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頁:本朝諸宗要集卷五の最終頁】 【上段】 破法偏。謂以_二 三觀_一。破_二 三惑_一。三觀一心。無_二惑不_一レ破。故 經云。其疾如_レ風。五識通塞。謂苦集十二因緣。六蔽塵沙 無明爲_レ塞。道滅滅_二因緣_一智。六度一心三觀爲_レ通。若通 須_レ護。有_レ塞須_レ破。於通起_レ塞。能破如_二所破_一。節節撿挍。 名_二識通塞_一。經云。安_二-置丹枕_一。謂車外枕。六道品調適。謂 無作道品。一一調停。隨_レ宜而入。經云。有_二大白牛_一等。謂 已上五中根。七對治助開。謂若正道多_レ障。圓理不_レ開。須_レ 修_二事助_一。謂五停心。及六度等。經云。又多_二僕從_一。謂此下 爲_二 下根一。八知位次。謂修行之人。免_二增上慢_一故。九能安 忍。謂於_二逆順_一。安然不_レ動。策_二-進五品_一。而入_二 六根_一。十無法 愛。謂莫_レ著_二 十信相似之道_一。須_レ入_二初住眞實之理_一。經云。 乘_二是寶乘_一。游_二於四方_一。謂游_二 四十位_一。直至_二道場_一。謂玅覺 位。謹案_二台敎廣本_一。以_二於五時八敎_一。以抄_二-錄本朝諸宗_一。 略知如_レ此。若委明_レ之者。請看_二法華玄義十卷_一。委判_二 十方 三世諸佛說法儀式_一。猶如_二明鏡_一及淨名玄義中四卷。全 判_二敎相_一。自_二-從此_一 下。略_レ明_二諸家判敎儀式_一耳。旹寶永二。 乙酉曆初秋。於_二洛陽_一集_レ之砌。京師之藥林。道昧妙味。 【下段】 俱共分_二於食_一而施。亦復筆墨等與。    嗚呼臨_レ欲_レ閣_レ筆。得_レ頌更書。 絕待天眞在_二 一家_一。因知念海浩無_レ涯。區區宗門終如究。 不二敎觀豈不_レ 一。智是十乘情十境。空爲_二不空_一假非_レ假。 若人深達_二妙中意_一。何怪寂照陞_二光華_一。 本朝諸宗要集卷五 終 【一頁上段】 顯揚正法復古集第一            長泉律院苾芻道光普寂撰 將_下依_二正法敎_一。以提_中揭理敎之大綱_上。開爲_二 二門_一。一者顯 理分敎門。二者破邪矯弊門。初顯理分敎門者。是亦分_レ 二。初顯理。後分敎。初顯理者。夫敎之被_レ機也。猶若_二藥 之應_一_レ病矣。譬如_二有_下 一壯士之兼_二備張良之智。孟賁之勇。 曹子建之才。淳于髠之辯_一者_上。因_二 四大乖損_一故罹_二于沈痾_一。 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氣力困乏。神識昏慌。乍寒乍熱。眼 臀耳鳴。齒焦舌縮。飲食不_レ 下。便利不_レ通。或癲狂搐搦。譫 言妄語。四肢痿。頓臥起假_レ 人。當_二是時_一也。平生所有顏 色氣力。智勇才辯。一不_レ可_レ得。偶有_二良醫_一。診_レ脉察_レ病。 妙施_二治方_一。藥病相應。保調不_レ慢。病漸平愈。顏色氣力 等。皆復_レ本焉。當_二是時_一也。病中所有過患。一亦叵_レ得也。 衆生迷悟。亦復如_レ是。心性本如。性具_二恆沙勝德_一。但由_二無 始無明熏習力_一故。諸識轉生_二能所取_一。執_レ我執_レ法。由_二 二執_一故生_二 二重障_一。由_二 二障_一故起_二無量生死過患_一。麤者 【一頁下段】 名_二分段生死_一。細者名_二變易生死_一。麤細雖_レ殊竝是妄陰也。 妄陰生時。過_二於恆沙_一勝德悉不_二顯現_一。有_レ時宿善開發。 聞_二最清淨法界等流正法_一。如理作意。如說修行則。或漸 或頓。袪_二 二執_一。斷_二 二障_一。出_二過二死_一。成_二 三菩提_一。無量三昧 智慧神通總持恆沙德用。悉皆現成。喻況可_レ知。何曰_二最 清淨法界等流正法敎_一。謂如來所證眞如。名爲_二最清淨 法界_一。凡如來所說八萬法蘊。悉是眞如所流法。曼荼羅 稱性之智印。能符_二契於三法印一實相印_一。是名_二正法 敎_一。  三法印者。謂諸行無常印。諸法無我印。涅槃寂静印  也。阿含等三藏。以_二此三印_一驗_二知邪正_一。合_二是三印_一以  爲_二正法_一。不_レ合_二此印_一以爲_二邪說_一。猶如_二世之印璽_一。以辨_二  物眞贋_一也。一實相印。乃第一義諦方等大乘。以_レ是爲_レ  印。具如_二智論明_一。 又隨_二順於四諦二諦三諦一實諦_一。是名_二正法敎_一。  四諦如_二阿含說_一。二諦如_二嘉祥二諦章。慈恩法苑二諦  章。妙玄等明_一。三諦一實諦如_二台敎悉_一。 【二頁上段】 又顯_二示三性三無性二無我唯識唯心_一。而不_レ違_二於緣起 之正理_一。是名_二正法敎_一。  三性三無性等。如_二楞伽經。瑜伽論。顯揚論。雜集論。佛  性論。攝大乘論。三無性論等明_一。 又宣_二說三十七品三學六度十正行等_一。隨_二入於奢摩他毘 婆舍那_一。是名_二正法敎_一。奇哉。衆生隨_二轉於無明所起之惑 業_一。則自體成_レ殼。殉_レ情失_レ性。非幻生_レ幻。沈_二淪有海_一。隨_二 順於如理之敎行_一。則心扉轉_レ樞。解_レ黏返_レ湛。妄盡幻滅。 歸_二大寂滅_一。迷之與_レ悟但是一心之回轉。逆_二順於性_一而已。 所謂正法敎是何修多羅。而佛云何宣說。諸祖云何傳持。 謂諸佛如來有_二 三種身_一。何等爲_レ 三。謂法身報身應化身。 開焉則成_二 四身乃至十身_一。所謂法身住_二法性土_一。身土不 二湛然常住。非_二是身土_一。非_二非身土_一。非_レ相非_二非相_一。離_レ有 離_レ無。唯智之所_レ照而已。所謂報身有_レ 二。謂自受用身他 受用身。自受用身住_二自受用土_一。或處說_二方所_一者。蓋寄顯 耳。其眞實義者。自報身土周_二徧法界_一。不_レ可_下說言_レ離_二 三 界處_一。亦不_レ可_下說言_レ即_二 三界處_一。爲_二不可說微塵數自眷 【二頁下段】 屬_一。說_二不可說微塵數之法_一。如_レ是身土。亦唯佛與_レ佛乃 能知_レ之。尚非_二 一生補處之境界_一。何況於_二其餘者_一乎。  台密古德。談_二法身自報有相有說_一。其旨在_下於由_二是說_一。  以寄_二顯法深勝_一。及與_レ醫_下 一類偏執_二無相_一。而生_レ過之  見病_上。而後代有_下昧_二彼原旨_一者_上。濫_二說有相有說_一。自謂_二  高妙_一。而其見處。徘_二徊乎有無對待之域_一。猶_二癡犬逐_一_レ塊  殊不_レ知其說已彷_二彿乎雨衆三德之計_一矣。 他受用身。或在_二 三界頂_一。或居_二界外淨土_一。或在_二蓮華藏世 界_一。爲_二已入大地菩薩_一。轉_二 一乘圓滿法輪_一。如_二華嚴佛地等_一 是也。應化身大約有_レ 二。或現_二清淨刹_一。或現_二雜染土_一。其 淨刹所現佛。則顯說_二摩訶衍三乘_一。密轉_二 一乘法輪_一。其染 界所現佛。則顯說_二聲聞緣覺乘_一。密轉_二摩訶衍三乘及一 乘秘密法輪_一。  顯密之別。凡有_二 五種_一。一則聲聞緣覺乘。名爲_二顯示敎_一。  諸大乘法。竝名_二秘密敎_一。如_二智論第四判_一。二則大乘三  乘敎。名爲_二顯了_一。一乘敎。名爲_二秘密_一。如_二智論第一百  判_一。三則一切大小乘敎。悉爲_二顯敎_一。曼茶羅敎。名爲_二密 【三頁上段】  敎_一。如_二密宗判_一。四則不了義經。名爲_二密意_一。了義經。名  爲_二顯了_一。如_二相宗所_一_レ判。五則大小竝說。衆互相知。名  爲_二顯露_一。三輪密化互不_二相知_一。名爲_二秘密_一。如_二台宗判_一。  今之所_レ言。在_二于初二門_一可_レ知。 我釋迦文佛。乘_二大願輪_一。降_二生於閻浮提迦維衛_一。示_二現八 相_一。於_二摩竭陀國菩提樹下_一成_二等正覺_一。或顯或密。轉_二正 法輪_一。導_二利群生_一。所謂顯示法輪者。依_二蘊處界_一。顯_二示四諦 因果無我人道_一。三十七品爲_レ行。擇滅無爲爲_レ果。是乃閻 浮重障衆生。革凡成聖之初甘露也。所謂秘密法輪者。如 來安_二住最寂靜大涅槃界_一。海印定中炳_二現乎稱性法曼荼 羅_一。佛說。菩薩說。刹說。衆生說。三世一切說。頓提_二玄綱_一 以引_二 上達_一。漸布_二微澤_一。以潤_二群機_一。普別分_レ彩。徧敷_二 一乘 之敎義_一。因果齊_レ致。以嚴_二性起之樓觀_一。是名_二大方廣佛華 嚴經_一。是爲_二根本法輪_一矣。或時爲_二已習行大聲聞。及薄塵 垢大根性者_一。入_二於等持王三摩地等_一。說_二摩訶衍三乘_一。依_二 二諦理_一。顯_二示二空及菩薩出假之道_一。至_二得三乘菩提_一。如_二 般若深密等所說_一。是名_二枝末法輪_一。是敎未_三顯了說_二 一乘 【三頁下段】 一性_一。故名_二 三乘敎_一。或時爲_二 二無我智已淨。緣修六度功 滿最上大機者_一。入_二於深三摩地_一。轉_二如來藏一乘法輪_一。會 _レ 三歸_レ 一。攝_レ相歸_レ性。如_下入_二於無量義處三昧_一說_二妙法華_一。 入_二於不動三昧_一說_二大涅槃_一等_上。是名_二攝末歸本法輪_一。當_レ 知四諦法輪爲_二顯了轉_一。摩訶衍敎爲_二秘密轉_一。般若中乃 指_二般若_一。云_二閻浮提第二法輪轉_一。法華亦言_下昔於_二波羅奈_一 轉_二 四諦法輪_一。今乃復轉_中無上最大法輪_上等。竝皆顯_二摩訶 衍。乃人無我輪。已轉補特迦羅三摩地所現之秘密輪_一 也。如_レ 上化儀。乃雜染世界攝化之恆範。而三世如來佛 佛道同。如_二法華方使品說_一。  問。由_レ何於_二雜染世界_一。唯宣_二說四諦法輪_一。而不_三顯了  說_二大乘法敎_一耶。答曰。閻浮提衆生根鈍障重。執_二取  蘊相_一。深著_二於五欲_一。入_二邪見稠林_一。不_レ堪_レ稟_二於大乘深  經_一。若爲_二少根劣機_一。直爾說_二與深法_一。則生_二惡見取_一。結_二  邪見網_一。猶如_二蛇飲_レ水而爲_一_レ毒也。縱有_レ得_二正解正見_一。  而以_二所學躇_一_レ階。多乃傚_二得似而非者_一。恰如_二畫_レ虎而  作_一_レ狗也。所以如來於_二無邊甚深諦海_一。掬_二 一滴水_一。以潤_二 【四頁上段】  閻浮枯槁之衆生_一。恆轉_二 四諦人空法輪_一。碾_二碎二十薩  迦耶大我慢山_一。淨_二治五陰心垢_一已後。入_二於甚深三摩  地_一密轉_二大乘大空如來藏秘密法輪_一。破_二無明住地_一。盡_二  二種生死_一。是閻浮一化漸入秘藏之妙術也。法華迹門  涅槃前分。一示_二此秘訣_一可_レ察。 所謂顯示法輪。依_二 四眞諦_一制_二 三學處_一。爲_二入理行_一。如來 力無畏大悲等流。說_二 三法藏_一。詮_二 三學處_一。謂修多羅毘尼 阿毗曇。修多羅。乃增上心學論道。毗尼。乃增上戒學論 道。阿毗曇。乃增上慧學論道。戒以禁_二身口之過惡_一。定以 寂_二心之散亂_一。慧以照_二心之昏暗_一。又戒能制_二止惑所起業_一。 定能伏_レ惑。慧能斷_レ惑。故論云。戒如_レ捉_レ賊。定縛。慧殺。 當_レ知三行相因猶如_二鼎足_一。何以故。戒業淨。則淨定自生。 定澄淨。則靈慧自發。慧明了。則癡惑自除。癡惑滅。則淨 心顯現。無量三昧神通從_二是處_一起。摩訶衍秘藏從_二是處_一 現。四十二賢聖從_二是處_一立。所以是三法名_二 三決定道_一。亦 名_二 三無漏學_一。亦名_二學邊際_一。蓋此三學。即如來藏性具德 相。如來以_二無師智無礙智_一。法_二其本性寂照_一。制_二 三學處_一。以 【四頁下段】 備_二學道之洪範_一焉。實乃稱性之玄猷。甘露之妙門也。所 以如來在世聖弟子流。三學均修無_二復異致_一。但由_下其所_二。 好樂_一以_レ類分_上。有_下持_二修妬路_一比丘。持_二毗尼_一比丘。持_二摩 夷_一比丘之目_上耳。如來滅後七日。尊者大迦葉集_二會千大 阿羅漢_一。於_二摩竭陀國七葉巖_一。結_二集三藏_一。尊者阿難結_二集 修多羅藏_一。尊者優波離結_二集昆尼藏_一。尊者大迦葉結_二集 阿毘曇藏_一。名_二之上座部_一。爾時界外有_二數萬大衆_一。凡聖聚 會結_二集五法藏_一。謂三藏及雜藏禁呪藏。名_二之大衆部_一。窟 內窟外雖_レ分_二 二部_一。法乳一味無_二復異諍_一。是名_二前番二部_一。 後過_二百十餘年_一有_二大士_一。名曰_二大天_一。慨_下乎三藏學者堕_二 于名相_一。轉失_中聖旨_上。乃取_二大乘空義_一。合_二糅三藏_一。宣_二說生 死涅槃但是假名_一。且以_二 一偈_一誦_二出五事_一。而上座部不_レ信_レ 之。痛加_二毀斥_一。大衆部乃信_二用之_一。竝誦_二 五事_一。於_レ是乎。異 執調然。法道不_レ融。是名_二後番二部_一。  寂藕謂。前番二部非_二全無_一_レ異。上坐部乃迦文嫡嗣。五  師相承專弘_二 三藏_一。不_レ傳_二餘藏_一。大乘方等緊秘不_レ傳。大  衆部是傍派。而傳_二持五藏_一。雜藏之中出_二菩薩法_一。且阿 【五頁上段】  含中所_レ言未曾有法。宛似_レ指_二大乘法_一。豈非_三 二部所執  既有_二少異_一乎。眞諦三藏云。後番大衆部中。有_下傳_二華  嚴般若金光明維摩勝鬘涅槃等大乘經_一者_上。衆中有_下信_二  此經_一者_上。有_下不_レ信_二此經_一者_上。云云。又云。多聞部中。間  唱_二深義_一參_二涉大乘_一。云云。由_二此說_一而推_レ之。乃知前番  大衆部。已密傳_二大乘_一。而由_二是密傳_一。後人乃有_二信焉者  不_レ信焉者_一。又後番上座部所_レ出法藏部經量部等。立_二  五法藏_一。其說亦涉_二深義_一。旨趣往往順_二同於大衆部及  大乘_一。惟夫上座部弘傳。緊秘_二深義_一。故後至_三薩婆多興_二  盛於世_一。其弊轉墮_二名相_一。遂至_レ不_レ知_三如來有_二甚深秘  藏_一。偶聞_レ說_二深義_一。則謂_二之非佛說_一。而嫌_二忌之_一猶如_二仇  怨_一。三藏實義殆乎將_レ滅矣。于時上座部中。有_下概_三乎自  部之頽風將_レ失_二聖旨_一者_上。但就_二理長_一別作_二 一計_一。如_二法  藏部經量部等_一也。又其禁呪藏中。應_レ有_二許多持明秘  法_一。於_レ 中三部五部之秘經。特顯_二如家秘藏之玄極_一故。  傳法菩薩秘_二藏諸修羅窟鐵塔等_一與。由_レ是觀_レ之。不_二翅  後番二部所計有_一_レ異。前番二部傳持異致可_レ知。問。前 【五頁下段】  番上座五聖傳持。只三法藏。斷乎無_レ他。何由知_三彼亦  有_二秘蘊_一耶。 答。斯有_二理敎_一。今且出_二敎證_一焉。付法藏  傳云。商那和修降_二臨優婆毱多房_一。手指_二虛空_一。便下_二香  乳_一。如_二高山頂懸泉流注_一。問言。毱多是何定相。毱多即  入_二 三昧_一。深心觀察不_レ能_二曉了_一。即問_二其師_一。是何三昧。  和修答曰。此名爲_二龍奮迅定_一。如_レ是次第五百三昧問_二  其名字_一。都不_二了知_一。乃至毱多當_レ知。如來三味。諸辟  支佛不_レ識_二其名_一。緣覺三味。一切聲聞不_レ能_二解了_一。大  目犍連舍利弗等所入三昧。其餘羅漢不_レ能_二測度_一。吾  師阿難三昧定相。我悉不_レ知。今吾三味。汝亦不_レ知。如_レ  是三昧。吾涅槃後皆隨_レ吾滅。七萬七千本生諸經。滿  足一萬阿毘曇藏。有_二 八萬數清淨毘尼_一。如_レ是之法。亦  隨_レ我滅。是故毱多。如來滅後賢聖隱沒。如_レ是法藏漸  當_二衰損_一。云云。以_レ是證_レ之。諸聖內證。有_二無量三昧智  慧。無量秘密法藏_一。非_二凡所_一_レ測也。然則當今人間受持  之三藏及大乘。乃諸大羅漢付法藏諸聖心中所證法  蘊。百千萬分之一而已。秘蘊可_レ察。理證頗多。至_レ 下 【六頁上段】  當_レ知。問。據_二婆沙論異部宗輪論等說_一。以_二大天五事_一  爲_二邪說_一毁斥。《割書:云云。》今之所_レ敍。與_レ彼異者何耶。 答。  婆沙等所_レ言。蓋斯毘婆沙師誣謗之說爾。所_二以知_一者。  善見律二。地持論一說。大天是聖者。