋寺空盛雲律師傅 律師諱慧雲。字空盛。未_レ詳_二姓氏_一。支那人也。嗣_二法高祖 和尚_一。德音振_二海岱_一。隨_二吾大師_一來_二遊日國_一。於_二東大壇_一從_二 吾高祖_一受_二具足戒_一。後爲_二戒壇第五和尚_一。嘗於_二讚州_一建_レ寺 號_二屋嶋_一。常講_二律敎_一。勸_二化道俗_一。是故學士如_レ雲起。若_二弘 法大師_一從_レ師學_二習毘尼_一云。   唐慧良律師傅 律師慧良。唐國人。眞大師之徒也。與_レ祖遊_二此地_一。於_二東 大戒塲_一依_二我大師_一受具。以_二律學_一有_二其譽_一也。   唐慧達律師傳 律師慧達。唐人。吾和尚弟子也。從_二于大師_一東來。能圓_二 【四十四頁上】 戒品_一。名重_二海內_一。於_二東大壇_一從_レ祖納_二滿分戒_一焉。   唐慧常律師傅 律師慧常。支那洲產也。附過海大師_一學_二吾道_一。偶大師遊_二 化此境_一。常又隨。而登_二東大戒場_一。從_二于大師_一受_二具足戒_一。 尤長_二戒門_一矣。   唐慧喜律師傳 律師惠喜。爲_二吾大師徒_一。本唐域人。沙彌時。從_二大師_一至_二 扶桑_一。於_二東大戒壇_一從_二大和尚_一受_二具足大戒_一。戒學尤善。 甚有_二高譽_一云。 贊曰。自_二韓公_一至_二喜公_一。諸師皆以生_二於吾大師法薗中_一。實 釋門之大鳳。法海之長鯨也。謂梅檀林中唯有_二𣒰檀_一者。 夫斯之謂乎。恨者年來遠隔。事跡悉失。爰但記_レ名遺_二于 後世_一而已。   道忠律師傅 律師道忠。不_レ知_二何許人_一也。師_二事吾祖大僧正_一。戒行氷 潔。緇白尊慕。吾祖稱贊曰_二持戒第一_一。嘗行_二化東州_一。好 行_二利濟_一。國人號_二菩薩_一也。天台圓澂未爲_レ童時。慕_二師之 【四十四頁下】 德_一。夙夜服勞。曾無_二難色_一。師哀_二其懇誠_一。授以_二菩薩戒_一。又 傳敎大師欲_レ弘_二通台敎_一。書_二寫經卷_一。師殊助_二其功_二云。 贊曰。皇哉忠公之德。吾 祖稱_二持戒第一_一。如來在世以_二 婆離尊者_一有_二于其稱_一。師夫類之乎。厥懿行休德。具雖_レ不_レ 聞之。以_レ是知_レ是。且所謂仲尼有_下贊_二弟子_一言_上也焉。   興福寺榮叡律師傅 律師榮叡。未_レ聞_二何國何氏_一。住_二于興福寺_一。學行絕_レ倫。稟 性忍_レ苦耐_レ勞。律身堅貞爲_レ 人所_レ敬。後住_二濃州_一度_レ 人弘_レ 法。天平五年與_二普照公_一奉_二聖武皇帝之勅_一。附_二于遣唐大 使丹墀廣成舶_一。遠入_二西唐_一。屢參_二謁諸宿老_一。終從_二鎭國定 賓律師_一受_二具足戒_一。既過_二 十歲_一博達_二戒律_一。然後天寶元年 至_二于揚州大明寺_一。謁_二吾傳戒大師_一。即禮_二足下_一親述_二吾皇 帝懿志_一。請_レ至_二海東_一。吾大師好_二其志_一許_レ之。天寶二年。揚_レ 帆汎_レ海。中途乏_レ水。舟中憂惶。一夜師夢有_二 一異人_一。欣_二求 戒法_一師謂_レ之曰。舶中乏_レ水。衆人愁_レ之。願爲施_レ水。異人 乃將_レ水與_レ睿。睿飲_レ之甚甘美。而身心清凉。叡又曰。願 及_二舟中衆人_一。異人即呼曰雨矣。天明陰雲油然俄起。甘 【四十五頁上】 雨頻降。一舶忘_レ憂。豈非_二道力所感_一邪。師數年百苦積_レ身。 及_レ至_二端州_一。自知_レ不_レ起。謂_二大師_一曰。貧道自_二 天寶二年_一以 來。欲_下請_二和尚_一歸_二本國_一弘_中戒法_上。意日夜下_レ廢。不_レ果受_レ 病。鳴吁未_二時至_一乎。未_二機熟_一乎。柰何命不_レ迨_レ志。願和尚 來_二至海東_一。爲_二毘尼鼻祖_一。則吾葬_二骸於魚腹_一。神猶至_二故國_一。 輔_二和尚之弘戒_一。語畢泊然而化。大師悲哀不_レ已。緇素愁 傷。泣殯葬焉。師在_レ唐時。誘_二於大師_一欲_レ越_二巨海_一。時道俗 悲_レ至_二和尚海東_一。晝夜衞護。官人來挹_二普照師_一。師走入_二池 底_一。暫時而有_二水動_一。怪令_下 人入_二水中_一尋_上_レ之。終得_レ師而 二師共所_二禁錮_一。師遇_レ病歷_二 三箇月_一蒙_レ赦。從_レ其又至_二和 尚所_一。又述_二本願_一。再發中路而沒矣。 贊曰。命不_レ迨_レ志。古人尚憂。況於_二今人_一邪。余顧_二眄睿公 之深志_一。先墮淚而更不_レ進_レ筆。鳴呼師之命不_レ待_レ望哉。雖_レ 然如_レ師雖_レ沒_二 中途_一。其名不_レ朽也。且風飡水宿。耐_レ寒忍_レ 熱幾春秋乎。唯爲_下請_二吾祖_一傳_二通戒律_一救_中拔衆有_上也。親 切懿志。豈不_レ偉哉。自_レ始_二于此_一。吾扶桑國全蒙_二 三寶之益_一 也。今人胡爲捨_レ身建_レ志勤_レ道弘_レ法歟。人命有_レ限。希望 【四十五頁下】 不_レ盡。直趣_二死路_一。奚急不_レ期_二當來値遇_一邪。惑哉世人。娛_二 于虚妄空華事_一。徒又歸_二於生死之冥關_一哉。   大安寺普照律師傅 律師普照。未_レ聞_二鄕里_一。素有_二淵才_一。深究_二內敎蘊奧_一。于_レ時 所_二嘉尚_一。其性慈閔。而能忍_レ苦。居_二大安寺_一。大振_二化風_一。其 天平五年。奉_レ勅與_二興福睿公_一入唐留學。彌增_二智光_一。拜_二 訪諸大老_一。因從_二定賓公_一納_二滿分戒_一。與_レ睿至_二揚州_一謁_二眞 大師_一。而同_レ睿請_二老和上_一。既而誘_レ祖歸_二于本朝_一。國人稱_レ 之。勅令_レ居_二東大寺_一。聲德日著。天平寶字二年。奏曰。城 外道傍。宜_レ栽_二果樹_一。何者行人往來。熱則就_レ蔭。飢則啖_レ 實。得_レ非_レ輔_二靈化_一歟。制曰可。其利濟之心不_二亦深_一乎。寶 字二年。賜_三師之母某于_二位從五位下_一也。蓋美_二師入唐之 功_一也。 贊曰。太哉師功。靈_二承吾 皇帝勅_一。直抵_二支那_一。不_レ憚_二飡 冰嚼檗之難_一。而終請_二得大師_一。歸_二于此境_一。始弘_二吾道_一。至_レ 令_三普天受_二厥餘風_一。厥忠君也如_二范蠡_一。厥重法也如_二玄奘_一。 嗟夫故國山川雲行雨施矣 【四十六頁上】   賢憬僧都傳 僧都諱賢憬。尾州人。姓荒田氏。幻而出塵。習_二唯識於興 福寺宜敎法師_一。天平勝寶七年東大寺戒壇成。鑑眞大師 行_二羯磨法_一。憬爲_二受者_一。是本邦登壇受戒之始也。嘗於寫_二 大藏四千餘卷_一。納_二乎招提之藏_一。以擬_二聖武帝之冥福_一云。 寶字三年八月。招提戒壇成。吾祖爲_二唱導師_一。師爲_二呪願_一 也。性耐_二苦勵_一。勤修不_レ倦。嘗剝_レ皮然_レ指。識度明敏。不_レ 可_二得計_一也。延曆年中。朝廷議_二而遷都_一。勅憬定_二鴻基_一。今 平安城是也。其十二年冬十一月辛丑入寂。壽八十九。   梵福山善謝傳 釋善謝。姓不破氏。美州不破郡人也。性俊邁學_二唯識於 璟敎法師_一。兼達_二 六宗_一。名翼飛_二遐邇_一。某年中從_二于鑑眞大 師_一相_二與賢憬_一進_二大戒_一。桓武帝崇_二尚其德_一。推爲_二僧綱_一。晚 入_二梵福山_一。排_二拾人事_一。專修_二淨業_一。延曆二十三年夏五月 終_二于其山_一。世齡八十有一焉。   靈福志忠善頂道緣平德行忍證修傳 釋靈福等七人者。皆爲_二昔往之大德_一。并一方衆首也。某 【四十六頁下】 年間與_二憬謝_一共從_二于吾眞大師_一受_二滿分戒_一也。厥傳來未_レ 詳。來學輔_レ之。 贊曰。吾高祖來_二至此邦_一。始弘_二戒宗_一。普天慕_レ德。從者紛 如。其中八十餘人者。吾國名德。然失_二其名_一。漸憬謝福等 九人存_レ之。予以故記_レ之耳。惜哉事跡未_レ詳也。   唐聖一慧山二律師傳 律師慧山。聖一。并支那國人。即法進大僧都徒也。來_二至 此邦_一。盛振_二師風_一。名重_二 一時_一。山居_二于東大寺_一云。一始居_二 元興寺_一。後住_二于吉野佛國寺_一。爲_二第二世_一。寺蓋師範法進 僧都依_二海路誓願_一所_二創建_一也。竝不_レ知_二其終_一也。   大安寺善俊律師傅 律師名善俊。不_レ詳_二何許人_一。道璿律師之門人也。練_二磨持 犯開遮之旨_一。爲_二當時律學之英_一也。恆住_二大安寺_一。唱_二尸羅 大道_一。兼隨_二思託公_一親學_二戒律_一。依_二吾祖命_一。自_二 天平寶字 三年八月朔_一於_二招提_一講_二南山法礪兩疏_一。聽者極多。以故 德光照_二曜四海_一。其終未_レ聞之。   忍基律師傅 【四十七頁上】 律師忍基。氏族生地俱不_レ可_レ考。博通_二律部_一。厚爲_二 四衆_一 所_二傾慕_一。本出_二思託律師之門_一。兼隨_二待吾大師_一。練_二此道_一 矣。吾祖入寂先兆。師之所_レ夢也。寶字年間。於_二東大唐禪 院_一講_二宣南山相部二疏_一。聽者森々乎。聲風鳴_二于四方_一云。 贊曰。忍公大幸人哉。親依_二託公_一學_二毘尼敎_一。兼事_二大師_一 琢_二磨此敎_一。於_二師戒學_一何有_二疑冰_一乎。其託公此道龍虎。兩 朝英傑。其大師支那國之高德。日域傳戒最祖也。師奉_二 事之_一。能學_二成敎_一。夫豈非_二大幸人_一耶。   常巍忠慧二律師傅 律師常巍。及忠慧。并出_二思託律師門_一也。各才學厚博。而 法中之巨擘也。巍寶字中於_二大安寺_一開_二演南山法礪之鈔 疏_一。集_二輪下者_一不_レ可_レ算也。慧又其年間於_二近江國_一講_二敷 南法鈔疏等_一。來_二至講堂_一者如_三千河流_二大海_一也。   惠新眞法二律師傅 律師惠新。眞法。各有_二才智_一。而善_二戒學_一。皆吾大師在世之 古德也。新於_二大安塔院_一開_二敷南山相部兩章_一。法又於_二興 福寺_一講_二於南山法礪之章_一。并以一時之明匠也。未_レ知_二何 【四十七頁下】 門侶_一矣。   法智道欽行濽三律師傅 律師法智者。大師弟子也。一日大師應_二于氷上眞人之雅 請_一赴_二其舘_一時。意欲_レ立_レ寺。竊掌_二 地上_一。即語_レ智曰。此福地 也。可_レ立_二伽藍_一云。後果依_レ勅賜_二其地_一。即招提是也。律師 道欽支那人也。從_二于大師_一出家得度。欽未爲_二沙彌_一。偶租 東征。欽又相隨。後未_レ知_レ進_二具戒_一。或傳燈宗派中。吾祖群 徒之中。既稱_二道欽律師_一。定登_二大戒_一歟。律師行濽。本法 進僧都之徒。而大師法孫也。開_二法于山田寺_一也。寶字五 年冬。於_二保良宮_一與_二惠山聖一_一共隨_二法進僧都_一聞_二沙彌 經_一云。各爲_二吾門之智識_一也。   安■【郴の異体字ヵ】施平戴榮泰演四律師傅 律師安■【郴の異体字ヵ】。不_レ知_二何許人_一。居_二于招提_一。盛唱_二毘尼_一。延曆十 四年。弘法大師於_二東大戒場_一受_二具戒_一。師爲_二尊證_一也。律 師施平。戴榮。泰演。三師。皆以爲_二戒宗大匠_一也。天長四 年帝召_二禁內_一以_二 三律師_一爲_二講匠_一云。 贊曰。從_二寶字聖朝_一至_二弘仁明世_一。學_二吾戒宗_一振_二其名_一者 【四十八頁上】 幾千萬乎。皆悉吾祖自_二東渡_一始。然失_二其名及其德行_一。嘗 不_レ存_二 千百中之一二_一。今漸取_二存名師數十輩_一而編_二此傳_一。 其諸師也皆是照世之慧燈。渡川之寶筏也。恨者事跡未_レ 具也矣。 【四十八頁下】 招提千歲傳記卷中之二         南都招提後學釋義澄撰  明律篇   生駒山大聖竹林寺信願遍大僧都傳 大僧都諱良遍。字信願。又名_二蓮阿_一。出_二京兆藤氏_一也。秉_レ 心越_レ類。風貌清奇。開_二法白毫寺_一。又住_二勝願院_一。於_二相宗 學_一究_二盡其奥_一。尤以_二因明_一深達_二其底_一。以故緇素無_レ不_二傾 嚮_一。某年中爲_二權大僧都_一。嘗居_二興福論講屋_一。著書凡百餘 卷。貞永元年。師四十八歲。嘉_二遁于生馬山竹林寺_一。正以_二 世間榮名厚利_一厭離。精_二修梵行_一。凝_二唯識觀_一。德香莫_レ掩。 黑白尋到。尚_二其道光_一。嘉禎年間。大悲菩薩樹_二法幢於興 福松院_一。師聞喜不_レ勝。即往謁_レ之。遂從受_二滿分戒_一。悉得_二 其旨_一。敢無_二右雙_一。時之旅徒。於_三大悲菩薩立_二通受比丘生 戒俱成之義_一。疑信相半。是非鋒起。師多著_レ書。自飛_二 千是_一 破_二其百非_一。於_レ茲中祖之化轟_二于天下_一。四部皆悉仰_二 中祖 德_一。師常恆修_二淨土之業_一不_二怠慢_一。而以_レ此導_レ 人。又至_二東 【四十九頁上】 福_一謁_二聖一國師_一。咨_二教外旨_一。因以_二所_レ譔眞心要決_一呈_二之 國師_一。國師稱讚自跋_二其後_一云。某年中_二興東大知足院_一。建 長四年八月二十八日安然而化。享齡五十九。建_二塔于竹 林寺_一。嗣法弟子密巖等若干人。所_レ著通受文理鈔。止防用 心。及念佛往生決心記。眞心要決。法相大意鈔。遺疑抄。 二受抄。唯識觀。因明抄等。極多焉。 贊曰。爲_二 人情_一也。見_二他勝善_一嫉_レ之欺_レ之。是謂小人也。君 子不_レ然。見_レ善揚_レ之。見_レ義勇_レ之。於_レ茲賢愚懸隔。若_二徧律 師_一。內以_二高才_一不_レ慢。外以_二榮名_一不_レ憍。見_二大悲興_一_レ律直 至。謙_レ身取_二弟子禮_一。偉輔_二其化_一。以_レ如_レ師而不_レ謂_二君子_一。誰 謂_二君子_一。   京兆大通寺開山廻心空律師傅 律師諱眞空。字廻心。號曰_二 中觀_一。又號_二定兼_一。京兆人。出_二 藤原氏_一。衣笠亞相定能之孫。親衛小將軍定能之子也。 生_二于建仁甲子元年_一。若齡入_二醍醐寺_一。依_二理性院行賢法 師_一剃髮染衣。性而傑時絕_二出夷倫_一。一以貫_レ 十。濟輩推重 焉。尋從_二南京東南院貞禪公_一學_二 三輪敎禪_一。當代三論之 【四十九頁下】 法匠也。公美_二師之風儀俊俛_一。慇懃誨_レ之。師遊_二其門_一有_レ 年。遂書_二困奧_一云。而啓_レ序講_二 三論敎_一。聽者麕集。既而 歸_二醍醐_一。依_二行賢公_一受_二兩部灌頂_一。自_レ是小野廣澤秘璽密 訣竭_レ底傳_レ之。且詞義宏博無_二能届者_一。諸師信服。嘉禎三 年。大悲菩薩開_二法興福松院_一。聲鳴_二普天_一。師懷_レ香入室。 即爲_二弟子_一。因從_二大悲_一受_二具足戒_一。精勤修練。靡_レ憚_二 睻凉_一。 入_二厥玄理_一。一日中祖謂_レ師曰。近世律風不_レ振。實堪_二大 息_一。顧_二子之才_一不_レ凡。必能興_二吾道_一。子其懋哉。師由_レ是篤_レ 志不_レ廢。與_二信願律師_一以_二扶宗_一爲_レ業。開_二木旛觀音院_一以 居。盛唱_二大悲之道_一。名翼四飛。某年聖一國師講_二宗鏡錄 於慧日山_一。師走聽_レ之。國師以_三師長_二于三論_一。屢稱_二于衆_一。 且示_二單傳旨_一。師有_二證悟_一。其年間受_二實相律師之請_一。於_二戒 壇院_一講_二敷法華義疏。三輪玄義_一。學徒泉如涌。金剛三昧 院榮信闍梨招_レ師補_二住持位_一。居歲餘。其間荷_レ箱來者。恰 若_二稻麻_一。又歸_二木旛_一。弘長元年行_二具足灌頂_一。受者多之。皆 碩學之士。中性賴瑜音等也。八條禪尼以_二所居之亭_一更 爲_二梵場_一。請_レ師爲_二開山祖師_一。不_レ讓應_レ之。山曰_二萬祥_一。寺曰_二 【五十頁上】 大通_一。飛樓湧殿。卓而成_二 一方佛場_一。此地有_二源經基公舊 廟_一。因_レ之建_レ社爲_二守護神_一。禪尼時々禮謁。預聞_二佛敎_一。恨_二 相見之晚_一。乃捨_二豫州新居莊_一。永寄_二僧食_一。師弘律之外。唱_二 眞言。三論。及淨土旨_一云。文永四年。師六十四歲。會鎌倉 無量壽院虗_レ席。老宿將欲_下請_二 一大德之師_一補_中其位_上。大衆 僉曰。非_二廻心和尚_一不_レ足_三以厭_二服人心_一。遂招_レ師。師以_二耆 年_一固辭。衆再三堅請。不_レ得_レ已而赴。道俗來依。星羅雲 結。談柄一麾。慧辯如_レ流。然性好_レ閑。安_二坐一室_一。止_二心日 觀_一。一日集_二諸弟子_一面_レ西而坐。結_二彌陀定印_一長往。實文 永五年七月初八日也。住_二 人間世_一 六十有五。師博識洽 聞靡_レ所_レ不_レ綜。殊於_二密敎_一振_二發妙義_一。是以密宗磧學傳 爲_二木旛義_一。所_レ著有_二往生論註鈔。十因文集。三廟鈔等。 若干卷_一云。 贊曰。法門貴_二乎得_一_レ 人。得_レ 人則興。失_レ 人則廢。吾祖門中 得_レ師。可_レ謂幸也。然才思雋徹。敏朗絕輩。禪心律身。甲_二 于人世_一。如_下孤峯拔_二萬峰中_一滿月在_中衆星中_上。吾門得_レ師 何廢之有。予嘗與_二圓岩大長老_一偶遊_二大通_一。恭拜_二遺像_一。顏 【五十頁下】 貌如_レ生。使_二余不_一_レ忍_レ歸焉。   城州法園寺開山中道守律師傅 律師號中道。諱聖守。和州人也。少出家。有_二遠志_一。聽悟夙 發。隨_二報恩院憲深僧正_一學_二秘密敎_一。深眞言宗匠也。又稟_二 三論于樹慶大德_一。凡所_二習學_一了無_二疑滯_一。慧日高出冠_二于 緇林_一。中_二興眞言院_一以居。盛弘_二顯密之敎_一。受_レ請講_二 三論_一。 霜色雨笠。至者紛如。師一々開示。如_三月出_二繊雲中_一。嘉 禎年中。依_二大悲菩薩_一重受_二具戒_一。專志_二毘尼_一。研究不_レ怠。 終明_二其道_一。爲_二 人戒範_一。又天人常恆來下。佐_二護師之左右_一 云。時有_二石清水撿挍准增正行清公_一。新建_二法園寺_一。召_レ師 爲_二開山第一祖_一。由_レ是嘉名遠聞。黑白依歸。建元年本山 講堂輔成。圓律玄公請_レ師爲_二梵網說戒_一云。弘安四年秋 七月。蒙古兵船至_二太宰府_一。後宇多帝勅_二師及實相律師_一。 令_レ修_二大法_一。除_二外賊難_一云。正應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示_二 微疾_一。臨終手執_二金剛杵_一。端坐寂然而化。猶如_レ入_レ定。處_二 菩提位中_一若干夏。享_二 人間壽_一 七十有三。立_二塔於法園寺 西北隅_一也。受戒受密等門人多之。嗣法上首月然律師 【五十一頁上】 也。 贊曰。守公是中祖眞子高祖的孫。提_二南山數傳之印_一。 躡_二 波離尊者之跡_一。律身嚴淨。道眼圓明。孳々綿々紹_二佛慧 命_一。僧中之寶非_レ師而誰。   戒壇院實相照律師傅 律師諱圓照。又號_二實相_一。中道律師之胞弟也。邁倫種性 出_レ自_二 天然_一。斷髮染衣後。依_二大悲菩薩_一納_二滿分戒_一。篤_レ志 學_レ律。莫_レ不_二精究_一。以故德化遐布。聲蓋_二 四遠_一。又從_二信願 律師_一習_二法相旨_一。至_二華嚴。三論。俱舎。成實。及禪。密。天 台。淨土_一。諸宗遍學。貫綜而無_レ餘也。以_レ茲扶桑國裡。諸 宗雲衲。皆推_二重師_一。士庶尊敬如_レ佛。嘗從_二興正菩薩_一受_二 別受法_一。南都戒壇院。自_レ有_二兵火之難_一久廢。西迎實公者 見而慨_レ之。盡志再興。殿堂院室等。皆悉歸_レ古。時師寓_二 于海龍王寺_一。公稚尚_レ師。請爲_二 中興第一祖_一。師應_レ之。乃 建長三年也。又中_二興生馬山竹林寺_一以居之。以_二毘尼瑜 伽二敎_一導_レ 人。兼唱_二群宗_一。圓空。禪願。道本。實敎等諸公。 集_二師輪下_一。以輔_二師道_一。師日陞坐辯飜_二波瀾_一。辭旨明析。衆 【五十一頁下】 成悦悟。後深草帝甚尊_二崇師_一。師奉_レ勅或停_レ風或祈_レ雨。効 驗非_レ 一。帝㲊感無_レ比。時召_二鳳闕_一。陞坐說法。帝賜以_二大 悲觀音之像_一云。由_レ是懿德玄猷月映蘭芳遠邇雲水莫_レ 不_二擔_レ簦躡_一_レ屩。凡留_レ錫刹一十餘所。若善法律寺。金山 院等是也。師平生凝_二心於月輪_一。身有_二光明_一。每_二夜分_一誦_レ 經爲_レ盡。不_レ用_二燈燭_一。或時數月無_レ有_二光明_一。資徒謂_レ師曰。 比來不_レ見_二光明_一何哉。師曰。余頃日間欲_三再造_二大塔_一。故 心在_レ彼不_レ在_レ此。然後又有_二光明_一。豈不_レ異哉。白河有_レ女 嬰_二異疾_一。一物潜_二于腹中_一。堅如_レ石。楚痛萬狀。其親請_二救 于師_一。師即爲_レ之以_二不動火界呪_一加_レ之。女病立愈。都鄙 傳以爲_レ奇。建治元年。本山講堂再興功成。師爲_二供養之 四分說戒云。建治三年十月二十三日終_二于鷲尾山_一。享世 齡五十有七。僧臘未_レ詳。得法門人極多。上首凝然律師 爲撰_二行狀三卷_一。其德行感應不_レ可_二得而測_一_レ之也。《割書:予聞三|巻行狀》 《割書:今有_二戒壇院_一。嗟乎惜哉不_レ行_二于世_一。伏望其徒|深顧_二祖恩_一。興_二董狐志_一。莫_二祖德而令_一レ失也》 贊曰。中道實相。法華玄妙。今爲_二兄弟_一。以_レ是爲_レ名。於戲 實相無相也。中道實相也。夫離_二實相_一何有_二 中道_一。又離_二 【五十二頁上】 中道_一何有_二實相_一。冥哉大悲門中有_二 中道實相_一也。辟尸聲 聞斷不_レ所_レ窺。其慧解絕倫。辯舌縱橫。追_レ福禳_レ災。身放_二 光明_一等者。且假諦門中有相也。實相門中何有_レ之哉。唯 無言說。   橘寺慶運律師傅 律師戒學。諱慶雲。受性敏利。識量超群。爲_二大悲菩薩之 門人_一。住_二持橘寺及菩提寺_一。以_二戒律敎_一化_二導黑白_一。盛德鳴_二 于當時_一。其終未_レ詳。嗣法門徒。了連。道照。顯尊號凝圓等 若干人。   大安寺禪慧律師傅 律師諱禪慧。字本性。黠慧秀朗。修學不_レ倦。吾大悲菩薩 之重受戒弟子也。居_二大安寺_一。宏_二闡戒宗_一。又住_二生馬山竹 林寺_一。丕說_二律敎_一。戒行甚峻。爲_レ時所_レ慕。英才之徒多出_二 于師門_一之。未_レ知_二終處_一也。   三輪山五智院乘心意律師傅 律師字乘心。《割書:或號_二大|乘心_一》諱名_二禪意_一。器度寬然。耳聞口誦。超_二 越輩類_一。常恆居_二和州三輪山五智院_一。偏修_二佛道_一。某年入_二 【五十二頁下】 吾 中祖之室_一。拜成_二門資_一。終從_二 中祖_一受_二 三聚通受大戒_一。 尋依_二 中祖_一學_二毘尼部_一。深入_二其微_一。律身勵行。大播_二宗風_一。 故當時世人皆呼號_二 三輪律師_一云。   白毫寺思蓮律師傅 律師思蓮。住_二白毫寺_一。施_二化于時_一。依_二 中祖大悲菩薩_一受_二 具足戒_一。博究_二宗敎_一。終未_レ詳之。   長谷往生院入阿律師傅 律師入阿。《割書:或作_二|定阿_一。》受性敏利。就_二吾中祖菩薩_一成_二大比丘_一。精_レ 律有_二聲於時_一。常居_二長谷往生院_一云。   極樂寺賢明濟律師傅 律師賢明。字名_二慈濟_一。山城州人也。小字號_二多聞帝子_一。天 稟聽敏。機悟絕倫。寬元元年。依_二西大正菩薩_一薙染學_二世 法_一。尋入_二大悲菩薩之輪下_一而師事之。并隨_二吾祖_一受_二大 乘三聚比丘戒_一。 益親付_二吾祖_一精_二究律藏_一。篇聚開遮之旨無_レ不_二洞曉_一。後住_二 相州極樂寺_一。道韻高同_二斗山_一。德聲香_二於蘭桂_一。以故黑白 崇_レ之。一夕夢中與_二文珠菩薩_一賦_二連歌_一。其歌載在_二沙石 【五十三頁上】 集_一。終未_レ詳之。嗣法門人甚多。善願忍律師爲_二其上首_一。   海龍王寺證覺忍律師傳 律師諱玄忍。證覺其字也。幼遁_二塵中_一。成_二沙門那_一。嘉禎三 年見_二興正菩薩于海龍王寺_一。遂受_二息慈戒_一。去入_二常喜院_一。 拜_二吾祖大悲菩薩_一。稟_二滿分戒_一。時年算二十有六。慧解越_レ 倫。德重_二 一時_一。師雖_レ爲_レ本_二律宗_一。兼通_二密宗_一。其年間住_二 海龍王寺主_一。寬元二年依_二別受法_一增重具戒。寶治元年冬 十二月十日示寂。世齡三十有六。法算一十一夏。   静慶寂惠二律師傅 律師静慶。同寂惠。并出_二于吾中祖之門_一。俱就_二 中祖_一親受_二 三聚之戒_一。爲_二大苾蒭_一。朝鍛夕鍊。遂得_二其法_一。德風浩蕩。 聳_二動四方_一云。   大智院禪忍律師傅 律師諱禪忍。住_二大智院_一。熾唱_二法道_一。拜_二吾中祖_一受具。顓_二 志毘尼_一。終未_レ聞_レ之。《割書:或宗派曰_二乘心諱禪忍_一。然招提解中別連_レ之。|況又曰_二 五智院禪意_一。是號_二大智院禪忍_一。故今》 《割書:依_二解意_一|記_レ之也。》 贊曰。自_二慶運_一至_二禪忍_一諸公。皆受_二戒印於中祖_一。而各該_二 【五十三頁下】 覺律部_一。究_二其堂奧_一。戒身清白。爲_レ世所_レ美。丕有_レ光_二吾宗_一 也。惜事跡之大槩不_レ得_レ之矣。   光臺寺理性律師傳 律師諱空惠。字理性。未_レ詳_二何許人_一。神智邁_レ 人。克擧_二家 聲_一故。以_二戒敎_一爲_レ他見_レ嘉。居_二和之光臺寺_一。爲_二第一座_一也。 弘安五年招提金堂藥師佛像修輔功成。有_二大法會_一。師爲_二 導師_一。弘安八年於_二招提壇_一爲_二尼衆_一行_二別受法_一。師爲_二尊 證_一也。未_レ詳_三出_二于何門_一。恐爲_二玄公之徒_一歟。   性遠覺鑒二律師傅 律師性遠。字禪密。住_二長安寺往生院_一。以_二毘尼宗_一道聲津 々。證玄律師之神足也。覺鑒律師又號_二觀照_一。又出_二玄老 人之門_一。荷_レ法導_レ徒。識度寬舒也。竝不_レ知_二其終_一。   增福寺眞照律師傅 律師眞照。性氏未_レ考。受性誠實。脫_レ俗爲_レ僧。師_二事實相 照律師_一。實大悲菩薩法孫也。依_二東林寺淨圓律師_一學_二 三 大部_一。以_二正元初_一航_レ海入_レ宋。《割書:當_二理宗開|慶元年_一也。》隨_二妙蓮律師及 行居律師_一練_二學毘尼_一。凝滯悉消。凡寓_二支那_一 三塞暑。後歸 【五十四頁上】 居_二戒壇_一。圓照公分座說法。名振_二朝野_一。敷_二演戒本羯磨兩 疏。行事鈔。及梵網鈔記等_一也。侍_二給左右_一 一十五載。始末 如_レ 一。及_二照辭世_一。遊_二化北洛_一。寓_二止泉涌寺_一。又嘗住_二增 福寺_一云。終未_レ詳之。   室生寺中興忍空律師傅 律師忍空。字空智。不_レ知_二何處人_一。少而出家。敏悟之名 越_二於常倫_一。依_二泉涌月翁公_一學_レ律。又與_二眞照_一從_二圓悟周 公_一聽_二 三大部_一。繼入_二戒壇_一。禮_二圓照律師_一師事。洞_二入律敎 幽微_一。又謁_二西大正公_一重受_二具戒_一。後住_二戒壇_一。又爲_二生馬 竹林中世之第五世_一。嘗中_二興室生山_一。大以_二毘尼瑜伽二 敎_一導_二引四衆_一。緇白從_レ風而靡。師傳_二受眞言于寂盛阿闍 梨_一。轉授_二之招提本地律師等_一。某八月二十日寂。   眞言院道月然律師傅 律師諱聖然。字道月。依_二信願律師_一得度受具。隨_二證玄和 尚_一聽_二律部_一。依_二 中道律師_一稟_二密宗旨_一。皆達_二其奥_一。又至_二於 天台三論諸宗_一。悉入_二源底_一。以故道德震_二撼四方_一。及嚴律 師輔_二野藥師寺_一。師甚助_レ之。正應年中守律師寂。師尋住_二 【五十四頁下】 持眞言院_一。正和元年八月十五日寂。   下野州藥師寺中興密嚴律師傅 律師諱密嚴。就_二信願逼大僧都_一受_二大僧戒_一。尋親_二炙遍師 左右_一留_二意律典_一。戒珠皎潔。兼學_二 天台敎_一。遂研_二究之_一。又 於_二秘密_一深_二微隱_一。以故緇素屈勢致_レ敬。餐_レ風飲_レ德。某年 間垂_二錫于東關下野州_一。中_二興藥師寺之古阯_一。寺是當時 爲_二東八州之戒場_一。天平寶字年中吾高祖奉_レ勅初立_二戒 壇_一。而後久荒無_レ興。師深慨_レ之。終再興_レ是。熾振_二祖道_一。厥 功偉哉。終未_レ考_レ之。《割書:賢盛律師所_レ著記曰_レ如_下依_二大悲_一受_二具戒_一|之義_上不_レ是。以_二律宗綱要義_一可_レ爲_レ是也。》   倫海律師傅 律師諱倫海。圓照律師之門人也。雅有_二才智_一。緇素歸向。 聲聞之響。專有_二律林_一云。   泉州久米田寺圓戒爾律師傅 律師諱禪爾。字圓戒。出_二圓照律師門_一。英敏逸群。從_二照律 師_一受_二具足戒_一。志力堅明。研_二味戒敎_一。造_二其微密_一。名流_二 四 遠_一。慕道之士。肩摩袂屬。依_二法兄示觀國師_一習_二雜華旨_一。遂 洞_二幽玄_一。受_レ請講_二華嚴及三大部于戒壇院_一。慧辯無礙。河 【五十五頁上】 縣泉涌。包笠海衆滿_レ堂。觀國師稱_レ之。某年就_二泉州_一創_二寺 一宇_一。號_二久米田_一。佛殿僧寮淨廚等屬既備而爲_二精藍_一。某 年間。觀國師退_二戒壇院_一。命_レ師代_レ之。又住_二馬山竹林律 寺_一。於_レ是律幢高峙。聲名日顯。一旦示_二微疾_一。行道如_レ故。顧 謂_レ徒曰。吾辭_レ世不_レ遠也。歷_二 三昏旦_一奄然而寂。實正中 二年正月八日也。俗齒七十有三。僧臘五十又一。元明 極俊禪師嘗爲_レ師製_レ讚。褒_二美厥德_一云。   戒壇院十達國師傳 國師諱俊才。十達其字也。示觀國師之高弟也。少而削髮 出塵。雋秀之聲冠_二于緇林_一。弱冠之年登壇受具。入_二尸羅 幽玄_一。曉_二華嚴奧義_一。又依_二道月然律師_一傳_二密敎旨_一。初居_二 眞言院_一。後移_二北洛大通_一。大張_二講肆_一。兩部黑白無_レ不_レ重_二其 風采_一。後醍醐天皇受_二菩薩大戒_一。執_二弟子禮_一。賜以_二國師之 號_一。某年間瑞_二世南都戒壇院_一。化風盛播。學者日蕃。後遊_二 化東州_一。竟唱_二滅于稱名律寺_一。時文和二年十月初二也。 歷_二 人間世_一 九十有五。坐_二菩提位_一 七十又六。付法徒。圓淨 等若干人。所_レ著有_二 五敎章要文集三十二卷_一也。 【五十五頁下】   生馬山竹林寺敎願律師傅 律師諱敎願。於_二戒律學_一頗盡_二精微_一。住_二持馬山竹林律寺_一。 爲_二第三世_一。某九月十二日寂。   戒壇院了心無律師傅 律師諱本無。字了心。爲_二空智公之徒_一。祝髮受具。器度拔 群。出_二世戒壇院_一。丕唱_二律敎_一。元德元年十月三日示_二化于 馬山竹林寺_一。壽未_レ詳。門人覺行玄等若干人。   稱名寺湛睿律師傅 律師諱湛睿。字本如。爲_二竹林圓戒律師之徒_一。學_二毘尼華 嚴二宗_一。爲_レ 人所_レ美。玅入_二玄微_一。戒公門中。師與_二盛譽_一爲_二 律敎華嚴之長_一也。入室習學尤多。所_レ著敎理鈔及纂釋 等若干卷。其終未_レ考_レ之也。   戒壇院盛譽律師傅 律師字明智。盛譽其諱也。不_レ詳_二何地人_一也。依_二圓戒公_一 斷髮染衣。學海汪洋。名翼四起。初居_二泉之久米田寺_一。後 住_二戒壇_一。精_二開遮持犯之旨_一。雲水推_レ之。男女歸伏。如_二草 靡_一_レ風也。師又長_二華嚴旨_一。曆應二年於_二久米田_一開_二敷義 【五十六頁上段】 鈔_一。一夕夢神人衣冠嚴麗來謂_レ師曰。我是金峰山明神之 使者也。頃日師宣_二揚大乘_一故。明神特遣_レ我隨喜。其應感 如_レ此也。某年間住_二招提_一爲_二第一座_一。《割書:末_レ住_二和|上位_一也》 爲_二釋念佛 會之唱導師_一也。康安二年正月二十一日終歿。世壽未_レ聞 之。嘗著_二 五敎章鈔五卷_一云。   戒壇院照玄律師傅 律師諱照玄。字覺行。出_二本無律師門下_一。又依_二 十達國師_一 學_二尸羅敎_一。尤造_二淵極_一。兼受_二瑜伽旨_一。旁涉_二華嚴_一。康永四 年於_二東大寺_一建_二香積廚_一。爾後應_レ請主_二鎌倉極樂寺_一。又住_二 持戒壇院_一。居二歲。大唱_二宗敎_一。延文三年六月初五日示_二 寂于北京大通寺_一。報身壽歷_二 五十八年_一也。   招提寺照遠律師傅 律師諱照遠。未_レ考_二何國何氏_一也。靈慧異氣絕_レ群。薙落之 後。纂_二志戒門_一。元享二年依_二通受法_一進_二滿分戒_一。時二十歲。 正中二年重依_二別受_一納_二具足戒_一。時二十二歲。嘉曆年間。 從_二大福覺也律師_一聽_二于梵網_一。尋依_二招提覺惠和尚_一重聽_二 梵網_一。於_二太賢古迹_一深得_二其旨_一。其餘大小律部莫_レ不_二研究 【五十六頁下段】 而造_一_レ微。志有_二興律_一。盛唱_二吾宗_一。有_二 三大部鈔_一曰_二資行_一曰_二 警意_一曰_二顯錄_一都六十五卷。始_二於曆應二年八月_一終_二於貞 和五年八月_一。凡十一年而功成。其間雖_二寒暑_一曾不_レ倦也。 又著_二梵網古迹述迹鈔五卷_一。住_二招提寺_一記_レ之。時正慶元 年十月十八日也。康安年中開_二律肆于招提律寺_一。由_レ是 聲德突_二起緇林_一。慈惻及_二白衣衆_一。大慈之道於_レ茲丕起。其 終未_レ聞之。   室生寺眞海律師傅 律師眞海。不_レ知_二何地人_一。出_二空智律師之門_一。性敏修道。 建武元年八月六日住_二持室生寺_一。於_レ此名風卓然振_二緇 素間_一。師以_二毘尼眞言兩旨_一照_二導四衆_一。其終未_レ聞也。   招提寺源聖國師傅 國師諱源聖。《割書:或作_二賢聖。或源照。或|玄聖。或賢照。或玄照_一。》未_レ詳_二何代人_一。傳曰。及_二 三 百年_一也。且聞與_二 一休禪師_一對謁云。住_二招提菩提菴_一。翰墨 甚長。其墨跡今尚散_二在于世_一。達墨者皆感動稱贊。比_二之 道風空海之英_一也。嘗自書_二句於一紙_一。以_レ物掛_二置招提東 路邊_一。以令_下見_二往來人_一而見_上_レ之。日以如_レ是。來往諸人悉 【五十七頁上】 讚美之。一日或人排_レ之。師聞_レ之自喜而曰。吾筆道已達。 其邊于_レ今謂_二國師筆晒場_一。又幼年出_二于金堂庭_一。以_レ箒學_二 習筆道_一也。常崇_二春日明神_一也。師曰。我願染_レ筆如_二春日 山之松木_一則足也。遂入_二春日山奥_一不_レ出。然後招提一僧 詣_二春日社_一。時國師荷_二大筆一柄_一徘_二徊大華表邊_一世傳謂_二 之仙人_一。而再不_レ出也。其國師號賜_レ之未_レ考_レ之也。《割書: 國師行|業未_レ》 《割書: 得_レ記_レ紙。唯口傳耳。吾師義辨口傳_二于余_一。辨公聞_二之義海律師_一海公又|聽_二之祐海大德_一。海公聞_二之空泉律師_一。泉公聞_二傳之源祐和尚徒衆_一。其祐 》 《割書: 公時代一休和上同世也云。又師資相承傳_二聞|之_一也。此外一山之衆師資相聞。豈不_レ信耶。》   圓淨律師傅 律師諱正爲。圓淨字也。依_二 十達國師_一得度。習_二戒律敎_一。 包_二括幽奥。志在_二物表_一。覺行律師住_二持極樂戒壇及竹林 寺等諸刹_一。常講_二華嚴及三大部_一。以故道化流布。爲_レ 人所_レ 敬。應安元年八月廿日唱_二寂于極樂寺_一。   淨心律師傳 律師淨心。諱名_二照慧_一。不_レ聞_二何地人_一也。爲_二覺行律師之 徒_一。解行俱高。聲名顯著。某年依_二久米田寺盛譽律師_一 精_二究持犯_一。未_レ幾譽入寂。師繼_二其席_一。後住_二戒壇院_一。丕唱_二 【五十七頁下】 華嚴戒律二敎_一。兼弘_二密乘_一。又住_二馬山竹林律寺_一云。應安 四年十一月二日寂_二於八幡之善法律寺_一。年齒未_レ考也。   性通律師傅 律師諱靈波。字性通。相州鎌倉縣人。出_二足利氏_一也。從_二 稱名本如睿律師_一剃髮。而有_二英氣_一。尋遊_二南京_一。依_二 十達律 師_一受_二菩薩戒_一。稟_二具足戒于明智大德_一。既而住_二戒壇院_一。盛 唱_二南山清凉之道_一。反住_二持馬山竹林寺_一。由_レ是遐邇頌德 至者森々。永和三年八月十五日終_二于金澤稱名寺_一。所_レ 著有_二律興要傳十卷。戒壇系國通詳記五卷。五敎章鈔八 卷。五敎斷惑分齊鈔二卷。五敎儀解集三十二卷。起信論 鈔十二卷_一。   雪心聖地覺乘通證四律師傅 律師雪心。字通識。性通律師之門人也。性敏善_レ律。居_二龍 華戒壇二刹_一。名播_二宇內_一。至德三年四月二十一日入寂。平 生著述甚多。聖地律師。諱總深。亦性通之門弟也。初出_二 世戒壇院_一。後主_二久米田寺_一。化振_二遐邇_一。某年二月二十一 日寂。覺乘律師。諱號_二融存_一。出_二于雪心公之門_一。主_二戒壇龍 【五十八頁上段】 華二院_一。名聲驚_レ聞。應永二十九年五月十一日入滅。律 師通證。諱靈賢。又雪心律師之門資也。初住_二久米田寺_一。 後移_二居戒壇院_一。戒行聞_二于人間_一。以_二應永三十年三月二 十一日_一寂。 贊曰。上自_二理性惠公_一 下至_二通證玄公_一之二十五師。悉是 吾門之俊馬。中世之逸才也。可_レ惜行狀未_レ詳也。然眞跨_レ 海求_レ法。圓戒開_レ席說_レ法。達師爲_二 人王師_一。盛師感_二金峰 便_一。照著_二大部鈔_一。源達_二翰墨道_一。晦_二跡深山_一。嚴栖谷飯之類 等使_レ非_二道德超邁非常人_一者。其容易臻_レ之耶。慕_レ道者宜 察_レ之乎。   戒壇院普一國師傳 國師諱志玉。總圓帝王之裔也。七歲隨_二雪心融律師于稱 名寺_一剃度。又從_二覺乘律師_一進具。聞_レ講_二 三大部_一。能通_二開 遮之旨_一。又研_二究華嚴及論宗_一。應永二十四年渡_レ海入唐。 當_二大明永樂十五年_一也。明年大宗文皇帝召入_二大內_一。講_二 華嚴經_一。師一■【氵に麾】_二譚柄_一。詞彩嚴正。縱橫目如。帝大喜。賜 以_二普一國師之號_一。由_レ是遠邇雲水莫_レ不_下擔_二簦屩_一爭集_中輪 【五十八頁下段】 下_上。師一々開導。夙夜敷_二揚宗敎_一。表_二率人天_一。惠光益輝 。 師在_二支那_一歷_二 五寒暑_一。後歸_二本邦_一。多得_二經書及法具_一。 住_二戒壇院_一。常講_二華嚴于舍那大殿_一。學徒奔赴。踵繼肩隨。 如_二雲歸_一_レ岫。稱光皇帝崇_二其道風_一。復賜_二國師之號_一。後居_二 稱名寺及極樂寺彌陀。華嚴。高山。屋嶋等諸寺_一。以爲_二 住持_一。以故七衆競起。師也如_下鴻毛遇_二順風_一巨魚縱_中大壑_上。 師嘗受_レ請爲_二亡人_一拈香。事畢而歸。因詣_二春日神宮_一。俄 爾雷轟風惡。折_二樹枝_一頻。守祠者皆畏而去。時神自_レ殿出 謂_レ師曰。我最忌_二亡人之穢_一。上人既有_二觸事_一。何爲至_レ此 邪。師曰。始知衆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神其 不_レ思_レ之乎。神嘉_二其言_一。因詠_二和歌_一而隱。噫不_レ異邪。寛正 四年九月六日。示_二威于梅尾高山寺_一。春秋八十有一。 門人。普開等若干人。瑞谿鳳禪師。亦嘗從_レ師受_レ學 焉。 賛曰。派出_二 天潢_一。身遊_二法海_一。立_レ性嚴峻。奉_レ戒清素。惠溢 辨涌。聲名籍々。西入_二支那_一立_二戒律幢_一。王臣依歸。五庶 來靡。東歸_二扶桑_一。再移_二法施_一。帝尊神感。苟爲_二 人天師_一者 【五十九頁上段】 如_レ斯也。   竹林寺眞賢律師傅 律師眞賢。住_二持大聖竹林寺_一。識博行峻。為_レ 人成_レ師。文明 三年冬十月廿二日安然而化。春秋未_レ詳。   招提寺賢盛律師傅 律師諱賢盛。未_レ知_二何許人_一也。常居_二招提_一。以_レ律導_レ 人。恆 有_二戒法興立之忠望_一。應永二年九月四日。以_二 中租二受 抄及高祖記傳等_一初開_二印板_一。又集_二記中祖作持羯磨文_一。 刻_レ板行_レ世。思_二祖恩_一甚厚。其志實可_レ貴也。   招提寺詮秀律師傅 律師諱詮秀。從_二住宗和尚_一受_二密律二宗_一。堅_二持戒律_一。積_二 其功_一。常思_二興隆_一。化_二度群品_一。神志和雅。爲_レ他所_レ敬。享祿 元年九月二十三日亥剋遷_二神西方_一。春秋九十又四。進通 受戒七十有四。受別受戒四十一夏。居_二于招提_一 五十餘 年。附法之徒若干人。其上足源盛律師。   法金剛院士順律師傅 律師士順。不_レ知_二何處人_一。住_二北洛雙丘法金剛院_一。唱_二戒律 【五十九頁下段】 敎_一。某年間住_二和尚位_一。天文二年命_二其徒珠慶_一令_レ任_二寺事_一。 某年寂十。其四年珠慶讓_二弟子珠榮_一令_レ爲_二住持_一。以_二法命 寺_一命_二徒珠正_一。以_二亭子院_一付_二弟子常讚_一云。其後照珍和 尚住_レ之。然和尚神足賜紫觀圭大長老。同圓嚴周公。至_二 現住照山晃公_一。人法俱昌。山公殊惠解邁倫。屢受_レ請講_二 因明。俱舎。圓覺。起信。六物等諸章_一。聽者極多。又依_二仁和 寺覺助二品親王命_一。上殿講_二 三論。起信論等_一。親王預聞。 元祿十年秋。應_二妙心禪寺之衆請_一。開_二敷楞嚴_一。予亦預_二其 肆席_一。聽徒凡三千指。其辯如_二飛泉_一。學衆悉悦伏也。   安養院尊貞律師傅 律師尊貞。住_二持安養院_一。博學_二戒律_一。兼通_二眞言_一。屢先南 山傳_二厥深義_一。常依_二印融阿闍梨_一聽_二秘敎旨_一。融公是當代 密家大匠也。梯_レ山航_レ海。爲_二善財行_一。凡受_二密旨_一至_二 十三 師_一。既達_二閫奥_一也。天正五年九月朔寂。以_二密律敎_一傳_二付 春海律師_一。海公當_二師之大祥忌辰_一修_二 八千枚法_一。又至_二 七 回忌辰_一修_二 八千枚秘法_一。行_二大齋會_一也。   招提寺春海律師傅 【六十頁上段】 律師春海。字凝實。永祿二年五月六日。依_二通受法_一受具。 依_二安養律師尊貞律師_一受_二眞言敎_一。初主_二法華院_一。後中_二興 彌勒院_一。以_二毘尼密乘二宗_一導_レ 人。慶長十三年十一月十 二日於_二招提_一有_二傳法灌頂_一。師爲_二大阿闍梨_一。又貞公之後 主_二安養院_一。某年某月某日寂。然後實秀公。實海公。至_二現 住覺峰律師_一。相_二續彌勒院_一也。   招提寺英祐律師傅 律師英祐。不_レ知_二何地人_一。神志雄遠。爲_レ 人所_レ敬。居_二于藏 松院_一。以_二毘尼_一鳴。後住_二持東大知足院_一。其後英尊。英秀。 英音。英訓。現住英範律師。至_レ今相_二續藏松院_一也。範公依_二 衆命_一屢赴_二東府_一登_二金城_一預_二大樹及桂昌院殿一位公之 嚴命_一輔_二招提殿堂之破壞_一。又自_二尼公_一。寄_二黃金若干_一。造_二 立古戒壇_一。範預_二其命_一。其功豈_レ少邪。   招提寺行賢律師傅 律師諱行賢。字忍禪。和州式下郡八田鄕人。東氏之子 也。十歲而入_二招提_一。十三歲而得度。一十六歲受_二沙彌戒_一。 弘治三年九月二十六日依_二通受法_一進_二具戒_一。至_二 二十二 【六十頁下段】 歲_一初四分說戒。天正二年三月二十四日。於_二西大寺_一依_二 高興律師_一受_二別受法_一進具。其歲於_二招提戒壇_一受_二畜衆度 人法_一。至_二 三十四歲_一具足灌頂。三十九歲修_二 八千枚法_一 一 座。四十四歲修_二求聞持法_一 一座。某年間爲_二論議講匠_一。