一時之大法將  也。瑜伽略纂及嘉祥三論玄中。出_二大天之事實_一可_レ尋。  按。大天所說全不_レ違_二法印_一。不_レ乖_二諦理_一。但發_二大乘秘  密_一。以顯_二 三藏實義_一耳。所以大衆部本末諸部。竝服_二膺  之_一。所_レ誦五事。亦有_二道理_一。大衆本末。咸誦_二此偈_一。上座  所_レ出正量部等。亦誦_二 五事_一。毘婆沙師之所_レ舉者。斯指_レ  鹿作_レ馬之說也可_レ知。 問。毘婆沙師何由惡_二大天_一之  甚。而作_二如_レ斯無根非法之誣_一耶。 答。上座部但弘_二 三  藏_一。緊禁_三爲_レ凡說_二 上上法_一。以謂大天所說乃犯_二極禁_一。  一諍已後瓦相毁斥。憎如_二仇怨_一。毘婆沙師去_二大天_一垂_二  二百年_一。漫錄_二流言_一。以抑_二彼計_一而已。往古來今類例頗  多。不_レ可_レ怪焉。梅冒_二風雪_一香氣撲_レ鼻。鐵煉_二爐鞴_一釼光  射_レ斗。古賢所_レ諍非_二凡所_一_レ識也。學者莫_三容易評_二量之_一  矣。 【六頁下段】 二百年後從_二大衆部_一分_二出三部_一。一一說部。二說出世部。 三灰山住部。二百年中又從_二大衆部_一出_二 一部_一。名_二多聞部_一。 復出_二 一部_一。名_二多聞分別部_一。復出_二 二部_一。一支提山部。二北 山住部。本末合則成_二 八部_一。上座部宗二百年中無_二復異 諍_一。三百年初分爲_二 二部_一。一上座弟子部。二薩婆多部。三 百年中從_二薩婆多部_一出_二 一部_一。名_二可住子部_一。三百年中 從_二可住子部_一復出_二 四部_一。一法尚部。二賢冑部。三正量部。 四密林山部。三百年中從_二薩婆多部_一復出_二 一部_一。名_二正地 部_一。三百年中從_二正地部_一復出_二 一部_一。名_二法護部_一。三百年中 從_二薩婆多_一又出_二 一部_一。名_二善藏部_一。三百年中從_二薩婆多部_一 又出_二 一部_一。名_二說度部_一。亦名_二說經部_一。如_レ是上座本末合成_二 十二部_一。上座大衆本末部合則成_二 二十部_一。自_レ爾已後支 派分流成_二 五百部_一。宗計紛綸互相是非。遂乃至_二隔_レ河飲_一_レ 水。適化無方陶誘非_レ 一。均以_二息累_一爲_レ門。同以_二滅理_一爲_レ 宗。雖_二其施設門庭分_一_レ歧。竝不_レ妨_二如來清淨法界_一。折杖分 氎之譬喻。旨在_二于兹_一矣。佛滅百年後。優婆掬多有_二 五弟 子_一。於_二毘尼藏_一各作_二 一家_一。分爲_二 五部_一。一曇無德部。二薩 【七頁上段】 婆多部。三彌沙塞部。四迦葉遺部。五婆鹿浮羅部。而此 五部至_二于三百年後_一各出_二律本_一。此五部律。總別開合異 說紛挐。如_二律部鈔疏之中明_一。可_レ討。  二部十八部五部等異說頗多。如_二大集經。文殊問經。智  論。十八部論。部執異論_一。異部宗輪論_一。如_二 三藏記。育王  傳。法苑珠林等出_一可_レ尋。 曁_二于佛滅過五百年_一。三藏學者轉執_二名相_一。隠_二覆實義_一。乃 膠_二帶自所學_一。至_二于不_一_レ知_レ更有_レ進_二趣於上上法_一。  三藏敎法以詮_二 三學_一。乃使_三學人修_二戒定慧_一。聖道現前  入_二無爲界_一。於_二無累解脫心中_一。漸轉_二進於甚深上上法_一。  是爲_二 三藏實義_一。所以佛在世正法之初。出家弟子同  依_二律檢_一。行_二於二持_一。跏_二坐空間_一。修_二 五停心_一。觀_二 四念處_一。  以_レ悟爲_レ則。悟心現前。則百千三昧無量法門。悉由_二是  處_一出。學佛能事畢矣。佛滅後三百年有_二迦陀衍尼子_一。  定慧拔萃。聰明利根。遊_二戲於阿毘達磨_一。製_二 八犍度_一。五  百論師結_二集廣說_一。承襲弘演。毘婆沙宗於_レ是勃興。其  學久之稍稍生_レ弊。名相繁蕪如_二閙叢林_一。專攻_二言詮_一。不_レ 【七頁下段】  事_二眞修_一。剩不_レ知_二大乘法是聲聞乘所顯之眞理_一。妄加_二  毁斥_一。甘罹_二重■【𠎝】_一。豈不_レ痛哉。 於_レ是乎。有_二馬鳴龍樹無著世親堅慧等四依大士_一。悲_二夫 頽風_一。愍_二其淪溺_一。製_二造大乘阿毘達磨_一。弘_二揚方等經典_一。 將_下籍_二此善巧_一以通_中暢三藏之實義_上。乃弗_レ獲_レ已而施_二此適 化_一耳。非_下輙舉_二揚大乘_一而撥_中棄三藏_上也。於_レ 中如_二龍樹提 婆二大士_一。則依_二共般若_一示_二遍計空_一。無著世親二菩薩。則 明_二唯識變_一顯_二依他有_一。馬鳴堅慧二大士。則說_二如來藏_一顯_二 圓成中_一。如_レ 上三宗施設雖_レ殊。其致不_レ升。空有二敎是大 乘始門。如來藏敎乃大乘終極。是乃性海之波瀾。入理 之階漸也。弘敎大士爲_二如來使_一。降_二生閻浮_一。分_レ敎立_レ宗。 開_二發秘藏_一。以賑_二像運_一。內鑒冷然無_レ有_二乖諍_一。過千年後 有_二 二論師_一。一曰_二護法_一。一曰_二清辨_一。空有殊_レ宗。法戰交起。 如_二史傳載_一。後賢評謂_二相破相成_一。理固應_レ爾矣。時有_二龍智 三藏_一。從_二龍樹大士_一傳_二曼荼羅秘經_一。善無畏金剛智不空 等大阿闍梨。傳傳密付。傅_二持是法_一。三摩耶禁忌_レ傳_二非器_一。 所以未_レ至_下于别張_二門庭_一。以攝_中群機_上也。印度弘傳梗概 【八頁上段】 如_レ斯。  印度諸國大小乘流通。出_二于西域記及南海寄歸傳_一。不_レ  遑_二縷出_一。 佛滅過千餘年。此敎東_二漸于支那國_一。東漢以來至_二于曹 魏_一。傳譯未_レ備。弘通尚微。興_二盛于六朝_一。整_二足于李唐_一。龍 象傑出。乘敎區分。淄澠殊_レ味。蘭菊競_レ芳。制敎則四律 翻傳。假實岐_レ宗。開遮持犯止作皎然。化敎則新舊經論 半滿分_レ彩。敎理行果悉檀異_レ宗。然由_下像季之世人機漸 漓。浮_二慕玄虛_一。不_レ樂_二實踐_一。諸師適化多倡_二大敎_一。而少_レ弘_二 阿含等三藏_一。如_二夫羅什道朗吉藏等諸師_一。弘_二通三論空 宗_一。玄奘慈恩等諸德。布_二演瑜伽唯識之敎_一。彌天光統淨 影等諸師。敷_二揚如來藏敎_一。從上三家。宛似_二印度大乘三 宗_一。北齊文禪師。誦_二 中觀偈_一。悟_二入於一心三諦_一。遠嗣_二法 於龍猛大士_一。傳_二之南岳思禪師_一。思禪師親證_二法華三昧_一。 開_二化衡獄_一。道廓_二止觀_一。迹鄰_二證實_一。三諦妙旨。於_レ是乎倍 彰焉。付_二法於天台顗禪師_一。顗禪師。亦證_二法華三昧_一。得_二 旋總持_一。製_二造三部_一引_二揚法華_一。譚_二玄五重_一。示_二觀十乘_一。四 【八頁下段】 悉分_レ彩。朗_二本迹於十妙_一。三智燃_レ犀。融_二性相於三法_一。釋_二 文義_一則。四釋極_レ賾。幽關斯開。四一開顯大車自現。妙判_二 時敎_一。分_二諦海之波瀾_一。巍巍乎高範。卓_二然于干古_一。論_二止 觀_一則示_二方便於五五_一。顯_二正受於二二_一。三止三觀明静。以 會_二於秘藏_一。五略十廣觀行。以嚴_二於寶乘_一。三種止觀利鈍 竝攝。六即位次屈慢兩遣。可_レ謂陶_二甄敎行之際_一。以方_二軌 於來裔_一者矣。隋有_二帝心大士_一。悟_二入法界_一。首_二唱雜華_一。判_二 敎五種_一。以究_二偏圓之源_一。示_二觀三門_一。以廓_二空有之際_一。蕭 然神化。孰得_レ測焉。至相賢首承嗣弘宣。賢首國師製_二造 探玄_一。解_二釋華嚴_一。判_レ敎釋_レ義。理致圓備。同別一乘綜_二敎 海之浩瀚_一。因果五周絚_二法界之秘賾_一。五敎十宗剖_二判舍那 之化迹_一。十玄六相開_二宣緣起之秘極_一。方廣大猷於_レ是乎 章然。是亦敎中之偉範矣。李唐之初。善無畏金剛智不 空等諸德相繼西來。傳_二譯秘經_一。一行惠果等諸師竝稟_二受 之_一。蓋此敎乃一乘之秘蘊。以_二曼荼_一爲_レ宗。六大四曼三 密。以顯_二示無相之玄猷_一。密印持明竭磨。以幖_二幟內證之 秘趣_一。實乃入理之玄關也。支那之境受_二此敎_一者鮮矣。機緣 【九頁上段】 不_二投合_一乎。後代流傳之隆替予未_レ聞_レ之。  後代密徒有_二膚淺者_一。不_レ領_二顯密一致之玄旨_一。妄夸_二密  敎_一。毀_二斥顯典_一。《割書:云云。》殊不_レ知。所_レ謂顯敎者。乃遮那性海  之智印。同一甘露之妙法矣。豈不_レ知乎。眞之密敎者。  與_二夫華嚴般若法華涅槃_一。理致脗浹。猶_レ合_二符節_一也。  若有_下與_二夫華嚴等_一。而不_二同致_一之密敎_上者。定是邪密也。  被夸_二邪密_一妄眨_二顯敎_一。宛如_下秘_二重燕石_一棄_中擲夜光_上也。  不_二亦惑_一乎。又有_下 一類錯_二解密典_一。以_二有相_一爲_二宗極_一。  以_二無相_一爲_二權詮_一者_上。謬之極矣。至_レ 下當_レ辨。又此敎所  被有_二 三薩埵_一。三人所學調然有_レ則。若有_二僭濫_一。却引_二殃  過_一。不_レ可_レ不_レ知。是亦當_二 下辨_一。 南天竺尊者菩提達磨。渡海西來入_レ梁。機緣不_レ投。移_二錫 於魏嵩山少林寺_一。提_二示直指見性之道_一。付_二法於可禪師_一。 六傳至_二于曹谿_一。五祖下分_二南北二宗_一。六祖下出_二南嶽靑原 二支_一。自_レ爾已降。五派分_レ流氾_二濫海宇_一。此宗直參_二究自己 心性_一。以_レ悟爲_レ則。將_レ俾_下學人不_レ由_二 三乘之途撤_一。頓乘_中露 地之大車_上。乃以_二直指單傳不立文字_一。而爲_二家風_一。雖_二然不_一_レ 【九頁下段】 依_二 三藏及方等之敎詮_一。而能符_二契於三藏及方等之理趣_一。 可_レ謂超方越格之妙手段矣。  少林施_二此活手段_一。蓋應_レ有_二 二意_一。一則爲_レ使_下 一類大根  性者不_レ涉_二旁岐_一。頓截_二無明之妄根_一。開_二發金剛之正因_一。  紹_中紹佛祖之慧命_上。此雖_レ不_二以_レ敎判_一。而剋論焉則。是乃  楞伽思盆圓覺等所說。頓敎大乘。而攝_二沒量大機_一之  一法門。復奚怪焉。二則呵_レ敎破_レ相。解_レ黏去_レ縛。秉_二金  剛寶劍_一。斬_二敎中之弊魔_一。以護_二 三藏及方等之眞脈將_一_レ  絕耳。惟夫如_二馬鳴龍樹無著世親等大士_一。慨_下乎三藏  學者。入_二名相堕_一。行證將_上廢。而不_レ獲_レ已。開_二發大乘秘  藏_一。以救_二其頽風_一。適_二化一時_一。後曁_三敎入_二于像法_一。其傳_二  大乘_一者。轉復徘_二徊乎文字知解之域_一。倍蔀_二塞自悟門_一。  向之將_レ矯_レ弊之敎。翻成_二 一弊_一。恰如_二雪上加_一_レ霜。遂乃  發_二足於陰界之表_一之眞修行底。殆乎將_レ熄。於_レ是乎。少  林下_二那妙手_一。直指_二示金剛之正體_一。將_レ使_下學人。擺_二脫  乎文字知解之桎梏_一。出_二離乎陰入毒虵之窠窟_一。頓歸_中於  無爲之大寶宅_上矣。由_レ是觀_レ之。少林斥敎。只是斥_二敎門 【十頁上段】  之弊_一。決非_レ斥_二如來性海之智印。普門應機之正法_一則。  可_レ謂_二之陽剝而陰輔之祕術_一乎。然自_二少林_一之至_二曹谿_一  諸大禪師。得悟之後濳遁長養。不_レ必_二張_レ宗垂_レ統之業_一。  偶値_二大機_一。隨_レ緣接得。或說_二理致_一。或示_二機關_一。若_二彼少  室六門_一。與_二敎中修證_一。大旨相似焉。聞此書有_二眞僞之  諍_一也。寂未_レ詳_二孰是_一矣。熟按_二古禪師之所_二提倡_一則。雖_下  曰_二敎外_一曰_中不立文字_上。。其旨則契_二會於方等經論_一。猶_レ合_二  符節_一。偶有_三說及_二於經論之義_一則。往往有_三習_レ敎者殆乎  叵_二企及_一。又如_下初祖之印_二心於楞伽_一。曹谿之印_中心於金  剛_上。其之崇_二經法_一也可_レ察。曹谿以後。趙州黃蘗臨濟雲  門等諸老。由_レ恐_三理致之入_二情窠_一。單提_二向上_一。壁立萬  仞。及_レ垂_二一言半句_一。如_二木札羹之不_一_レ可_レ味。如_二大火聚  之不_一_レ可_レ觸。如_二水中月之不_一_レ可_レ捉。欲_レ使_下學人提_二擕乎  非思量底_一。咬_二嚼乎沒滋味處_一。立_二萬仞懸崖_一。放身失命。  頓滅_中却陰界之毒根_上耳。是乃與_下頓敎大乘。接_二最上大  機_一之宗致_上。面脗合焉。何怪之有矣。故言是剝陽而陰  輔之祕術也否耶。但此宗者。乃具_二大根性_一。起_二大信心_一。 【十頁下段】  懷_二大道心_一者之所_レ堪_レ受也。若根鈍障重道心孱者。受_二  是宗_一則。不_三止無_二進趣之功_一。動也生_二多過失_一。或籍_二口  於向上_一。毁_二斥毘尼_一。託_二言不立_一。蔑_二棄經論_一。或墮_二豁達  空_一。撥_二無因果_一。或誑_二說過人法_一。犯_二大妄語_一。口談_二毘盧  之頂𩕳【寧に頁】_一。心沈_二阿鼻最下之底_一者往往有焉。譬如_下 三歲  孩兒。把_二莫耶劍_一。不_レ知_二運用_一。却自傷_中其躬_上也。所以六  祖曰。小根之人聞_二此頓敎_一。猶如_下草木根性小者。若被_二  大雨_一。悉皆自倒不_レ能_二增長_一。旨哉此言。蓋斯參徒之龜  鑑也。 曇摩迦羅三藏傳律以來。四律五論相次譯出。九代相承。 法聰道覆慧光等諸德。繼_レ踵傳持。多弘_二 四分_一。李唐之初。 三宗鼎立。一曰_二相部宗_一。二曰_二南山宗_一。三曰_二東塔宗_一。相部 東塔一時雖_レ振。後也衰微。危乎將_レ絶。獨南山宗興_二盛于 世_一。承嗣連綿。後裔如_レ麕。南山以_二毘尼_一爲_レ宗。而至_二定慧 門_一。則開_二立三宗_一。隨_レ機授_レ敎。提_二示閻浮一化之正軌_一。以 將_レ興_二復於佛在世。及正法五聖之淳化_一。其意至矣。其旨 妙矣。所_レ憾後代傳_二此宗_一之家。其所_二弘揚_一。其言則相似。 【十一頁上段】 而其趣則天別矣。惜乎。  諸宗之行_二于世_一也。交生_二變態_一。枘_二鑒於祖意_一者。蓋時運  之使_レ然者已。南山宗變狀特甚。至_レ 下當_レ辨。 晉有_二慧遠法師_一。結_二蓮社於匡廬山_一。修_二習念佛三昧_一。普勸_二 緇素_一殖_二淨土因_一。自_レ爾已降。玄忠迦才西河悟眞等諸德。 遞代相繼弘_二宣是敎_一。台華禪律之諸師。信_二受是敎_一者甚 多矣。是法正依_二無量壽三部修多羅_一。傍依_下諸部讚_二淨土_一 經_上。馬鳴示_二之起信_一。龍樹顯_二之十住_一。世親論主製_二述往生 淨土論_一。申_二通此敎_一。住還廻向示_二 五門之妙行_一。廣略相入 廓_二 二諦之玄宗_一。實乃淨敎之範模。苦海之船筏者矣。 曇 鸞法師撰_二之註解_一。分_レ節解。簡易明暢。亦能適_二會時機_一。 可_レ謂巧手矣。是敎之有_レ利_二於澆世_一也。巧攝_二 三根_一。若上 根性者稟_二是敎_一。則速得_二甚深三昧_一。頓伏_二滅二障_一。悟_二入 無生法忍_一。若中下根者受_二是敎_一。則銳_二志於厭欣_一。專_二心於 觀稱_一。或發_二 三昧_一。或辨_二往業_一。託_二生於淨刹_一。到_二彼國_一已。 證_二得不退_一。入_二 三賢位_一。成_二 十地道_一。是故一類宜_レ受_二是敎_一 者。則應_下通_二於大乘諸宗_一而修_中學之_上。而其別將_二淨敎_一立_二 【十一頁下段】 宗統_一者。蓋乃施_二適時巧_一。以攝_二最下機_一之秘術也乎。奇 哉此敎。言近而旨遠。功高而進易。綜_二 五乘_一而齊攝_二願海_一。 乘_二 一心_一而速託_二蓮胎_一。實乃潤_二澆季枯槁衆生_一之甘露也。  是敎久之轉生_二流弊_一。不_レ可_レ不_レ辨。至_レ 下當_レ知。 支那弘傳梗概如_レ斯日域傳持十宗區分。如_二史所_一_レ載。今 不_二復述_一。如上諸敎。悉是最淸淨法界等流正法敎。符_二契 法印_一。隨_二順諦理_一。依_レ是如說修行者。或近或遠。應_下當轉_二 捨二種生死_一。轉_中得三乘菩提_上矣。問。