至_二 春秋六十_一爲_二諸受者_一爲_二大阿闍梨_一。受者甚多。當_二于太祖 八百五十年之諱辰_一有_二大法會_一。師爲_二讀師_一。時七十二歲。 某年興福寺務大乘院某大僧正公於_二東大壇_一受_二具足戒_一。 師昇座講_二遺敎經_一。時七十有六也。師當居_二招提之愛染 《割書:今改號_二|敎学_一》及生馬竹林。南都新坊。同眞如院等_一。師之師某。 常恆奉_二持愛染明王_一。屢感_二瑞應_一云。師寂。其後賢照和尚。 現住照峯律師。相紹住_二持敎學及竹林寺_一也。   招提寺空泉律師傳 律師諱空泉。字良寂。居_二菩提菴_一。習_二學律密之敎_一。師常歸_二 依虛空藏菩薩_一。行_二于奥州柳津_一 五回。終得_二菩薩之像一 軀_一。歸_二于招提_一。以_レ菴移_二建其西_一。改號_二能滿院_一。寺成安_二奉 菩薩之像_一。請_二 一山衆_一行_二大供養_一。其時慶長年間也。師又 於_二奧州_一依_二靈夢_一感_二得毘舍門天像_一。今尚存_レ之。又慶長八 【六十一頁上】 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至_二某日_一修_二行不動護摩供十萬枚_一。 《割書:歴_二 三日|夜_一也》同九年入_二大峯_一柴燈護摩一代之修行甚勤云。慶 長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寂。春秋未_レ詳。其後祐海律師。 義海律師。義辨律師。相繼至_レ余。主_二能滿院_一也。   招提寺良泉律師傅 律師諱良泉。居_二于招提不動院_一。《割書:今改號_二|德薗_一。》學_二戒律敎_一。某年 以_二文殊等_一所_二好相_一。夢中感_三文珠現_二童子形_一。以_二智釼_一伏_レ 魔。而進_二大戒_一。某月朔日寂。爾後賢盛公。覺峰公。現住覺 照公等。相紹住_二持德薗院_一也。   招提寺祐雅律師傅 律師祐雅。住_二持招提法華院_一。以_レ律導_レ 人。眞言受_二良惠和 上_一。授_二之祐筭_一。其終未_レ聞。其後賴秀及道一律師。一實律 師。眞桂律師。相紹住_二法華院_一也。殊道一公學行秀_レ 人。以 故依_二大樹命_一主_二于眞言新禪兩院_一也。 律師俊盛。幼而入_二招提寺_一。居_二招提湯屋院_一。《割書:後改號_二|寶生院_一。》以_二戒 律眞言二敎_一爲_レ 人所_レ尚。某年依_二通受法_一受具。又慶長十 一年十月二十八日。隨_二照珍律師_一登_二招提壇_一進具。元和 【六十一頁下】 九年再依_二照珍公_一重受_二具戒_一。嘗移_二建湯屋院_一。號_二寶生院_一。 又建_二 一宗佛殿_一。自勸_二化道俗_一。輔_二 五層塔及禮堂等之破 壞_一。寬文二年十月十九日申剋寂。春秋七十八。其二十一 日行_二分物及殞葬之法_一。祐海首座爲_二羯磨_一。元祿年中。予 之法兄義顯律師。投_二長財若干_一。再_二興此院_一。改號_二圓光院_一。   大覺寺泉秀律師傅 律師字賢智。諱泉秀。居_二攝州大覺寺_一。慶長十一年十月 二十八日。依_二照珍律師_一受_二別受具戒_一。其後實祐。泉戒。千 照等。相紹居_二大覺寺_一。至_レ今律家精藍。而爲_二本山枝院_一 也。   壬生寺祐海律師傅 律師祐海。字良傳。肥前州小倉鄕人。隨_二招提空泉律師_一 剃髮染衣。慶長十一年十月二十八日。從_二照珍公_一依_二别受 法_一受具。元和九年秋九月二十七日。依_二照珍大和上_一於_二 招提_一受_二畜衆度人法_一。先_レ是依_二通受法_一進具。持戒潔白。食 常不_レ過_レ 中。二六時中誦_二念胎藏舍那之神呪_一。自_レ朝後夜 至_レ幕初夜竟不_二闕如_一。或一夏中。齋後廻_二 五層塔_一 一千返。 【六十二頁上】 九旬如_レ是而不_レ闕之。承應元年冬十一月。於_二招提_一爲_二諸 徒_一因_レ壇授_二具支灌頂_一云。某年間一日有_二京都客_一。相與拜_二 金塔佛骨_一。昔三千粒佛骨忽然而轉_二廻壷中_一。恰如_レ輪_二轉 念珠_一也。又招提東室火起及_レ棟。師持_二小器水_一而稱_二南無 輪蓋龍王_一 一返而投_レ水。則火忽消云。某年間住_二持北京 壬生寺方丈_一也。寬文三年二月三日終_二于壬生寺_一。春秋 七十又六。同十四日葬_二招提西方院_一。尋作_二分物法_一。三寺 大衆五十有三人。建_二塔西方院及壬生寺_一云。戒律及眞言 門人甚多。上首即航義海律師。   法金剛院觀景律師傅 律師諱照巖。字硯景。京兆人。中原氏第六子也。正七歲 投_二法金剛院照珍公_一。授_二 三歸五戒等_一。字_二尊玉_一。九歲而薙 染。住_二珍左右_一。年十一修_二好相_一 三七日。依_二珍公_一受_二息慈 戒_一。十三歲承_二 十八契印金剛界_一。明年稟_二胎藏之秘法。護 摩之法_一。年十六。秋九月於_二 八幡金剛律寺_一依_二照珍公_一受_二 傳法職位_一。十七歲珍公歸寂。命_レ師付_二法金剛院及眞言 法具典籍等_一。至_二 十九歲_一修_二好相_一 三七日。適_二南京招提 【六十二頁下】 寺_一受_二具足戒_一。尋入_二雲龍院如周和尚之門_一。學_二顯密之敎_一。 凡遊_二泉涌_一 十八年也。師年二十。隨_二周和尚_一入_二醍醐山_一。 依_二堯圓大僧正_一學_二眞言旨_一。入_二其淵源_一。明年僧正傳_二授于 最秘之旨_一。留_二師之門_一 三年。增研_二智牙_一。造_二其深奥_一 二十有 三遊_二槇尾山_一 九旬安居。聽_二眞空律師于梵網古迹等_一。年 二十六。赴_二南都法隆寺_一。聽_二學敎旨_一。年三十登_二台嶺_一。就_二 惠心院僧正_一學_二 四敎集解_一。年三十三。卓_二錫雲龍_一。依_二周和 尚_一。至_二 三十五_一。再傳_二松橋秘旨于周和尚_一。又受_二南山宗義 之玄底_一。年三十七。於_二仙洞_一講_二法華涌出品_一。君臣預聞。 又隨_二于嵯峨法輪道場有以法印_一受_二 地藏院流之秘印_一。四 十四歲。春四月當_二先大樹大猷院大相國之小祥忌_一。應_二東 福門院召_一。於_二仙窟_一講_二 四十二章經_一。同秋應_二女院殿下之 命_一。殿上演_二宣四十二章經_一。每_レ講賜_二白銀若干_一。其後時々。 雖_レ召。以_レ痾固辭。不_レ應_レ命也。同冬於_二雲龍院_一飾_二兩部道 場_一。付_二于傳法職位于宜陽。王周。光潘等_一。京兆尹板倉防 州公。及長井濃州公等。以_二山崎神宮寺_一與_レ師。師應_レ之 年四十二。旨隱。皓山。空淵。王周等。慕_二戀秘密傳法_一。爲_レ 【六十三頁上】 之授_二事相_一。四十四歲。依_二悔焉法師_一受_二悉曇學義_一。初從_二 周和尚_一傳_二習之_一。其年依_二帝命_一主_二泉_レ涌寺_一。由_レ是聲光日 著。緇白依歸。延寶二年招提合山請_レ師主_レ之。師以_二耆年 病痾_一辭_レ之。衆勸_レ之。其年冬十二月二十七日化。春秋六 十有三。僧夏四十有四。立_二塔于法金剛院_一。上足玉周律 師紹_二其席_一。   大龍寺實祐律師傅 律師實祐。居_二和州齋宮寺_一。後移_二攝大覺寺_一。尼崎大守青 山氏。尊_二崇師德_一。屢問_二法要_一。嘗於_二大覺寺_一立_二佛殿_一。其後 大守以_二武庫地再度山古跡方八町山_一付_レ師爲_二隱遁地_一。 山是稱德帝建立。而如意輪觀音應現地也。久荒無_二 人 住_一。師應_レ命入_レ山。受_二山水奇_一。奉_二觀音_一切。山下民俗崇_レ師 極多。無_レ何建_二立寶殿一宇_一。以安_二觀音大悲之像_一。感應日 昌。故其山下邊及海邊者。奉_二此尊像_一爲_二護舟神_一。凡歸_二依 斯山_一村々十有餘鄕也。某九月十五日寂。春秋四十有五。 建_二塔于厥山頭_一也。其徒賢正律師紹_二其位席_一。建_二大方丈 及鐘樓等_一。又請_二乞本山合衆令祐師_一住_二贈和上職位_一。嘗 【六十三頁下】 造_二師之肖像_一安_二于寺_一。正公抽_二興隆志_一。丕滿_二師志_一。於_レ茲 佛殿。護摩堂。鐘樓。庫院。方丈等悉備。終成_二 一方精藍_二 也。   安養菴智空稱律師傅 律師諱智空。字唯稱。又號_二覺雲_一。姓仲村氏。母味岡氏。京 兆人也。天機聽慧。有_二超邁之操_一。十有四歲入_二于緇林_一。乃 成_二出家_一。十有八歲講_二選擇集_一。明年逢_二良澄和尚于京師_一。 學_二俱舍并台宗三大部_一。深達_二其奥_一。二十又三。應_二衆所請_一。 講_二于法華玄義_一。四方道俗競來聞_レ之。會往_二南京_一。初謁_二了 性律師于法隆寺_一。習_二毘尼敎_一。又随_二高榮法師_一開_二法華勝 鬘等經_一。其年於_二高野山_一受_二秘密灌頂法_一。嘗於_二北洛_一自 建_二草菴_一。號名_二塞耳_一。以居_レ之。而修_二往生業_一。堅持_二禁戒_一。食 不_レ過_レ 中。常行_二 六時不怠之念佛_一。自_レ壯至_レ滅。稱_二彌陀號_一。 日三萬反。雖_二風雪慘栗。陽光熾烈_一。未_二嘗少懈_一。故或感_二 聖衆來迎_一。或見_二爭邦奇相_一也。後又於_二城西壬生寺下_一。以_レ 竹爲_レ柱。茸_レ松爲_レ瓦。構_二 一小廬_一。號_二安養菴_一。安_二彌陀像_一。而 移_二居之_一。終日夜盡修_二專念行_一。於_レ粤聲聞_二都鄙_一。戀_二師之 【六十四頁上段】 風_一。爲_二弟子_一者緇素頗夥。隨_レ師親得_レ度者凡二百餘人。皆 持_二齋戒_一。修_二安養業_一。遂成_二 一流_一。世呼_二之壬生派_一。殊歸_二崇 之_一。延寶八年五月十有八日。著_二僧伽梨_一。向_二彌陀像_一至心 念佛。安然而化。閱世六十又四。僧夏若干。葬_二靈骨于壬 生寺西南隅_一也。諸徒厚爲_二追福_一云。其上足忍稱律師。繼_二 安養菴席_一。所_レ著念死念佛集七卷行_二于世_一也。其稱律師 振_二乃父之風_一。更令_レ不_レ墮_レ 地。嘗著_二緇白往生傳_一。以流_二于 世_一。其中具載_二師之傳_一也。欲_二細視_一_レ之。應_レ披_二見彼_一。今記_二 其便槩_一耳。 贊曰。自_二 上竹林賢公_一 下至_二安養稱公_一。諸師或道念堅明。 或操行高潔。實爲_二律林中之虎。法海中之龍_一也。就_レ 中行 空師得_二 天王之感_一。泉公有_二夢裡之瑞_一。海師拜_二金骨之轉 回_一。且貞公參_二諸師_一而研_二究秘門_一。景師預_二皇后之請_一。而屢 說_レ法。稱師修行不_レ倦。盛啓_二安養之業_一等。且視_二古人_一未_二 必有_一_レ愧也。 【六十四頁下段】 招提千歲傳記卷中之三         南都招提後學釋義澄撰  王臣篇 述曰。正法久住。旅徒安眠。皆依_二王臣_一。故吾 世尊屬_二法 王臣_一。王臣不_レ信。吾徒豈_レ安。且聞。諸佛菩薩現_二國王身_一。 現_二宰官形_一。以_二種々力_一度_二 一切生_一。實哉以_二聖武帝之事跡 等_一計_レ是。誰可_レ誣邪。予以故集_二取當山有緣之王臣_一。以記_レ 之而已。   聖武皇帝傳 聖武皇帝者。文武之皇子。母者藤原夫人太師不比等之 女也_一。生_二于大寶三年_一。和銅七年爲_二皇太子_一。時年十有四。 養老八年二月四日即位。時歲二十有二。治_レ國二十五年。 外範_二政舜禹之式_一。內扇_二心漢帝之風_一。以故普天潤_二其慈 水_一。國昌民豐也。又造_二毘盧大像_一。而建_二大殿_一。以安_二其像_一。 賜_二東大號_一。異域聖賢。嚮_レ風來應甚多。天平二十一年就_二 行基大菩薩_一。受_二菩薩戒_一。其七月二日禪_二位太子_一。叡算五 【六十五頁上段】 十。落_レ飾修道。法諱勝滿。天平勝寶六年四月。初築_二戒壇_一。 從_二吾高祖鑑眞大師_一重受_二菩薩大戒_一。令_下_二此邊國_一初弘_中 毘尼之妙道_上。厥功不_レ皇乎。勝寶八年五月二日崩。聖壽五 十八。葬_二于佐保山_一矣。傳謂如意輪觀音之應化也。   新田部親王傳 新田部皇子者。天武皇帝第七皇子也。性有_二敏才_一。大寶三 年賜_二封百戶_一。神龜五年秋七月任_二位一品_一。天平二年六 月。綠_レ有_二 天變_一。勅_レ公率_二神祇官_一卜_レ之。某年爲_二大將軍_一。心 甚清明。才智尤長。以_レ故預_二聽天下之政_一。天平七年九月壬 午薨。帝勅令_二從四位下高安王等_一監_二護葬事_一。又詔使_二 一 品舍人王子_一就_レ第弔_レ之。而後勅以_二其舊宅地_一賜_二于吾祖_一。 則招提是也。王子之事跡。具散_二在續日本記_一。今略記_レ之。   孝謙皇帝傳 寶字孝謙稱德皇帝者。號_二阿閉內親王_一。亦曰_二高野姬_一。聖 武皇帝之皇女也。母者光明太后也。誕_二生于養老三年_一。天 平勝寶元年七月二日受禪即位。厚流_二王澤_一。深崇_二佛乘_一。 其年間爲_レ尼。法諱號_二法基_一。依_二吾大師_一受_二菩薩戒_一。嘗遂_二先 【六十五頁下段】 帝之遺勅_一建_二此招提_一。尊_二吾祖師_一賜_二大和尚號_一。厥敬重如_二 先帝_一。寶龜元年八月四日崩。   廢帝傳 廢帝諱大炊。一品舍人皇子第七子。母山背上總守當麻 老之女也。天平五年誕生。勝寶八年立_二于太子_一。寶字三年 登位。就_二吾大師_一受_二大乘菩薩戒_一。厚歸_二佛乘_一。與_二先帝_一同_レ 志建_二招提_一也。八年與_二先王_一有_レ隙。遂配_二于淡州高島_一。故 號_二淡路帝_一也。在位六年也。   眞人元開傳 眞人元開。未_レ知_二何人_一也。傳謂。丹墀眞人廣成之子也。欽_二 尚吾大師_一受_レ戒。嘗賦_二詩二章_一。曰。摩騰遊_二漢闕_一。僧會入_二 吳宮_一。豈若眞和上。含_レ章戻_二海東_一。禪林成網密。惠苑覺華 豐。欲_レ識_二玄津路_一。緇門得_二妙工_一。我是無明客。長迷_二有漏 津_一。今朝蒙_二善誘_一。懷抱絕_二埃塵_一。道種將崩_レ夏。空華更落_レ 春。自歸_二 三寶德_一。誰畏_二 六魔瞋_一。寶龜十年選_二述東征傳一 卷_一。以記_二大師之事跡_一。蓋就_二詫公所述東征傳_一略_レ之云。   四條皇帝傳 【六十六頁上】 皇帝諱秀仁。後堀河之太子。母者藻壁門院也。誕_二于寛喜 三年_一。貞永元年十二月五日卽位。仁治年間從_二于大悲菩 薩_一。受_二菩薩戒_一。其三年正月九日崩。寶壽十有二。依_二遺勅_一 葬_二于東山泉涌寺_一。世傳謂俊芿律師之再來與。   大相國道家公傳 大相國諱道家。布_二清政于扶桑_一。專歸_二吾法_一。某年出家。名 號_二行惠_一。依_二吾中祖_一受_レ戒。取_二弟子之禮_一。又創_二建東福寺_一。 弘_二佛心宗_一。公於_二戒律_一尤有_レ功故。吾中祖親付_レ法也。   居士篇 述曰。佛法之中有_二 七衆異_一。吾寺門中有_二厥功_一者。雖_二優婆 塞_一豈可_レ漏歟。予以故得_二 二三士_一。立_二斯一篇_一也。   軍法力傳 軍法力。本崑崙國人也。敬_二崇吾高祖眞大師_一。嘗聽_二學塵 外之敎_一。大師偶遊_二化東方_一。力亦相隨入_二于此國_一。大師奉_レ 勅建_二立招提_一。力有_二妙工_一。故大師命_レ力令_レ刻_二丈六慈氏之 像_一。以安_二奉講堂_一。其餘佛菩薩像若干也。古今佛工皆謂。 力之所_レ作像所_レ不_レ及_二常人_一也。予恆登_二講堂_一毎_レ拜_二其大 【六十六頁下】 像_一。自意吾大師乘_二大願力_一來敷_二化此方_一。力從_レ之臻。豈又 乘_二願力_一來。非_レ助_二大師之化_一歟。其終未_レ詳也。   潘仙童傳 近事男潘仙童。本支那國揚州之人也。歸_二依吾眞老和尚_一。 為_二近事男_一。從_二眞大師_一到_二于此邦_一。其終未_レ知_レ之也。   善聽傳 優婆塞善聽。瞻波國人。未_レ詳_二何氏_一也。事_二吾大師_一。習_二佛 法旨_一。隨_二順大師_一。遊_二于日東_一云。   寶最傳 信男寶最。朝鮮國人。未_レ知_二其姓_一。隨_二吾大師_一來_二至斯地_一。 尤助_二吾高祖化_一云。   慈禪上人傳 上人慈禪。號_二有嚴_一。又曰_二如願_一。嘉禎二年秋九月自誓受 戒。時五十歲。疇昔南都四律匠之一也。事具在_二大悲傳 後退_二具戒_一。堅持_二齋戒_一。嘗於_二招提_一建_二創西方妙香之兩院_一 以居。建治元年十一月十一日化。春秋九十歲。其兩院至_二 于今_一 人法繁昌也。 【六十七頁上】 贊曰。禪公何故退_レ具隱_二遁此處_一。定有_レ由歟。鳴呼薝蔔華 雖_レ凋■【艹に匂】_二於餘華_一也。豈可_レ不_レ崇也。或云。師旣進_二具戒_一。爲_二 眞沙門_一。何故記_二此篇_一邪。予云。師雖_二具戒_一。退唯八戒。焉 入_二大僧_一。夫士者男子通稱。未_二必在家_一。故予以_二此人_一記_二此 篇_二耳。   尼女篇 述曰。清昇成_レ 天。濁沈成_レ 地。陰陽相分。男女自有也。吾佛 法中。更無_レ遮_レ之。并聽_二許度_一。茲以高祖來時。三尼相從。中 租出時。轉_レ男成_レ女。豈可_レ捨_レ之。夫宿善厚則成_レ男。宿善 薄則成_レ女。若於_二今生_一持_レ戒修_レ道。不_レ遮_二其障_一何免_レ之歟。 誠以大悲拔_レ苦。大慈與_レ樂。意有_二于此_一。今吾集_二得自門之 清尼二三人_一。以立_二此篇_一也。   智首尼傳 大比丘尼。諱智首。唐國人。居_二于藤州通善寺_一。清持_二佛戒_一。 性英才也。從_二吾大師_一進_二尼具戒_一。而隨_二大師_一來_二于此地_一。 其終未_レ詳也。時有_二 三尼_一。相與來應。二尼沒_二其名_一也。   光明后傳 【六十七頁下】 光明后者。淡海公第二女也。聖武帝爲_二東宮_一時。納爲_レ妃。 天平元年八月。進爲_二皇后_一。容顏偉麗。如_レ有_二光輝_一。故號_二光 明_一云。然生_二孝謙帝及皇太子_一。太子早逝。嘗建_二浴室_一。自手 去_二千人垢_一。乃感_二阿閦佛之瑞_一。又建_二法華尼寺_一。盛修_二佛乘_一。 天平寶字六年四月。吾祖築_二擅于東大寺_一。皇后登壇受_二菩 薩戒_一。歸_二吾和上_一與_レ帝同也。寶字二年受_二 天平應眞皇太 后之尊號_一。其四年六月七日葬。年六十。后之事跡存_二續日 本記等_一。故略_二于此_一也。   轉男敎圓傳 釋尼敎圓者。未_レ知_二何許人_一也。一旦發_二大心_一。進_二大比丘 戒_一也。寬元年中。大悲祖師行_二布薩_一時。天人來下。圓對話 之。天人曰。比丘僧旣雖_レ備之。未_レ有_二比丘尼_一。先以_レ汝爲_レ 尼。言畢卽隱。圓忽轉_レ男成_レ女。從_レ是歸_二古鄕_一。勸_二其姉某_一 令_レ爲_二出家_一從_レ是我國七衆亦備矣。事具記_二于大悲之傳_一。 《割書:凝戒律師所_レ撰表無表撰集抄云。圓以_レ男|轉_レ女。三七日之後亦轉_レ女成_レ男也。取意。》   正法寺開山信如尼傳 大尼諱信如。轉男敎圓尼之姉也。某年間因_二敎圓之勸_一忽 【六十八頁上】 發_二大菩提心_一。從_二于大悲菩薩_一剃髮成_二沙彌尼_一。尋學_二 六法_一。 已而進_二大比丘尼戒_一。中_二興中宮寺_一。以居_レ之。寺是爲_二 上宮 皇子之母間人皇后之開基_一。師居_二此寺_一。初曾未_レ知_二皇后 之諱辰_一。師多年求_レ之更無_レ知之。故於_二法隆金堂_一慇懃祈_レ 之。其夜中夢上宮太子告_レ師云。我昔記_二之天壽國之曼陀 羅_一。今有_二當寺法藏_一。今應可_レ見_レ汝。須臾而有_レ 人取_二來之_一。 旣欲_レ開之時。函中忽有_二鈴音_一。開_レ函見_レ之。其曼陀羅大二 丈許。一々縫_二顯莊嚴微妙之國土_一。又旁具記_二太子及皇后 之行狀_一也。寤後師直參_二寺僧_一。語以_二此由_一。寺衆不_レ許。後勅 開_レ之。果如_二師之夢_一云。豈_レ不_レ奇哉。師恆堅持_二禁戒_一。門人 甚多。嘗於_二和州瀧市鄕_一立_二正法尼寺_一。爲_二開山_一也。建長元 年三月晦日結界。於_レ茲大尼及沙彌尼聚_二其輪下_一恆數十 輩。佛殿。鐘樓藏庫。坊室。紛如而爲_二 一方精藍_一也。自_二其四 月二日_一開_二於釋迦大念佛會_一也。昌度_レ 人弘_レ律焉。《割書:雜談集|云_二 中》 《割書:宮寺信如_一|者是也。》 【六十八頁下】 招提千歲傳記卷下之一         南都招提後學釋義澄撰   殿堂篇 述曰。殿堂者。爲_二 人所居_一也。或殿或堂。皆一而已。今唯呼_レ 安_レ佛稱_二于殿堂_一。或又塔婆。樓閣。院坊。館舍。屋宅。宮室 等。并皆一也。居_二其中_一者。佛神人畜有_レ異之耳。納_二非情 物_一則藏也庫也。今且取_二殿堂二_一。攝_二其諸類_一。爲_二斯篇名_一 也。   寺基。《割書:方四町也。東限_二 五條南北大道_一。西限_二南北小路_一。南限_二 五|條大路_一。北限_二 四條大路_一。此餘西山有_二別院四十八院_一也。》 夫此地者。天武天皇第七子一品大將軍新田部皇子之 舊地也。皇子初住_二斯地_一。紺殿朱閣鏤_レ玉雙_レ甍。官人進_レ階。 宮女步_レ廊。朝乘_二牛車_一。轟々登_二于鳳闕_一。哀_二 四海民_一。暮從_レ 朝退。入_二長生殿_一。戀_二不老藥_一。詠_レ歌吟_レ詩。奏_レ樂作_レ舞。厥歡 樂豈窮乎。其仁情慈育而爲_二清明人_一也。故位進_二 一品_一。兼 任_二大樹職_一。當時爲_二 天下範_一也。天平勝寶年間薨。國人憂_レ 之。勅遣_二官人數輩_一。監_二護葬事_一。又使_下_二連兄舍人皇子_一入_中其 【六十九頁上】 館_上而弔_レ之也。其後殿閣相荒。年漸古也。然寶字年中。吾 祖大師自嘗_二 地味_一。乃知_レ爲_二佛法延榮之地_一。尋下_二勅於此 地_一。令_レ立_二伽藍_一。號稱_二招提_一。殿閣映_レ日。藍院聳_レ山。緇徒三 千。連_二乎學窻_一。可_レ謂海東無雙之大藍。日域最勝之戒場 也。至_二于今_一幾一千歲。樓殿昭_二々林岳_一。其間盛衰是世常 也。誠吾大師之遺德。與_二 天地_一同_二無窮_一矣。   金堂 金堂南北八間。東西一十六間。棟高聳_二松梢_一。日昇輝_二軒 頭_一。唐如寶師竭_レ力建_レ之。中央安_二奉丈六毘盧像_一。金色感_レ 肝。圓光之中有_二千佛像_一。唐思詫及曇静造_レ之。 《割書:以籠造_レ|之也。》後 板并諸柱畫_二 二千佛_一。光中千佛與_二此二千佛_一。合則三世千 佛也。左脇安_二丈二藥師如來_一。并思詫公作_レ之。右脇安_二丈 八千手觀音_一。天人來下而造_レ之也。《割書:事具在_二舊跡|之篇_一也。》蓋大悲觀 世音者。本地彌陀尊也。故安_二西方_一。彌陀淨土在_二西方_一也。 藥師者在_二東方淨瑠璃世界_一。故安_二之東方_一。中央本地毘盧 尊。卽華嚴會場大乘頓機之尊容也。此是一代敎主。吾等 本師。以故安_二大殿_一也。安_二彌勒尊于大講堂_一。當來世尊。吾 【六十九頁下】 覺王之太子也。以_レ有_二此次_一。表_二之于_一_レ茲也。旣而至_二破壞_一 則補_レ之也。文永七年丕加_二修理_一。而後元享年中又補。尋 時々加_二其補_一也。此元祿五年大補。用_二黄金若干_一也。   講堂 講堂者。爲_二平城之朝集殿_一也。帝勅移_二建此寺_一。東西十有 八間。南北八間。有_二欄楯及階_一也。莊嚴用_二金銀珠玉_一。恰 如_二 天宮_一也。然歲屢古。破壞已及。建治元年丕補_二治之_一。其 延寶中又修_二理之_一。此時欄竿及階等除_レ之云。殿中安_二于 丈六慈氏尊大像_一。唐軍法力所_レ造也。抑斯殿者。吾山爲_二 說法殿_一。昔時幾千萬緇侶聽_二戒學_一邪。又無量素士受_二其 法味_一邪。蕩々然哉。未_レ知此殿裡發_二於幾億萬法華_一與。 《割書:釋書曰。安_二 二菩|薩_一今者無_レ之也。》   東塔 東塔者。平城天皇《割書:嵯峨皇帝|之御宇也》勅建_レ之也。大同五年從五位 下江沼臣小竝等。爲_二其勅使_一。四間四面。高一十二丈。五 層之大塔也。其飾絕_レ言。上聳_二雲漢_一。下映_二大地_一。其後時々 破壞。則修_二補之_一今尚存_レ焉。其寬文中大地震。九輪水炎 【七十頁上】 折而墮_レ 地。其先寶生院俊盛勸_二化道俗_一。加_二修理_一也。中安_二 四佛尊像_一。四角四柱畫_二于如來八相_一矣。近比有_二盜賊_一取_二 二佛_一去。元祿六年加_レ之也。   西塔 西塔者。未_レ詳_二所由_一今唯跡耳。其地彌陀堂東也。《割書:少高有_レ|松也》   開山堂 開山殿者。安_二于高祖鑑眞大師之眞影_一也。其眞影者。唐 思詫造_レ之。尊顔和雅而猶_レ笑也。時々每_レ拜忘_レ去。嗚呼祖 德大哉。殿東西五間半。南北七間。厥營也美盡。中央安_二 須彌壇_一。其上構_二寶龕_一也。乾元年間。再造_二營之_一。而後太損。 宇多鄕崇福寺主比丘信智。投_二長財若干_一。修_二補之_一。兼又 補_二治衆藍傾倒_一也。元祿七年又補_レ之。其餘之少補未_レ知 幾度有_レ之。同八年。東關護持院大僧正隆光寄_二掛錦帳_一 也。夫斯殿者。寶字年中始建_レ之。鳥羽皇帝御宇中川範上 人入_二于此殿_一。親得_二戒印_一。又建仁之比。與福貞慶大德登_二 于此殿_一。開_二大論筵_一。尋又戒如上人講_二梵網於此殿_一。其後 及_二大破_一。乾元年天丕補。尋信智修_レ之。至_レ今美善共盡焉。 【七十頁下】   羂索堂 羂索堂者。寶字年間。藤原清河施_レ屋作_レ殿。安_二奉不空羂 索像并八部神呪之像_一。此尊者。吾大師傳來之像也。身長 五尺餘。三目四臂也。蓋斯觀音者。鑑眞大師之本地也。 在_二于大唐_一現_二其尊形_一。斷_二疑者迷_一云。中世倒而無_レ興。其 跡影堂之向東室之北也。影堂與_二此殿_一如_二兩翼_一也。   禮堂 禮堂者。未_レ識_二其所以_一。地者東室南也。安_二釋尊像_一。中世崩 無_二再造_一之。旣而慶上人再_二治東室_一。以號_二禮堂_一。安_二釋尊 像_一。其像者。吾祖傳來毘首羯磨之所_レ作赤栴檀像也。厥長 五尺也。常恆法會。多開_二斯殿_一。又秋念佛會修_二於此殿_一也。 其殿南北十有三間。東西六間也。   彌陀堂 彌陀堂。 桓武皇帝勅立_二斯殿_一。東西南北五間也。以_二 七 寶_一嚴_レ之。而安_下自_二百濟國_一所_二獻來_一之彌陀三尊像_上。兼 使_レ講_二 天台敎于此中_一也。中世絕滅。今有_二唯小殿_一耳。近 比有_レ賊。盜_二此像_一去。不_レ得_二遠行_一。捨_二置此堂之邊_一仍以又 【七十一頁上】 安_二于殿中_一也。   沙彌堂 沙彌堂者。在_二戒壇前_一。蓋受戒時。諸息慈集_二居于此_一也。文 明八年丙申五月十七日午時滅壞矣。   法起堂 法起堂由來未_レ詳。其跡又未_レ知_レ之也   不動堂 不動堂者。唐義静造_レ之。其像者從_二大唐_一來也。今尚有之。 所由未_レ詳也。殿者中世絕而無_レ建。《割書:傳謂大師廟|所之邊也。》   彌勒堂 彌勒堂。斯殿未_レ知_二本所_一也。永仁元年正月移_二建此殿于 彌勅院_一。今存_二其跡_一。其像者吾祖將來尊也。殿崩後安_二厥 院中_一也。   文珠堂 文珠堂。茲殿五間四方。而東室半中東方也。其形像又吾 祖從_二西唐_一帶來。赤栴檀之像也。并有_二 四童子_一。其殿倒而 未_レ興也。 【七十一頁下】   地藏堂 地藏堂者。唐如法建_レ之。像者弘法大師所_レ作也《割書:傳云。大師|一夏寓_二住 》 《割書:此山_一。其間|刻_レ之。》空海公與_二如寶公_一友善。某歲殿倒。今有_二小殿_一耳。 《割書:南北二間。|東西三間。》   大日堂 大日堂。此殿從_二茲山_一去西南之方五町許也。尊容二丈二 尺座形金剛界會舍那尊也。殿滅今無。存_二古跡_一也。《割書:今其古|跡少高。》 《割書:柱礎一二存之。計_レ之東西八間許。南北|十四間許。殿絕後安_二像大殿一隅_一也。 》   東宮 東宮。有_二 三殿_一也。南殿者海德龍王也。蓋斯神者。吾大師 東征之時。海中現_レ形。遇_二吾和上_一。誓_レ護_二舍利_一也。龍神謂_レ 祖曰。大師臻_二于扶桑_一。建_二戒場_一者。吾於_二其地東南隅_一現_二 白石_一矣。果爾。吾祖及_レ立_二招提_一。忽然現_二大白石_一。吾祖益 感構_レ殿鎮_レ之。永爲_二律門之護神_一也。《割書:或説謂_二靑石_一。予久迷_二靑|白_一。元禄十年有_二再造_一時。》 《割書:夜中取_レ燭入_レ殿。余親|拝_レ之。爲_二白石_一明也。》時々有_二破壞_一。故加_レ補尤多。天正年間。 比丘賴専以_二他力_一丕治_レ之。元祿十年冬再興之。其功至_レ 春也。夫此龍神。今古奇瑞非_レ 一。年々歲々及_レ憂_二旱水_一。民 【七十二頁上】 俗祈_二雨此神_一。必靡_レ不_レ雨。依_レ是國中及_二大旱_一時。興福大 衆。入_二于斯處_一讀_二誦大乘_一。請_二乞雨于此祠_一。感應如_二月印_一_レ 水也。近比靑天明々不_レ雨數旬。國人甚憂。依_レ茲興福大 衆入_二于此寺_一讀_レ經。經未_レ半。靑天忽變雲起大雨。如_レ此 之事。旣三度也。其餘年々數度祈_レ雨。有_二其應感_一。未_レ遑_レ 記_レ之。加之當山旣垂_二千霜_一。未_レ有_二火災_一。併此神鎭護之深 故也。其中社者。一棟三戸。而勸_二請五社_一。謂天照神皇。八 幡大神。春日明神。及氣伊氣多兩明神也。其三神何歲鎭_レ 茲邪未_レ知_レ之也。其氣伊氣多兩神者。中世元德之比。覺 慧上人鎭_二座此所_一也。《割書:事具見_二覺|惠傳_一也。》其北殿者。北野天神也。往 歲延喜之聖代。有_二菅公之靈_一。因以鎭_二于此_一也。《割書:古老語_レ予|曰。昔菅公》 《割書:靈至_二初瀬寺_一。其處守神告_レ之曰。公之所願欲_レ果行_二招提寺_一活_二之龍神_一。|菅靈入_二于此地_一。于_レ時龍神出_二於神殿_一對_レ之。菅公語_二其所由_一。龍神云。》 《割書:公欲_レ成_レ願應_下往_二其池_一遷_中影于水_上菅公如_レ敎往_二其池邊_一。移_二于容顏_一。|靈忽成_レ電。飛往_二王都_一焉。兩神値處祖前二十間許。今有_二小溝_一。是則其》 《割書:跡也。亦以_二其池_一|俗呼謂_二鏡池_一也。》樓門前殿雙_レ軒。莊嚴盡_二美麗_一也。中世破 則補_レ之。倒則興_レ之。今年春三社及樓門等。皆悉歸_レ古。 嗟乎神德昭々焉。   西宮 【七十二頁下】 西宮又三棟也。御靈。八王子。熊野也。御靈者爲_二 八神_一也。 謂吉備大臣。崇道天皇。伊與親王(崇道之子)。藤原夫人(伊與王子之母大宰小貳弘繼)。藤太夫。橘 太夫(逸勢)。文太夫(文屋田麿)。大雷天神也。昔往有_二樓門等_一。神祠又大也。 中世廢絕有_二小社_一耳。   南宮 南宮者。大辨才天女也。其來由未_レ詳也。   北宮 北宮者。伽利帝母也。是食堂東北隅也。今有_二小社_一耳。此 神之因緣如_レ常也。   僧堂 僧堂者。藤原亞相仲公。崇_二吾大師_一。捨_レ屋建_レ之。安_二於多 門天像_一也。中世滅亡。今無。其地講堂後也。今存_二礎石若 干_一也。計_レ之南北十三四間。南北十二三間。   庫院 庫院者。調_二僧食_一處。某比倒後。今有_二小屋_一也。   經藏 經藏。唐義静造_レ之。納_二大藏經_一也。《割書:今三間四方也。源賴朝公|再_二興之_一也。》 【七十三頁上】   寶藏 寶藏者。納_二佛菩薩像及一切寶物_一也。《割書:四間四方也。賴朝卿之|再造也》   鼓樓 鼓樓者。從_二 中世比_一舍利殿絕後。安_二于此裡_一也。《割書:賴朝公再|造之云》   鐘樓 鐘樓者。某比壞後。今有_二疎殿_一也。   舍利殿 舍利殿者。未_レ明_二厥地_一。中世安_二于鼓樓_一。釋書曰。經藏。唐 義静造_レ之。納_二佛舍利半合。及佛菩薩像。經律論一切寶 物_一矣。夫三千金骨者。吾寺最第一靈物。而日域之珍寶也。 其殿定知大而美盡焉。今存經藏至小殿也。奚納_二藏金骨 及佛像一切寶物_一乎。疑今經藏中世贊與。予看_二大圖_一。東 構_二 一院_一號_二舍利殿_一。前有_二滄海池_一。邊有_二孤山松_一。理可_レ然 乎。   戒壇堂 戒壇堂者。天平寶字三年。帝勅築_レ之。又構_二其殿_一。其九 月十五日有_二落成之大會_一。事具見_二舊事篇_一。夫斯戒壇。天 【七十三頁下】 下四所之一也。《割書:其四東大寺。觀世音寺。|藥師寺。及當山也。》古往今來。登壇受戒。 毳衲甚多。中世及_レ廢。弘安七年興_二立之_一。同九月行_二受戒_一 也。爾後廢則興之。文祿五年大地震。此時殿堂多倒。此 殿又倒。久成_二莓苔之地_一。僅有_二小屋_一覆_二戒壇_一耳。元祿九 年 大樹尊母一位宗子公。聽_二其大破_一。賜_二于黄金若干_一。 再建_二斯堂_一。美盡善盡。可_レ謂孝謙帝命再至也。《割書:事具有_二舊事|篇_一。往可_レ見》 也    東室 東室者。南北二十八間。東西四間半也。此室者。往昔天 下緇侶遊學舍也。西又北同_レ之。號_二 三面僧坊_一。就_レ 中東室 者。禮堂絕後。建仁年間解脫上人修_二治之_一。南方十有三 間。以號_二禮堂_一。加_二于東西一丈_一。故十三間與_二 六間_一也。中 央安_二于赤栴檀迦文像_一。年中諸會多修_二此處_一。秋大會全 行_二于此_一也。今歲北方分_レ 二。其一爲_二舍利殿_一。莊嚴美麗。 而構_二大壇_一奉_レ安_二于三千金骨_一也。其二講坊。卽興福之衆 侶念佛會中居_二于此坊_一也。   西室 【七十四頁上】 西室。如_二東室_一也。今以_二南方八間餘_一莊_レ之。卽安_二于白栴 檀千手大悲像_一。《割書:卽元禄八年|秋成。》蓋其像者。吾大師持來尊容也。 其北號_二祠堂_一。十方檀越寄_レ財設_レ齋。弔_二 六親靈_一。西構_二 三間 四面之小殿_一。而安_二于地藏大士之像_一也。小野篁朝臣所_レ造 之像也。彌陀千體。住持連牌。諸靈牌等。竝皆安_二于茲_一也。   北室 北室者。中世倒而無之。其跡庫院之 東西修々也。今其 跡皆爲_二別院_一也。   浴室 浴室者。醍醐水北邊也。太古浴室壞而無_レ建。其後正應 四年四月再興_二建之_一。厥五月朔始有_二湯會_一也。又斷而無_レ 之。   西井殿(セイイデン)。《割書: |水號_二醍醐_一。》 西井殿者。當山第一靈泉也。呼_二其水_一名稱_二醍醐_一。號_二其殿_一 名_二西井_一也。天平寶字三年。吾大師肇啓_二此山_一。先穿_二這 井_一。嘗窺_二清濁_一。味_二其好惡_一。其水清冷。味殊最上。故以_二醍 醐_一名_レ水也。古謂有_二有信人_一飯_二此水_一。則現除_二病根_一。當爲_二 【七十四頁下】 成佛因_一也。   尊靈殿 尊靈殿者。祭_二源家代々之神靈_一處也。其殿小而美也。中 央安_二于東照神君之影像_一。左右安_二于台德院殿。大猷院 殿。嚴有院殿之四牌_一也。   僧厠 僧厠者。庫院東北也。古厠滅亡。弘安十年四月又造_レ之。 其後倒而無_レ之。   開山塔 開山塔者。寺之東北之隅也。世人呼爲_二廟山_一。前有_レ池也。 昔時殿塔及燈爐堂等。雙_二建山程_一。中世滅亡今無。唯有_二 廟之古跡_一耳。有_レ籬施_レ𢌞也。   西廟 西廟者。有_二西方院內_一。以_レ石作_二 五輪浮覩_一。高一丈許也。是 則中興大悲菩薩之廟也。前有_二燈爐_一。今年爲_二 四百五十 年之遠忌_一。故再營_二造之_一也。   𢌞廊《割書:井諸殿邊之廊》 【七十五頁上】 𢌞廊者。從_二 中門_一雙建。𢌞至及_二金殿_一也。淳和皇帝勅捨_二 王宮_一造_二長廊_一也。中世亡滅。蓋道海和尚入滅之時及_二于 分衣_一。西大之衆憇_二干𢌞廊之邊_一也。明乎其此尚存矣。厥 餘自_レ殿至_レ殿諸廊中世皆倒。其中從_二于講堂_一至_二于僧堂_一 一廊。老人語_レ予謂。少時親看也。曾知未_レ過_二 四五十歲_一。   山門 山門者。中世絕倒而無_レ之。其跡今有_二大門_一處也。   中門 中門者。從_二 中世無_レ之。地者山門之北數十步許也。傳謂 今大門者山門崩後。以_二 中門_一移_二建于此_一也。今門南北三 間半。東西六間餘也。   四方築地 四方築地者。文祿五年七月十二日大地震。此時悉倒也。 南方尋雖_レ築_レ之又悉倒也。   别院 別院。千古有_二此寺之西方_一也。傳謂井山千坊。然古記曰。 西構_二 四十八院_一也。前唯口傳。後古記也。如_二何會通_一乎。 【七十五頁下】 計知四十八院中。院々有_二數坊_一故曰_二千坊_一與。今無。從_二 中古_一皆殘院移_二于此裡_一也。古別院悉以失_レ名。今坊無而 存_レ名者。唐禪。講《割書:■【国構えに考】講下恐脱|釋興二字》善。應量之四院也。其唐禪者 吾大師住居院也。其跡未_レ詳。於_二左京_一住_二大師_一院號_二唐禪 院_一。又在_二右京_一如_レ是。此義明_二古記_一也。其應量者。兩藏之 背滄海池南。是蓋中興大悲菩薩安住院也。寶治元年七 月十八日落成。菩薩居_二于此院_一 六過_二春秋_一。沒後代々和 尚兼_二住此院_一。爾來滅而無_レ立之。當時菩薩尊像安_二于斯 裡_一。諱辰法樂修_二箇院中_一。見_二于古記_一。院倒後移_二安之太祖 影堂傍_一也。其講釋者。地未_レ明也。相傳謂_二彌陀堂後_一也。享 德三年和尚任宗公寂。行_二分衣法_一時。西大澄公秉_二羯磨_一。 點_二講釋院_一爲_二之宿坊_一也。其後未_レ考_二何比斷_一矣。其興善 者。文明八年五月十七日滅倒。後無_レ建也。今存_二院及名_一 者。敎學。《割書:本號_二|愛染_一。》彌勒。藏松。德園。《割書:本號_二|不動_一。》圓光。《割書:本稱_二湯屋_一。後|又號_二寶生_一。》 能 滿。《割書:本號_二|菩提_一。》 法華等七院也。相連非_二寺之甲乙_一。依_二現前住僧 夏﨟_一記_二于茲_一也。又有_二吉祥。金生。西方。妙香之四院_一。其 吉祥金生二院者。本爲_二枝院_一。其寺廢後移_二立此山_一謂吉 【七十六頁上】 祥者。和州結崎鄕市寺也。金生者。和州內山頭光寺也。 皆爲_二 一方精藍_一。絕後如_レ是故呼稱_二客坊_一也。又西方院。某 年間。上人慈禪建_レ之以居。建長元年大悲祖師化去。葬_二此 院_一也。有_二彌陀堂_一。去年補_レ之。今春功畢。護摩殿。方丈。庫 院。門等已成。此院西邊_二葬亡人_一 地。此院自_レ始旣四百餘 年。今尚繁榮。東關護持院大僧正隆光公者。本出_二於此 院_一。公値_二大樹之恭_一。三轉_二僧官_一。祿領_二若干_一。大將軍之敬仰 更絕_二倫類_一。聲重_二于時_一。依_二公之力_一。吾山殿閣再歸_二千古_一。 嗟乎皇哉。公之德也。唯非_レ鳴_二于時_一。且昭_二々萬世_一焉。其 妙香者。同慈禪上人所_レ建。貞享年中。二徒諍而分成_二 二 院_一。二者妙音。一者妙智也。 【七十六頁下】 招提千歲傳記卷下之二         南都招提後學釋義澄撰 述曰。太祖開_レ山弘_レ律。至_レ今千歲。然有_レ興則必有_レ絕。有_レ 榮則又有_レ衰。我寺亦爾。或興或廢。或衰或榮。未_レ有_レ無_レ 之。故吾記_二其興絕衰榮_一。以爲_二舊事篇_一也。神佛垂_レ跡。賢 聖感_レ瑞。其蹤自殘。深求_レ古者。豈可_レ不_レ記_レ之哉。故吾立_二 舊跡篇_一以記_レ之也。千秋已古。法具珍物滿_二于寶藏_一。故吾 露_レ之以_二靈寶篇_一也。祖師構_レ殿建_レ堂。必安_二佛菩薩像_一。故 年々普施_二靈應_一。尤可_レ知_二其靈像之因由_一也。由_レ是今吾立_二 靈像篇_一也。衆居奉_レ佛。必作_二法會_一。故吾記_二錄年中之勝法 會等_一。號爲_二法事篇_一也。本山成後。必有_二枝院_一。卽盈_二國郡_一。 故以_二枝院_一爲_二 一篇_一也。名師碩德出_二于世_一。則必有_二著述_一。 若不_レ有_レ言。則吾法幾_レ絕。以故今立_二此篇_一。題曰_二撰述_一。寺 成僧居。必有_二封祿_一。令_下_二 三寶_一久住_上也。若有_レ居無_レ食。則 令_下_二僧住_一沒_上_レ由。故吾立_二封祿篇_一也。又就_レ記_二此書_一。會_二見 諸傳_一。則知_レ有_レ謬。故吾今取_二諸傳記等之訛_一。記_レ之爲_二辨 【七十七頁上】 訛篇_一也。諸記傳中。就_レ事有_レ疑。故立_二遣疑篇_一而欲_レ遣_レ疑 也。然異說多端。頓難_二會融_一。以故別聚立_二異說篇_一也。古 記中等有_二勝事在_一。而未_二廣記_一_レ之。故今捨_二取其所_レ遺之一 二_一。錄_レ之立_二拾遺篇_一也。殘文等中存_二唯名字_一。有_下未_レ詳_二其 跡_一之古德_上。故吾但記_二其名_一。爲_二連名篇_一也。佛法世法共尊_二 先生_一。重_二其派流_一。若以_レ正爲_レ旁。以_レ旁爲_レ正。則宗脈顚倒。 而傳法無_レ由。故今顯_レ圖。以知_二宗派正旁_一。而見_二于傳律 不_一_レ妄也。   舊事篇 持統皇帝《割書:人王四|十一世》朱鳥二戊子年。太祖誕_二于支那州向陽 縣_一。《割書:唐中祖帝嗣聖|第四曆也。》 文武皇帝《割書:人王四|十二世》大寶元辛丑歲。太祖與_レ父詣_二大雲寺_一。見_二 佛陀像_一。感悟發心。遂依_二大雲寺智滿禪師_一剃髮染衣。乃 爲_二沙彌_一。配_二住龍興_一。《割書:卽大雲|寺也。》時年齡一十有四。《割書:唐中宗帝嗣|聖十七年也。》 同慶雲二乙巳歲。太祖從_二于道岸律師_一受_二菩薩戒_一。祖齡 時十有八也。《割書:唐中宗神龍|元年也。》 同四年丁未。太祖入_二于長安_一。求_二明師_一也。《割書:唐中宗京龍|元年也。》 【七十七頁下】 元明皇帝《割書:人王四十|三世》和銅元戊申三月二十八日晡時。太祖 於_二西京實際寺戒壇_一從_二恆崇律師_一受_二具足戒_一。年已二十 有一。《割書:唐中宗景龍|二年。》 同六年癸丑。太祖初講_二法礪疏_一。年二十有六。《割書:唐玄宗開|元元年也。》 元正皇帝《割書:人王四|十四代》養老二戊午歲。太祖年三十又一。初講_二 南山鈔_一。《割書:唐玄宗帝開元|第五曆也。》 聖武皇帝《割書:人王四|十五世》天平五癸酉年。榮叡普照依_二皇帝命_一隨_二 遣唐使丹墀眞人廣成_一至_二支那國_一。《割書:唐玄宗帝開|元二十一年。》 同十四年壬午冬十月。榮叡普照至_二大明寺_一。初謁_二太祖_一。 頂_二禮足下_一。備宣_二吾皇帝之旨_一。請_二東渡之開化_一。太祖見_二其 誠懇_一許_レ之。《割書:唐玄宗帝|天寶元年。》 同十五癸未年夏四月。榮叡普照依_二僧如海之讒_一被_レ禁。 秋八月許放出_レ獄。亦至_二祖下_一。述_二志堅固_一。冬十二月。太 祖引_二率緇素八十餘人_一。同乘_二 一船_一。擧_レ帆東下。到_二狼溝浦_一。 此年太祖齡算五十又六。《割書:唐玄宗天|寶二年也。》 同十六甲申歲。於_二唐國越州龍興寺_一。應_二衆僧請_一講_レ律授_レ 戒。又杭州湖州宜州之諸大德等。并來勸_二請太祖_一。太祖應_レ 【七十八頁上】 請講_レ律度_レ 人。還至_二鄮山阿育王寺_一。此歲緇白慨_二嘆太祖 至_二吾日東_一。