諸敎竝皆普門應機 之眞詮。同一甘露之妙法者。深領_二其旨_一焉。未審從上諸 祖。孰若立_レ敎有_レ方。入_レ道有_レ序。不_レ乖_二於大聖垂_レ化之正 軌_一耶。答。印度付法藏大士。固所_レ無_レ論也。支那日域諸 宗諸祖。同體_二於如來藏體內之權實_一。瓦宗_二 一門_一。張_二大敎 網_一。撈_二摝群生_一。道竝行而不_二相悖_一。喩如_下釣者靜_レ之。𦋯【四の下に瓜二つ】者 扣_レ舟。雖_二所_レ爲異_一。而得_レ魚則一_上也。其設_二抑揚立破之說_一。 競_二鉾於彼我之間_一者。是創業垂統之初。將_レ使其徒專_二心 於己宗_一之善巧。而非_下敢執_二取一道一行_一。毀_中廢餘道餘行_上 後學多不_レ領_二祖意_一。轉增_下加扇_二揚己宗_一。貶_二剝他敎_一之說_上。 【十二頁上段】 恰似_二加_レ水而鬻_一_レ乳。彼自以謂。護法扶宗。殊不_レ知其揚_レ 自貶_レ他之說。由_二執情爲_一_レ崇。理致自僻。荏苒焉𣻏【氵に梟】_二剝中 正之道_一。乍視焉則似_レ扶_二祖宗_一。寫論焉則伐_二正法_一之利斧 也。是故澆末之世。有_レ志_二學道_一者。應須_下深究_二諸宗之敎 原_一。抛_二其所_一_レ弊。就_二其所_一_レ長。而死_中解行_上矣。不者則。必認_二 珷玞_一。以爲_二璵璠_一。爲_二有智_一之所_レ嘲而已。其之所_レ弊至_レ 下 當_レ知。今且舉_二大乘六宗_一。而辨_二其所_一_レ長。以䀭_二學者擇法 之檢押_一焉。  今但舉_二 六宗_一。而不_レ述_二餘四家_一之由。至_レ 下當_レ明。 其開_二宣性起正法之大宗_一。理極_二因果_一。廓_二 五重法界_一。敎岐_二 普別_一。彰_二 一乘玄猷_一。二空三性以固_二基礎_一。十玄六相以嚴_二 樓觀_一。茫茫素範。以的_下指舍那統_二御法界_一之大化_上者。宜_レ莫_レ 親_二乎華嚴三祖之宗致_一矣。若夫三諦提_レ綱。張_二衆目於四 悉_一。一心持_レ衡。羅_二千星於十乘_一。權實兼明。殆究_二敎行因 果之際_一。利鈍竝益。乃免_二 上慢自屈之過_一。自_レ有_二佛法_一以 來。集其大成。諸宗可_三以_レ是爲_二龜鑑_一。萬世可_三以_レ是爲_二規 矩_一者。宜_レ莫_レ備_二乎天台大師之說_一矣。 【十二頁下段】  問。諸宗各有_二家法_一存焉。何以言_二智者所說是諸宗之  龜鑑_一耶。答。若上根性善根淳熟者。則己宗自足。胡爲  假_レ他。若夫中下流善根薄少者。多乃躁冪浮露。法隨_二  情窩_一。情解之者。爲_レ主正慧爲_レ執而鬱焉。非_下先染_二指於  台敎_一。辨_二別諦觀之玄猷。乘敎之洪範_一。而後學_中於本宗_上  者則。賢者則爲_レ智所_レ魅。不肖者則爲_レ愚所_レ扼。弗_二認_レ  賊而爲_一_レ子則。必爲_二擔_レ麻而棄_レ金之漢_一矣。靈芝有_レ云。  若乃決_二白自心_一。的_二指妙境_一。甄_二別大小_一。簡_二練偏圓_一。歷位  淺深涉道次序。唯摩訶止觀是可_レ投_レ心。此言有_レ旨。寂  竊謂。法華玄義者。學佛之軌範矣。 若夫籍_二世間有爲之事相_一。以喻_二況無相妙相_一。彰_二法界性_一。 由_二持明具支之方便_一。以淨_二治煩惱妄執_一。悟_二大空生_一。四重 曼荼發_二舍那之秘藏_一。三種妙戒攝_二金薩之願行_一。攪_二性海 之浩瀚_一。以廓_二緣起之波瀾_一者。宜_レ莫_レ悉_二乎大日經疏之說_一 矣。  問。今所_二提示_一者。頗異_二乎近代密者之所_一_レ言者何。答。  是義叵_二容易述_一。至_レ 下當_レ明。 【十三頁上段】 若夫假_二 一條黑路_一。通_二禪那之眞脈_一。拈_二無垢鐵鎚_一。摧_二陰入 之牢關_一。巧施_二規繩_一。 存_二沙門家之眞風於像末之世_一者。宜_レ 莫_レ妙_二乎少林直指之道_一矣。  或問。子之崇_二禪宗_一者。頗異_三乎禪之崇_二禪宗_一也與。答  實爾。近代禪者所_二自夸_一之禪者。即是衆生之心性。諸  佛之法身。而天台賢首及密乘三藏。竝即以_レ是爲_レ宗。  如_二彼毘曇成實瑜伽中觀等_一。窮_レ理論焉則。皆莫_レ不_三以_レ  是爲_二所歸_一矣。然則尋常禪者所_二自夸_一之禪者。乃諸宗  所依之如來藏心。而非_二獨禪宗有_一_レ之。他若言_下諸宗各  依_二 一經_一立焉。禪宗不_三偏依_二 一經_一。諸宗則別。禪宗則  總_上者。是亦不_レ然。何者其依_二 一經_一者。門庭也。相待也。  若就_二門庭_一則。雖_二禪宗_一也非_レ無_二差別_一。有_二時時拂拭者_一。  有_二本來無物者_一。有_レ印_二心於楞伽_一。有_レ印_二心於金剛_一。有_二  三玄三要者_一。有_二 五位君臣者_一。豈可_レ謂_二之區別_一乎。若  就_二堂奥_一。約_二絕待_一論焉則。所謂華嚴天台密宗等。各自  統_二收盡十方三世無盡無餘敎義_一。無_レ有_二剩缺_一。何區別  之有矣。由_レ是觀_レ之。尋常禪者所_二自夸耀_一之禪者。是諸 【十三頁下段】  宗之通依。而非_二獨禪宗有_一_レ之。胡爲以_二彼之所_一_レ崇。而  崇_レ之乎。但予之所_三以崇_二禪宗_一者。今且提_二舉三兩_一焉。  初祖示_二神光_一曰。汝外息_二諸緣_一。內心無_レ喘。心如_二牆壁 _一  可_二以入_一_レ道。趙州曰。我在_二南方_一。三十年。除_二粥飯二時  雜用心處_一。《割書:云云。》香林四十年方成_二 一片_一。湧泉四十年  尚自走作。又石霜示_レ 人。休去。歇去。寒灰古木去。古  廟香爐去。一條白練去。一念萬年去。蓋斯未悟之者。  眞參實修之正軌也。不_三翅禪者而有_二此修_一。凡三乘一乘  之學人。稟_二迦文之正化_一者。皆應_下當假_二如上之修_一。以  爲_中入理之要_上也。而像季之世。人法漸漓。學_レ敎習_レ律  者。僕僕爾拘_二守名相_一。修_レ禪者。倀倀乎沈_二著預定_一。恰  如_下 上_二于崑丘_一拾_中收土塊_上也。蓋少林慨_二乎此弊風_一。運_二  那妙手_一。截_二斷旁見岐道_一。直示_二賢聖之王路_一。將_レ使_三學  人挽_二回自己元明眞心。於陰入之巢窟_一。是予之所_三以  崇_二禪宗_一也。又且彼宗叢林之風規。粗得_二律檢之大體_一。  雖_二么麽雛僧_一。率以_下籍_二禪那思惟_一。體_中究自己心性_上。而  爲_二意樂_一。是乃迦文一化。沙門之眞風矣。是亦予之所_三 【十四頁上段】  以歆_二羨禪宗_一也。子莫_二復怪_一焉。 其能開_二顯乎如來大悲之秘極_一。厭穢欣淨施_二異方便_一。三 有因_レ斯長揖。指方立相開_二大義門_一。五乘從_レ是齊入。佛力 加祐。如_二月印_一_レ水。至誠感通。變_レ鐵成_レ金。指_二此徑路_一。示_二 此要門_一。以使_下濁世重障衆生。速入_二不退_一頓超_中萬劫之修_上 者。宜_レ莫_レ優_二乎淨土諸師之提倡_一矣。  是敎之眞所_レ壞_二于簡易_一。蓋斯情謂之簡易。而非_二佛祖  之簡易_一也。易往無人之誠說。宜_二深留_一_レ意矣。 若夫剖_二判化制_一。以垂_二 七衆之彛範_一。班_二布止作_一。以示_二衆行 之洪基_一。提_二揚三行_一。撮_二要於廣律_一。申_二明諸乘_一。布_二益於群 彙_一。搰搰焉興_二復三學均修之淳源_一。淳淳乎開_二宣止觀雙 運之玄門_一。對治有_レ序。自_レ之而大。譬_二夫伐_一_レ樹。始先刊_レ枝。 使_二根株漸朽_一。眞修攀_レ階。自_レ 下而上。類_下之登_二 五層樓_一。必 始_レ自_二初級_一。以挽_二回四依八正之古道。於像末之世者_一。宜_レ 莫_レ正_二乎南山律師之所宗_一矣。  或問。南山之所_二製述_一。率申_二釋毘尼_一而已。至_三其論_二定  慧之道_一則。未_二多聞_一焉。今之所_二讚述_一。豈非_レ逕_二庭于彼 【十四頁下段】  宗_一耶。答。子問全出_二于不_一_レ領_二南山宗_一矣。至_レ 下當_レ辨。 如_レ 上六宗。其門庭則雖_レ有_二碩異_一。其堂奧則理味鹹會矣。 譬如_二醫之療_レ病藥劑非_レ 一。溫補滋潤之劑有之。寒涼攻擊 之劑有之。平和調理之劑有之。補瀉溫涼由_レ病用捨。君臣 佐使隨_レ方轉易。其方劑則雖_レ有_二多別_一。而至_二於療_レ病養_レ命 之功_一則。全無_二軒輊_一也。是故授_レ藥者。服_レ藥者。祇應_下於_二藥 物之眞贋。配劑之好惡。病藥之差當_一。而細加_中檢察_上焉。不_三_レ 應_レ局_二定乎某藥則好藥也。某藥則不好藥也。某劑則可也。 某劑則不可也等_一。諸宗法義亦復如_レ是。學者應_下頓抛_二却 是宗則妙也高也。彼宗則麤也卑也等之偏執妄想_一。只深 簡_中練乎其之所_レ稟機敎投合不。解行隨_二順於正法_一不等_上 也。若能如_レ是思惟觀察。日鍜月鍊者。則縱令不_レ至_二證悟_一。 而此人成_二就世俗之見_一。而不_レ失_レ爲_二佛徒_一矣。  十宗之中。唯舉_二 六宗_一不_レ出_二餘四_一者何耶。謂。餘之四  宗今不_レ行_二于世_一。且夫俱舍成實。乃小乘宗。是人空敎。  三論法相。乃大乘始門。是法空敎。若以_二此二空敎_一。爲_二  大乘實敎之方便_一。則最妙矣。以_二是敎_一爲_二究竟_一。則非_レ理 【十五頁上段】  也。然像末之世。立_レ宗垂_レ統。則必以_二抑揚_一而爲_二先驅_一。  今時若弘_二彼四宗_一者。則由_二明宗之情爲_一_レ崇。而必起_二揚_レ  小抑_レ大。褒_レ權貶_レ實之愆_一乎。無垢友順憬之覆轍。豈  可_レ不_レ懼乎哉。因思。彼之四宗不_レ宜_レ行_二乎末世_一者已。  其之所_三以不_二舉而評_一焉可_レ察。問。以_レ小貶_レ大。以_レ權抑_レ  實之可_レ懼。固應_レ爾矣。若稟_二 六宗_一者。執_レ實而毁_二權小_一。  寧非_二過失_一耶。答以_レ實而斥_二權小_一者。亦重愆矣。然彼  之六宗。其得_二正旨_一者則。實能生_二權小_一。權小能成_レ實。權  實相資。其不_二相離_一。如_二娑羅迦隣提_一。豈可_二。毁斥_一也。其  致_二僻執_一者之。以_レ實毁_二斥權小_一者。是味敎者之失。而  非_二宗乘之過_一也。 問。六宗所立。竝皆攝_レ機之妙門者。深領_二其旨_一。未_レ詳_二 六 宗所立如何_一。幸聽_二其宗要_一焉。答。六宗法義高遠廣大。豈 可_二輙辨_一乎。顧古來論_二 八宗十宗_一之說。甚爲_二拙陋_一。且後之 傳持交生_二變態_一。本宗之眞爲_レ此𣻏【氵に梟】剝。置之不_レ辨則。遂乃 使_二佛祖之正旨泯絕叵_一_レ得_二復見_一乎。於_レ是乎奮然濡_レ毫。述_二 其梗概_一。以備_二創學之研磨_一矣。六宗者何。謂一華嚴宗。二 【十五頁下段】 天台宗。三曼荼羅宗。四禪宗。五淨土宗。六南山律宗。 初華嚴宗者。今且分_二 五門_一而辨_レ之。何等爲_レ 五。一略述 祖承_一。二華嚴敎相。三華嚴宗趣。四乘敎分齊。五修入法 界。初略述_二祖承_一者。隋有_二杜順帝心和上_一。神智拔萃。悟_二 入華嚴法界_一。製_二述五敎三觀_一。宜_二說一乘緣起十玄門_一。其 文言則僅數十行。其旨趣則含_二無盡理_一。所謂五敎止觀者_二 一法有我無門。是小乘敎。二生即無生門。是大乘始敎。 三事理圓融門。是大乘終敎。四語觀雙絕門。是大乘頓 敎。五華嚴三昧門_一。是一乘圓敎。所謂三觀者。一眞空絕 相觀。二事理無礙觀。三周徧含容觀。五敎約_レ敎以示_二止 觀_一。三觀就_レ理以彰_二觀心_一。彼此相攝。理歸_二 一致_一。全是華嚴 大敎海之智印也。華嚴宗猷濫_二觴於此_一。至相儼尊者。夙 學_二佛陀光統之敎乘_一。深探_二今經之玄𧷤【賾の左に縦線あり】_一。又承_二法於帝心_一。 倍究_二法界之秘奥_一。更感_二異僧告_一。攝静思惟。大啓_二悟乎六 相因陀羅_一。後撰_二述華嚴搜玄記孔目章等_一。以發_二揚此宗_一。 一乘同別之妙旨。於_レ是開立。五敎十玄之幽旨。於_レ是燦 然。賢首藏國師。夙負_二靈機_一。修_二道於大白山_一。餌_レ木數年。 【十六頁上段】 無師省悟。深達_二雜華玄猷_一。後聽_三雲華講_二華嚴經_一。投機符 契。倍究_二幽秘_一。乃製_二華嚴探玄記。及旨歸綱目。五敎章。遊 心法界記。妄盡還源。義海百門等_一。殫_レ力弘_二揚此宗_一。雜華 宗敎於_レ是圓備矣。三祖淳源從_レ是絕_レ流惜乎。  清凉觀國師。圭峯密禪師等。雖_レ承_二嗣是宗_一。間設_二異義_一。  望_二之三祖_一。頗有_二逕庭_一。各作_二 一家_一振_二于一時_一。雖_三然其  說竝有_二道理_一。非_二是三祖之正旨_一。其之所_二以不_一_レ系_二於法  嗣_一在_二於斯_一矣。其異如_二探玄發揮等辨_一。 二明_二華嚴敎相_一者。夫此華嚴經。乃毘盧遮那所證法曼荼 羅。通_二 三世閒_一。無盡敎義。佛說。菩薩說。剎說。衆生說。 三世一切說。華嚴旨歸出_二 十類經_一。探玄記鈘_二 六類經_一。謂 恆本。大本。上本。中本。下本。略本是也。所謂恆本者。即 普賢所感法界素怛覧也。其大本者。亦大菩薩陀羅尼力 之所_二受持_一也。其上本中本者。猶是天中龍宮之所_二秘藏_一。 而非_二閻浮衆生之所_一_レ持也。其下本者。即十萬頌。是傳法 菩薩。寄_二諸時處人法_一。乃略_二攝法界塵數敎義_一。以使_三閻浮 提衆生獲_二見聞益_一。於_二斯下本中_一。略出傳譯者是略本。即 【十六頁下段】 現流新舊譯本是也。晉之所譯。八會三十四品。大分爲_レ 五。初世間淨眼品。是緣起因緣分。列_二 三世間_一。以寄_二顯 法界緣集_一。次盧遮那品。是舉果勸樂生信分。果乃盧遮 那華藏世界。因乃普莊嚴童子。因果二法。即如來藏心體 義。是爲_二所信境_一。次從_二名號品_一至_二如來性起品_一 三十品。 是修生因契果生解分。於_レ 中初二十八品。是差別因果。 亦名_二修因果_一。後二品。是平等因果。亦名_二修顯因果_一。此二 因果。二而不二。不二而二。何以故。差別因果。以_二普智_一照。 即平等因果。因悉普賢行。果成如來性起。故前修生因果 中。初二十五品是因。後三品是因。後三品是果。若於_二別 敎門_一判焉則。因即見聞解行。果即證入。若於_二同敎門_一。判 焉則。初名號品。乃表_二顯人天乘順解脫分善_一。次四諦品。 乃表_二顯二乘同敎_一。次光明覺品是眞諦。徧計即空。次明 難品是俗諦。依他似有。如_レ 上二品。大乘始門。乃表_二顯三 乘同敎_一。次淨行品已下是一實諦。中道圓成實。離_レ有離_レ 無。乃表_二顯一乘同敎_一。此中信住行向地及佛果。即是信 解行證。證中亦有_二分證滿證_一。配對可_レ知。如_レ是二種因果。 【十七頁上段】 全由_三 二空中道智。明照_二破無明及無明所起惑品_一。而顯 現焉。故屬_二之文珠門_一。名爲_二生解分_一。次離世間品。是託 法進趣成行分。即成行因果。屬_二之普賢門_一。同別二門如_二 探玄十七明_一。後入法界品。是依人入證成德分。即證入 因果。是乃離垢染轉一合義。能入法界乃文殊門。所入 法界乃普賢門本會即佛及普賢境界。是當_二別敎不共門_一。 末會有_レ 三。是含_二同敎共門_一。初比丘會。是二乘同敎。次 龍宮會。是三乘同敎。後善財會。乃一乘同敎。與_二 上修生 因果同別義門_一。其旨脗合。但彼就_レ解明。此約_レ證示。且人 天同敎攝_二於二乘_一可_レ知。終_レ乘則。一乘二乗三乘五乘乃 至無量乘。約_レ敎則。小始終頓悉是華嚴同敎門。救_二攝七 地已還衆生_一之妙法甘露。而稟_二是法_一者。莫_レ有_下不_三終歸_二 入華嚴法界_一者_上矣。至_レ 下當悉。三華嚴宗趣者。此經以_二因 果緣起理實法界_一。而爲_二宗趣_一。理實法界即如來藏心。謂普 賢法界爲_レ因。盧舍那法界爲_レ果。因果緣起即五周因果。 於_レ 中普賢因果。是別敎不共緣起。二乘三乘五乘等因果。 乃同敎共門緣起可_レ知。又法界法門。略辦_二 十事五對_一。謂 【十七頁下段】 敎義理事境智行位因果。所謂敎義互爲_二宗趣_一。下之四對 亦復如_レ是。