卽告_二州官_一。搜_二得榮叡普照_一。著_レ枷送_レ京。又所_レ 禁_レ獄。叡頻臥_レ病。乃得_二放出_一。叡照又至_二太祖之下_一。泣述_レ 難_レ成。太祖悦_二其志實_一。買_レ舟具_レ粮。率_二諸門人三十餘人_一 出_二育王寺_一。尋登_二台山_一。又歸_二揚州_一。此間前後已歷_二 五年_一。 同二十年戊子夏六月二十七日。率_二諸弟子_一出_二于揚州崇 福寺_一。至_二于新河_一。自_レ是乘_レ舡下_二至常州界狼山_一。 孝皇謙帝【ママ】《割書:人王四|十六世》天平勝寶二年春。太祖至_二于端州_一。榮叡 示_レ寂。太祖應_二太守請_一授戒說法。又奉_レ勅住_二開元寺_一。此 歲太祖病_レ眼。次至_二吉州_一。祥彥示_レ滅。《割書:唐玄宗天|寶九年。》 同五年癸巳冬十月十五日。太祖謁_二大使清河等于延光 寺_一。同十九日太祖從_二龍興寺_一出至_二江頭_一。同十一月十五 日發_レ舟。同二十一日到_二阿兒柰波島_一。十二月六日南風吹 起。舟發向_二多穪_一去。七日至_二益救島_一。十八日發_二於益救_一。十 九日風雨大發。二十日著_二薩摩國_一。其二十六日入_二太宰府_一。 太祖享年六十有七。《割書:唐玄宗天寶|十二年也。》 同六年甲午正月十二日。大伴胡麻呂奏_下于太祖到_二岸秋 【七十八頁下】 津浦_一入_中太宰府_上。二月朔日祖到_二難波_一。三日至_二河內州_一。初 謁_二賢璟等之三十餘人_一。四日入_二于京師_一。勅使正四位下安 宿王迎_二于羅城門外_一。次引_二入東大寺_一。五日梵僧菩提僧 正。唐道璿律師等來至慰問。宰相大臣等官人一百餘人 來謁。禮拜問訊。相尋勅使眞備公來訪。具報以_レ詔。卽爲_二 律宗根本祖_一。又別勅_二良辨公_一。令_レ進_二太祖門人之名_一。尋賜_二 傳燈大法師位_一。又賜_二密絹二十疋。細布四十端。太布四 十端。綿一百屯_一。并減_二其半_一賜_二于諸徒_一已。共四月初。勅 令_レ立_二戒壇于東大金殿之前_一。上皇登壇受_二菩薩戒_一。皇后 太子皆預_二戒法_一。又若_二靈福_一等沙門八十餘人。大臣宰相 已下五百餘人。登壇受戒。其五月六日《割書:或記曰_二|一日_一》勅移_二壇 於大殿西_一。《割書:卽是天皇受|戒壇之士也。》落慶導師太祖大師。呪願良辨僧 都。并建_二戒壇堂。講堂。山門。廻廊。庫院。方丈。僧坊等_一。勅_二 寄二十一國_一。爲_二其料_一云。明年功畢。號_二戒壇院_一。黄門高房 藤公爲_二經營司_一。又勅别建_二唐禪院于大殿西北隅戒壇北 若干步_一。以爲_二太祖之住院_一也。天下僧侶皆住_二戒壇院_一。或 一年或三年。而學_レ律云。 【七十九頁上】 同七年戒壇院成。春二月上皇遣_二使太祖之下_一而宣旨曰。 朕將欲_下建_二梵刹_一永爲_中弘戒之場_上。卽賜_二新田部王子舊地_一。 太祖應_レ勅營_レ之。旣創_二其功_一。思詫如寶等。依_二太祖命_一。合_レ 心盡_レ力。 同八年春。上皇於_二東大大殿_一。隨_二吾太祖_一受_二菩薩十八種 物_一。天下僧徒悉集。其五月初二。上皇崩御。今上皇帝勅 授_二太相于大僧都_一。賜_二法進于律師位_一。六月勅以_二太上皇 之供御米鹽之類_一。永賜_二太祖_一。 同寶字元年甲寅。勅自_二 四月十五日_一至_二 五月二日_一。講_二梵 網經_一。秋閏八月。詔曰。如聞護_二持佛法_一無_レ尚_二木叉_一。勸_二導 尸羅_一實在_レ施_レ禮。是以官大寺別永置_二田十町_一自今已後。 每_レ爲_二布薩_一。恆以_二此物_一置用_二布薩_一。庶使_三怠慢徒日厲_二其 志_一。精勤之士彌進_二其行_一。宣_下告_二僧綱_一知_中朕意_上焉。冬十一月 廿三日。納_二備州田一千畝于唐禪院_一。薦_二 上皇_一也。其詔曰。 伏願先帝陛下薫_二此芳因_一恆蔭_二禪林之定影_一。翼_二茲妙福_一 速乘_二智海之慧舟_一。終生_二蓮華之寶刹_一。自契_二等覺眞如_一。皇 帝皇太后。如_三日月之照臨竝治_二萬國_一。若_三 天地之覆載長_二 【七十九頁下】 育兆民_一。遂使_下爲_二出世之良因_一成_中菩提之妙果_上也。此年欲_レ 遂_二先帝之志_一。勅_二高房藤公_一重爲經_二營招提_一。 廢帝《割書:人王四|十七世》寶治三年秋八月初一。勅賜_二太祖于大和上之 號_一。其勅云。大僧都鑑眞和尚。戒行轉潔。白頭不_レ變。 遠 涉_二滄波_一。歸_二我聖朝_一。號曰_二大和上_一。恭敬供養。政事躁煩。 不_二敢勞_一_レ老。宜_レ停_二僧綱之任_一。集_二諸寺僧尼_一。欲_レ學_二戒律_一 者。皆屬令_レ習。續日本記云。授_二位大僧正法務_一。網務煩雜。 改授_二大和尚之號_一。《割書:云云》明知。此前任_二大僧正法務_一。釋書 曰_三眞患_二綱務煩雜_一也。此八月。招提悉成。其朔私立_二唐招 提寺之號_一。尋賜_二御筆官額_一。懸_二于山門_一。《割書:或記云。掛_二|于講堂_一。》廿五日。 勅於_二招提大殿前_一令_レ築_二戒壇_一。上皇今上及后妃百官等 登壇受戒。尋又移_二壇于金殿西_一。《割書:以_二 天皇受戒壇土_一築_レ之。|範_二于東大寺之壇例_一。》同 九月十五日。壇及堂成。有_二落慶法樂_一。導師太祖大師。呪 願賢璟大僧都。屈_二請衆僧三百餘人_一奏_二于伎樂_一。 法會儀 式嚴重。其日兩皇引_二率百寮_一。親幸_二于寺_一。次日今上勅以_二 備州田_一納_二于當寺_一。上皇賜_二宸筆額_一。又詔_二 天下_一。爲_二出家_一。 者。先入_二招提_一習_二學戒律_一。而後可_レ學_二自宗_一也。又自_二此 【八十頁上】 日_一太祖命_二善俊師_一講_二律鈔疏_一云。 同四年庚子。帝詔_二太祖_一啓_二梵網會_一。以資_二聖武冥福_一云。 同五年辛丑春二月。《割書:自_二 二月初一_一|至_二 五月十五日_一。》法進大僧都撰_二沙彌經 鈔五卷_一。共十月十五日隨_レ駕往_二保良宮_一。爲_二聖一。惠山。行 讚等_一。講_二沙彌經鈔_一。十二月十七日講了。其晦太祖登_二葛 木嶺_一。親謁_二于法起菩薩_一。太祖時年七十有五。 同六年壬寅正月。奉_レ勅築_二戒壇于下野藥師寺。筑志觀 世音寺_一。以爲_二邊國五人受之式_一云。 同七年癸卯春。僧忍基夢_二講堂棟梁摧折_一。寤而驚懼。乃 知_二太祖遷化之先兆_一。仍與_二諸法侶_一模_二太祖影_一。又太祖造_レ 衆曰。此中夏初六吾之終也。至_レ期面_レ西跏趺而逝。實天 平寶字七年五月六日也。《割書:唐代宗庸|德元年也》世壽七十又六。僧臈五 十有四。經_二 三昏旦_一塟_二於寺東北隅_一。是日紫靉靆異香 馥郁云。 光仁皇帝《割書:人王四|十九世》寶龜六乙卯年五月。召_二沙門六百人于 宮中_一。令_レ讀_二大般若經_一攘_レ災。因賜_二播州戶五十于寺_一。 同九年。法進大僧都寂。進者吾祖上足。扶桑第二戒和 【八十頁下】 上。爲_二戒壇唐禪之第二世_一。國人崇敬亞_二吾太祖_一云。 同寶龜十年二月八日。眞人元開撰_二集太祖東征傳一卷_一。 蓋略_二出思託撰述之東征傳_一云。 同十一年。唐使高鶴林詣_二于太祖墳塔_一有_レ詩《割書:其詩載_二太|祖傳中_一。》 桓武皇帝《割書:人王五|十世》延曆七年戊辰。思詫律師撰_二于延曆僧錄 一卷_一。 同二十三甲申春正月戊戌。律師傳燈大法師位如寶。奏 開_二律講于招提_一。其奏曰。招提寺者。斯唐大和尚鑑眞所_下 爲_二聖武皇帝_一建_上也。天平寶字三年。勅以_二沒官地_一賜_レ之。 名爲_二招提寺_一。又以_二越前國水田六十町。備前國田地十 三町_一宛_二給供料_一。專學_二戒法_一。爾來五十年。雖_レ厝_二律藏_一。未_レ 有_二被講_一。一則乖_二和尚之素意_一。一則闕_二弘通之至志_一。伏望 令_下_二永代_一傳講_上。使_下用_二賜田_一宛_中律供_上。儲然則招提之宗久 而無_レ廢。先師之旨沒而不_レ朽。帝許_レ之。 平城皇帝《割書:人王五|十一世》大同元丙戌年夏四月。勅置_二安居講師 于吾山_一。 嵯峨皇帝《割書:人王五|十二世》弘仁元庚寅年夏四月甲申。勅建_二招提 【八十一頁上】 塔_一。散位江沼臣小竝等爲_二經營役_一。《割書:蓋大同帝之|御願也。》 同六乙未年正月己卯。如寶僧都寂。 同七丙申年春二月朔日。勅以_二豐安公_一任_二律師位_一。 淳和皇帝《割書:人王五|十三世》天長四丁未年秋九月。勅開_二法筵_一。豐安 律師依_レ詔爲_二講匠_一。 同九壬子年春正月甲子。帝御_二紫震殿_一。請_二名侶二十員_一 有_二論義_一。豐安律師應_二于其詔_一。賜以_二御被_一云。 仁明皇帝《割書:人王五|十四世》承和元甲寅年。豐安律師奉_レ勅撰_二于戒 律傳來宗旨問答記三卷_一。卽備_二叡覽_一。《割書:安公此時爲_二小僧都_一。|未_レ詳_二何年任_レ之。》 同二年乙卯夏四月十一日。勅_二任豐安少僧都于大僧都_一。 同六月十有一日。豐安和上撰_二招提本源流記三卷_一了。 同七年庚申秋九月十有三日。豐安僧都入寂。同二十八 日。帝勅贈_二賜僧正位_一。蓋慕_二其德_一也。 文德皇帝《割書:人王五|十五世》仁壽三癸酉年冬十月。寶字年中吾太祖 以_二買寄田百七十八町四段三百二十三步_一。勅永爲_二傳法 田_一。 清和皇帝《割書:人王五|十六世》貞觀五年癸未夏五月二十七日。勅賜_二于 【八十一頁下】 新錢二十貫鐵二十廷_一。以充_二寺之修理料_一。 同十年戊子冬十二月五日。勅修_二轉經功德_一。賜以_二新錢 若干_一。賀_二皇后四十壽_一云。 同十七乙未年夏六月十又三日。勅讀_二大般若經_一。以祈_レ 雨也。賜_二新錢若干_一。 陽成皇帝《割書:人王五|十七世》元慶四庚子歲冬十一月二十九日。勅祈_二 上皇之病_一。賜_二燈油名香細綿新錢等于寺_一。 村上皇帝《割書:人王六|十二世》天德三己未年。勅轉_レ經除_レ疫云。 烏羽皇帝《割書:人王七|十四世》天永二庚寅年。實範上人依_二好相_一入_二招 提_一。得_二戒傳_一。自_二太祖入滅_一已歷_二 三百五十七年_一。 同永久四丙申年。實範公奏_レ帝修_二理伽藍_一。 同五年丁酉。範公於_二東大之壇_一。爲_二行尊覺行等三十五 人_一授_レ戒。 同保安三年壬寅秋八月。範公製_二戒壇式_一。 後鳥羽帝《割書:人王八|十二世》建久四癸丑年。中祖生_二于和州服部鄕_一。 同六年乙卯秋九月二十二日。慶_二東大寺_一。覺憲僧正爲_二 之導師_一。帝幸_二南都_一。 【八十二頁上】 土御門帝《割書:人王八|十三世》正治二年庚申。中祖初入_二興福_一。時年八 歲。師_二事金善律師_一。 同二年壬戌秋八月。解脫上人試修_二念佛會_一。勸_レ 人修_二理 東室_一。以爲_二念佛道場_一。又源右大將賴朝公。寄_二賜財木若 于。兼又再_二興舍利殿。寶藏。經藏等_一云。 同三年癸亥自_二 九月十九日_一至_二同二十六日_一。初行_二釋迦 大念佛會_一。以爲_二永式_一。諸山諸寺每_レ日結_レ番勤_レ之。樂人 奏_二伎樂_一也。 順德皇帝《割書:人王八|十四世》建曆元辛未年秋九月十有三日。解脱上 人於_二太祖之影堂_一講_二于梵網古迹_一。 同二年壬申。解脫上人命_二覺眞公_一建_二常喜院_一。日開_二律講_一。 集_二學律者二十口_一。吾中祖應_二其數_一也。中祖時齡二十歲。 同建保元年癸酉春二月三日。解脫上人寂_二于海住山老 宿坊_一。 同承久二年庚申。諸院家衆《割書:興福|寺》結_レ番出_二仕于秋念佛會_一。 云。此年春。中興二祖圓律公生。 後堀河帝《割書:人王八|十五世》【ママ】安貞二戊子歲冬十二月《割書:二十一日未|剋記_レ之畢。》中祖 【八十二頁下】 製_二集于菩薩戒宗要雜久集一卷_一。 同貞永元年壬辰秋八月二十八日。良遍僧都嘉_二遁生馬 山竹林寺_一。 四條皇帝《割書:人王八|十六世》【ママ】嘉禎元乙未年。中祖於_二常喜院_一講_二表無 表章_一。叡尊律師等爲_二之聽徒_一。中祖年算四十有三。 同二年丙申秋九月朔。中祖於_二東大寺_一受_二近事戒_一。二日 納_二息慈戒_一。四日進_二具足戒_一。皆三聚通受自誓法也。先_レ是 於_二東大寺法華堂_一。以_二彌勅尊。爲_二歸依尊_一。修_二行好相_一。成 就之終。飾_二壇于大佛殿_一受戒也。同志者。圓晴。叡尊。如 願也。世云_二之南都四律匠_一。又曰_二 四人法師_一也。中祖時年 算四十有四。相次住_二居興福松院_一。 同三年丁酉秋。圓律公於_二常喜院_一從_二吾中祖_一受_二息慈戒_一。 齡十有八。其冬依_二 中祖_一受_二具足戒于松院_一。 同歷仁元戊戌歲秋九月中旬。中祖述_二作二受抄_一。冬十月 二十八日。興正菩薩結_二界西大_一。請_二吾中祖_一令_レ秉_二羯磨_一。 明日行_二 四分布薩_一。中祖昇座說戒。 同仁治元庚子歳。帝詔召_二 中祖于宮內_一。親受_二菩薩戒_一。先 【八十三頁上】 王之皇后妃嬪宰相百官等。同預_二戒法者_一極多。此年春。 中祖講_二梵網戒經_一。忍性菩薩等預聽。聚_二會下_一者紛如云。 後嵯峨帝《割書:人王八|十七世》【ママ】寬元元癸卯歲。中祖於_二服寺_一自_二 三月十 八日_一至_二 廿五日_一。初開_二釋迦念佛會_一。蓋是服部中祖生產 之鄕。故於_レ此作_二父母之追考_一乎。《割書:後依_レ相_二合于招提春釋迦|念佛_一故延_二于四月_一云。》 此年春三月晦日。吾山合衆書_二寫法華八千部_一。兼讀_二誦 之_一。其願文曰。一則爲_レ報_二敎主往來八千返之恩_一。一則廻_二 向八大地獄受苦之衆生_一。兼又欲_レ使_下 人永値_二遇善_一祈_中師 長父母之菩提_上。此年夏五月。中祖於_二常喜院安居坊_一手 如法寫_二妙運經十軸《割書:開結》四分戒本一卷。梵網經上下二 卷。大乘百法論一卷。陀羅尼經。心經。三十頌。各一卷_一。 《割書:興福寺常喜院安居坊第三室也。立_二筆元年五月十六日|午時_一。明年春悉功成云。至_レ今藏_二之吾山寶藏_一也。》 同二年甲辰春二月。中祖端_二世于吾山_一。《割書:建_二應量坊_一|以居_レ之。》鐘鼓一 新。山川改_レ觀。夏四月十有四日。集_二僧侶四十六人_一。開_二 舍利會于大講堂_一。梵唄伶樂。聲震_二林嶽_一。相尋行_二 四分布 薩_一。西大興正菩薩昇座說戒。同十五日行_二梵網布薩_一。中 祖昇座說戒。布薩畢率_レ衆集_二于三聚坊_一。時有_二金光一道_一。 【八十三頁下】 從_二坊之西_一起。光中有_二 一神人_一。長一丈餘。冠裳甚麗。比 丘敎圓進前問曰。卿爲_レ誰耶。曰我是三十三天主帝釋 也。覺盛大德發_二無上菩提心_一。樹_二已倒之律幢_一。如法行_二布 薩_一。故十六應眞遣_レ我隨喜云云。具如_二 中祖傳載_一_レ之也。 同三乙巳年秋九月十三日。中祖與_二西大正公_一。於_二泉家 原寺_一爲_二諸弟子_一依_二別受法_一授_二具足戒_一。中祖爲_二其戒和 上_一也。此年中祖歸_二吾山_一講_二宣南山三大部_一。一過聽群臻。 同四年丙午冬十一月。製_二菩薩通受遣疑鈔一卷_一。 《割書:其十一月|十一日功》 《割書:畢。》 後深草帝《割書:人王八|十八世》【ママ】寶治元丁未歲秋七月二十五日。中祖以_二 書寫之經卷_一嚴飾。造_レ塔納_レ之。藏_二應量坊_一。同二十七八 九之三日。屈_二請衆僧_一。設_二大齋會及法會_一也。 同建長元己酉年三月晦。結_二界正法尼寺_一。又自_二夏四月 二日_一啓_二釋迦大念佛會_一。大尼信如所_レ建也。夏五月十日。 中祖覺_二體不_一_レ佳。同十九日亥剋。更_二新淨服_一。著_二僧伽梨_一。 安然而化。春秋五十有七。僧夏一十又二。黑白哀慟絕_レ 喩。尋樹_二塔西方院_一。諸徒相集厚爲_二追孝_一云。圓律律師親 【八十四頁上】 奉_二祖命_一主_二于本山_一。師時立年。秋九月朔修_二大齋會_一。丕 開_二梵筵_一。兼印_二施敎誡儀一百五十卷_一。普與_二出家人_一。甚志 趣曰。爲_二唐招提寺盛師幽靈生前誓願決定成就_一。寺々大 衆一味和合。奉_レ彫_二此版_一印_二百五十卷_一。當_二百日諱辰_一。普 施_二出家人_一。又有_レ偈曰。願威儀敎法。久_二住於世間_一。僧寶 恆相續。利_二益諸有情_一。結_二緣諸智識_一。當來龍華會。値_二遇 大慈尊_一。常隨不_二捨離_一。一代所說敎。信受皆奉行。念々增_二 大心_一。生々利_二含識_一。自他行願滿。終得_二無上道_一。 同三年辛亥冬十月。圓律和上具支灌頂。 同四年壬子秋八月廿八日。良遍公寂。享年五十有九。 自_二 中祖_一少一歲。立_二塔于駒山竹林寺_一。 龜山皇帝《割書:人王八|十九世》【ママ】弘長元辛酉歲。眞空公行_二秘密灌頂_一。受 者極多。 同三年丙寅秋九月朔。作_二鉾立逆修_一。此年圓律公尊母死 寂。 同文永四年丁卯。眞空公受_レ請。住_二持鎌倉無量壽院_一。同 五年戊辰秋七月初八。眞空寂。法算若干。俗年六十有 【八十四頁下】 五。齡後_二 中祖_一 一十有六。開_二山大通及觀音寺_一。長_二毘尼 敎_一。究_二 三論宗_一。以故吾祖命_レ公令_レ弘_二通律_一。 同七年庚午。金堂再輔悉成。夏四月六日啓_二大法會_一。屈_二 請律僧一千員_一。奏_レ樂作_レ舞。落慶導師實相上人。呪願圓 律和上。《割書:此時千手大像再輔成。|仍此日作_二開眼供_一云。》 後字田帝《割書:人王九|十世》【ママ】建治元年乙亥。講堂修造始_二手春正月_一 終_二功冬十一月_一。其月十四五兩日爲_二落慶會_一。十四日行_二 四分布薩_一。實相爲_二說戒師_一。圓律秉_二羯磨_一。理性爲_二答法_一。 空印引_レ唄。十五日梵網布薩。說戒中道。梵唄勤聖。維那 良覺。行事堯賢。良忍。聖意。了月。五德仙宗也。又十四 日夜。於_二禮堂_一行_二舍利講_一。唱導爲_二實相公_一。伽陀良忍。聖 意。廻向光臺寺理性公。《割書:爲_二光臺大|長老_一。》 同二年丙子。凝然律師講_二華嚴于東大舍那殿_一。 同三年丁丑冬十月二十三日。實相和上寂_二于鷲尾山_一。春 秋五十又七。自_二 中祖_一少二十九也。 同弘安二己卯年春三月六日。圓覺律師初啓_二嵯峨大念 佛會_一。 【八十五頁上】 同四年辛巳七月。東社龍神殿再輔功成。其廿五日奉_レ移_二 神體_一云。 同五年壬午。金堂藥師如來像再修成。春三月八日爲_二開 眼供_一。僧衆三百餘人。導師光臺寺理性和尚也。此年圓 覺公結_二界北洛雙丘法金剛院_一云。 同六年癸未。東室及禮堂再補自_二正月_一始。 同七年甲申。東室及禮堂修造落成。此年戒壇再興。秋 九月於_二戒壇_一行_二受戒_一。《割書:自十四日|至十六日》受者甚多。 同八年乙酉春三月廿一日。爲_二正法寺尼衆十二人_一於_二法 華寺_一行_二本法_一。次於_二當山戒壇_一受戒。《割書:西大叡學公。羯磨吾證|玄公。答法西琳惣持公。》 《割書:說相海龍王幸尊。引導招提尋算公。又喜光性海。光臺空惠。弘正宣海。|西大禪惠。招提圓證。西大隆惠《割書:堂達。》尼十師者。法華眞惠爲_二和上_一。道 》 《割書:明了祥爲_二羯磨_一。法華照聖爲_二答法_一。法華妙遍。同照心。同妙善。同宗|圓。同聞勝。同融然。同智玄。同智遍。其中玄爲_二 敎授_一。智遍爲_二堂達_一。》 吾山戒壇久不_レ行_二受戒_一。證玄和上再興_二僧及尼受戒_一。從_レ 是僧尼受戒盛行_レ之。夏五月作_二舞樂之臺_一。《割書:毎年五月六日|太祖諱辰作_二舞》 《割書:樂_一|故。》 同十年丁亥夏四月。造_二營僧厠_一。 伏見帝《割書:人王九|十一世》【ママ】正應元年戊子。證玄和尚建_二當山之大方 【八十五頁下】 丈_一。號_二牟尼藏院_一。始_二手正月末_一終_二功四月末_一。代々住持 居_二于此院_一。兼_二住應量_一也。 同三年庚寅秋。證玄和上入_二于西大_一。訪_二興正菩薩之病_一。 同四年辛卯春三月。凝然律師於_二金剛山寺_一講_二妙法華_一。 夏四月再_二造湯屋_一。同五月一日初行_レ之。冬十一月二十 七日。中道律師寂。俗齡七十又三。自_二 中祖_一少二十有六。 自_二實相_一長三年也。立_二塔于法園寺西北隅_一云。 同五年壬辰秋八月十四日。圓律大和上寂。俗年七十又 三。僧臈五十又五。自_二 中祖_一少二十七。住_二持吾山_一 四十 三年。命_二眞性公_一主_二本山務_一。其年講堂彌勅尊像再修成。 秋九月十二日爲_二開眼供_一。僧衆四百餘人。尼衆二百餘人。 導師忍性律師。此日相_二當玄和上四七之忌辰_一。 同永仁元年癸巳春正月。移_二建彌勒堂于彌勒院_一。蓋此院 殊昌。而恆有_二僧衆數十輩_一。呼_二之彌勒院衆_一。每_レ年行_二法 華千部會等_一。 同二年甲午。金堂舍那大像修補功成。秋八月十有四日 爲_二開眼會_一。請_二于一千僧衆_一。縫_二 一千袈裟_一。以施_二與之_一。唱 【八十六頁上】 導請_二于西大慈道和上_一。呪願三寶院證達律師也。此日相_二 當證玄和上大祥忌辰_一也。 後二條帝《割書:人王九|十三世》【ママ】乾元々年壬寅。再_二造太祖之影堂_一。依_二古 堂倒_一更造_二營之_一。始_二功春三月十四日_一。至_二秋七月七日_一 上 棟。 後二條帝《割書:人王九|十三世》【ママ】嘉元々癸卯秋七月十二日。忍性公寂。 立_二塔竹林。額安。極樂三寺_一。性公隨_二吾中祖_一學_レ律。公自 書_二寫中祖撰述雜文集_一。跋_二其後_一曰。嘗追_二憶過去師靈隨 逐給仕之時_一等《割書:云云。》已云_レ師。故知有_二師資之約_一矣。 同二年甲辰春二月初一。和上眞性公寂。享齡六十九。命_二 圓覺公_一爲_二本山主_一。公又讓_二之法弟尋算公_一令_レ代_レ之。仍 算公任_二其位_一也。性公司_二吾寺務_一 一十三年。 同德治元年丙午春二月十五日。和上尋算公寂。報齡七 十有九。圓證和上尋任_二衆務_一。算公任_レ位四年也。 華園皇帝《割書:人王九|十四世》【ママ】延慶二己酉年。影堂寶龕之莊嚴具等 悉成。 同應長元辛亥年秋九月廿九日。圓覺和上寂。閱世八十 【八十六頁下】 有五。僧臈七十又一。建_二塔于法金剛院。峨山地藏院。及 壬生寺_一。 同正和二年癸丑。自_二春正月七日_一 七畫夜間。修_二如意輪 供_一。以爲_二永式_一。 後醍醐帝《割書:人王九|十五世》【ママ】元應元己未歲。如意輪供闕如。服寺念 佛會此時尚修云。 同元享元辛酉酉年秋九月。凝然國師寂。立_二塔于鷲峰山_一。 壽算八十有二。僧夏六十又二。 同嘉曆三年戊辰夏六月。覺惠和上講_二梵網古迹于吾山_一。 照遠等預_二其法席_一。 同元弘元辛未年春二月上旬。和上覺惠公到_二越前州_一。建_二 立新善光寺_一。此年秋。後醍醐帝聞_二吾中祖德_一。諡賜_二大悲 菩薩之號_一。 光嚴皇帝《割書:人王九|十世》【ママ】建武元甲戌年春二月初二。敎圓律師 主_二于本山_一。時齡八十又一。冬十月三日行_二別受戒_一。《割書:道海|公等》 《割書:爲_二之受者_一。其十師者。和上敎圓公。招提覺祐。龍門照海。崇福實盛。|常寶覺秀。招提玄智。遍照心性海。來迎妙海。極樂禪智。淨蓮華尋惠 》 《割書:也。尋惠公 |爲_二堂達_一也。》 【八十七頁上】 光明皇帝《割書:人王九|十七世》【ママ】曆應元戊寅年。和上敎圓修_二 十種供養 于駄都龕前_一。 同四年辛巳夏六月十五日。和上敎圓寂。俗齡八十有八。 別受戒位五十又六。通受戒位未_レ詳。 崇光皇常【帝の誤ヵ】《割書:人王九|十九世》【ママ】觀應二年。沙門賢位撰_二太祖東征傳二 卷_一。《割書:假名|也。》 後光嚴帝《割書:人王九|十九世》【ママ。崇光帝と重複あり】文和乙未年冬十月。西大和上元曜寂。 次行_二分物_一。吾和上尋慧公爲_二羯磨_一。 後圓融帝《割書:人王一|百世》【ママ】康曆元年己未春二月五日。和上道海公 登_二于戒壇_一。受_二畜衆度人法_一。心光爲_二羯磨_一。等圓爲_二答法_一。 本地行本等爲_二證明_一也。時設_二大齋會_一。以_二編衫及白布等_一 施_二與衆僧_一。 後小松帝《割書:人王一|百一世》【ママ】嘉慶二戊辰秋九月三日。和上心光行_二 大法會_一。 同應永五戊寅年秋八月初四。窮源公主_二于當山_一。 同十七庚寅年冬十月。敎林和上講_二南山鈔于吾山_一。 稱光皇帝《割書:人王百|二世》【ママ】應永二十六年冬十月。西大和尚英源寂。 【八十七頁下】 行_二分物法_一。吾和上賢意公爲_二之羯磨_一。 同三十二年乙巳冬十月初一。和上敎林公行_二別受戒_一。受 者甚多。 同正長元戊申年。任宗公主_二吾本山_一。 後花園帝《割書:人王百|三世》【ママ】享德三甲戌年冬十二月十日。和上任宗 公寂。世壽八十有八。務_レ衆凡二十八年。弘源律師繼_二其 位席_一。 後土御門帝《割書:人王一|百四世》【ママ】文明十三年辛丑。良惠公任_二吾山務_一。 同文明十八丙午年夏五月初一。和上良惠寂。年算八十 有五。司_二吾山務_一 六年也。當_二其五七忌辰_一。一山合衆於_二 神福寺_一啓_二大法會_一。寺者是爲_二和上之住院_一。良海律師相 續任_二吾寺務_一。 同長享元丁未年。良海和上依_二別受法_一爲_レ衆授_レ戒。聖秀 舜盛等爲_二受者_一也。 同二年戊申夏五月。西大秀如寂。其六月行_二分物法_一。良 海和上秉_二羯磨_一。乘_レ輿。相隨大衆一百餘人。其外行者浄 人等又多。 【八十八頁上】 同永正元年壬子夏四月。結_二界城州金剛律寺_一。住持比丘 圓意。享年七十有九。 同三年甲寅夏五月七日。大地震。此時羂索堂。貝吹堂。北 室。西塔。文殊堂。中門。西東兩門。及四方築地。坊院等。悉 破壞顚倒云。 同五年丙辰春正月二十二日。和上良海寂。享年八十又 六。其二月二十六日五七諱辰。諸大德等會啓_二法筵_一。大 德源祐爲_二唱導師_一。相尋祐公任_二和上職_一。 後柏原帝《割書:人王百|五世》【ママ】永正四年丁卯。舜盛和上爲_二念佛會唱導 師_一。 後奈良帝《割書:人王百|六世》【ママ】天文八己亥年春二月十日。和上泉奘依_二 通受法_一進具。 同十三甲辰歲春二月四日。龍王神祠再補功成。其日上 棟。勸進沙門法華院賴秀也。 正親町帝《割書:人王百|七世》【ママ】永祿五壬戌年春三月十八日。於_二室生山_一 行_二灌頂法_一。 同天正七年己卯夏六月。泉奘大德任_二本山長者_一。蓋依_二 【八十八頁下】 帝詔_一。冬十月二十七日行_二別受法_一。照珍公等爲_二之受者_一。 同天正十一癸未年冬十一月。 《割書:廿日至_二|廿一日_一。》於_二神福寺_一灌頂。 同十三年乙酉秋八月。爲_二筒井氏順慶_一其老母聞_二法華千 部會_一。和上泉奘爲_二唱導師_一。 同十六戊子年。永祿皇帝勅召_二泉奘和上于宮內_一。親受_二 菩薩戒_一。皇后妃嬪宰官等同預_二戒法_一。夏五月十八日。和 上泉奘唱_二滅泉涌_一。春秋七十有一。夏臘四十又九。建_二塔 泉涌寺_一。凝海和上次務_二和上位_一。 後陽成帝《割書:人王百|八世》【ママ】慶長元年丙申秋閏七月。大地震。此時戒 壇。僧堂。庫院。彌陀堂。不動堂。鐘樓。山門。廻廊。僧坊。西 神社。及樓門等。悉倒。金殿。講堂。東塔等。并破壞。 同四年戊申秋八月初二。和上凝海寂。春秋七十有八。通 受戒位五十又八。别受戒位五十有四。立_二塔西方院_一。 同十年乙巳秋八月六日。照珍公任_二吾和上職位_一。 同十一年丙午冬十月二十八日行_二别受法_一。律祐等二十 三人登壇受具。 後水尾帝《割書:人王百|九世》【ママ】元和三年丁巳秋八月。上皇崩。帝勅_二照珍 【八十九頁上】 公_一拈香。 同九年癸亥。珍公再行_二別受_一。爲_二實應秀海一十八員_一授_レ 之。 同寬永五年戊辰冬十二月六日。和上照珍寂。春秋七十 有四。立_二塔于法金剛院_一。 明正皇帝《割書:人王百|十世》【ママ】寬永十年。將軍家光公改_二賜祿印_一。 後光明帝《割書:人王百|十一世》【ママ】承應元壬辰年冬十一月。行_二灌頂_一。俊盛 祐海爲_二阿闍梨_一。 後西院帝《割書:人王百|十二世》【ママ】寛文六年春正月。一山合衆行_二灌頂_一。 太上皇帝《割書:人王百|十三世》【ママ】延寶三年乙卯秋九月十八日。賢照公 任_二和上位_一。 同四年丙辰春正月六日。和上照熏公寂。春秋七十有一。 立_二塔于西方院_一。 同六年戊午夏五月五日。賢照和上寂。春秋六十有三。立_二 塔于竹林寺_一。秋九月十八日。義海公次任_二主務_一。 同七年己未秋八月。合衆行_二秘密灌頂_一。 同貞享元甲子冬十月十四日。和上義海寂。春秋五十九。 【八十九頁下】 立_二塔于西方院_一。 同二年乙丑春二月二十二日。後西院帝崩。勅_二于圓嚴和 上_一拈香。 同三年丙寅春正月。和上圓嵓大德任_二吾山主_一。 今上皇帝《割書:人王百|十四世》【ママ】元祿元戊辰年夏四月。南都大佛殿初_二 再興功_一。請_二 七大寺_一有_二大法會_一。其第二日吾山合衆出仕 行_二法事_一也。 同五年壬申春三月。小千手像并諸佛像菩薩像并靈物 等開爲_二結緣_一。貴賤群集。此時於_二東大大殿_一請_二于萬僧_一。行_二 大法會_一。其四月十六日。吾本末衆出仕修_二梵網會_一。唱導師 圓嵓和上。大衆四十八口。此年大樹綱吉公。以_二白銀五 百枚_一賜_二于吾山_一。 同八年乙亥。大樹尊母宗子二位尼公。寄_二黄金七百兩_一。 再_二造戒壇_一。 同十年丁丑。宗子尼公寄_二賜寶物器并筐及屏風幢二十 流細布等_一。蓋是爲_二戒壇堂壯嚴之具_一也。 同十一年戊寅秋九月《割書:自_二 十三日_一|至_二 二十一日_一》行_二戒壇落成會_一。初日 【九十頁上】 修_二梵網最勝二講_一。講師圓嵓和上。讀師南溪大德。大衆 七十餘員。泉涌西大戒壇等衆出仕。奏_二伎樂_一也。自_二次 日_一至_二 十九日_一。行_二別受戒_一。和上圓岩公。受者照戒慧光等 三十九人也。二十日修_二大法會_一。一乘眞敬親王。法華寺 御所。八瀨僧正。郡山太守。南都司官等。各詣_二法庭_一。道 俗群聚。法式嚴重。一乘法親王哦_二 七言詩_一賀_レ之。冬宗 子尼公賜_二于黄金絹等_一。蓋祝_二壇成_一。此年和上岩公辭_二吾 衆務_一。同十二年夏四月行_二灌頂于禮堂_一。阿闍梨照峰覺峰 二公。受者若干人。其十日請_二南溪公_一。壬_二吾寺務_一。同月自_二 十三日_一至_二 十九日_一。迎_二 中祖大悲菩薩四百五十年忌_一。修_二 大法會_一。初八日中。於_二于禮堂_一修_二光明眞言土砂加持法_一。 其十九日於_二大講堂_一修_二梵網會_一。唱導師南溪和上。西大 戒壇吾本末大衆凡七十員。亦奏_二伎樂_一。緇白滿_レ山。泉涌 大通及藥師衆來燈香禮拜。晡時大衆詣_レ廟諷經。燒_レ香 禮拜。此秋南溪公辭_二寺主_一。 同十三年秋九月十四日。照峰大德任_二吾衆主_一。 【九十頁下】 招提千歲傳記卷下之三         南都招提後學釋義澄撰   舊跡篇 孤山松。此松昔時開山大師從_二於支那州_一持_二來杭州西 湖孤山之松種_一。植_二于此地_一。故號_二孤山松_一也。《割書:已上|口傳》中世嘉 禎年間。春日明神託曰。自_レ今我日往_二詣三聚淨戒弘通 之精舍_一。拜_二 三千粒之佛舍利_一也。厥影向處爲_二此古松_一。從_レ 是亦名_二影向松_一也。《割書:古木者。天正十年八月二十八日|丑刻倒。今有_下植_二其後_一之木_上也。》滄海池。此 池者。古往開山大師所_レ造。初大師渡海之時。親謁_二龍神_一。 且爲_二約契_一。而謂盡_二未來際_一守_二護此佛舍利_一也。依_レ之大 師爲_二龍王_一堀_レ池。號_二滄海池_一。蓋是滄海爲_二海惣名_一。此池 表_レ海。故名_レ之也。每日午時出_二 佛舍利_一。大爲_二結緣_一。其時 龍神必出_二于此池_一。拜_二佛舍利_一。且爲_二守護_一云。《割書:已上耳傳及古|記意也。》 又或記日。每日午時。舍利講會龍神化成_二白淨衣人_一。拜_二 佛舍利_一也。《割書:解脱上人所撰舍利講式曰。孤山松間徐禮_二白|毫之秋月_一。滄海波上遥引_二紫臺之曉雲_一。云云》 鞍馬櫻。斯櫻樹者。疇昔太祖之高弟思託律師《割書:傳云_二鑑長_一|卽思託也》 【九十一頁上】 居_二于當寺_一。《割書:東室第一|ノ間。》或時鞍馬一疋忽然來_二至室前櫻木之 下_一。託公自思。隨_二行此馬_一。看_二彼自留處_一。便隨_二此馬_一去。馬 卽乘_二白雲_一至_二留山城州北方之山上_一。託尋入_二其山_一。託獨 顧_レ 四。唯峻嶺蛾々萬木森羅矣。託喜_レ爲_二絕域之靈地_一。乃 就_二其地_一建_レ寺。名_二鞍馬蓋寺_一。蓋是鞍馬以_レ蓋_二此山_一也。後 略呼_二鞍馬寺_一也。其鞍馬本現_二出此櫻木下_一故。名云_二鞍 馬櫻_一。從_レ是以來。吾山以_二櫻華_一爲_レ紋爲_レ標云。又口碑曰。 託公住_二彼山_一後。時々自_二鞍馬山_一乘_二鞍馬_一至_二此寺_一。登_二太 祖影堂_一厚爲_二追孝_一。其間必覊_二馬此木_一。以故亦名_二覊_レ駒 櫻_一也。《割書:此樹者。講堂後僧堂東南隅|東室西邊也。今有_二小樹_一也。》 帝釋天降臨跡。此跡者。僧堂東北隅也。昔中祖大悲菩 薩。寬元二年夏四月十五日行_二梵網布薩_一。時帝釋降_二臨 此所_一。讚_二 中祖德_一也。當時元德元年五月立_二石碑_一。其詞 云。尊哉覺盛師。恭性智將_レ悲。遐昌_二亡律法_一。更興_二絕戒 藏_一。十願誓_二永代_一。四依志_二陳創_一。親釋提來觀。時羅漢證 知。七衆分_二階級_一。二受定_二猷規_一。誰弗_レ潤_二夫賜_一。請呈_二此硯 碑_一。今其石碑絕也。 【九十一頁下】 霧山千手谷。此山谷者。此寺外西北隅二町程也。今有_二 小丘_一。傳謂。昔時森樹鬱々也。天平寶字年中。天人來_二 下 此所_一。造_二丈八千手尊容_一。其間七晝夜。霧厚覆而絕_二肉眼 見_一。期過看_二其所_一。便溪頭唯有_二金色千手觀音之靈像_一。而 異香馥郁。驚奏_二 帝闕_一。帝以_二宰官_一令_レ見_レ之果然。仍勅 安_二于吾山大殿右脇_一。卽今金殿中西方丈八千手大悲像 是也。自_レ是指_二其跡_一曰_二霧山千手谷_一也。 甘辻(アマガツシ)。此地者。此山東北隅四町許去伏見阪邊。卽今南 都道路也。昔吾 太祖應_二黄門氷上眞人之請_一遊_二其宅_一 時。嘗_二此地味_一。語_二弟子法智_一曰。此邊地味與_二清官戒壇 地味_一相齊。於_二此地邊_一應_レ立_二戒場_一。後果奉_レ勅立_二伽藍_一也。 太祖嘗_二此所土_一曰_二味爲甘_一。故云_二甘辻_一也。 二神相會跡。是者龍宮社前路中有_レ溝。是其所也。昔菅 太神與_二龍神_一相會跡也。具在_二殿堂篇東社下_一記_レ之。《割書:已上|口傳》 筆晒場。此跡者寺之東四條道巷也。昔源聖圓師以_二筆跡_一 置_二此處_一。令_下_二往來人_一見_上_レ之。故名_レ之也。具見_二國師傅_一。 《割書:口碑》 【九十二頁上】 龍池。此池者。東社邊也。中有_二 八石_一。是標_二 八大龍王_一也。 《割書:口碑。》龍神勸請之池也。自_レ古至_レ今。大旱時近民必拂_二除 此池塵土_一。無_レ不_レ雨也。 十三重石浮圖。此塔者。有_二孤山松下_一。昔大將軍源賴朝公 所_レ建也。 阿伽井。此井者。在_二西山中_一。其井邊昔爲_二當寺別院_一。故云_二 井山千坊_一是也。   靈寶篇 遺身舍利。此佛舍利者。本師釋迦如來之遺身也。其數 三千粒也。開山大師在_二大唐_一時。從_二梵僧_一親得_二付屬_一也。 常恆隨身供養。至_二此日國_一藏_二吾山中_一。具如_二駄都傳來記_一 也。金塔高三尺餘。以_二金龜_一載_レ之。古往太祖持來之塔。 中世失_レ之。《割書:傳云_三今在_二|于日光山_一》今塔者。征夷大將軍源賴朝卿之寄 附也。中之黄瑠璃之壺者。從_二 天竺_一入_二此器_一。展轉至_二于 此境_一。當時有_二聖武帝之御封_一云。中世後醍醐帝開_レ塔拜_レ 之。其時所_レ改_二御封_一。《割書:南帝御封今|尚別存_レ之。》而後後小松帝於_二義滿公 之櫻御所_一。又勸_二請此佛骨_一所_レ拜。時大樹義滿公直奏所_レ 【九十二頁下】 改_二御封_一也。今勅封是後小松帝御封也。元祿十年。大將 軍源內大臣綱吉卿之尊母二位宗子尼公。勸_二請東武 金城_一拜_レ之。而所_レ寄_二黄金一百兩幷金蘭覆袋四具_一也。 《割書:■【国構えに考】文化五年三月予拜_二見之_一。然五條九條二衣之御袈裟也。其製如_二法隆|寺所藏太子幷達磨大師御袈裟_一。財躰者白髭也。誠可_二恭敬_一者也已上龍》 《割書:肝和上| 附記也》 釋迦如來袈裟。此衣者。傳云_二吾開祖之持來_一。十三條木 蘭色也。於_二東大寺戒壇及當寺戒壇_一行_二受戒_一時。必以_二此 衣及太祖衣_一安_二奉壇上_一。爲_二證明_一也。元祿十年二位宗子 尼公寄_二于函二重及包絹等_一也。一乘眞敬法親王。自書_二 函之外題_一也。《割書:元開撰述傳中不_レ載_二此衣_一也。但|近代之受戒會記等載_レ之耳 》 金剛山籌。此籌者。高祖於_二金剛山_一從_二菩薩衆_一得_レ之也。 長一尺六寸也。事具見_二于太祖之傳_一。元祿十年宗子尼公 所_レ寄_二其函及包袋等_一。其題右有栖川親王書之。 開山大師袈裟。此衣者。吾太祖之衣也。十三條木蘭色 也。元祿中宗子尼公寄_二附函及絹袋_一。其題名護持院隆光 大僧正書_レ之。 太祖鐵鉢。此鉢者。吾太祖平生受持鉢也。中世天下大 【九十三頁上】 亂之時。以_二當山寶物_一置_二于東大知足院_一。然知足院罹_二祝 融之災_一。其夜南都稱名敎寺主某。夢著_二 甲冑_一 人。右手持_レ 鉾。左手持_二衣鉢_一。卽言持_レ 上鉢者。鑑眞大師受持之鉢。 持_レ 下衣者。弘法大師受持之衣也。幷是招提之珍寶。今 知足院已値_二大災_一。故暫時預_レ汝。言已置_二枕邊_一而去。夢 覺看_レ之。如_レ夢實有_二 二物于枕邊_一。僧成_二奇異之思_一。深藏_レ 之守。其後稱名後主。以_二此鐵鉢_一返_二納當山_一。其海公衣今 猶有_二稱名寺_一也。元祿十年宗子尼公寄_二函及箱絹袋等_一。其 題名一乘眞敬親王書_レ之。 大悲菩薩眞筆經。此經者。大乘妙典開結一部十卷。四 分戒本一卷。梵網經上下二卷。大乘百法陀羅尼經。心 經。三十頌。各一卷。并皆菩薩之眞翰也。又宗子尼公寄_二 附絹袋函等_一。名題者。圓證寺文智法內親王先_レ之所_レ書。 故宗子尼公改_二造函_一時。以_二先函之銘_一寫_二書之_一也。 自餘寶物非_レ 一。具載不_レ暇。所_レ謂銀泥之金剛經。其題名 日光門主公辦一品親王書_レ之。東征傳五卷。《割書:本爲_二 十二|卷_一 七卷闕。》 當時忍性菩薩之所_レ寄也。繪古名畫師。筆後鳥羽帝。後 【九十三頁下】 京極等也。元祿十年鷹司左府公書_二此函題名_一。三尊彌陀 小像。題名大乘門主眞覺僧正之眞筆也。已上幷皆一位 宗子尼公寄_二附函及絹袋_一也。大悲祖師袈裟。題名文智 內親王之眞翰。解脫上人之袈裟。敎圓和上之袈裟。御賀 丸眞筆心經。明惠上人眞筆羅漢講式等。其外經卷畫像 等。其數無量。故略_レ之。具如_二內記錄_一也。   靈像篇 金堂毘盧舍那尊。丈六金色。坐像。皆後有_二圓光_一。安_二付 小像一千佛_一。坐者大蓮華臺也。唐思託律師之作也。以_レ 籠造_レ之。以_二布及漆_一重_二 十三返_一云。永仁二年再補。延寶 年中南都某信士又補_レ之。 同千手觀音。長丈八。而金色立像也。千手千眼更無_二闕 如_一也。秘密家書曰。招提金堂千手像。爲_二吾國靈像_一。以_二龍 王_一者。指_二吾山龍神_一爲_レ本也。《割書:取意。》天平寶字年間。天人來 下而造_レ之事。如_二舊跡篇_一也。其感應古今非_レ 一。恰如_二谷 響_一。寶字年間勅安_二此殿_一。文永七年再_二補之_一也。同藥師如 來。丈二金色立像。思託律師之彫刻也。弘安五年再_二修 【九十四頁上】 之_一云。 同大日如來。長二丈二尺。坐形。金剛界會之尊像也。古 安_二奉西山之大日堂_一。《割書:自_二此山_一西南方有_二 一堂跡_一。是卽爲_二此尊像|安置之殿跡_一。今存_二礎石_一 一二也。殿倒而移_二》 《割書:此殿中_一云。俗呼_二其堂|跡_一號_二大日山_一也。 》 同梵天帝釋四天王。幷唐軍法力之作云。《割書:耳傳 》 講堂彌勅如來。此像者。唐軍法力之所_レ造。長丈六。金色 坐形如來像。而以_二大蓮華臺_一爲_レ座。皆後圓光彫_二作天人 等之像_一也。其像偉麗絕_レ筆也。正應五年再修_二補之_一。 禮堂釋迦如來。此者毘首羯磨之所_レ彫。赤栴檀之尊像 也。長五尺。傳云_二吾高祖之帶來_一也。 文殊菩薩。是像者。吾鼻祖傳來白栴檀之像也。乘_二坐獅 子背上_一。威嚴殊勝。又有_二 四脇士_一。安_二于四隅_一。是扶桑之古 名佛師所造也。昔者有_二別殿_一云。 小彌勒菩薩像。而坐_二蓮華臺_一。吾高祖之傳來也。古有_二 別殿_一。今安_二于彌勒院中_一。永仁元年以_二其殿_一移_二建彌勒院_一 云。 不動明王。是以_二黄金_一鑄_レ之。坐像而二尺許。或記曰_二思 【九十四頁下】 託公之護持尊容_一。昔吾祖於_二海路_一爲_二龍神王_一所_レ奪_二金骨_一 時。託律師負_二此像形_一。入_二龍宮界_一。此像自_二背後_一頻發_二大 炎_一飛_二入宮殿_一。龍神驚而以_二佛身骨_一自手返_二奉吾祖_一也。 昔時有_二别殿_一云。 彌陀堂阿彌陀如來三尊。坐形而幷坐_二蓮座_一此三尊像 者。昔自_二百濟國_一獻_二吾桓武皇帝_一。帝勅於_二當寺_一建_二立寶 殿_一。以安_二斯尊像_一。每歲春正月九日。藥師寺衆徒於_二此殿 中_一修_二法會_一也。至_レ今不_レ絕。 不空羂索。此像者。開山高祖所_二帶來_一之像也。金色立形。 三目四臂也。卽爲_二高祖本地之形體_一也。元祿年間。太瀧 寺主某再修_二治之_一。昔者藤氏清河朝臣別立_二 一殿_一。安_二茲 像及八部衆_一也。《割書:今安_二于|影堂中_一。》 地藏堂地藏菩薩。此像者。弘法大師一九夏句寓_二住此 山_一。其間一刀三禮而作_レ之云。如寶僧都別立_二 五間四面 之堂_一。安_二此像_一也。又某年間有_二 一信士_一。再_二造此殿_一。《割書:南北|二間》 《割書:東西三|間。》元禄十三年。郡山淺河氏一信女某補_二治斯像_一也。 小千手像。此像者。吾太祖自_二支那州_一所_二帶來_一之像也。 【九十五頁上】 一尺八寸。金色之尊容也。靈瑞今古尤多矣。秘而容易 不_三使_二 人拜_一_レ之。昔有_二別殿_一安_レ之。此元祿年間補_二修西室_一。 安_二奉此像_一。又自_レ昔每_レ歲於_二此像前_一 一山衆侶七晝夜中 修_二不斷千手三昧供_一。《割書:古冬十二月也。今自_二|二月朔_一至_二其八日_一。》