具如_二探玄辨_一。此十事五對。能攝_二 二乘三乘五 乘等一切敎義。乃至因果同別二門_一。準_レ 上可_レ知。又法界 因果分相顯示。有_二 十義五門_一。一無等境。即眞如法界。此 有_二 二位_一。一出纏離垢法界。二在纏性淨法界。此二爲_二所 信所證境_一故。二無等心。此亦二義。一大菩提心。二信悲 智等。三無等行。此亦二義。一差別行。二普賢行。四無 等位。此亦二義。一行布差別位。二圓融相攝位。五無等 果。此亦二義。一修生果。二修顯果。即此五門。通_二收華 嚴大敎海_一。以爲_二宗趣_一。又此五門。約_二別敎門_一則。悉是普 賢智境界。何以故。十義融即故。約_二同敎門_一則。二乘三乘 五乘乃至無量乘。從_レ微入_レ著。從_レ別趣_レ普故。又法界因 果雙融俱離。謂性相融即無礙自在。此亦十義。一由_二離 相_一故。因果不_レ異_二法界_一。二由_二離性_一故。法界不_レ異_二因果_一。 乃至十因果二位各隨差別。一一法。一一行。一一德。一 一位。皆各總_二攝無盡無盡諸法門海_一。是爲_二華嚴無盡宗 趣_一可_レ知。四乘分齊者。謂五敎止觀。孔目章。五十要問 【十八頁上段】 答。探玄記。五敎章等判_二釋乘敎_一。文義彰灼。猶如_二日星_一。而 清凉觀師稍設_二異義_一。不_三全循_二 三祖之榘彠_一。乘敎徽猷於_レ 是變態。自_レ爾以來展轉駕說。轉喪_二其眞_一。猶如_二金變成_一_レ 鍮矣。邇有_二 一講者_一。奮撝將_下匡_二凉密等之弊_一。以復_中 三祖之 眞_上。其說已僻謬交生_二疣贅_一。乘綱記爲_レ此壞亂。遂乃使_下學_レ 敎者。駸駸焉陷_中于妄浮_二慕一乘_一輘_二轢諸乘_一。夸_二耀贋圓_一蔑_二 棄權小_一之邪阬_上矣。宛如_三甘露變成_二毒藥_一也。豈可_レ不_二洪 歎_一乎哉。《割書:寂》雖_二不似_一。深慨_二此頽風_一。探玄發揮鈔懸敍中。乘 敎二門竝出_二敎理_一。以辨_二其朱紫_一。今不_二復贅_一焉。五修入 法界者。夫法界者。即如來藏眞如。是諸法所依性。緣起 本際。一切聖法_レ以是爲_レ因。故名爲_二法界_一。所入法界開爲_二 五門_一。一有爲法界。二無爲法界。三亦有爲亦無爲法界。 四非有爲非無爲法界。五無障礙法界。初有爲法界有_レ 二。一本識能持_二諸法種子_一。名爲_二法界_一。如_三論云_二無始時來 界_一。二三世諸法差別邊際。名爲_二法界_一。二無爲法界亦二。 一 性淨門。《割書:云云》。二離垢門云云。三亦有爲亦無爲。亦二。一隨 相門。謂蘊處界中意所緣境。名爲_二法界_一。二無礙門。謂一 【十八頁下段】 心法界具含_二 二門_一 一眞如門。二生滅門。二門無礙故。名 爲_二亦有爲亦無爲法界_一。四非有爲非無爲法界。亦二。一 形奪門。云云。二無寄門。云云。五無障礙法界。亦二。一 普攝門。云云。二圓融門。云云。能入法界亦有_二 五門_一。一 淨信。二正解。三修行。四證得。五圓滿。此五望_二前所入 五門_一有_レ 二。一隨一能入通_二 五所入_一。隨一所入遍_二 五能入_一。 二此五能入。如_レ次入_二 五所入_一。所入亦有_二 五重_一。一法法界 二人法界。三人法俱融法界。四人法俱泯法界。五無障 礙法界。初中有_レ 十。事理境行體用順逆敎義。此十同一 緣起無礙鎔融。次人法界亦有_二 十門_一。謂人天男女道俗佛 菩薩外道諸神。表_二顯緣起_一。俱融俱泯。無礙如理思_レ之。能 入法界亦有_二 五重_一。一身。二智。三俱。四泯。五圓。準_レ 上可_レ 知。所入法界。乃如來師子奮迅三昧所現法界。在_レ因焉 則。名爲_二普賢_一。能入法界是文殊門。然能入對_二果法界_一。以 顯_二頓入_一。對_二因法界_一。以彰_二漸入_一。漸頓圓融。是別敎門果 分法界。漸頓差別則。頓入乃別敎門因分法界。漸入乃 同敎門諸乘法界也。於虖妙矣哉。華嚴法界十地曼荼羅。 【十九頁上段】 此中具_二足世間出世間出出世間一切善法_一。約_レ敎焉則。下 從_二 一句一偈_一。乃至_二無盡大敎海_一。約_二解行_一則。始自_二少慧 微善_一。乃至_二無盡無餘福智願行_一。莫_レ有_レ不_下從_二此華嚴法界_一 流出。而還_中歸於此華嚴法界海_上也。所以者何。此十地曼 荼羅。即能入所入五種法界故。初二三地道。相_二當有爲法 界_一。人天乘善從_レ是等流。四五六地道。相_二當無爲法界_一。二 乘善法從_レ是等流。第七地道。相_二當亦有爲亦無爲法界_一。 菩薩三賢之道從_レ是等流。第八地入心玄寂無寄。猶如_二 大夢覺_一。是即當_二非有爲非無爲法界_一。八地住心已去。乃 至佛果。一乘出出世上上法。是名_二無障礙法界_一。是故能 入法界自有_二 二門_一。若別敎門。則盡法界無盡無盡信解行。 鎔融無礎。如_二空中畫_一。但是普賢眼所_レ感而已。若同敎門。 則開_二覺七地已還一切有情_一。普門應機。一乘二乘三乘五 乘乃至無量乘。所攝信解行證。悉是能入法界也。然別敎 門能入法界有_二 三階差_一。謂見聞解行證入。所謂見聞位。乃 須彌山世界等。有情所入分齊。所謂解行位。乃世界性 已上。自淨寶網轉輪王等。大補特迦羅所入分齊。所謂證 【十九頁下段】 入位。乃蓮華藏世界普賢眼大菩薩。因位窮滿分齊。所謂 圓明具德因陀羅微細等。是過_二大白法界_一已去。色心自 在位冲玄之密境。證入位則證_二入之_一。解行位則解_二行之_一。 見聞位則仰_二信之_一是故解行位。尚假_二正修助修_一進_二趣是 道_一。何況於_二見聞位_一乎。凡閻浮悠悠凡夫。率見聞位。於_レ 中若最上機。直觀_二法界因陀羅_一。在泯無礙。若中下機。或 積_二聚事善_一。或籍_二 二空唯識息妄修眞_一。爲_二之方便_一。以助_二正 修_一。例如_三台三種止觀有_二漸頓修_一。其漸修者。會_二取權小_一以 助_二正修_一。固所_レ無_レ論也。雖_二頓修者_一。不_レ可_レ無_下以_二事善或二 空唯識唯心等_一。爲_二助修_一之義_上。所以者何。事善或二空三 性等。即是十玄緣起法界因陀羅之基礎也。根抵也。一乘 樓觀由_レ是建立。性起樹藏由_レ是敷榮。寶王如來由_レ是出 現。華藏世界由_レ是莊嚴。所以圓修人。亦乃籍_レ是以爲_二助 修_一。但以_二圓信解_一爲_二之帥_一。故不_レ同_二權修_一也。如_三 五敎章中 卷明_二義分齊_一。初明_二 三性同異_一。次明_二 六義因緣_一已而。後明_二 十玄六相_一。是乃三性法門。遮_二計所執_一則。依圓離言性相 顯現。然依他緣起。於_二阿賴耶_一而建立焉則。性相隔別。於_二 【二十頁上段】 如來藏_一而建立焉則。性相融通。所謂如來藏緣起出障 究竟之際。入_二唯智之境_一。是名_二 十玄六相_一。以_レ是驗知。二空 三性唯識。即圓宗之根基也。若離_二 二空三性唯識唯心等_一。 外覓_二 十玄因陀羅_一者。其猶如_二爛泥上而將_一_レ構_二大厦_一也。豈 可_レ得乎。二祖之撰往往提_二示斯旨_一。今且出_二 二三_一焉。孔目 第一唯識章。云云。一乘章。云云。又五十要問答下。明_二 唯識觀_一已云。皆應_二勤策必定不_一_レ疑。懈怠無_二成辨_一。煩惱 減少是觀成相。是通_二 一乘敎及三乘敎_一。云云。次章明_二空 觀_一已云。此空觀及上唯識二境分齊。不_レ得_レ如_二解時知_一。若 如_二解時知_一。還爲_二妄境_一耳。乃至窮_二空方便_一 一乘究竟《割書:文》遊 心法界記。云云。妄盡還源觀。云云。且夫華嚴大經中從_レ 始至_レ終。宣_二說藏性緣起息妄修眞_一。疏中或言寄_二終敎_一。或 會_二圓旨_一。釋義宛轉。與奪自在。所謂寄言。即顯_下 二空眞 如。及息妄修眞等。望_二諸普賢唯智之境界_一。則是方便助 道。體非_二偏權_一之秘趣_上而已。例如_三 二禪已上借識。非_二是 他識_一也。非_レ謂_下圓人無_中籍_二 二空唯心息妄修眞_一。以爲_二助 修_一之義_上矣。賢首國師雖_下製_二探玄等_一。搰搰焉引_中揚圓宗_上。亦 【二十頁下段】 疏_二楞伽密嚴等經。起信法界無差別十二門等論_一。殫_レ力 弘演。又釋_二般若心經_一。判以爲_二實敎_一。努力開_二宣空宗眞理_一。 又於_二制敎_一。疏_二釋梵網戒本_一。慨_二乎大乘毘尼未_一_レ備。志_二求 渡竺_一。至_二于所願不_一_レ果。乃撰_二集菩薩毘尼二十卷_一。其用 _二 心於始終二敎_一之諄諄乎。其如_レ是。是乃由_二始終二敎之 理。全是圓一乘之根基_一也。當_レ知二空三性唯識唯心理 致究處。十玄六相於_レ是顯現。息妄修眞。妄盡眞極處。乃 妄即眞。唯智之玄境於_レ是現前矣。世有_二濫染圓敎者_一。僻_二 解圓旨_一。以_二凡夫徧計妄境_一。濫_二同普賢智境_一。妄夸_二圓妙_一。 蔑_二棄權小_一。以_二無修無斷_一爲_二奇特_一。以_二莽莽蕩蕩_一爲_二高致_一。 宛如_下乞丐兒。空說_二秦楚之富_一。折_中陶朱倚頓_上不_二亦謬_一乎。 遊心法界記云。欲_レ入_二法界無礙_一者。要先發_二得徹倒信心_一。 乃至舉_二 六種難事_一竟云。若能如_レ是佛說。此人堪_レ受_二法界 究竟三昧_一。何以故。於_レ法苦行不_二忧怖_一故。如說修行相應 故。又云。若無_二如_レ是信_一。雖_レ有_二衆解_一悉皆顚倒。何以故。無 信之解不_レ應_レ行故。顚倒之解即非_レ解故。《割書:云云》。此文醫_二圓 墮_一之鍼艾也。修入法界最不_二容易_一。略辨_二端倪_一而已。 【二十一頁上段】 寂竊謂。如_レ 上判釋。不_下翅於_二華嚴敎海_一而爲_中津梁_上。蓋 斯一切方等諸部之司南矣。可_レ尚。 二明_二 天台宗_一者。分爲_二 五門_一。一種承。二依經。三開解。四 立行。五時敎。初祖承者。謂北齊慧文禪師。投_二機於中觀 偈_一。悟_二入於三諦_一。遠嗣_二龍樹_一。南岳思禪師承_二其宗緒_一。諸禪 寂慮。六度冥懷。懸_二智鑑於靈臺_一。澍_二法雨於群有_一。龍象服 從其徒如_レ雲。信重三千。行高四百。殆彷_二彿乎無相好佛_一。 但遺文已少。敎道未_レ備耳。天台顗禪師。投_二於大蘇_一。悟_二 入於法華三昧_一。持因_レ静發_二得樂說辨_一。開_二宣諸經之妙義_一。 章安記錄。世稱_二 三大五小部_一。其餘製述頗多。凡所說法 門。蓋乃心華之瑞英。禪海之餘波。文文句句逈超_二覺觀 之情窠_一。横說縱說咸合_二悉檀之聖化_一。三諦之玄猷月耀。 止觀之妙旨波騰。敎觀二道於是周備焉。章安法華天宮 左溪荆溪等。相承傳持。  荆溪箋_二釋法華三部_一。其餘有_二義例金錍等之作_一。搰搰  焉扶_二揚是宗_一。可_レ謂勤矣。然其學襄寢入_二於情窠_一。宗猷於_レ  是一變矣。其言則似_二祖說_一。而其旨則碩乖異焉。後至_二 【二十一頁下段】  于趙宋_一有_二 四明禮法師_一。名高_二 一時_一。辭壓_二諸家_一。即_二事  理於三法_一。融_二眞妄於一心_一。三諦有相之譚競_レ妙。性惡  理毒之說夸_レ奇。其旨不_三翅枘_二鑒於天台_一。校_二之荆溪_一。亦  有_二順違_一。台敎於_レ是更一變矣。嗟乎惜哉。旋持妙宗爲_二  此變態_一之所_レ蔽。闇_二然于千歲_一矣。 二依經者。謂此宗依_二法華_一而建立焉。夫此妙法蓮華經 者。如來甚深秘藏。即如來藏心。因果依正。以爲_二其體_一。 細焉則入_二 一極微_一。大焉則周_二徧法界_一。在_レ因焉則三賢十 聖。在_レ果焉則三身萬德。衆禍由_レ是消滅。萬善由_レ是生長。 薩雲芬陀利經云。佛說法華無央數偈。釋論云。法華經 無量無邊如_二大海水_一。以_二文無量_一故。義亦無量。云云。此 是大菩薩陀羅尼力之所_二受持_一也。傳法菩薩結_二集此七軸 金文_一。寄_二時處主衆等_一。以顯_二示甚深秘藏_一。迹門開顯。是 生身智境。以顯_二會三歸一之玄猷_一。本門開顯。乃法身智 境。以示_二亡_レ影冥_レ眞之秘𧷤【賾の左に縦線あり】_一。妙玄之中。迹本各開_二 十妙_一。 本門且置。迹門十妙初三。即三因佛性。第四位妙。即三 因修顯之階漸。第五乘妙。即三因出障顯現之果。後之 【二十二頁上段】 五妙。乃從_レ果起_レ應之妙用也。而權因權果。乃地住已前 之方便。實因實果。乃地住所證之中道。實乃妙法蓮華之 中臺。權乃妙法蓮華之華葉也。當_レ知權實麤妙。總是性 海之智印。而無_レ有_レ不_下開_二發三因佛性_一。成_二就四十二賢聖 道_一。會_二歸於三德秘藏_一之妙法_上也。大日經疏云。今此中妙 法蓮華曼茶羅義。毘盧遮那本地常心。即是蓮華具體。四 佛四菩薩。醍醐果海。如_二衆寶俱成_一。十世界微塵金剛密 慧差別智印。猶如_二鬚蘂_一。十世界微塵數大悲萬行波羅密 門。猶如_二華藏_一。三乘六道無量應身。猶如_二根莖條葉發暉 相間_一。以_二如_レ是衆德周備_一故名_二曼荼羅_一。又云。內心妙白蓮 者。此是衆生本心。妙法芬陀利華。秘密標幟。華臺八葉。 圓滿均等。如_二正開數之形_一。此蓮華臺。是實相自然智慧 蓮華葉。是大悲方便也。正以_二此藏_一。爲_二大悲胎藏曼荼羅 之體_一。其餘三重。是從_二此自性功德_一流_二出諸善知識_一。入_二 法界_一耳。又第九。《割書:云云》。此文與_下妙玄第七釋_二蓮華_一之釋。及 三部處處之旨_上。脗淶如_レ合_二符節_一也。於乎奇哉。智者師在_二 于密敎未傳之前_一。而其說往往符_二契於秘密曼荼羅之理 【二十二頁下段】 趣_一矣。蓋乃由_下大蘇妙悟親證乎。此經乃無量義處三昧 所現之曼荼文字。即非文字。非文字。即文字靈山一會 儼然未散_上也。  妙法蓮華經者。秘中之秘。深中之深。不_レ可_下以_二情謂_一  而圖度_上也。後代傳持如_レ文。取_レ義者。費_二慮於糟粕之間_一。  鼓_二舌於戲論之域_一。智者之道爲_レ此減_レ彩。悲夫。 三開解者。謂妙玄明_二本迹十妙_一。是乃開解之洪範也。迹 門十妙。乃三乘以轉_二 三道_一。而成_二 三德_一之宗猷。三乘者。 謂眞乘軌。觀照軌。資成軌也。境智行三妙。即是三乘也。 三道者。謂惑業苦。是即六道生死因緣果也。三乘有_レ 二。 謂方便乘。正乘。所謂方便乘。乃聲聞緣覺菩薩乘。所謂 正乘者。佛乘也。聲聞緣覺是人空智。菩薩乘乃法空。及 從空出假之道。正乘即中道第一義諦也。惑業苦心生處。 六道現前。名爲_二 六凡_一。惑業苦心滅處。諸乘顯現。名爲_二 四 聖_一。六凡四聖束名_二 十界_一。如_レ是十界。但是一心回轉而已。 於_レ 中九界爲_レ權。佛界爲_レ實。實如_二 天上月_一。權如_二水中影_一。 月之與_レ影非_レ 一非異。何以故。水中之月。有而非有。非 【二十三頁上段】 有而有故。九界衆生。認_レ權爲_レ實故。權實之義未_レ得_二全 顯_一。唯佛如來權實明了。橫竪自在。妙句三云。一一界皆 有_二 九界十如_一。若照_二自位九界十如_一。皆名爲_レ權。照_二其自 位佛界十如_一。名_レ之爲_レ實。一中具_二無量_一。無量中具_レ 一。所 以名_二不可思議_一《割書:乃至》凡夫雖_レ具絕_レ理情迷。二乘雖_レ具捨離 求_レ脱。菩薩雖_レ具照則不_レ周。名_二不了了_一。如來洞覽機竪 具足。又說_二佛界十如_一已云。此是如來自行。權實最爲_二無 上_一。無上相乃至無上果。報横廣竪。深而無_レ有_レ 上。故標 章云_二諸法實相_一也。例亦應_レ言_二諸法實性。乃至實究竟等_一。 但略舉_レ 一而蔽_レ諸耳。如來遍照横竪悉周。如_レ觀_二掌菓_一。 只爲凡夫如_二雙盲_一。二乘如_二眇目_一。菩薩夜視朦朧不_レ曉。云 云。如來二智照_二 十法界_一。則權之與_レ實二而不二。不二而 二。十界三千如_二空中畫_一。非_二是三千_一。非_レ非_二 三千_一。是名_二 中 道第一義諦_一。而九界衆生。由_二無明力_一。三道障覆。一實未_レ 顯。一實隱者。則必應_下籍_二敎行_一破_レ 九歸_レ 一矣。然破_レ 九歸_レ 一之道。凡有_二 二門_一。一頓敎門。二漸敎門。所謂頓敎者。 直說_二 一乘_一。對_二治麤細三道_一。所謂漸敎者。於_二 一佛乘_一分_二 【二十三頁下段】 别三乘_一。先以_二 三乘_一對_二治見思_一。令_レ離_二 三界_一。後以_二 一乘_一淨_二 治塵沙無明_一。今經迹門開顯示_二漸敎門_一。三乘方便智斷極 位。一乘妙法蓮華出現。開_レ權顯_レ實。則三權即實。總是 妙法蓮華也。本門開顯乃頓敎門。單示_二 一乘_一。云云。玄文 或判爲_二漸之終_一。或云_二會_レ漸入_レ頓。漸頓泯合_一。或云_二圓頓_一 等。隨_レ處無_レ在者爲_レ此也。當_レ知此經奄_二含漸頓二門_一故。 亦應_下由_二漸頓二門_一。而證_中入於妙法蓮華_上也。或頓或漸。緣 了二因開發。則正因佛性自然顯現。九界權轉成佛界 實。謂四趣五陰。轉成人天五陰。人天五陰。轉成_二 二乘五 陰_一。二乘五陰。轉成_二菩薩五陰_一。菩薩五陰。轉成_二佛常住 五陰_一。麤轉爲_レ妙。體性不_レ改。唯是一心。喻如_二氷消爲_一_レ水。 若就_レ性論焉則。應_レ言_二氷即水_一。若就_二相用_一論焉則。應_レ言_二 氷轉爲_一_レ水也。緣了轉_二生死陰_一成_二法性陰_一。亦復如_レ是。本 門開顯。轉_二生身智_一會_二法身智_一。準_レ上可_レ知。  三因開會頗有_二差別_一。如_二玄義復眞懸譚出_一。 四立行者。謂摩訶止觀中。二十五法以爲_二方便_一。十乘觀 法以爲_二正修_一。乘即三軌。眞性軌者。一實眞如如來藏性。 【二十四頁上段】 是正因佛性。觀照軌者。般若即了因佛性。資成軌者。一 切萬善即緣因佛性。緣了二因。即如來藏心德用也。九 界衆生。由_二無明力_一攪_二如來藏_一。成_二麤細二種三道_一。寂照 變爲_二昏散_一。止以靜_レ散。則散轉爲_レ寂。觀以明_レ昏。則昏轉 爲_レ照。止靜_二身心_一。即是戒定。觀以明_レ心。即是智慧。當_レ知 止觀即戒定慧。開焉則八正道。三十七品。十波羅蜜。是 皆稱性自爾之妙行也。然機有_二漸頓_一。乘有_二權實_一。權攬_レ實 起。橫能顯_レ實。故横實相資。漸頓普_レ益。三種止觀接_二化 三機_一。三種者何。謂漸次止觀。不定止觀。圓頓止觀也。所 謂圓頓止觀者。摩訶止觀中。以_二 五略十廣_一辨_レ之。五略者。 謂發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網。歸大處。初發大心。 乃發菩提心也。發菩提心有_二 四敎別_一。今乃取_二圓敎上上 智觀之菩提心_一。是即信_二解現前一念心即空假中。如_レ心佛 亦然。如_レ佛衆生亦然_一。發_二廣大菩提心_一者是也。二修大行 者。謂依_二 四三昧_一。修_二習止觀_一。四種三昧者。一常坐三昧。 二常行三昧。三半行半坐三昧。四非行非坐三昧。初常 坐。亦名_二 一行三昧_一。出_二于文殊問般若_一。居_二 一靜室或空間 【二十四頁下段】 也_一期九十日。除_二經行食便利_一。隨_二 一佛方面_一端坐正向。時 尅相續無_二須臾廢_一。障起則稱_二 一佛名_一。除_二諸亂想惡覺_一。繫_二 緣法界_一。一_二念法界_一。《割書:云云》。二常行三昧。亦名_二佛立_一。此法出_二 于般舟三昧經_一。期_二 九十日_一嚴_二飾道場_一。著_二淨衣服_一。除_二食 便利等_一。專唯行旋。口常唱_二阿彌陀佛_一。心常念_二阿彌陀佛_一。 或觀_二想阿彌陀佛相好_一。又念_下以_二色心_一求_レ佛不可得。唯是 法界心從_二心想_一生_上。無想無垢。無求無著。是名_二佛印_一。三 半行半坐。此法出_二于方等法華二經_一。欲_レ修_二方等_一。先求_二 十二夢王_一。若得_レ見_レ 一則許_二懺悔_一。七日爲_レ期。誦_二陀羅尼_一。 行旋百二十匝。一施一誦。禪坐思_二惟摩訶祖持陀羅尼實 相中道正空經_一。云云。敎_レ修_二法華_一者。可_レ披_二尋法華三昧 行法_一。又南岳示_二 四安樂行_一。有相無相如_二彼具明_一。四非行 非坐。亦名_二隨自意三昧_一。大品稱_二覺意三昧_一。通_二行坐及一 切事_一。歷緣對境。四運推檢。窮_二諸法源_一。即知_下塵塵法法。 無_二作者_一無_二受者_一。如_レ幻如_レ化。只是法性一如_上。且依_二請觀 音_一示_二其方法_一。《割書:云云》。三感_二大果_一者。謂菩薩淸淨大果報也。 行順_二 中道_一則。設在_二分段_一華報尚勝。況於_二初住已上眞果 【二十五頁上段】 報_一乎。四裂大網者。若人觀心成就。則內慧明了。達_二漸 頓敎_一。普現_二諸身_一。逗_レ機施_レ敎。破_二他疑網_一。五歸大處者。謂 自入_二 三德秘藏_一。亦能令_三他入_二秘密藏_一也。言_二 十廣_一者。一 大意。二釋名。三體相。四攝法。五偏圓。六方便。七正觀。 八報果。九起敎。十旨歸。具如_二摩訶止觀中明_一。今且略辨_二 方便正觀_一。以便_二初學_一焉。方便有_二遠近_一。遠方便者。謂二 十五方便。具如_二止觀明_一。近方便者。即十境。謂陰入界 境。煩惱境。病患境。業境。魔境。禪定境。見境。慢境。二 乘境。菩薩境是也。所謂正觀者。於_二前十境_一修_二圓止觀_一。 摩訶止觀云。於_二 十境中_一。陰入一境。常自現前。若發不發。 恆得_レ爲_レ觀。餘九境起則觀_レ之。不_レ發何觀。又八境去_二正 道_一遠。深加_二防護_一。得_レ歸_二正轍_一。二境去_二正道_一近。至_二此位_一 時。不_レ慮_レ無_レ觀。薄修即正。  寂日。此文摧乎後代珍_二重陰賊_一。與_二衆佳名_一。貶_二辱二乘  及前三敎菩薩_一。妄加_二毁斥_一之大僻見_上之金剛鎚也。冀  尊_二 天台_一之流。拭_レ目而見_二此文_一矣。 又此十境。不_レ出_二 三障四魔_一。開則塵沙。第一陰入界者。入 【二十五頁下段】 界且置。今於_二陰境_一略明_二 十法_一。陰即五陰。於_二 五陰中_一。除_二 色等四_一。但觀_二識陰_一。識陰即心。觀_レ心具_二於十乘_一。一觀不 思議境。二起慈悲心。三巧安止觀。四破法徧。五識通塞。 六修道品。七對治助開。八知次位。九能安忍。十無法愛。 十乘周備規_二矩初心_一。將_下引_二行者_一入_中秘密藏_上。所謂觀不思 議境。乃觀_下 一心自具_二 三千_一即空假中_上。然衆生雖_レ具_二此 理_一。爲_二無明_一隱。唯佛如來究竟顯現。故以_二佛境界_一爲_二所 觀境_一。如理觀照則。有漏不善陰轉成_二善陰_一。有漏善陰轉 成_二無漏陰_一。無漏陰轉成_二亦有漏亦無漏陰_一。亦有漏亦無漏 陰轉成_二非漏非無漏陰_一。是故雖_レ觀_二陰妄一念。即是妙法 三千互具互融_一。觀之所_レ要。全在_下於六即位中。轉_二捨前前 陰_一。轉_中得後後陰_上也。起慈悲心已下九觀。今略不_レ出。大 矣哉。智者之釋_二法華_一也。十妙十乘。即如來藏心之體義。 故一切大小横實。敎理智斷行位因果。悉皆會_二歸於妙法 蓮華_一。何以故。乘有_二權實_一。法有_二麤妙_一。普門應機。開解立 行。將_レ使_下衆生。止以靜_レ散。觀以明_レ昏。轉_二捨三道_一。顯_中成 三德_上。故開_レ麤即妙。開_レ權即實。所以麤妙權實。悉莫_レ有_レ 【二十六頁上段】 不_二是妙法蓮華_一也。煩惱境已下。具如_二摩訶止觀明_一。如_レ 是觀行。此生入_二於銅輪初住位_一者。是爲_二 上成就_一。至_二於 鐵輪十信位_一者。是名_二 中成就_一。到_二於五品觀行位_一者。是 名_二 下成就_一。未_レ至_二於三種成就_一。以_二思所成慧_一。如_レ理解_二了 一切法即空假中_一。不_レ容_二遲疑_一者。是名_二名字即_一。《割書:云云》。所謂 漸次止觀者。前淺後深。如_レ登_二梯隥_一。以_レ知_三實相叵_二容易 入_一。先修_二歸戒_一。飜_レ邪向_レ正。成_二就世善_一。次修_二諸禪_一。達_二色 無色_一。次修_二無漏_一。達_二涅槃道_一。次修_二慈悲_一。達_二菩薩道_一。後 修_二實相_一。達_二秘密藏_一。具如_二禪波羅蜜說_一。所謂不定止觀 者。前漸後頓。或理或事。淺深互修。前後不定。如_二 六妙 門明_一。  天台判敎之中。以_レ大斥_レ小。以_レ圓破_レ偏者。竝皆由_レ理。  對待只是判敎之洪格耳。何者以_二界外敎_一對_二界內敎_一。  以_二 地上道_一對_二 地前道_一。以_二無功用道_一對_二有功用道_一。以_二  果分_一對_二因分_一。則貶_レ 上貶_レ 下。以_レ後廢_レ前。理數應_レ爾。若  論_二機之威_レ敎。敎之應_一_レ機則。十因緣所成衆生機類萬  差。宜_レ稟_レ大者有_レ之。宜_レ稟_レ小者有_レ之。宜_レ稟_レ圓者有_レ 【二十六頁下段】  之。宜_レ稟_レ偏者有_レ之。故智者禪師。雖_レ宗_二法華_一。於_二敎道  門_一。廣申_二諸敎_一。權實兼弘。於_二觀行門_一開_二 三止觀_一。以投_二  三機_一。喻如_二應_レ病授_一_レ藥也。妙玄云。今時人弘法。或一  向用_レ大。或一向用_レ小。皆不_レ得_二佛意_一。善弘_レ經者。用與 適_レ時。口雖_レ說_レ權。而內心不_レ違_二實法_一。但使_三衆生得_二權  實七益_一。如_レ是諸文不_レ遑_二縷出_一。天台公正之大道如_レ斯。  李唐已後弘_二台敎_一之旨。於_二台衡之正宗_一其異。豈啻天  淵乎哉。來哲思_レ旃。 五時敎者。謂時之與_レ敎竝有_二橫竪_一。今且辨_二敎橫竪_一焉。 於_レ敎竪者。謂如來爲_レ使_下閻浮重障衆生。證_二 人無我_一。越_中 三有海_上。說_二 四眞諦_一。制_二 三學處_一。是名_二 三藏敎_一。人空智極淸 淨則。自入_二法空智_一。法無我敎名爲_二通敎_一。菩薩十住即當_二 是道_一。從_レ空出_レ假名爲_二別敎_一。十行十回向即當_二是道_一。此 位亦修_二次第三觀_一。入_二 中道第一義諦_一。是名_二圓敎_一。十地及 佛果。即爲_二此敎之原理_一。然則四敎。即如來藏心。出障顯 現之階漸也。若約_二橫義_一則。由_二 十因緣所成架生機類不_一_レ 同。敎自分_レ 四。從_レ凡至_レ聖。機敎調然。然竪義乃閻浮一化 【二十七頁上段】 之正軌。橫義乃盡法界普門應機之通宗也。所以三部之 中。橫竪兼明。究_二攝化迹_一。問。横判_二 四敎_一。人皆所_レ知。就_レ 竪判_レ 四。庸學驚_レ聞。請引_二祖說_一。以示_二明據_一。 答。祖文已 多。今出_二兩三_一焉。妙玄第八初云。初聞_二爲人對治_一。即能 起_レ行。初人天小行。次戒定慧。入_二無漏_一行_二見道修道_一。遂 證_二無學_一。從_レ小向_レ大。終_二于妙覺_一。又云。聞_二第一義悉檀_一。展 轉增廣。入_二於煗頂忍世第一_一。次入_二見道_一。得_二眞第一義_一。 次入_二修道_一。至_二無學位_一。從_レ小入_レ大。見_二似中道_一。起_レ自_二毫 末_一。終成_二合抱_一。又第十引_二大經五味譬_一。明_二漸修之道_一。云 云。又文句第三。釋_二令離諸著之文_一云。說_二散十善_一離_二 三途 著_一。說_二靜十善_一離_二欲界著_一。説_二 三藏_一離_二見思著_一。說_二菩薩法_一 離_二涅槃著_一。說_二佛法_一離_二順道法愛著_一。又文句二云。法王法 臣大事出世。巧用方便。先以_二半字法_一。破_二 二十五有之繁 芿_一。成_二 四枯雙樹_一。利_二益衆生_一。次用_二半滿法_一。破_二 二乘獨善_一。 成_二菩薩廣大四榮雙樹_一。利_二益聖人_一。後用_二常住滿字_一。破_二 二 邊之前後_一。成_二非枯非榮佛秘密藏究竟利益_一。云云。又第七 卷云。若世無_三 二乘得_二滅度_一者。何故如來說_二權敎_一。釋云。比 【二十七頁下段】 丘當_レ知。如來方便。深知_下衆生有_二小性欲_一著_二於五塵_一。弊_中 於五濁_上。故先說_レ 三。令_二破_レ弊免_一_レ難。後說_レ 一也。《割書:文》如_レ是諸 文不_レ遑_二縷出_一。今經迹門開顯。三車火宅喻。長者窮子喻。 化城喻髻珠喻。涅槃前分新醫舊醫譬。半字滿字譬。藥消 服乳譬等。竝皆顯_二漸入大乘之秘密_一。又大日經說。離_二緣 業生_一得_二大空生_一。故云_二大乘生_一。又十住心六無畏三劫等。 皆亦示_二漸入之秘趣_一。可_レ察。妙哉智者悟心之判釋。深究_二 敎海之源底_一。橫竪二門調然有_レ則。可_レ謂敎中之懿範者 矣。五時橫竪準_レ敎可_レ知。具如_二玄復眞懸譚明_一。  後之談_レ台者。偏約_二橫邊_一。以判_二時敎_一。妄誇_二耀圓妙_一。而  毀_二斥權小_一。此不_三翅違_二盭於天台所說_一。亦乃昧_二卻乎迦  文一化漸入上上法之玄猷_一。豈不_二洪歎_一哉。 三明_二曼荼羅宗_一者。略開_二 六門_一。一祖承。二依經。三敎旨。 四揀機。五階位。六修行。初祖承者。此宗相承凡有_二 二傳_一。 一傳云。毘盧舍那如來授_二之金剛薩埵_一。金剛薩埵授_二之龍 猛大士_一。龍猛授_二之龍智阿闍梨_一。龍智授_二之金剛智三藏_一。 金剛智授_二之不空三藏_一。不空授_二之惠果阿閻梨_一。是爲_二密 【二十八頁上段】 宗七祖_一。傳說。龍猛菩薩入_二南天鐵塔_一。親得_二金剛薩埵灌 頂_一。傳_二說密法_一。流_二之人間_一。云云。一傳云。毘盧舍那如來 授_二法金剛手_一。金剛手授_二之那爛陀寺達磨掬多_一。掬多授_二 之善無畏三藏_一。無畏三藏來_二支那國_一。譯_二出毘盧舍那經_一。 一行阿闍梨筆授。且受_二 三藏訣_一。製_二述義釋_一。傳云。掬多在 世已垂_二 八百齡_一如_二卅歲_一。未審掬多即龍智之異名乎。若 其爾則。二傳無_二大相違_一。其以_二 五部秘密_一。標_二顯色心實相_一。 以_二 三密瑜伽_一。開_二示佛慧知見_一之大旨。亦無_二異致_一矣。二依 經者。謂今宗正所依乃有_二 二經_一。一金剛頂經。二大毘盧 遮那經。所謂金剛頂經有_二 二本_一。一法爾恆本。乃諸佛法曼 荼羅周徧法界是也。二分流廣本。十八會十萬頌是也。現 流三軸。是第一會也。金剛界會。五峯光明。四種曼荼。四 智印。具_二 三十七尊_一。一一部各具_二 三十七_一。互相涉入猶如_二 帝網_一。出_二現五億俱胝微細金剛_一。徧_二滿虛空法界_一。是乃寄_二 本覺自證差別智印_一。開_二示實相無相淨菩提心_一。雖_下於_二扇 底迦。布瑟致迦。阿毘遮維迦三法_一。建_中立壇法等事相_上。其 之所_二歸宿_一。則將_レ使_下行人悟_二入無相眞空_一。成_中就金剛慧無 【二十八頁下段】 垢淨菩提_上之大善巧耳。所謂大毘盧舍那經乃有_二 三本_一。 一 法爾恆本。如_レ 上。二分流廣本。十萬頌經是也。三略本。三 千頌現流七軸是也。而此略本雖_二文簡略_一。一文一句攝_二無 盡義_一。維敎維義窮_二法性源_一。實乃秘密曼荼圓滿修多羅 也。蘇悉地經等經。亦建_二立秘事儀_一者。竝是傍依也。可_レ尋。  密宗有_二膚學之輩_一。固_二執南天鐵塔等之傳說_一。輙言_二 密  敎乃法佛毘盧遮那說故勝。顯敎乃應化佛釋迦牟尼  說故劣等_一。妄加_二讚毁_一。甘出_二於釋迦法之外_一。沿襲久之  不_レ可_レ挽矣。經不_レ云乎。三轉_二法輪於大千_一。其輪本然常  淸淨。天人得道斯爲_レ證。三寶於_レ是現_二世間_一。所謂顯敎  者。如來無量阿僧祇劫捨_二河沙身命_一。而所_二成就_一不可  思議之大法寶。而解行以_レ是爲_二準的_一。證果以_レ是爲_二證  明_一。若不_二與_レ此合_一者。是爲_二魔說_一。豈可_レ蔑_二視之_一乎。且  夫釋迦文佛入_二甚深三摩地_一。則住_二法身地_一。現_二尊特身_一。  坐_二光曜宮殿_一。入_二神通光明藏_一等。又三乘聖人各入_二甚  深三摩地_一。箇箇得_レ聞_下法身佛現_二加持身_一。說_中無盡佛法_上。  豈可_二獨密敎是法佛說_一乎。試問。金剛薩埵是何人耶。 【二十九頁上段】  法佛所說。以_二何色耳_一而聞_レ之耶。釋迦文佛。不_レ能_レ知_下。  龍樹所_二受持_一之密敎_上耶。龍猛入_二龍宮_一開_二南天鐵塔_一。