元祿年中初修_二毎 日千手護摩供_一也。 自餘靈像。其數無_レ計。或釋迦藥師或地藏觀音等古像。 及新刻像等。不_レ能_二具載_一。又散_二在諸州諸寺_一。吾山之靈像 非_二 一二_一也。古往伽藍數十宇。西山别院數十宇。故殿堂 院々不_レ知_二其佛像之數_一。今在_二當寺_一及_二破壞_一像又尤多 焉。   法事篇 每歲春正月三旦修正會。初夜後夜修_二駄都護摩供_一。又行_二 舍利悔過_一。或舍利講。應眞講等有_レ之。同自_二 九日_一至_二 十 三日_一最勝講會。五月九日又同修_レ之。同十六日大般若 經會有_レ之。 每歲春二月自_二朔日_一至_二 八日_一千手陀羅尼會。《割書: 古修_二冬十二|月_一。元禄年中》 《割書:至_レ春|行_レ之 》毎歳二月自_二 二日_一至_二 八日_一於_二駄都龕前_一修_二不斷光 【九十五頁下】 明眞言三昧_一。以_二衆僧七十員_一勤_レ之。寬喜二年有_二 一信士_一 寄_二田八箇_一。每_レ日以_二 一田_一爲_レ料云。今斷絕也。其十五日 涅槃會。同二十二日聖靈會。 每歲春三月釋迦念佛會。今絕無_レ之。《割書:此日又行_二釈迦念佛于|服寺_一。後行_二 四月。今 》 《割書:断。》 每年夏四月八日佛誕生會。其十六日安居會。延喜式二 十一曰。安居之間。勅講_二說法華最勝仁王般若經_一。又曰。 凡招提寺安居講師。以_二當寺淨行僧_一次第請用。不_レ得_レ請_二 他寺僧_一。《割書:云云》 每年夏五月二日本願會。《割書:聖武皇帝之|正諱辰也》同五日六日舎利會。 是卽開山忌也。昔奏_二舞樂_一。兩日之間誦_二不斷光明眞言_一。 日中修_二梵網最勝二講_一。此日自_二法華寺_一獻_レ花。傳云光明 后隨_二吾太祖_一受_レ戒。故爲_二報恩_一所_レ獻_二之祖前_一也。至_レ今 有_二其軌則_一。此日又有_二大齋會_一。前日綱維行_二 三種茶會_一也。 此會者。枝院遠近末衆皆至出_二仕法會_一。此會與_二 七月自恣_一 於_二講堂_一修_レ之。自餘多修_二于禮堂_一。且六日哺時大衆詣_二于 祖廟_一。讀經燒香等行_レ之。同十九日中祖會修_二梵網講_一。此 【九十六頁上】 日衆中各作_二團扇_一奉_二獻祖前_一。一日一夜修_二光明眞言三 昧_一也。至_レ晚詣_レ廟諷_レ經燒_レ香拜_レ之。 每歲夏六月朔辨天供。 每年秋八月十四日。證玄和上諱辰修_二梵網會_一。 每年秋九月釋迦念佛會《割書:自_二 十九日_一|至_二廿六日_一》結_レ番修_二不斷念佛_一。三 時大衆會合奏_レ樂。修_二法華講舍利講等_一也。大和州諸寺 諸山各出仕也。建仁三年解脫上人初開_二此會_一也。事具 如_二年中法事記_一。 每歲冬十月三日。南山講有_二論義_一也。 每歲冬十二月佛名會。 《割書:自_二朔日_一|至_二 三日_一。》 此外每月開祖中祖南山靈芝第二和上等之諱辰。及弘 法忌辰。又大檀那等諱辰。半月々々布薩。諸檀越等 忌日。秋九月七日西社祭禮。同晦日東社神祭等。具 不_レ載_レ之。又每日三時勤行。《割書:大悲菩薩作_レ式定_レ|之。於_レ今軌_レ之》每日於_二駄都 尊前_一 六座密供。《割書:駄都秘法三座。龍王|不動地藏各一座。》每日於_二不空羂索尊前_一 本地供一座。《割書:開祖本地|供也。》自餘法會密供多繁。今略記_レ之而 已。又一切經會。及彌勒院千部會。西方院念佛會等。往古 【九十六頁下】 是多。今斷無_レ之。   枝院篇 肥前州觀世音寺。野州藥師寺。《割書:開祖命_二如寶_一令_レ住_二持|之_一。密嚴律師中興之也。》備前 州靈山院。《割書:俗曰_二之熊野|山_一。開祖建立。》肥後州淨光寺。《割書:元享元年之比|猶存_レ之也。》越前 州新善光寺。《割書:禪戒|建立》 紀州海岸院。伊州菩提寺。荒木鄕同蓮 臺寺。《割書:杉谷|鄕》地藏堂。蓮光寺。海藏寺。寶藏寺。常樂寺。《割書:名張|郡》 百田寺。《割書:名張|鄕》靑蓮寺。《割書:名張|郡》已上九寺伊州也。大覺寺。釋迦 院。文珠院。不動院。寶勝院。大聖寺。《割書:已上|尼崎》大龍寺。《割書:兵庫|再山》 已 上七寺攝州也。久米田寺。延命院。多門院。已上三寺在_二 泉州_一。勝軍寺。修善院。大德院。角之坊。東之坊。西之坊。 《割書:已上下|太子》西明寺。貴命寺。已上八寺在_二于河內州_一。法園寺。藤 之坊。清冷院。乘賢寺。《割書:已上八|幡園》壽德院。金剛寺。善法律寺。 《割書:已上|八幡》法金剛院。《割書:双|丘》亭子院。《割書:七|條》法命院。《割書:双|丘》壬生寺。《割書:號_二寶幢|三昧院_一。》 地藏院。西之坊。竹之坊。南之坊。中之坊。梅之坊。東之坊 安養菴。寂静菴。《割書:已上九院|在_二壬生寺_一。》音德院。《割書:浴|中》壽福寺。《割書:山田|鄕》地藏 院。《割書:嵯|峨》明王寺。光明寺。聖德寺。常起寺。普賢寺。蓮華寺。 《割書:小|幡》山海寺。《割書:小|幡》觀音寺。《割書:小|幡》遍照心院。《割書:京八條大通寺別院在_レ|之。已上在_二于山城州_一。》傳 【九十七頁上】 香寺。《割書:南|都》知足院。《割書:東大|寺》新坊。四息院。《割書:已上二寺|興福寺。》眞如院。《割書:南|都》五 智光院。《割書:南|都》城戶寺。《割書:南|都》本光明寺。《割書:池|田》光臺寺。頭光寺。《割書:山口》 藥師院。《割書:内|山》常樂寺。《割書:宮|古》常寶寺。《割書:八|田》養福寺。《割書:唐|古》福德寺。《割書:四|條》安 樂寺。《割書:小|坂》松雲寺。《割書:豐|田》隆福寺。《割書:豐|田》法蓮寺。《割書:佐|味》藏福寺。《割書:法貴|寺》新 樂寺。《割書:森|屋》安養院。《割書:結|崎》滿福寺。《割書:結|崎》三寶院。興善寺。《割書:結|崎》染田寺 《割書:結|崎》雲福寺。《割書:結|崎》龍興寺。《割書:屛|風》極樂寺。《割書:屛|風》興隆寺。《割書:屛|風》安國寺。《割書:高|田》 九品寺。《割書:高|田》神福寺。《割書:南|鄕》蓮華寺。《割書:南|鄕》崇福寺。《割書:南|鄕》報恩寺。《割書:南|鄕》蓮 臺寺。《割書:戒|重》大福寺。長命寺。佛國寺《割書:吉|野》金光明寺。《割書:宇智|郡》往生 院。《割書:宇智|郡》光明院。《割書:宇|智》元林院。《割書:森|本》雲分寺。《割書:飯|高》安樂寺。《割書:曲|川》矢田 寺。《割書:號_二金剛|山寺_一。》北僧坊。南僧坊。奧之院。聖寶寺。《割書:已上|矢田》永泰寺 《割書:箸|尾》千手堂。《割書:箸|尾》金剛寺。《割書:箸|尾》法樂寺。《割書:下|田》音樂寺。《割書:下|田》喜多室。《割書:法|隆》 《割書:寺》中宮寺。《割書:法隆|寺》正法寺。《割書:瀧|市》已上二寺尼衆。地藏院。《割書:靈山|寺》新 善光寺。《割書:宇|多》 竹林寺。《割書:生|駒》西之坊。阿藏院。不動院。第之坊 《割書:已上四坊在_二|竹林寺_一。》齊恩寺。《割書:添下|郡》興福院。《割書:添下|郡》小眞寺。《割書:大安|寺》法華寺 《割書:田|原》法華寺。《割書:光明后開基尼|衆有_二南都_一。》五智院。《割書:三|輪》已上在_二于和州_一。此餘尤 多。今略記_レ之。吾祖宗滿_二諸州_一繼_二其法脈_一者。推可_レ知之。 又古記曰。太祖於_二 六十六州_一建_二律學院_一也。今天下之律 【九十七頁下】 宗雖_レ分_二派流_一。皆是無_レ不_二吾太祖之末派_一矣。   撰述篇 東征傳三卷。《割書:思託|之述》同一卷。《割書:眞人元開之撰。是云_二傳_一。|指_二思託之述_一云_二廣傳_一也。》同二卷 。 《割書:假名。|賢位。》同十二卷。《割書:繪入。未|詳_二撰者_一》招提略記一卷。招提解一卷。《割書:幷|不_レ》 《割書:詳_二作|者_一》大悲菩薩行狀記。《割書:卷數作|者未詳》開山講式一卷。和讚一卷。 《割書:作者|未知》招提本源流記三卷。《割書:豐安|之撰》戒律傳來記三卷《割書:豐安奉|勅撰》 延曆僧錄一卷《割書:思託|之述》梵網經鈔六卷。沙彌經鈔五卷。《割書:已上|二部》 《割書:法進律師|之述》戒壇式一卷。《割書:法進|述》同式一卷。《割書:實範|撰》大經要義七卷 《割書:實範|述》戒壇問答抄。五段舍利講式。念佛會諷誦。同願文各 一卷。《割書:已上四部|解說述。》表無表文集七卷。宗要雜文集一卷。菩薩 戒遣疑抄一卷。通別二受抄一卷。釋迦十二禮一卷。七佛 略戒經一卷。招提三時勤行式一卷。《割書:右七部者。大悲|祖師之撰也。》通受 比丘文理抄。同懺悔軌則抄。二受抄。遣疑鈔各一卷。苾蒭 略要六卷。因明抄十卷。同假名抄二卷。唯識觀一卷。念 佛往生決心記一卷。眞心要決。止防用心抄。別受行否。表 無表章鈔。法相大意鈔。已上十四部。良遍上人撰述。《割書:師之|肖像》 《割書:有_レ讃曰_二撰書都一百|餘卷_一。委未_レ知_レ之也。》往生論註鈔。十因文集。三廟鈔。已上三 【九十八頁上】 部。眞空律師之述。律宗瓊鑑章六十卷。探玄記洞幽鈔百 二十卷。五敎章通路記五十二卷。華嚴五敎賢聖章六十 卷。二種生死義三十卷。梵網香象疏日珠鈔八十卷。孔目 章發悟記二十三卷。普賢觀行雙翼說三十卷。三聖圓融 觀義影記四卷。華嚴七科音義瓊記三卷。心要義鑑一卷。 心要科文一卷。同一卷。《割書:後|本》十重唯識帝鑑記七卷。十重唯 識圓鑑記二卷。同瓊鑑章一卷。華嚴法略義鏡一卷。遊心 法界記科文一卷。還源觀科文一卷。華嚴法界法門。同 法界義。同要義章。同遊心頌各一卷。法界傳通錄二卷。同 章疏目錄二卷。新編華嚴祖師傳七卷。五敎要路一卷。 會宗章。三生成佛義。華嚴孔目章々源一卷。華嚴經品 釋。華嚴會釋各一卷。太子法華疏惠光記九十卷。太子 勝鬘疏祥玄記十八卷。同疏科文一卷、太子維摩疏菴羅 記四十卷。太賢梵網上卷古迹修治章十四卷。四分戒本 定賓疏贊宗記二十卷。南山敎義章三十卷。佛法傳通章 十八卷。三國佛法傳通緣記三卷。法相宗祖師傳十八 卷。諸宗傳通錄六卷。梵網說戒章一卷。南山法林章二 【九十八頁下】 卷。淨土敎義章十六卷。同敎海章四十卷。同觀音記二十 卷。讚淨土觀音義七卷。禮懺策行記四卷。般舟讚進業記 二卷。阿彌陀經疏拾要記七卷。雙卷無量壽經宗要科文 一卷。遊心安樂道科文。玄忠旨歸上卷。淨土源流章一 卷。安養淨業章一卷。淨土得道章一卷。南山三身章二 卷。南山淨土義二卷。同法樹章音律通敎章十卷。二十 部要決三卷。內典塵露章。內典秀句各一卷。十住心論 第四卷義批九卷。同第六卷新玄章二卷。善財童子講式。 法華講式。長谷寺觀音管絃講式。弘誓殿講式。五部大乘 講式。手跡講式。六道講式各一卷。菩薩戒二受章一卷。 菩薩戒宗要序記一卷。大般若理趣分疏五卷。南山佛性 義三卷。南山十二部經章一卷。南山三時章三卷。南山 劫波章一卷。南山四流章一卷。南山二障章一卷。律宗網 要二卷。五律章一卷。資持一上二毫端章一卷。濟綠一 上鈔一卷。臨終要記一卷。八宗綱要二卷。三觀要義一 卷。行圓上人行狀一卷。興正菩薩略行狀。同上人中行 狀。圓照上人行狀各一卷。大聖竹林寺記一卷。春秋曆 【九十九頁上】 五卷。帝王御系圖。遷都略記各一卷。毘曇成實同異章 三卷。起信論疏添雲章一卷。戒律要義一卷。法相五位修 行之圖一卷。持犯要記略述一卷。淨土義山章十二卷。南 山卉木章一卷。南山立位章、南山身土章。敎誡議略釋。 羯磨略釋。太賢法師行狀。木叉義瓊章。轉法輪義各一 卷。南山敎觀論義勘文一卷。音曲秘要鈔二卷。世俗雜 財論十卷。通受比丘懺悔不同記一卷。戒壇開山行狀三 卷。雲雨抄一卷。太祖鑑眞大師講梵網講讚。中祖覺盛和 上講梵網講讃各一卷。南山敎義章三十卷。覺盛和上興 律義三卷。已上凝然國師撰述也。戒本疏抄。羯磨兩疏刪 補鈔抄。梵網鈔記。已上眞照律師述作。五敎章要文集 三十二卷。十達國師撰述。起信論敎理鈔二十卷。五敎 章纂釋三十卷。已上本如律師之述。五敎章鈔五卷。明智 律師之作。資行鈔。驚意抄。顯綠鈔。都六十五卷。梵網古 迹述迹鈔五卷。已上照遠律師之撰。律興要傳十卷。戒壇 系圖通詳記五卷。五敎章鈔八卷。五敎斷惑分齊鈔二卷。 五敎儀解集三十二卷。起信論鈔十二卷。已上性通律師 【九十九頁下】 撰述。敎誡儀抄二卷。照珍律師之述。表無表章法苑選 集抄十四卷。同起因一卷。已上凝戒律師之述。南山忌梵 網講讚一卷。未_レ詳_二撰者_一也。   封祿篇 備前州水田一百町 《割書:是者。天平寶字元年冬十一月二十三日。孝|謙皇帝爲_二聖武上皇菩提_一寄_二于唐禪院_一。同》 《割書:三年太祖建_二立當寺_一。其八月二十六日廢帝以_二此水田_一寄_二于吾山_一。蓋此|田者。十方衆僧供養物也。吾太祖令_下_二 天下之緇侶_一學_中習戒律_上。以_二此》 《割書:水田_一充_二|其供_一也。》 越前州水田六十町 《割書:津高郡柏津庄也。天平寶字三年勅賜_二當山_一。|是爲_二律學料_一也。具云_二 五十四町三百五十》 《割書:六歩_一。|無_レ塍。》 備前州平田十三町 《割書:三野郡葦方庄。後改云_二|新庄_一也。因田同_レ前。》 播州戸五十烟  《割書:是者。寶龜六年五月|光仁皇帝勅_二賜此山_一。 》 封戸五十烟 《割書:國_レ未詳。》《割書:是者。嵯峨皇帝弘仁年間。勅賜_レ之也。|或曰_二寶龜六年所_レ寄播州之戸_一者則是 》 《割書:也。嗚呼盛哉。是者弘法大師代_二如寶云_一書_レ表進_レ闕。前寶龜六年者|弘法大師三歲之時也。豈三歲之童能書_レ表乎。況亦表曰。如寶隨_レ師遠 》 《割書:投_二聖朝_一。六_二 十年于今_一也。性靈集第四往見焉。 寶龜中未_レ當_二 六十|年_一。豈可_レ然乎。與_レ前爲_レ別可_レ知。又古記曰。桓武皇帝建_二立彌陀堂_一時 》 《割書:賜_二此封|戸_一也。》 田地二百町  《割書:國未_レ詳。》《割書:是未_レ詳。古記曰。大同皇帝歸_二崇豐安律|師_一。故造_二立廻廊_一建_二立大塔_一。又賜_二田地》 《割書:二百町_一|也。》 【百頁上】 田地百七十八町四段三百二十三歩 《割書:國郡未_レ詳。》《割書:是者。寶|字年中。》 《割書:吾太祖置_二得此地_一。施_二入寺家_一。其後逐_レ年墾闢。頃畝增廣。以_二功德_一故。|聽不_二論詛_一。仁壽三年冬十月。文德皇帝以_二此田地_一勅永爲_二當寺之傳法 》 《割書:田_一|也。》 攝津州渡部寺本庄。草苅庄。富嶋庄。溝杭庄津江。庄等。 是者等持院殿之寄進也。未_レ詳_二所以_一。尊氏家歸_二依吾山_一 實然。御賀麻呂自書_二心經一卷_一。爲_二尊父等持院殿菩提_一 納_二于此寺_一。今尚存_レ之。以_レ之計思。有_二其歸依_一也。 和州五條庄三百石。 東照神君寄_レ之。于_レ今領_レ之。 已上隨_レ見記_レ之。自餘十方檀越。或一田二田等。隨_レ力寄_レ 之尤多。不_レ能_二委記_一之。   辨訛篇 宋傳曰。有_二王子一品新田_一。捨_レ宅造_レ寺。《割書:云云》贊寧就_二東征 傳文_一。誤_二取其意_一。新田部皇子者。太祖來朝已前既薨。豈 如_レ此乎。況又諸傳等曰。以_二新田部親王之舊宅_一賜_レ眞也。 寧公謬_レ之。 佛祖通載。佛祖統紀。幷曰_三開元十四年《割書:相_二當日邦|神龜三年_一》日本沙 門榮叡普照至_二于揚州_一。然二師入唐天平五年與_二遣唐使 【百頁下】 廣成_一共至_二西唐_一也。東征傳曰。留學已歷_二 十年_一。而謁_二大 和上_一也。計_二其歲數_一。已相合也。謂自_二 天平五年_一至_二普照 歸朝_一 二十二年也。若如_二通載等_一則經_二 二十八年_一也。年數 已過不審。又廣成入唐者。續日本記具記_レ之。卽天平五 年也。當寺古記。東征傳等。皆曰_二 天平五年_一。以_レ之思_レ之。 通載等義。定知不_レ是矣。 元亨釋書以_二和上入滅之年_一誤記_レ之。如_二文辨辨_一_レ之也。 又曰_三眞初爲_二大僧正_一。又下曰_三基後二百年無_二大號_一。何乖 違乎。 又法進傳云_下眞爲_二戒師_一進爲_中和上_上也。和上與_二戒師_一何 爲_レ別邪。受戒之時必曰_二和上_一。則是戒師。曰_二戒師_一則是和 上也。豈有_二 二戒師_一成_二具戒_一乎。但宜_下謂_三眞爲_二和上_一。進爲_中 羯磨_上。或可_下眞爲_二戒師_一進爲_中闍梨_上也。言_二闍梨_一者。羯磨闍 梨也。夫三師七證者。戒和上。羯磨闍梨、敎授闍梨。爲_二是 三師_一。自餘七師爲_二證明_一者。爲_二 七證_一也。是十人受具之式 也。三國傳記曰。以_二眞如親王舊宅_一賜_二和上_一者。誤之甚也。 堪_レ可_レ笑也。都三國記中。吾太祖傳下多誤。見而可_レ知_レ 【百一頁上】 之。不_レ及_二具記_一_レ之也。 律園僧寶傳中。太祖傳下曰。見_三 六臂菩薩現_二道場_一《割書:云云。》 傳來記。東征傳。凝然著述章等。及當寺古今之記等。全 以不_レ爾。謂吾太祖直身現_二 三目六臂之身_一也。披_レ傳看_レ 之。唯見與_二直現_一。噫呼勝劣天別。律苑之義不_レ是。不_レ可_レ 取_レ之也。 又曰。寺中無_レ水。持_レ錫扣_レ巖卽涌出。是又不_レ是。東征傳 及古記等。可_二披閱_一_レ之。是感應者。惠遠法師之應感也。 非_二吾祖之感得_一也。吾祖得_二感應_一。雖_レ不_レ假_レ之感應無_レ別 焉。 又曰。以_二 二年夏六月_一具_レ舟。載_二經律_一由_二揚子江_一。此義不_レ 是也。天寶七年夏六月也。可_レ見_二東征傳_一。傳曰。備辨百 物_一 一如_二 天寶二載所_一_レ備也。以_二此二年_一今曰_二 二年夏六月_一 乎。是誤。宜_レ改_二 七年_一也。或可_二 天寶二年冬十二月_一也。古 記多曰_二 中祖寂齡五十七_一。又或曰_二 五十六_一。予久疑_レ之。然 中祖撰述宗要雜文集之後。曰_二安貞二年撰集之畢。俗壽 三十六_一也、已自記_レ之。以_レ之可_レ正。今吾計_レ之相_二當五十 【百一頁下】 七_一。受戒之年爲_二 四十又四_一。古記等多爲_二 四十有三_一者非 也。 又僧寶傳凝然傳中。曰_二大悲菩薩興律義_一者謬也。謂凝然 在世之間。未_レ聞_レ有_二菩薩之號_一也。故凝然撰集述書中。皆 曰_二覺盛和上等_一也。賜_二菩薩號_一。然公滅後元德三年之秋 也。然今記_二大悲菩薩_一。未_レ詳。宜_レ改_二覺盛和上興律義_一也。 又就_二菩薩贈號_一有_二 二說_一。其一謂後深草帝賜_レ之也。其一 謂後醍醐帝賜_レ之也。二說之中以_二後說_一爲_レ是也。後人不_レ 見_二古記_一。而卒記_レ之。予以_二後義_一爲_レ正者。招提解及大悲 菩薩諱辰之法則等之至古之本數本。皆記_二元德三年秋_一 也。予以_レ之爲_レ證也。 又僧寶傳中。良遍傳曰_二寂年六十九_一。是亦不_レ是。謂遍公 撰述之懺悔軌則抄之跋。自記曰_二建長二年記_レ之了。俗 算五十七_一也。以_レ之計_レ之。入滅之年當_二 五十九_一也。不_レ爾 則自_二 中祖_一年算爲_レ長。爲_二 五十九_一則從_二 中祖_一少二歲也。 三國傳記。及太子傳抄等。以_二招提舍利_一或曰_二 三千五粒_一。 或曰_二 三千五百粒_一。幷不_レ是也。以_二 三千粒_一可_レ爲_レ是也。東 【百二頁上】 征傳及當山古記等。皆曰_二 三千粒_一也。 又僧寶傳。泉奘傳曰_二筒井順慶公存生之間建_レ寺等之義_一 者是非也。傳香寺。公之寂後其老母建_レ之也。 龍神變石。或記曰_二白石_一。或記曰_二靑石_一也。余又久迷_二靑白_一 也。然此元祿十三年神社再修之時。予夜中取_レ燭拜_レ之。 卽白石而大石也。其色其體非_二山峰石_一。又非_二川海石_一。都 無_レ可_レ比。余一見而忽動_二心肝_一。恐而速退也。以_レ此計思。佛 舍利入_二龍界_一斷而不_レ恠也。   遣疑篇 就_二太祖之官_一。屢有_レ疑也。今具述_レ之。夫當寺今古記。幷傳 來記曰。初任_二釋門大僧正_一也。且傳來記等。不_レ論_二次第_一。 唯記_二大僧正之官_一。故更無_レ害也。然後末記等。皆誤_レ之謂_二 天皇受戒之時任_一_レ之。鳴呼謬之甚也。受戒之時。唯見_レ勅_二 任傳燈大法師位_一也。又示觀國師三國佛法傳通記。及招 提寺解。幷曰_二滅後任大僧正_一也。續日本記《割書:十九卷|十九紙》曰。宜_三鑑 眞良辨拜_二大僧都_一《割書:云云》。又《割書:二十一卷|九紙》曰。其大僧都鑑眞和 上。戒行轉潔。白頭不_レ變。遠涉_二滄海_一。歸_二我聖朝_一。號曰_二大 【百二頁下】 和上_一。《割書:云云》又《割書:二十四卷|二十紙》曰。及_二皇太后不悆_一。所_レ進醫藥有_レ 驗。授_二位大僧正_一。俄以_二綱務煩雜_一。改授_二大和尚_一也。然二 十一卷之文與_レ之相違。謂彼曰_二其大僧都鑑眞_一。今此曰_レ 授_二位大僧正_一。次授_二大和上_一之文勢也。釋書亦引_二此文_一 也。二十一大僧都之都字。筆者謬_レ之乎。恐爲_二正字_一乎。釋 書曰。勝寶八年。律師慈訓法務。寶字七年鑑眞僧正法務 《割書:云云。》此文恐是顚倒歟。謂慈訓官職次_二于吾祖_一。何唯法務 越_二任之_一邪。況吾太祖者。寶字七年寂。訓師者遠後寶龜 八年寂。又太祖爲_二大僧都_一時。訓師爲_二小僧都_一。加階已次 也。何但法務任_レ前乎。尤以不審。且夫慈訓勝寶八年任_二 少僧都_一。今此何曰_二律師_一邪。又釋書訓傳曰_三勝寶四年任_二 僧都_一《割書:云云。》如_レ此相違多之。以_レ之計_レ之。文爲_二顚倒_一明也。 