及  無著稟_二慈氏說_一。是何等境界耶。汝等於_レ是著_二 一隻  眼_一。思惟觀察。日月不_レ置則。遂乃得_レ領_二會顯密敎主。如  是如是之日在_一矣。予竊謂。兩部曼荼羅法門者。是乃  釋迦文佛秘密三摩地。付法藏諸祖心心密付之玄旨。  至_二于龍樹大士_一方落_二言詮_一。而其所_二傳授_一。只龍智一人  而已。提婆菩薩乃龍猛之嫡弟也。而但倡_二空宗_一。未_三嘗  說_二及於秘密藏_一。蓋乃由_レ不_レ犯_二勿妄宣傳之三摩耶禁_一。  龍智三藏。位攀_二聖階_一。神力難思。齡有_二 七百_一志貌不_レ  變。親承_二龍樹之道_一。弘_二揚諸大乘經_一。而於_二金剛頂瑜伽  毘盧遮那總持法門。五部灌頂法等_一。甚謹_二授受_一。但得_二  金剛智大廣智二人_一。授_レ之而已。又玄奘三藏求法之日。  於_二南天竺磔迦國_一。値_二龍智阿閻梨_一。受_二學諸經及中百  論等_一。而不_レ聞_レ稟_二學秘密敎_一。將_二龍智秘而不_一_レ授耶。將_二  奘師不_一_レ樂_レ受_二於秘敎_一耶。蓋乃由_二是敎不_一_レ可_二輙授受_一  也。妄傳妄受。既有_下犯_二佛禁_一之愆_上。何況於_下偏讚_二是敎_一。 【二十九頁下段】  妄斥_二顯敎_一。壞_中敗乎迦文一化之綱紀_上乎。於虖若_レ此甚  深秘密曼荼法門。爲_二被黏密者_一之被_二滅却_一。是宗眞脈。  殆乎如_二 一線之懸_一矣。豈可_レ不_二慨然_一哉。惟夫古祖建_レ  宗垂_レ統之創。丁_下於諸宗互以_二立破抑揚_一。爲_二開_レ法之先  驅_一之運_上。而不_レ獲_レ已淺_二深顯密_一。揚_レ自抑_レ他。此唯一時  之適化而已。所以立破抑揚之譚則。雖_下與_二 三藏所說_一。  而頗有_中逕庭_上。其義之所_レ歸則。大率不_二相差_一也。但是將_レ  俾_下學人成_二就悉地_一。證_中入於無相無爲之眞際_上之施設  而已。後代黏密之徒則不_レ然。恣構_二不經之臆說_一。障_二蔽  三世諸佛之正法眼藏_一。與_二古祖之抑揚_一。其所_レ言則極相  似。而其旨趣則猶如_二氷炭_一。自謂。扶_二揚宗敎_一。檀_二美於  一時_一。旁觀焉則違_二盭理敎_一。流_二醜於千載_一而已矣。 三敎旨者。大毘盧遮那經云。我覺本不生。出_二過語言道_一。 諸過得_二解脱_一。遠_二離於因緣_一。知_三空等_二虛空_一。如實相智生。 已離_二 一切闇_一。第一無垢諸趣唯相名。佛相亦復然。此第 一實際。以_二加持力_一故。爲_レ度_二衆生_一故。而以_二文字_一說。又云。 法如_二虛空相_一。無二唯一相。成佛十智力。故號_二 三菩提_一。唯 【三十頁上段】 害_二無明_一。自證離_二言說_一。故說名_二如來_一。云云。釋迦文佛所 證無上正等正覺。超_二過一切心意識_一。現證_二 一切諸法本初 不生_一。是處言語道斷。心行亦寂。是爲_二法身如來_一。是法身 如來由_二大悲願力_一。住_二於自在神力加持三昧_一。普爲_二 一切 衆生_一。示_二種種諸趣門所喜見身_一。隨_二衆生根欲性_一。開_二修證 門_一。然此應化與_二法身如來_一。如_二水與_一_レ波。二而不二。不二 而二。何以故。一切時處起滅邊際不可得故。釋迦牟尼 佛內證。常住_二是大三味毘盧遮那秘藏_一。示_二現法界無盡 大用_一。此毘盧舍那。即一切衆生色心實相。是處名_二金剛 法界宮大樓閣王_一。十佛刹微塵數如來差別智印。爲_二之眷 屬_一。是名_二 一切集會_一。是根本秘藏如來差别智印。以_二大悲 願力_一加持。能入_二衆生心想中_一。示_二現種種表像_一。若行者至 誠懇到。則能令_三 三業同_二於本尊_一。從_二此一門_一得_レ入_二法界_一。 法界即是密嚴海會也。蓮華藏世界海也。妙法蓮華臺也。  是宗說_二種種時方相狀壇法。印契聲字等之事相_一。是但  爲人方便耳。其宗極。則實相無相中道第一義諦。而與_二  天台賢首所立圓一乘道_一。其施設則雖_レ異。其宗趣則一 【三十頁下段】 致矣。若有_下說言_二 天台所立圓一乘之外_一。更有_二甚深高 妙之圓敎_一者_上。是人定是流俗之陋見。而不_レ知_二佛法之 大體_一也。或問。是宗以_二無相法界_一而爲_二極致_一之辨。頗 異_二常途密者所_一_レ計。未_レ知密典之中有_二文據_一耶。答。文 據已多。今且出_二 三五_一焉。大日經云。爾時執金剛秘密 主。頭面禮_二世尊足_一。而說_レ偈言。佛法離_二諸相_一。法住_二於 法位_一。所說無_二譬類_一。無_レ相無_二爲作_一。何故大精進。而說_二 此有相及與眞言行_一。不_レ順_二法然道_一。爾時薄伽梵毘盧 遮那佛告_二執金剛手_一。善聽。法之相法。離_二於分別及一 切妄想_一。若淨_二除妄想心思諸起作_一。我成_二最正覺_一。究竟 如_二虛空_一。凡愚所_レ不_レ知。邪妄執_二境界時方相貌等_一。樂欲 無明覆。度_二脱被等_一故。隨順方便說。而實無_二時方_一。無_レ 作無_二造者_一。彼一切諸法唯住於_二實相_一。復次秘密主。於_二當 來世時_一。劣慧諸衆生。以_二癡愛_一自蔽。唯於_二有相_一。恆樂_二 諸斷常時方所造業。善不善諸相_一。盲冥樂_二求果_一。不_レ知_二 解是道_一。爲_レ度_二彼等_一故。隨順說_二是法_一。疏文。《割書:云云》。又卷 末偈曰。甚深無相法。劣慧所_レ不_レ堪。爲_レ應_二被等_一故。兼 【三十一頁上段】  存_二有相說_一。又住秘密曼荼羅行品疏云。無相法界有_二  大蓮華王_一。中臺八葉。云云。又云。從_二第一無相法_一。而  出_二生如是大悲藏生之相_一。又云。佛住_二畢竟無相之法_一。  以_二大悲_一故住_二於三味_一。令_二 一切大會及無量衆生。得_一_レ見_二  此大悲藏曼荼羅莊嚴大會微妙之法_一。即是於_二無相中_一。  而有_二有相_一。雖_二復有相_一。而從因緣生。即不生義。又云。三  乘世間一切功德利益。皆從_二無相法中_一。而得_二成辨_一。又  云。若不_レ觀_二離一切相本來空寂法門_一。此五通仙高不_レ  可_レ致。何況究竟法身不思議業。《割書:云云》。後代膚學之密徒。  竪執_二擇_レ 地立_レ壇。供物結印。持明護摩等之事相_一。以爲_二  表德實義_一。貶_二斥無相空寂_一。以爲_二權敎_一。其旨悉盭_二乎大  日經疏_一。飜彷_二佛乎經疏所_レ黜之外道常見_一也。蓋乃由_下  彼不_レ知_上乎六大四曼三密等法門。而示_二時方名數等_一。  是甚深秘密不思議之玄境。即無相法中之智印_下故。妄  濫_中擬己偏計所執之時方名數_上矣。可_レ察。 然根本三摩地寂光海會。乃佛佛自證之法界也。菩薩得_二 除蓋障三昧_一。初法明道實知見。分得_レ證_二此眞法界_一。大地 【三十一頁下段】 菩薩漸漸增明。猶如_二月上半日日增明_一。付法藏祖師。得_二 此三摩地_一者。則皆能悟_二入是曼荼羅法門_一。非_三獨龍猛大 土而得_二是法_一。但由_下龍猛大士。創以_二名相文字_一表_中顯是法_上。 名爲_三龍猛稟_二於金剛薩埵_一而已可_レ知。四揀機者。謂此宗 所被。略立_二 三種薩埵_一。一愚童薩埵。謂六道凡夫。二有識 薩埵。即二乘也。三菩提薩埵。即大菩薩也。若論_二正爲_一。則 金剛薩埵爲_二敎當機_一。若論_二兼爲_一則。通_二餘二類_一。  末世稟_二學是敎_一者。先應_四須知_三自己定是敎之兼爲。而  非_二正所被_一也。然濫染密乘之輩。全無_二是簡擇_一。妄將_二金  剛薩埵之行位_一。以爲_二己分_一。生_二增上慢_一。傲傲然自大貢  高。生_二多過失_一猶如_下以_二贏駑之材_一。服_二重載之車_一。而欲_レ  儷_二跡於龍驥_一也。不_レ愚則狂也。 第一薩埵修入最難。至_レ 下當_レ知。第二薩鍾少加_二功用_一。則 成_二菩提薩埵_一。義釋云。聲聞緣覺二種三昧。是菩薩難處。 但是所行道中一種心相。所謂不思議心性。可_レ有_二如_レ是 三昧之定相_一。是故行人以_二此法印_一。自印知已。便當_二直過 無礙_一。若不_二善知識_一。則爲所_二留礙_一。 【三十二頁上段】  此釋乃希代之明訣也。與_二 天台摩訶止觀所_一_レ判。如_レ合_二  符節_一。凡諸大乘經論彈_二斥二乘_一者。率擊_二破此留礙_一之  一法門耳。全非_レ廢_二 二乘道_一。而古今有_二昧敎者_一。全不_レ  曉_下彈_二斥二乘_一之原旨_上。妄貶_二 二乘_一。輕_二毁賢聖_一。殊不_レ知  二乘之留礙猶如_二羅穀褁_一_レ物。如_二浮雲蔽_一_レ日。凡夫五陰。  三毒之留礙。猶如_二鐵鍱纏_一_レ身。如_二黑雲翳_一_レ月。此之倒見  彌_二綸海宇_一。遂乃使_下 一切學佛者。只知_レ怖_二 二乘之留礙_一。  而不_レ知_レ怖_二 五陰三毒之大留礙_一矣。眞實懷_二護法心_一者。  爲_レ此殆落_二血淚_一也乎。 五階位者。謂佛以_二普眼_一。見_下 一切衆生於_二其身中_一成_二正覺_一。 乃至入_二涅槃_一。皆同一性無性_一。何以故。一切凡聖依正。色 心實相。本來淸淨。本來寂滅故。初法明道已去。亦能隨分 證_二入是道_一。然一切衆生。爲_二無始時來虛妄熏習。無量煩 惱藏_一之所_レ覆。故於_二此淸淨法無相菩提中_一。妄生_二無量惑 業_一。妄受_二無量苦果_一。煩惱濃厚者。受_二生於淸淨法界中之 三惡道_一。煩惱心垢輕薄者。受_二生於淸淨法界中之三善 道_一。隨_レ分淨_二除煩惱心垢_一者。入_二於淸净法界中之三乘一 【三十二頁下段】 乘賢聖位_一。心垢淸淨盡者。即是如來淸淨法界。無相寂滅 普提矣。大毘盧遮那經中說五等。十心。六無畏。三劫。及 五種三昧道。人位差別。理趣深玄。疏中所_レ釋。發揮明暢 可_レ尋。  近世譯_二華嚴禪密_一之徒。有_下全不_レ論_二入理之階漸_一。濫  說_二 一切衆生成佛竟入涅槃竟等_一。以爲_二己境界_一者_上。僭  越之甚矣。一切衆生成佛竟等者。是佛智所_レ照。至_下於  無_二我相_一。無_二 人相_一。無_二衆生相_一。無_二壽者相_一。無_二法相_一。無_二  非法相_一。無_二心相_一。無_二非心相_一之位_上。而一分相應。享有_二  是等諸相_一。則隔_二彼境界_一。如_二 天與_一_レ淵。然彼僭上者。口頭  滑說_二無我相無人相等_一。或云_二自己元來銀山鐵壁_一。纔  爲_二 八風_一之所_レ吹。則向之無我相乍爲_二有我_一。向之銀山  鐵壁。俄爲_二泥土_一。而八風未_レ吹之時。倆我人之妄根。猶  如_二毒龍之睡_一。若有_二形相_一。則大_二於須彌_一乎。是乃由_レ不_レ  領_三淨法界。有_二出障顯現之階差_一也。 六修行者。謂三種薩埵進修不_レ同。初明_二菩提薩埵_一則。大 毘盧遮那經云。眞言行者初發心時。直觀_二自心實相_一。了_二 【三十三頁上段】 知本不生_一。故即時人法戲論淨若_二虚空_一。成_二自然覺_一。不_二由_レ 他悟_一。此觀復名_二頓悟法門_一。菩提心論。魔明_二勝義行願三 摩耶之三法_一。至_二於三摩地法_一。顯_下示行人住_二於普賢大菩 提心_一。觀_二心月輪_一。三密瑜伽成就。則五相成身方成_上_二本尊 身_一。卷尾引_二大毘盧遮那供養法_一云。若修證出現。則爲_二 一 切導師_一。若歸_レ本。則密嚴國土不_レ起_二于座_一。能成_二 一切佛 事_一。讚_二普提心_一曰。若人求_二佛慧_一通_二達菩提心_一。父母所生 身速證_二大覺位_一。云云。此等諸文。乃大根性菩薩進趣之 道。與_二華嚴所說信滿成佛_一。大旨相同。不_レ可_三容易論_二此修 證_一也。  今此三摩地法。乃最上大機之所行。其言_二修證出現_一。  云_レ歸_レ本。云_二如實知自心_一。云_二了知本不生人法戲論淨  若虛空_一。云_二通達菩提心_一等。竝皆見諦道之趣爾。所謂  五相成身。是入地之道。輙以_二此境界_一。濫_二擬於愚童凡  夫_一者。自悞悞_レ他過莫_レ大_レ焉。 建_二立曼荼羅_一入_二阿字門_一。及灌頂三摩耶戒等之實義。一 切所作即事而眞。竝皆金薩埵甚深瑜伽之道而已。義釋 【三十三頁下段】 云。如_レ是印從_二如來信解_一生。當_レ知如_レ是印等。是諸菩薩 之標幟也。謂以_二此方便_一。示_二如來內證之德_一。故云_レ標也。 乃至身分舉動止住。皆是印者。若阿閻梨。明解_二瑜伽深 遠秘密之趣_一。能淨_二菩提心_一。以_二心淨_一通_二達秘密之法_一故。凡 有_二所作_一。皆爲_四利_三益降_二伏衆生_一。隨_レ所_レ施無_レ不隨_二順佛 之道_一。是故一切身所_レ有舉動云爲。無_レ不_二是印_一也。何但身 業而已。乃至一切所_レ有語言。亦復皆是眞言也。是故眞言 門修行菩薩。發_二菩提心_一。當_レ住_二佛地曼荼羅_一。若異作。即 同_レ謗_二佛及菩薩_一。越_二 三摩耶_一。決定墮_二惡道_一。云云。  密敎當機其不_二容易_一。梗概如_レ是。而經疏之中。有_二攝受  結緣之說_一。有_二善巧誘引之文_一。有_二托事顯法之說_一。輙如_レ  文取_レ義者。不_レ止_レ失_二經旨_一。抑亦生_二巨害_一矣。 次明_二有識薩埵修_一者。謂此薩埵。已證_二 人無我_一離_二陰入界_一。 入_二無爲界_一。若能出_二寂然界_一。而趣_二入大悲方便_一。則轉_二向 於菩提薩埵道_一也。是乃與_二法華決了聲聞法_一。而其旨相似 焉。今不_二復述_一。後明_二愚童薩埵修_一者。此有_二 二類_一。一捨攞 馱。二阿毘目訖。初乃信行行行之機。後乃法行慧行之 【三十四頁上段】 機。二機雖_レ殊。同以_四信_二樂解_三了於自己平等心地_一。即是一 切智智中道第一義諦。而爲_二行本_一。以_下淨_二治三毒煩惱_一。滅_二 却五陰業壽_一。而爲_二行法_一。然此行法亦有_二 二類_一。單依_二供養 護摩持明等事相_一。而修入者。則行行也。或以_二十緣生句_一。入_二 大空慧_一。或觀_二阿字_一了_二本不生_一。或事理兼修等者。則慧行 也。行門雖_レ殊。其所_レ要在_レ除_二 五陰心垢_一。何者是敎以_三除 蓋障三昧除_二 四垢_一。爲_二入理之初_一。而四垢。乃愛見垢。聲聞 垢。緣覺垢。菩薩垢也。見愛垢。乃最難除之重垢。而最先 應_レ除_レ之。故是敎以_二不動明王_一。爲_二毘盧遮那如來成辨智_一。 以_二智慧劍_一。殺_二業煩惱壽命_一。成_二法性眞淨之命_一。爲_二其大用_一。 降三世明王。亦降_二伏三世三毒_一之表相也。疏中分明提_下 示五濁重障衆生。必應_中須依_二不動降三世_一而修入_上焉。又 供養護摩之秘訣。全在_レ淨_二治煩惱心垢_一也。瑜伽大敎王 經云。若復有_レ 人。不_下依_二此妙法甘露_一精進焚修_上。不_レ能_レ除_二 滅一切煩惱_一。乃至於_二此敎中_一。隨修_二 一法一行_一。持誦精熟 住_二於寂靜_一。入_二 三摩地_一。能斷_二煩惱_一。現_二證佛果_一。云云。如_レ是 明文粲_二於經疏_一。不_レ遑_二縷出_一。然煩惱心垢極難_二淨治_一。故先 【三十四頁下段】 初制_二止煩惱所起身口業_一。是爲_二方便學處_一。能制_二身口_一令_レ 離_二過惡_一。則煩惱心垢自損伏。而後令_レ入_二 三摩耶戒_一。當_レ 知方便學處。乃三摩耶戒之根基也。是故五濁重障凡夫 稟_二是敎_一者。則初信_二得於如來秘藏_一。而其修行。則應_下當次 第進趣。先除_二身口過非_一。次除_二煩惱心垢_一。次除_二 二乘垢_一。 後除_二普随權執_一。從_レ麗至_レ細。猶如_レ灌_レ衣_レ也。義釋云。原_レ 始要_レ終。自_レ發_二 一毫善_一。以至_三於超_二過人法有無二障_一。雖_二 宗極炳著轉妙轉深_一。由是對_二治心外之垢_一。尚未_レ開_二此心 中秘密不思議事_一。從_レ此已後。方乃說_レ之。又云。眞言行者 但以_二方便_一。自淨_二其心_一。若三業淸淨。當_下於_二此中_一自得_二明 了_一。而自覺悟_上。云云。又云。如_二佛所說_一。血肉脂髓皆使_二竭 盡_一。但皮骨筋在。不_レ捨_二精進_一如_レ是。乃得_二定慧_一。得_二此二事_一。 則衆事皆辨。《割書:云云》。是愚薩埵修行之正軌也。  閻浮濁世異生。乃愚薩埵所攝。必應_下依_二於次第進趣  之道_一而實修實行。如_中台之漸次止觀_上也。而後代濫染  密乘之流。妄引_二金薩埵之玄境_一。以爲_二己分齊_一。輙謂制_二  止業非_一。淨_二治煩惱_一之道。非_二是密乘之正修_一也。蓋是 【三十五頁上段】  乘_二末運_一之大弊也。此不_三翅相_二違於密乘三藏所說_一。蓋  亦戻_二乎一切佛敎之大宗_一也。豈可_レ不_レ怖哉。寂竊謂。是  敎乃大乘秘極。最難解之法也。苟欲_レ稟_二是敎_一者。則  應_下須先能了_二解方等大乘性相之大宗_一。而後熟_二讀思  惟於大日經疏_一。而韋編三絕_上矣。不者則。必將_二醍醐_一。而  爲_二毒藥_一去。 顯揚正法復古集第一 【三十五頁下段】 顯揚正法復古集第二                長泉律院苾芻道光普寂撰 四明_二禪宗_一。分爲_二 三門_一。一祖承。二宗致。三修證。初祖承 者。謂初祖大師壁_二觀少林_一。不_レ必_二行化。。後有_二神光_一。投乞_二 安心_一。祖曰。將_レ心來。吾與_レ汝安心。光曰。求_レ心不可得。 祖曰。吾與_レ汝安心了。光於_二言下_一大悟。改_二名慧可_一。乃嗣 法爲_二第二祖_一。是其濫觴也。其餘有_二道育尼總持等數人_一。 亦得_二開化_一而已。其道未_レ至_二大振_一焉。至_二於五祖下_一出_二於 二支_一。謂大鑑。大通。南北岐_レ宗。自_レ爾已後五葉分_レ彩。黼_二 黻其道_一。宗風勃興瀰_二滿海宇_一。  是宗系嗣。載在_二史傳_一。今不_二復出_一。 二宗致者。謂此宗以_二直指人心見性成佛_一。爲_二其宗到_一。而 心性之難_レ見也。猶_三鵝王唼_二水中乳_一。亦如_三治工錬_二石中金_一。 雖_二指_レ之驀直_一。其於_二見_レ之者_一。必有_二難易_一有_二頓漸_一。  後代有_二 一般禪者_一以謂。吾宗乃直指見性之道也。諸  宗竝迂廻之道也。動誇_二直指_一。貶_二抑敎乘_一。《割書:云云》。寂曰。是 【三十六頁上段】  謬之甚矣。凡大乘敎典。如_二楞伽。楞嚴。維摩、思益。圓  覺。華嚴。般若。法華。涅槃。兩部秘經等_一。竝皆直指人  心見性成佛之直道也。何以故。由_下如_レ 上諸經。皆以_二諸  法實相第一義諦_一。開_中悟衆生_上故。諸法實相第一義諦。  非_二是心性_一而何也。是名_二大方廣佛華嚴_一。亦名_二般若波  羅密_一。亦名_二妙法蓮華_一。亦名_二大涅槃_一。亦云_二大圓覺_一。亦  名_二首楞嚴定_一。亦名_二大悲胎藏_一。亦名_二阿蓮月_一。亦名_二佛  性_一。亦名_二法界_一。亦名_二如來藏_一。淨名曰。一切衆生即菩  提相。一切衆生即大涅般槃。普賢觀經曰。大乘因者諸  法實相。大乘果者諸法實相。智論曰。離_二諸法實相_一。皆  名_二魔事_一。又直指_二心性_一。爲_二大直道_一。涅槃師子吼品。直  觀_二心性_一。是名_二 上定_一。地持謂_二之自性禪_一。楞伽爲_二之如  來禪_一。文殊般若言_二之一行三昧_一。此等諸文不_レ遑_二縷舉_一。  然上諸經中。橫說縱說。文義宛轉。空有二門助_二顯實  相_一。是即如來藏體內之方便。如_二空中畫_一。豈可_レ謂_二之偏  權_一也。此若權理則。禪祖所_レ施理致機關千變萬化。皆  亦謂_二之權理_一耶。如_二彼華嚴法華兩部秘經等_一。文文句 【三十六頁下段】  句曼荼智印。尚不_レ可_レ謂_二之指_一也。何直非直之論矣。譬  如_下仙人。手執_二紅羅扇_一掩_レ面。立_二于彩雲裏_一。其在_レ 地瞻  望者。或見_二彩雲_一。或見_二羅扇_一。或見_二仙人手足_一。或見_中仙  人之全體_上也。喻況可_レ知。深位菩薩則。固所_レ無_レ論也。  名字位中佛眼纔開則。自知_二 上之諸經。是文字即非  文字。至玄至微。無過上無等等之大法寶_一也。是其見_二  全體_一者矣。其謂_三之敎乘而非_二直指見性之道_一者。其猶  如_二彼之見_レ雲見_レ扇者_一也乎。有人云。禪宗者。固離_二機  根_一。離_二敎說_一。莫_下與_二敎乘_一匹_上矣。雖_二是扶宗之務而非_一_レ可_レ  咎。而非_二公心之論_一也。何者三乘證道。皆離_二機根_一。離_二  敎說_一。豈獨禪宗離_レ機離_レ敎乎。當_レ知禪之與_レ敎門庭雖_レ  殊。歸宿無_レ 二矣。問。敎中判_二敎理智斷行位因果_一。禪  宗則示_二 一超直入如來地等_一。如何言_二禪敎同_一_レ歸耶。答。  雪巖。曰。忽爾天崩地陷。豁_二開萬劫迷雲_一。親見_二本來  面目_一也。只是暫時歧路。喚爲_二敲_レ門瓦子_一。不_二是家珍_一。  潙山曰。可中頓悟_二正因_一。便出塵階漸。經曰。理則頓悟。  乘_レ悟併消事。非_二頓除_一。因_二次第_一盡。此事雖_二無_レ修無_一_レ證。 【三十七頁上段】  但盡_二凡情_一。別無_二聖解_一。盡_二凡情_一豈容易。於_二如來地中_一。  設_二 四十二位_一。其實則不_レ過_レ盡_二凡情_一而已。盡_二凡情_一豈  容易。睦州云。大事未_レ明。如_レ喪_二考妣_一。大事既明。如_レ  喪_二考妣_一。若能於_二此數語_一熟讀思惟。則禪敎同歸之旨  了然。不_レ俟_二予答_一。彼之禪祖。破_レ相阿_レ敎。驅_二出敎中之  幣魔_一之旨。如_二前卷辨_一_レ之。 世有_二少室六門_一。傳說。六門全初祖之製作也。  寂竊謂。此書蓋後人之所_レ集。而眞偽混雜可_レ辨。 彼第三門示_二 二種入_一。夫入_レ道多途。要而言_レ之。不_レ出_二 三 種_一。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謂籍_レ敎悟_レ宗。深信_下含 生同一眞性。但爲_二客塵妄想_一之所_レ覆。不_レ能_二顯了_一。若也 捨_レ妄歸_レ眞。凝住壁觀。無_レ自無_レ他。凡聖等一_上。竪住不_レ移。 更不_レ隨_二於文敎_一。此即與_レ理冥符。無_レ有_二分別_一。寂然無爲。 名_二之理入_一。行入者。謂四行。其餘諸行。悉入_二此中_一。何等 四耶。一報怨行。二隨緣行。三無所求行。四稱法行。乃 至說_レ偈言。外息_二諸緣_一。內心無_レ喘。心如_二牆壁_一。可_二以入_一_レ 道。具如_二彼出_一。 【三十七頁下段】  寂謂。此二種入者。蓋乃少林爲_下不_レ能_二直見_一者_上。而垂  誨爾。是文能與_二敎乘_一而符合焉。可_レ謂正法正修行也。  法華玄義云。夫實相幽微。其理奧。如_下登_二絕壑_一必假_中  飛梯_上。欲_レ契_二眞源_一。要因_二敎行_一。故以_二致行_一爲_レ門。乃至  佛法不_レ可_二宣示_一。趣_レ緣說者。必以_二 四句_一詮_レ理。能通_二行  人_一入_二眞實地_一。又云。四門入_二淸涼池_一。是門無礙。非_二唯  利者得_一_レ入。鈍者亦入。非_二唯定者_一。散心專_レ志精進者。  亦得_レ入。般若有_二 四種相_一。所謂有相無相。乃至非有相  非無相。般若尚非_二 一相_一。云何有_二 四相_一。亦是入_二般若_一  門也。又云。般若波羅蜜。譬如_二大火焰_一。四邊不_レ可_レ取。  邪見火燒故。若不_レ觸_レ火。溫_レ身熟_レ食。若觸_レ火。火則燒_レ  身。身既被_レ燒。溫_レ食無_レ用。四門本通_二般若_一辨_二大事_一。若  取著者。則成_二邪見_一。云云。又云。籍_レ敎發_レ眞。則以_レ敎  爲_レ門。若初聞_レ敎。如_下快馬見_二鞭影_一即入_中正路_上者。不_レ  須_二修觀_一。若初修_レ觀。如_三夜見_二電光_一。即得_レ見_レ道者。不_二  更須_一_レ敎。竝是往昔善根習熟。今於_二敎門_一得_レ通。名_二信  行_一。於_二觀門_一得_レ通。名爲_二法行_一。若聞不_二即悟_一。應_二須修_一_レ 【三十八頁上段】  觀。於_レ觀悟者。轉成_二法行_一。若修_レ觀不_レ悟。更須_レ聽_レ法。  聽_レ法得_レ悟。轉成_二信行_一。敎即爲_二觀門_一。觀即爲_二敎門_一。乃  至喜見城千二百門。實相法城。豈唯一轍。云云。此文  顯_三禪敎不_二相離_一之明訣也。然則禪敎兼弘。而不_二相妨_一  者。是正法也。若執_レ一廢_レ他者。是弊也。弊之極者。是  邪也。今立_二 二義_一。以辨_二禪敎之不_一_レ可_レ缺焉。何等爲_レ 二。  一約_二攝機寬狹_一。二約_二學行次第_一。初攝機寬狹者。一切  衆生機類不同。束爲_二 二類_一。謂信行法行也。若有_レ禪缺_レ  敎。則被信行者。以_レ何入_レ理。若有_レ敎無_レ禪。則被法行  者。無_レ由_レ得_レ悟。豈非_二禪敎竝行。而攝_レ機周盡_一乎。二  約_二學行次第_一者。謂閻浮一化學佛之徒。以_下先聽_二正法_一。  次作_二正思惟_一。後立_中正修行_上。而爲_二正轍_一也。何者若人  有_二宿善力_一。得_レ聞_二正法_一。則必生_二正信解_一。生_二正信解_一。則  必起_二正修行_一。正修行逼_レ眞位。必離_二文字相_一。離_二言說  相_一。離_二心緣相_一。離_二能所取_一。離_二陰入界_一。諸相絕離。乃發_二  於無分別智光_一。是名_二如理智_一。是智無間生_二後得如量  智_一。二智所_レ照一切諸法。即空即假即中。不可思議第 【三十八頁下段】  一義諦。而非_三心意識之所_二圖度_一也。然則從_レ敎入_レ禪者。  即是一切學人進趣次第。理固應_レ爾。豈非_二禪敎相成  不_一_レ可_レ缺也乎。是故其學_レ敎者。區_二區乎名相義學之戶  庭_一。而不_レ進_下於離_二文字_一。離_二名相_一之堂奥_上者。是愚也。其  參_レ禪者。籍_二口於不立文字敎外別傳_一。而參_二得不_レ合_レ敎  之禪_一者。是邪也。今此二種入中。所_レ謂理入乃利根法  行者。而尚初曰_二籍_レ敎悟_一_レ宗。後乃言_二更不_一_レ隨_二於文敎_一。  進趣方法能符_二順於敎乘之致_一。可_レ謂此二種入。乃未悟  者之學範也。 如_二彼破相悟性等論_一。偏呵_二有相_一者。蓋乃爲_レ醫_下時人馳_二 逐義解_一。膠_二執有相_一之見病_上而已。非_レ閉_二方便進趣之門_一 也。自_レ爾已後。陳隋及李唐之初。其道淳朴無_二復異致_一。 至_二 五祖下_一出_二 二支_一。宗風稍殊。大通則仍由_二古轍_一。方便 正修。雙運理致。機關竝施。是曰_二北宗_一。大鑑則單提_二本 分_一。壁立萬仞。其道斷斷乎不_レ涉_二旁岐_一。是曰_二南宗_一。其北 宗者漸漸衰微。其南宗運運興盛。南宗漸岐。遂成_二 五派_一。 謂臨濟。曹洞。潙仰。雲門。法眼。五派之禪門庭雖_レ異。宗 【三十九頁上段】 到則一。潙仰父子道望巍峨。宗風淸邈。千衆欽服。大_二鳴 于時_一。二師之後。玄音絕_レ響不_二復聞_一焉。法眼之道。三傳 至_二於永明_一。其宗大振。而乏_二於系嗣_一。不_レ流_二于世_一傳說。是 宗弘_二於高麗_一矣。其雲門宗者。至_二於雪竇_一法道隆起。後 漸微而承嗣焉者蓋少矣。但有_二臨濟曹洞二宗_一。其道興盛。 氾_二濫支桑_一。如_二夫臨濟門下_一。宗風峻絕。一言半句如_二鐵饅 頭不_一_レ可_二咬嚼_一。一問一答如_二大虛空不_一_レ可_二捉模_一。要_レ敎_下學 人。直到_二意路不到之地_一。瞥_中轉玄機_上。而多生熏_二習般若_一。 具_二大信心大聰明_一者。値_二此手段_一。則有_下破_二萬劫之闇於一 時_一。起_二千歲之魘於一呼_一之神驗_上也。若中下之機者。容易 參_二是禪_一則動也。認_二生死根本_一。以爲_二佛知見_一。計_二徧計妄 情_一。以爲_二平常心_一。恰如_三錦繡以裏_二癕疽_一。其甚者則爲_二鹵 莽滅裂之漢_一矣。  南泉所謂平常心是道者。是即玄機瞥轉一回。出_二陰入  界_一。離_二根境識_一者所_レ得。包_二括三世_一。含_二容十虛_一之第一  義心也。昧者執_下無始時來。處妄熏習所_二積聚_一之大禍  母_上。以爲_二是平常心也。是大道也_一。其猶如_下珍_二襲燕石_一 【三十九頁下段】  以爲_中夜光_上也乎。 如_二曹洞門下_一。宗風綿密。禪工夫不_レ容_二滲漏_一。一以_二朴實_一 櫽_二括學人_一。實醫_二瞞肝儱侗_一之秘術也。其道久之稍稍生_レ 弊。或以_レ遏_二捺心想_一而爲_二究竟_一。彷_下佛乎婆羅門計_二無想 定_一。以爲_中解脱_上。或闇_二證乎我法之域_一。認作_二聖解_一。殆乎似_三 雨衆米齊之計_二神我_一也。比_二之鹵莽滅裂之漢_一。其過似_レ微。 而其爲_二禪病_一則一矣。宋有_二永明。揚岐。黃龍。圓悟。大慧。 宏智。眞歇等_一。元有_二高峯。中峯等_一。明有_二楚石。紫栢。憨山。 雲棲。鼓山等_一。是諸大老。孜孜乎扶_二揚祖道_一。搰搰焉矯_二 救時弊_一。內證淺深吾不_レ得_レ知。而閱_二其遺文_一其識_二 中正_一。 其論破實。機辨_二生熟_一。法甄_二邪正_一。明_二未悟已悟之不_一_レ可_レ 混。示_二方便正修之不_一_レ可_レ離。可_レ謂參學之明範也。其書 見行。須者可_レ尋。三修證者。此中分_レ 二。初正明_二修證_一。二 辨_二未悟已悟_一。初正明_二修證_一者。謂學道之器。凡有_二 三類_一。 謂上中下機。其上機者。今且不_レ論。  古人以_二 五五百歲。漸久而漸漓。愈趍而愈下_一。比_二之鳳  凰庶鳥_一。又有_レ云。佛世六群。猶賢_二於滅後馬鳴龍樹等 【四十頁上段】  諸大士_一。六群比_二之身子目連等_一。優劣可_レ知。而其身子  目連等。猶屬_二之根鈍障重_一。況其餘乎。況末世學人乎。  像末之世。其中機者應_レ希。況上機乎。 若夫中下之機。則初先應_下籍_二 三經五論_一。而信_二得於染淨 緣起正因果理。人法二空。及自己心性如來藏心。一切諸 法本來寂滅。自性涅槃_一。猛發_二生死出離心_一。安_二住無上菩 提心_一。次應_下捨_二遣於世間五欲名利官榮愛憎違順等_一。如_レ 脱_二敞屨_一。而後熟_二讀憨山禪師方便語。雲棲所_レ集禪關策 進_一。略得_二其意_一了。應_下當或直參_二究自心如何_一。或提_二撕一 則公案_一。不_レ簡_二 四儀_一。不_レ問_二動靜_一。不_レ計_二 十年二十年。一 生二生。一劫二劫_一。參去參來。以_レ悟爲_レ則。然學道之要。必 籍_二靜明_一。猶如_二出必由_一_レ戸。古人有_レ云。靜坐不_レ用功。何 年及第悟_二心空_一。又云。直須_下提_二起吹毛劍_一。要_レ剖_二西來第 一義_一。若還默然恣_二如愚_一。知君未_レ解_レ做_二工夫_一。此靜明雙 運之寶乘也。靜明亦曰_二寂惺_一。禪那以寂_二止妄想_一者靜 也。正慧以參_二究心性_一者明也。此二乃法性自爾之妙道。 猶如_二車兩輪_一。亦如_二鳥雙翼_一。缺_レ 一而非_二眞正道_一也。 【四十頁下段】  夫戒定慧。乃法性自爾之妙行。迦文一化之正軌也。是  名_二 三決定道_一。亦名_二學邊際_一。顺_レ之名_二釋迦法_一。違_レ之名_二  調達法_一。古德先_レ慧後_レ定之訓。是一時救弊之適化耳。  後代往往有_下托_二言於先_レ慧後_レ定之趣_一。或引_二盧老石  鞏德山臨濟等之投機_一來。抑_二 下禪那思惟之道_一者_上。又  有_二 一類_一。濫_二同自己於已悟已徹之隊_一。以_下外息_二諸緣_一。內  心無_レ喘之寶訓。除_二 二時之粥飯雜用心_一等之明誨_上。謂_二  之方便道_一。棄_レ之如_二糞土_一。豈是眞正宗師也乎。寂竊謂。  禪那思惟。乃佛道之根柱者矣。所以往昔佛在正法之  世。凡出家學道之流。除_二粥飯便利_一之外。或依_二樹下塚  間_一。或在_二蘭若空室_一。結_レ足觀_二 四念處_一。是爲_二 一化之正軌_一。  