定知勝寶八年鑑眞僧正法務。寶字七年僧都慈訓法務。 況復吾太祖患_二綱務煩雜_一故。改賜_二大和上之號_一云。釋書 前自記_二此文_一。後又何曰_三寶字七年任_二法務_一乎。綱務者何 乎。卽是法務也。太祖寶字七年若任_二法務_一。則違_下網務煩 雜故改賜_二大和尚_一之意_上。如何通_レ之。又釋書曰。行後二百 【百三頁上】 年無_二大號_一也。其間已有_二眞大僧正_一奈_レ大邪。釋書自記_三 眞始爲_二大僧正_一。而又何曰_三基後無_二大號_一乎。前後乖違。尤 耐_レ可_レ恠矣。鳴呼此義異說多端。而諸書文有_二相違_一。隨_レ見 擧_レ疑。故輒未_レ決_二 一理_一也。然續日本記。釋書。及傳來記。 幷古記等。多記_二大僧正_一。其明據甚多也。唯示觀國師傳 通記之滅後文外未_レ見_二其證文_一也。今吾就_二太祖官_一具記_二 任官次第_一。謂天平勝寶六年上皇勅任_二傳燈大法師位_一。天 平勝寶八年五月上皇崩御後。孝謙帝詔賜_二大僧都_一。《割書:續日|本記》 《割書:可_二往|見_一也。》其歲尋任_二僧正法務_一乎。然後及_二皇太后不悆_一任_二大 僧正_一。寶字二年以_二法務煩_一改賜_二大和上_一也。已是任官所 以各別。豈可_レ然乎。後生正_レ焉。 太祖帶來經籍法具等。具如_二賢位撰述東征傳。元開所著 之傳_一也。然或記闕_レ此。或記加_レ彼。以故諸傳彼此不_レ同。 幷是依_二託公所撰廣傳_一。或略或具記_レ之也。其中文句玄義 等之事。元開所述傳不_レ載_レ之。賢位所撰載_レ之也。法進 撰述沙彌經義抄中。具載_レ之。以_レ之可_レ知。元開撰傳略不_レ 記_レ之。賢位述傳具記_レ之。以故一傳以_レ不_レ載_レ之必莫_二濫 【百三頁下】 擧_レ疑又正_一_レ訛也。彼此相照而應_レ辨_レ之也。太祖盲眼。同法 像相。及四條皇帝幼而隨_二吾中祖_一受_レ戒之事。就_二此三義_一 屢有_レ生_レ疑。今且恐_レ繁略_二于茲_一也。具如_二別論_一_レ之矣。   異說篇 舎利入_二龍宮_一異說是多。如何通會。謂賢位撰述之傳。及 招提解等。幷皆曰。過_二蛇海_一之時。長三丈餘之蛇來奪_二佛 骨_一去。時思託公入_二于龍界_一奪_二返之_一。尋又龍王再奪_二取之_一。 於_二薩摩國秋妻屋浦_一到岸之時。太祖患_レ之。向_二海龍宮_一慇 懃祈_レ之。於_レ茲龍王化爲_二金龜_一。負_二佛舍利_一浮_二于海上_一。捧_二 太祖_一也。金龜頓變作_二老翁_一。卽曰。我是無邊莊嚴海雲威 德輪蓋龍王。如來在世立_二舍利守護之誓_一。故今奪_レ之。願 師到_二于本邦_一。建_二立戒場_一。吾必於_二其地東南之隅_一現_二于白 石_一。永鎭_二護其佛舍利及戒場_一也。《割書:此義具記_二賢位所|撰傳_一。可_レ見_レ之也》又或記 曰。漂_二其蛇海_一時。龍神飛_二入舟中_一奪_レ之。思託追_レ之入_二龍 界_一。頻責_二龍神_一。《割書:一説曰。此時託公持_二不動明王之像_一至。|其像出_二火炎_一故。龍神驚而出_二返之_一也。》以故龍神 化_レ龜載_レ之。捧_二太祖_一也。約語等如_レ前。此義無_二再奪之義_一 【百四頁上】 也。又三國傳記曰。於_二招提_一返_レ之等者。此義太非也。所以 如何。東征傅云。如來肉舍利三千粒。及水精等已下。隨_レ 表進_レ闕也。然上二義是非未_レ詳。定依_二託公撰述之傳_一記_レ 之。如何如_レ此有_二異說_一乎。今吾唯用_二後一義_一也。所_二以用_一レ 之者。予曾讀_二東征傅《割書:元開|撰述》及傳來記_一。曰。到_二日本地_一時。唯 乘_二和上_一舟無_レ難到_レ岸《割書:云云。》明知到岸比無_二奪_レ之事_一焉。都 龍宮奪_二舍利_一之事。元開所撰傳中略不_レ載_レ之。賢位撰傳 及解。自餘古記。略記。御順禮記。三國傳記。最勝講會舎 利惣別功德本等。幷有_二此義_一也。此義依_レ無_二元開撰傳_一。疑 爲_二虛事_一者。龍宮勸請之因由。以_下納_二金骨_一之塔_上載_二金龜 背_一。都可_レ勿_レ由。定知此事不_レ妄。況亦古人以_二虛妄事_一何 可_レ記_レ之。又每日午時。以_二金骨_一出令_レ拜_二諸人_一。構_二滄海池_一。 爲_二每日午時龍王出現之處_一。如_レ斯等事。豈皆虛乎。理推 可_レ知。略傳以_レ不_レ記_レ之必不_レ可_レ疑。自餘事等。又不_レ載多。 謂太祖登_二金剛山_一之事。又持_二來玄義文句等_一之事。更非_二 一二_一。然登_二金剛山_一之事者。古說通載_二記之_一。又玄義文句 持來之事者。三代實錄。元亨釋書。沙彌經抄。疑然著述書 【百四頁下】 等。皆記_レ之也。尤以_二此等之事_一可_レ證也。必也以_レ不_レ記_二于 一傳_一莫_レ容_レ疑也。《割書:此一段擧_二異説_一|因記_二遣疑_一也。》 祖師世壽。或曰_二 七十有六_一。或云_二 七十又七_一。 依_レ之沙彌受 戒或曰_二 十四_一又曰_二 十五_一。菩薩戒受之年。或曰_二 十八或十 九_一。具戒之年或曰_二 廿一或廿二_一也。何爲是乎。略東征傳 當寺古今記。及凝然著述諸書。皆曰_二 七十六_一。然則十四 出家。十八受菩薩戒。廿一受具足戒也。又宋高祖傳。續日 本記。元亨釋書等。幷曰_二 七十七_一。 然則十五出家。十九受 菩薩戒。廿二受具足戒也。此二義說更難_二會融_一。然今以_二 七十六_一記_レ之者。依_二略東征傳等_一也。又賢位傳曰_二 十五隨_レ 父入_レ寺十六出家_一也。又顯戒論同_二此義也。《割書:僧寶傳曰_レ生_二于|嗣聖四年_一者。依_二》 《割書:七十六入寂之|義_一記_レ之也。》 太祖寂日。續日本記。釋書。宋傳等。皆曰_二 五月五日寂_一。東 征傳。及當山古記等。幷曰_二 五月六日_一也。以_レ何爲_レ正。謂日 本記待_レ奏記_レ之。以故朝廷筆記定不_レ可_レ誤。然吾東征傳 又其從記_レ之。奚可_レ謬乎。蓋計_レ之。五日夜半入滅定乎。故 有_二此異_一歟。而古今於_二吾山_一以_二 六日_一爲_二正諱辰_一。以_レ之可_レ 【百五頁上】 爲_レ正也。 祖師來朝隨順之人。其數不同。如何和會。初出船時徒屬 五百人也。又曰_二徒屬八十餘人_一。諸傳皆同。或又曰_二 廿四 人_一者。曰_二唯沙門_一也。至_二吾邦_一 人。或云_二 四十一人_一。《割書:賢意|撰傳。》或 云_二 廿四人_一。《割書:略東征傳。|續日本記。》或云_二卅六人_一。《割書:古記|等説。》其四十一人者。 惣太祖隨逐之人數。云_二 廿四人_一者擧_二唯有_レ名人數_一乎。卅 六人亦同。依_二時宜_一或云廿一_一。或云_二 廿四_一。又云_二卅六人_一。故 有_二此違_一也。具可_レ云_二 四十一人也。餘略擧故云_二 廿四等_一。 宋傳曰_二思託等十一人_一。是擧_二出家上首人_一也。又恐二字 脱_レ之乎。又解曰_二弟子卅餘人。書工等都四百餘人_一。是最 初時乎。又日本記曰_二鑑眞等八人來朝_一。是亦擧_二 上首_一也。 諸傳多曰_二弟子廿一人_一。故知八十餘人者。都指_二僧俗_一。今 謂_二 廿一及十一等_一者。唯沙門也。又路中或多或少。隨_レ時 可_レ有_レ別也。又古記曰。死者惣十二人。又曰_二死別卅六人。 退留者二百餘人_一也。是以_二最初五百人_一故也。然至_二吾邦_一。 以_二 四十一人_一可_レ爲_レ是也。或廿六或卅餘者。於_二其中_一且揀 擧也。總處々違不_レ可_二 一決_一也 【百五頁下】 太祖自_二石浮圖中_一出_レ光有_二 二義_一也。傳來記。傳通記。律綱 要等曰。先所_レ建石浮圖忽然而發_レ光《割書:云云。》又賢位所撰傳 云。和上入_二石塔婆中_一忽然出_レ光也。依_レ有_二 二說_一故。古 記及新記有_レ異可_レ知。但待_二廣傳_一而已。 太祖入滅之日後葬_レ之時。紫雲靉靆異香滿_レ山。《割書:招提解|之意。》又 東征傳。釋書等。唯曰_二異香滿_一_レ山。又繪綠記畫_二寂滅之日 白雲覆_一_レ坊也。葬殮之日異香滿山者。諸傳記等無_レ不_レ記 之也。 古記曰。太祖先建_レ寺號_二建初律寺_一。《割書:又曰_二建初律|招提寺_一云云。》後勅號_二唐 招提寺_一。且賜_二震筆官額_一也。然東征傳曰。先私立_二招提之 號_一。後賜_二官額_一也。 解脱上人之寂齡。或云_二 六十_一。或云_二 五十九_一。具考_二古記_一。以_二 五十九_一可_レ爲_レ正乎。 諸傳皆曰_二榮叡。普照_一。續日本記。又菅太神之類聚國史 傳。幷曰_二榮叡。業行_一也。業行者爲_二普照之別名_一乎。未_レ詳_二 其正說_一也。普照入唐者。續日本記已曰_二入唐沙門普照_一 也。不_レ可_レ疑_レ之。恐爲_二別名_一也。 【百六頁上】 如寶就_レ開_二律講_一有_二 二說_一。續日本後記曰_二延曆二十三年 春正月_一也。又帝王編年曰_二延曆二十年正月_一也。《割書:幷勅納_二 四|分律六十》 《割書:卷。同疏十卷。華嚴經八十卷。涅槃經四十卷。大|集經三十卷。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三十卷_一也。》 元亨釋書如寶傳。曰_二弘仁五年寂_一。續日本後記曰_二 六年正 月_一也。釋書謬以_レ 六爲_レ 五乎。 太祖入京之時。或云_二 二月_一。或云_二 四月_一。何爲_レ正乎。略東征 傳。律宗綱要。傳通記等。又傳來記。招提寺解。其餘古記。 及盛衰記等。曰_二 二月入京_一。唯釋書曰_二 四月入_一レ都。是指_二皇 帝受戒之月_一乎。是義不_レ可_レ然也。爲_二 二月四日_一明也。又綠 記等曰_三 十二月廿六日入_二太宰府_一。釋書又曰_二 正月十二日 入_二太宰府_一也。又續日本記曰_二正月壬子入唐使等歸朝_一。 何爲_レ是乎。謂正月十二日者奏_レ之日也。故云_二正月十二 日_一。十二月二十六日者私入_二太宰府_一。故緣記等記_二私入之 日_一乎。釋書等記_二奏聞之日_一也。然續日本記曰_二正月壬子 歸朝。又丙寅古麻呂奏_一如何。是者古麻呂尚在_二于船中_一。 又著_レ岸而未_レ入_二宰府_一歟。太祖等先入_二宰府_一乎。以故緣記 具記。日本記等惣記_レ之乎。故曰_二正月壬子古麻呂來歸。 【百六頁下】 唐僧鑑眞法進等隨至_一也。 東國僧寶傳曰。豊安不_レ知_二何許人_一。釋書已曰_二參州人_一。泉 公本_二于何史_一曰_二不知_一邪未_レ詳。   拾遺篇 古記曰。延喜格曰。國危則必可_三修_二理招提寺_一《割書:云云。》 古記曰。指_二吾山_一爲_二我國戒律根源_一之旨。天曆聖代降_二勅 於此寺_一凡四度也。平城又詔爲_二 天下律宗之根元_一也。延 喜帝代以_二菅公之靈_一勅建_二社于此山_一也。 古記曰。號_二鎭護國家金光明建初律唐招提寺_一也。故年三 長月必修_二金光明經會_一。以祈_二聖朝安穩天下太平_一也。 某五月二十八日。中租尊母寂也。 傳云思託是爲_二鑑長_一者未_レ詳。後生可_レ考_レ之也。 當寺無_二山號_一者。九重之內故無_レ之。猶如_二北洛萬壽寺之 例_一也。   連名篇 空印。良覺。堯賢。良忍。聖意。了日。仙宗。已上七師。證玄 律師之代人也。招提禪珠。諱了譽。與_二本地公_一同時人也。 【百七頁上】 明德三歲正月。當寺佛舍利依_二後孤松帝之勸請_一入_二于北 闕_一。時譽公相隨。登_二于金闕_一。親謁_レ帝也。招提覺融。龍門寺 照戒。崇福寺實盛。常寶寺覺秀。招提玄智。大通寺性海。 來迎院妙海。極樂寺禪智。某寺重海。已上諸師。慶圓律師 同時也。行本。良乘。圓妙。壽圓。慶乘。芿珠。忍證。慈印。禪 道等者。道海和上之時人也。森屋源樂寺元兼。《割書:兼_二住新|禪院_一。》藏 松院慶海。崇福寺弘海。光臺寺定秀。養福寺實意。《割書:兼_二住彌|勒院_一。》 菩提寺良盛。法金剛院一快。招提智戒。招提祐惠。森屋鄕 新樂寺光慶。河內州勝軍寺高融。紀州小河鄕海岸院慶 純。招提道尊。越前府中新善光寺仁算。和州霊山院嚴範。 同十市九品寺隆意。和州光臺寺道雅。《割書:兼_二住彌勒院_一。應永廿|二年十月一日。於_二招》 【百七頁下】 《割書:提壇_一有_二別受法_一。|雅時爲_二堂達_一。》 已上諸德。與_二敎林公_一同時人也。專譽。嚴英。住_二持光臺寺_一。 智祐。《割書:眞言付法弟子三人。伊州杉谷鄕|蓮花寺第五住持兼住_二東一室_一。》祐盛。《割書:智祐弟子也。|住_二持蓮花寺_一。》室生寺 覺深。《割書:室生第五和上也。眞言受_二|于本地_一。又授_二于智祐_一也。》招提祐雅。《割書:住_二持五室_一。眞言受_二于良【?】|惠公_一。又授_二之祐算_一也。》 慈行。覺照。性尊。淨林。實尊。《割書:延德三年廿五日|住_二持竹林寺_一。》淨空。淨珠。道 恩。性譽。《割書:號永|俊。》蓮密。聖明。敎願。了一。圓如。敎覺。敎悟。實 恩。專恩。觀律。春源。清然。淨林。實相。本性。圓戒。空智。眞 賢。照惠。《割書:實相已下|傳有_レ之。》阿一。《割書:號_二如緣_一。興正菩薩之|徒也。傳見_二僧寶傳_一。》明觀。《割書:號禪明。爲_二|竹一慈行已》 《割書:下叢林中興|本願_一也。》已上諸公。皆爲_二竹林第一座_一也。招提尊律。招 提本淨。招揚道玄。《割書:幷皆明律|之人也。》今吾隨_レ見記_レ之。後人考_二之 傳_一。而顯_二其行業_一也。      宗  派  圖 本(第一)師釋迦如來——大(第二)迦葉尊者——阿(第三)難尊者——末(第四)田地尊者——商(第五)那和須尊者——憂(第六)婆毱多尊者 —曇(第七)無德尊者——曇(第八)摩迦羅尊者——法(第九)聰律師——道(第十)覆律師——惠光(第十一)律師——道雲(第十二)律師——道洪(第十三)律師 —智首(第十四)律師——南山(第十五)澄照大師——弘景(第十六)律師——扶桑(第十七)太祖鑑眞大師——法載(第十八)律師——義静(第十九)律師 —如寶(第二十)律師——豐安(第二十一)律師——眞璟(第二十二)律師——戒勝(第二十三)律師—壽高(第二十四)律師——増恩(第二十五)律師——安談(第二十六)律師 【百八頁】 —喜寬(第二十七)律帥——曆悰(第二十八)律師——空茂(第二十九)律師——戒光(第三十)律師——一般(第三十一)老德 ——實範(第三十二)律師——藏俊(第三十三)律師 —覺憲(第三十四)律師——解脫(第三十五)律師——戒如(第三十六)律師——扶桑(第三十七)中祖大悲菩薩——證玄(第三十八)律師——眞性(第三十九)律師 —圓覺律師——尋算律師——圓證律師——信乘律師——凝然律師——覺惠律師——慶圓律師 —覺凝律師——存律——明智——宗眞律師——尋惠律師——堯學——重海律師——劔智律師 —禪融——源秀律師——賢譽律師——秀會——了聖——會圓律師——聖海——道海律師 —貞濟——良猷律師——隆惠律師——中實——理宗律師——窮源律師——元惠律師 —重助律師——源智律師——賢意律師——顯一律師——祐惠——任宗律師——英雅——弘源律師 —實譽律師——忠尋律師——弘秀——良惠律師——良海律師——源祐律師——實意——舜盛律師 —祐雅——良懷——源貞——元譽——朝秀——實雅——良算——弘秀——賴秀——玉盛——良泉 —泉奘律師——凝戒律師——實盤——春海——行實——照珍律師——泉秀——實應——英尊 —俊盛——召秀——照薰律師——賢照律師——義海律師——圓巖律師——南溪律師——照峰律師 已上本山的傳派也               ┌行讃┐  太祖之下──┬法進律師──┼惠山┼──是戒壇院派流        │      └聖一┘ 【百九頁】     │ ┌┬──┴───思託律師───┐┌忍基 ││             └┼善俊         ││              ├忠惠        ┌喜寛──曆悰┐ │├法載───眞璟──戒勝─┐ └常巍        │┌─────┘ ││            │            │└空茂┐ ││            └──壽高──增恩──安談┘   │ ││                           ┌─┘ │├義静───┬清福──豐亮─┐   ┌────┬────┤ ││     ├隆紹─┐   └─觀澄│    │    │ 以_二 三大德_一 ││     ├明哲 └實義─┐   │ ┌眞空┤    │ ││     └施總─┐   └─順盛│ │  │    │ │└如實─┐     └尊叡┐    │ ├増恩┤    │ 爲_二吾山正 │    │        └────┘ │  │    │ │    ├豐安──┬道靜┬──仁階───┘  │    │ │┌──┐│    │  └────────長惠┘    │ 傳_一也依_レ系 │└戒光│├壽延┐ ├圓勝──豐惠──安康─┬──────┤ │   │└昌禪│ └永穏─┬───────┘      │ │   │   └─────┘              │ 可_レ見_レ之也 │   └────────────────────────┘ ├曇静律師────法成律師────仁幹律師   ┌法顯律師 ├───────────────────────┘ ├───────┬───────┬───────┐ ├智威律師   └靈曜律師   └懷謙律師   └惠雲律師 │      ├惠良律師   ┌惠達律師   ┌惠喜律師   ┌惠常律師 ├───────┴───────┴───────┘ ├道忠律師   ┌道欽律師   ┌法智律師    今且太祖之下記_レ之若在_レ └───────┴───────┘        唐如_二靈祐律師等_一尤多 【百十頁】 中祖之下─────────┬良遍律師─密嚴 ┌道月 ┌────────────┤        │ ├證玄────────┐ ├眞空律師    │ ├慶雲─┐      │ ├中道律師────┘ ├乘心 │      │ └實相律師─┬凝然─十達─圓淨─《割書:是戒壇|院派流》 ├入阿 ├了連    │       ├眞照 │   ├道照    │       ├忍空─了心┌雪心─┬融存 │   └顯尊號凝圓 │       ├倫海   ├聖地 ├靈賢 │   ┌──────┘       ├重禪   └──┐└普一┐ ├禪惠 ├眞性            └禪爾┬明智   │┌──┘ ├静慶 ├圓覺               └本如─性通┘└普開 ├寂慶 ├尋算                  ├慈濟 ├圓澄                  ├思蓮 ├信乘 ├玄忍 ├性遠 ├禪忍 ├覽惠 └行惠 ├覺鑑     └慶圓—慶朝 【系図左】 今中祖門人。依_二招提解及賢盛律師《割書:應永年|中人也》所 撰記等_一連_レ之也。又泉涌西大戒壇之三流非_二 今用_一故略_レ之。唯記_二吾山之派_一而已。 【百十一頁上】 論曰。問。謹案_二戒律傳來記_一。謂不_レ用_二南山義_一。唯取_二嵩岳 義_一。以_二波離等_一爲_二相承祖_一。然今何不_レ依_二此義_一。自別取_二南 山義_一邪。可_レ謂_下違_二吾先祖之義_一。而亦宗脈顚倒_上也。答。夫 吾山者。大祖曾開_二南山相部之二流_一。而令_レ兼_二學之_一。恰如_二 鳥兩翼_一也。此義今初而不_レ可_レ述。凡嵩岳師本_二于相部_一。以 故安公唯用_二 二說中之一_一。且略_二南山義_一耳。况又各有_二理 在_一。所_レ謂嵩岳不_三敢取_二迦葉等_一。以_二波離等_一爲_二相承次_一。有_二 極成之義_一故也。安公亦且用_二極成之義_一記_二相承之義_一。而 全非_レ不_レ用_二南山之義_一也。若全不_レ取則違_二太祖本旨_一故。 今又吾不_レ擧_二嵩岳義_一。唯擧_二南山義_一。更不_レ違_二先祖之義_一。又 非_二宗脈混濫_一也。謂吾山自_レ古兼_二學二宗_一故。今但擧_レ 一 略_レ 一耳。却是傳來記與_二玆今記_一影略互顯。而似_レ明_二吾山 二流兼學之義_一也。尚如_二具別辨_一_レ之。 跋 予曾十九齡之秋。初撰_二述斯書_一。今旣歷_二 十朞_一也。厥間或 撫_二古銘_一。或尋_二殘文_一。隨_レ得直記。三四回七八倒而痛_二志于 【百十一頁下】 此_一。嗟乎昔人以_レ不_レ擧_二斯事_一故。令_三吾懷_二今日寐窹之愁_一 也。奚夫吾宗徒朴質不_レ事_二記述_一哉。爰以欲_下使_中正傳已 斷_上也。實可_レ不_レ恐乎。又中世以來。入_二吾祖門_一負_二時名_一者 頗多矣。吾欲_二盡采收_一吾將無_レ力。私雖_レ求_レ之難_二具得_一_レ之。 依_レ他欲_レ求。他曾不_レ揚_二他之善_一也。以故隨_二予之所_一_レ知。輒 記_レ之耳。庶幾博古之君子作_二之拾遺_一。且正_二之記_一也。然則 我 祖道至_二千萬歲之後_一更可_レ不_二朽沒_一也。是唯予之願 而已矣。時元祿十四歲次辛巳春杪十有五日揚江末葉 釋義澄於_二古皇州唐招提寺能滿律院_一閣_レ筆   文政五年壬午唐招提寺十如院行遍所携來東都八   町堀松屋町坂田清助持法忍菴同寺寶生院寶静比   丘之本《割書:以》令書寫之                    龍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