而法入_二像末_一。漸久漸漓。馳_二騁乎名相文字之衢_一。而不_レ  入於定慧之門_一。正法之根柱幾乎將_レ頽。當_二是時_一也。禪  祖倔起。扶_二起乎定慧之道_一。實乃末世之光明幢矣。然禪  宗而不_レ喜_二禪那思惟之道_一者。恰如_二武士之不_一_レ喜_二弓馬_一  也乎。豈可_下效_二盧老石鞏之投機_一。而敎_中 人於樵夫獵師  之道_上哉。縱是救弊之務。而其猶_二救_レ溺而授_一_レ石也乎。 【四十一頁上段】 有_二長蘆𧷤【賾の左に縦線】禪師_一。著_二坐禪儀_一。其言曰。夫學_二般若_一菩薩。先 當_下起_二大悲心_一。發_二弘誓願_一。精_二修三昧_一。誓度_中衆生_上。不_下爲_二 一身_一獨求_中解脱_上。爾乃放_二捨諸緣_一。休_二息萬事_一。身心一如。 動靜無間。量_二其飮食_一。不_レ多不_レ少。調_二其睡眠_一。不_レ節不_レ恣。 欲_二坐禪_一時。於_二閑靜處_一厚敷_二坐物_一。寬繫_二衣帶_一。令_二威儀齊 整_一。然後結跏趺坐。先以_二右足_一安_二左䏶上_一。乃至身相既 定。氣息既調然後。寬_二放臍腹_一。一切善惡都莫_二思量_一。念 起即覺。覺_レ之即失。久久忘_レ緣自成_二 一片_一。此坐禪之要術 也。若既有_二發明_一者。可_レ謂如_二龍得_一_レ水。似_二虎靠_一_レ山。若未_二 發明_一者。亦乃因_レ風吹_レ火。用_レ力不_レ多。但辨_二肯心_一。必不_二 相賺_一。然而道高魔盛。順逆萬端。但能正念現前。一切不_レ 能_二留礙_一。乃至若欲_レ出_レ定。徐徐動_レ身。安祥而起。出_レ定之 後。一切時中常作_二方便_一。護_二持定力_一。如_レ護_二嬰兒_一。即定力 易_レ成矣。夫禪定一門最爲_二急務_一。若不_二安禪靜慮_一。到_二這裏_一 總須_二茫然_一。所以探_レ珠宜_レ靜_レ浪。動_レ水取應_レ難。定水澄淸。 心珠自現。圓覺經云。無礙淸淨慧。皆依_二禪定_一生。法華 經云。在_二於閑處_一修_二攝其心_一。安住不_レ動。如_二須彌山_一。是知 【四十一頁下段】 超凡越聖必假_二靜緣_一。坐脫立亡須_レ憑_二定力_一 一生取辨。尚 恐蹉跢。況乃遷延將_レ何敵_レ業。古人云。若無_二定力_一甘_二伏 死門_一。掩_レ目空歸。宛然流浪。幸諸禪友三_二 復此文_一。自利 利他同成_二正覺_一。《割書:文》此文巧撮_二略禪要_一。悉_二學道之始終_一。宜_三 以備_二範模_一矣。如_二彼三祖信心銘。六祖壇經。臨濟錄。石 頭參同契。永嘉證道歌等_一。竝皆禪門之寶訓也。若具_二正 信正見_一。毫無_二桀黠躁冪之病_一者。或已攝_二入理之階漸_一。凡 情漸淡。玄寶漸開者之看_レ之。則如_二龍得_一_レ雲也。若劣根膚 識者視_レ之。則動生_二僻見_一。陷_二險阮_一。譬如_下有_二孱孱懦夫_一。授 以_二朱亥之鎚。雲長之刀_一。則無_レ不_二顚蹶而傷_一_レ身也。其甚 者。則籍_二口於向上_一。輕_二毀毘尼_一。蔑_二棄經論_一。墮_二惡取空_一。向_二 一闡提_一。 其害莫_レ大_レ焉。二辨_二未悟已悟_一者。謂未悟已悟 極難_二辨別_一。所以學人値_二遇明眼善知識_一。數經_二勘驗_一。乃 知_下悟與_二未悟_一。及所詣之淺深邪正_上。雖_レ然藻鑑未_レ審。決擇 失_レ眞。動親_二匪人_一。認_レ邪爲_レ正。覓_二明師於末法之今_一。希_二 於麟角_一。不_レ若_下以_二聖敎量_一推_中究於自己之心行_上矣。惟夫 禪宗。則以_二佛心_一爲_レ宗。以_二頓悟_一爲_レ敎。其不_レ局_二判智斷 【四十二頁上段】 行位_一。理必應_レ然。奚足_レ怪焉。而其於_三學人趣_二向於大菩 提_一。則亦何得_レ無智斷行位之差別_一焉。或曰_レ省。或曰_レ得_レ 旨。或曰_二投機_一。或曰_レ悟。曰_レ徹。悟有_二大小_一。前前則淺。後 後則深。重重纍纍。如_下剝_二芭蕉皮_一。一層剝去更復一層_上。大 慧自述_二悟由_一云。大悟十八度。小悟不_レ知_二其數_一。此言何 誣。而第十八度。豈究竟覺乎。又有_二古德不_一_レ肯_二大慧所 悟_一應_レ思。潙山云。如今初心雖_二從_レ緣得_三 一念頓_二悟自理_一。 猶有_二無始曠劫習氣_一。未_レ能_二頓淨_一。須_レ敎_三渠淨_二除現業流 識_一。即是修也。不_レ道_三別有_レ法敎_二渠修行趣向_一。是頓敎無 修之修。無位之位也。現業流識。豈可_二容易淨除_一乎。難_二 頓淨除_一。則一生二生。乃至歷_二無量阿僧祇劫_一。不_レ可_レ怪 焉。且夫三僧祇劫安立四十二賢聖道。乃是菩提薩埵性 德本有之位陀羅尼。豈謂_二之迁回_一乎。其安_二立次_三‐列於敎 理智斷行位因果_一者相也。其泯_二絕融_三即於敎理智斷行位 因果_一者性也。性之與_レ相是諸法之體義。不_レ可_二相離_一也。 是故以_レ相達_レ性。以_レ性融_レ相。性相相成互資者。是為_二正 法_一。泥_レ相忽_レ性。執_レ性輕_レ相。性相互偏者。是為_二流弊_一。以_レ 【四十二頁下段】 性廢_レ相。以_レ相廢_レ性。性相互廢者。是為_二邪僻_一也。予竊以 慮。一般禪人。不_レ知_二諸祖提倡泯絕無寄。是乃以_二性融_レ 相頓敎之一法門_一。乃以_レ性廢_レ相。妄將_二凡下_一借_二同上聖_一。 自悞悞_レ 人。其咎無_レ窮矣。因今試引_二台敎_一。以備_二對照_一焉。 其曰_レ省曰_レ得_レ旨見。安帖帖地者。蓋不_レ出_二於台判名字即 之佛眼_一。其曰_二投機_一者。應_レ有_二名字位之投機。或觀行位 之投機_一。其曰_二大悟大徹_一者。應_レ有_二名字觀行相似分眞_一。 而四位分齊。不_レ可_二輙判_一焉。今且依_二聖敎_一。以明_二其大準_一。 若夫眞智冥_レ如。出陰入界_一。遊_二戲三味_一。現_二大神通_一。獲_二陀 羅尼_一。轉_二大法輪_一。一念之頃往_二來十方_一。承_二事諸佛_一。救_二‐濟 衆生_一等。乃分眞位之菩薩也。若夫悟_二入心性_一。捨_二離陰入 之麤縳_一。而其知見猶未_レ離_二影相_一。三昧神通亦未_二自在_一等。 乃相似位之菩薩也。  或問。禪宗不_レ欽_二‐慕於三昧神通_一。而往往排_二‐之_一。子何  云_二神通三昧_一耶。 答。其排_二斥神通三昧_一者。向之所謂  以_レ性泯_レ相之法門而已。若以_レ性泯_レ相。則阿鼻衆生直  下。與_二 三世諸佛_一無二無別。何取何捨。而以_レ性照_レ相。 【四十三頁上段】  則神通三昧。乃悟心之德用。最可_二欽尚_一矣。不_レ問_二何  宗學道_一。所諸深則。自然有_二解脱神通_一。所以者何。謂見  性悟道心。離_二 三界之妄轉_一。非_二是解脫_一而何也。得_二眞  解脫_一者。自獲_二‐得淨妙輕淸之色身六根無礙_一。發_二大神  用_一。非_二是神通_一而何也。上品十善得_二 四靜慮_一者。尚能  捨_二欲界麤濁之色心_一。獲_二色界淨妙之四大_一。現_二諸神用_一。  況見性悟道。出_二過陰界_一者。而豈不_レ得_二如_レ是神用_一乎。  神通解脫全稱性之功德。而非_下必由_二作意加行_一而發  得_上焉。豈可_レ排_二斥法性自爾之勝德_一。凡通有_二多種_一。謂  妖通。依通。業通。報通。神通。於_レ 中初二乃妖魅之通。  次二亦妄通也。神通有_レ 二。謂加行得。離染得。其加  行得。則凡聖竝得。有_レ邪有_レ正。有_レ染有_レ淨。離染得則  唯聖所得。惑除道圓。則通明自發。是性起之妙用也。  今引_二聖敎_一。以備_二證明_一焉。寶積經曰。淨聲比丘既出家  已。復白_レ佛言。我今云何得_レ名_二出家_一。佛言。比丘汝名_二  淨聲_一。當淨_二自界_一。自界既淨。則名_二比丘_一。即名_二出家_一。爾  時比丘聞_二佛說_一已。心樂_二寂靜_一。作_二是思惟_一。界者即眼 【四十三頁下段】  觀_二眼空_一者。即是淨界。夫淨界即佛土。耳鼻舌身亦復  如_レ是。意即是界。若觀_二意空_一即是淨界。夫淨界者即是  佛土。即是一界。即是空界。即是衆生界。即是無相界。  即是無願界。即是無作界。即是無爲界。善男子淨聲  比丘。如_レ是觀已。即時獲_二‐得身輕身輕_一。身心輕已。得_二  無量神通_一。得_二神通_一已。得_二樂說無礙陀羅尼門_一。《割書:云云》。諸  智發通之別。如_二瑜伽論卅七明_一。後代有_二無智禪人_一。不_レ  曉_二解脫即悟心之勝德。神通即解脫之妙用_一。妄引_二妖  通依通等之邪通_一。以誣_二解脫性起之聖通_一。保_下重乎自  已無_二解脱神通_一汗穢之五陰_上。沽沽乎覬_二‐覦於世間五欲  名利。官榮威勢等之瘡疣_一者何也。珍_二重乎可_レ賤可_レ憎  之陰賊_一。而厭_二‐棄乎可_レ尊可_レ樂之聖法_一。不_二亦倒_一乎。蓋  斯禪敎一般之大弊。而時運之所_レ使。萬牛不_レ可_レ挽矣。 若夫眞實知見與_レ定相應。四心等流不_レ離_二寂惺_一。三業所 作隨_二順五行_一。陰入業壽雖_レ未_二全傾_一。現行煩惱損伏不_レ行。 三昧神通雖_レ未_二自在_一。而作_二法師_一說_レ法度_レ 人。人天欽服。 天龍荷護等。是觀行位之菩薩也。若夫眞參實修。忽然 【四十四頁上段】 契_二會本分_一。乃了_二知一法切唯心。非一非一切。一切諸法 本自不生。唯是如來平等智身_一。復體_二解一切法無自性_一。而 由_二染淨緣起_一故。迷悟苦樂因果歷然。乃籍_二那正知見_一。心 常樂_二求於賢聖之道_一。眞操實履離_二諸諂曲_一。不_下隨_二時流_一而 上下_上焉。雖_二然如_一_レ是。其心未_下與_二靜慮_一相應_上。故念慧亦未_二 熾盛_一。歷緣對境。依然引_二起妄識_一。 上心煩惱時時雜起等。 乃名字位中之學人也。若猶未_レ成_二就名字位中之解行_一 者意根。承當。情識計度三業所作。動入_二非理_一等。直饒 模樣以眩_二俗眼_一。轉語以驚_二愚輩_一。而不_レ免_二是爲理即之凡 夫_一也。蓋夫一切有情梨耶種子。如_二惡又聚_一。信解行證機 緣非_レ 一。自_レ非_二極聖_一。孰能辨別焉。_レ【?】今但由_二性相之通格_一。 一往指配而已。復更舉_二古德已驗之明訣_一。以眩_二檢押_一。雲 門湛然禪師曰。予嘗以_二 二事_一驗_レ 人。未_レ見_レ有_二透_レ之者_一。云 何二事。一者驗_二於文字_一。夫文字即諸佛言說法身。汝云_二 曾悟_一者。悟_二自心_一也。自心即是佛。心既悟_二佛心_一。當_レ解_二佛 語_一。能於_二諸佛所說經敎。諸祖差別因緣_一。一見了然無_二疑 惑_一。麼如或有_レ之。所_レ言悟者未_二必然_一也。二者驗_二於自心_一。 【四十四頁下段】 於_二日用應酬之際_一。似_下有_二 一分作_一_レ主。爲_レ物所_一_レ【?】寄。是誠不 覺且置。只如_二離_レ物寂靜時。跏跌坐禪之際_一。中間似_下有_二 一 物_一 上下往還_上。所謂是非得失。疑惑取捨還得_二安帖_一否。如 或安帖。則盡世界所有草木。皆化爲_レ 人。一一人具_二無量 舌_一 一一舌具_二無量問難_一。一一問難具_二無量差別_一。非_レ前非_レ 後。一時間來。只消_二彈指一下_一。悉皆答_レ之。《割書:云云》。此言辨_二 眞僞_一之秦鏡也。參學之徒安_二之座右_一。傳。初祖以_二 四卷楞 伽_一印_レ心。曹溪以_二金剛經_一印_レ證。蓋乃欲_レ使_二學人不_一_レ離_二於 正法之藩籬_一而已。幸悟心之土。徧以_二 一切大小權實之 經論_一。印_二其所_一_レ證。如_レ合_二符節_一。而方可_レ謂_二之實悟_一矣。  此宗其得_二正旨_一者。則極善矣。實乃紹_二正法命_一之鸞膠  也。其入_二僻地_一者甚醜矣。其過莫_レ大_レ焉可_レ辨。 五明_二淨土宗_一。於_レ 中分_レ 五。一所依經論。二三國傳持。三 辨_二明淨土。四往生行因。五判敎立宗。初所依經論者。謂 經乃無量壽三部。及異譯諸經。正說_二阿彌陀佛國依正及 生因等_一。其餘則如_二鼓音聲陀羅尼經。般舟三昧經。隨願 往生經。大品經。請觀音經等_一。竝讚_二揚彌陀佛_一。論則大乘 【四十五頁上段】 起信論修行信心分。說_二止觀門_一 中。爲_下信位怯_二退堕_二者_上。 而示_二此勝方便_一。文僅數行。旨趣明暢可_レ尚。十住毘婆沙 第四易行品中。明_二阿毘跋致行相極難_一_レ可_レ得。別示_二方便_一。 說_二易行道_一云。佛法有_二無量門_一。世間道有_レ難有_レ易。陸路 步行即苦。水道乘船則樂。若人能念_二 十方佛阿彌陀佛 等_一。亦可_三疾得_二阿毘跋致_一。《割書:云云》。世親論主製_二無量壽經優 婆提舍_一。弘_二演是道_一。《割書:云云》。至_レ 下當_レ明。二三國傳持者。謂 馬鳴。龍樹。世親三大士。讃_二述淨土_一。而未_レ有_下別立_二 一宗_一 弘_中道是法_上也。支那之境。從_下廬山遠法師結_二社於匡盧_一。修_中 般舟行_上已後。慧寵。道場。玄忠。天台。帝心。雲華。迦才。西 河。悟眞。薦福等諸德。各讚_二揚淨土法門_一。亦皆依_二其本 宗_一勸_二修是道_一。未_三別立_二 一宗_一。趙宋已後禪宗台宗諸德。弘_二 揚淨土_一。皆亦然矣。日域弘通。聖皇首讚_二是法_一。行基。空 也。智光。珍海。慧心。永觀等諸德。相繼尊_二奉是法_一。自行 化他朕見_二史傳_一。後有_二吉水上人_一。開_二闡專修念佛之道_一。以 誘_二化濁世難調伏衆生_一。風_二靡于一時_一。遂至_二承安年中_一。創_二 立淨士【土誤植】宗_一。是別垂_二宗統_一之濫觴也。至_レ 下當_レ悉。三辨_二淨 【四十五頁下段】 土義_一者。是分_二 二門_一。初總明_二佛國土_一。後別辨_二彌陀佛國_一。 初中略出_二 四家_一。一淨影說。二華嚴說。三天台說。四法相 說。初淨影說者。大乘義章十九。分_二 六門_一以辨_二淨土義_一。 第二辨相中列_二 三土_一。一事淨土。二相淨土。三眞淨土。 初事淨土者。謂凡夫有漏善業感_二淨境界_一。衆寶莊嚴事相 嚴麗。名爲_二事淨_一。然此土修因之時。情有_二局別_一。取相執 定。故受報之時。土有_二分限_一諸相差別。此亦有_レ 二。一凡 夫求_レ有淨業所得之土。如_二 上諸天_一。所受境界還起_二漏業_一。 二凡夫求_レ出善根所得淨土。如_二安樂國衆香界等_一。所受 境界能生_二出道_一。《割書:云云》。約_レ諦辨_レ相。《割書:云云》。二相淨土者。謂聲聞 緣覺及諸菩薩所居土也。如_二龍樹說_一。有_二妙淨土_一。出_二過三 界_一。是阿羅漢當_レ生_二彼中_一。是諸賢聖。修習緣觀對治。無漏 所得境界。妙相莊嚴離垢淸淨土。雖_二淸淨_一妄想心起。如_二 夢所_一_レ覩。虛僞不_レ眞。相中離_レ垢。故名_二相淨_一。此土修因之 時。情無_二局別_一。心無_二定執_一故。所得境界隨_レ心回轉。猶如_二 幻化_一。無_レ有_二定方_一。此土約_レ行自有_二聲聞緣覺自利善根所 得。及菩薩化他善根所得之別_一。約_レ心亦有_二事識緣觀無漏 【四十六頁上段】 所得。妄識緣觀無漏所得之差_一。云云。約_レ諦分別。云云。三 眞淨土者。謂初地已上。乃至諸佛所在土也。是諸佛菩 薩實證菩提所得性起之土。妙淨離染。常住不變。故曰_二 眞淨_一。因離_二緣念_一。故土無_二相狀_一。如_三梵王頂上寶珠。無_二靑 黄赤白等相_一。亦如_下無作色雖_二是色_一。而無_中相可_レ得。此土因 無_二定執_一。故土無_二定所_一。因無_二分別_一。故土無_二彼此自他之 異_一。此中三門分別。一對妄分別分_レ 二。一離妄眞。謂諸菩 薩所成眞行。離_レ妄所_レ得。還與_レ妄合。如_二空在_一_レ霧。土隨_レ位 別。階降不_レ等。隨_二諸地位_一分分漸增。妄土液滅。眞土漸 現。如_二霧漸消虛空轉現_一。二純淨眞。謂佛所在之土。純眞 無雜。如_二淨虛空_一。二約_レ行分別。行要有_レ 二。謂智悲。智依_レ空 成。以_レ智攝_レ行。行皆離_レ相。所得之土妙寂離_レ相。猶如_二虛 空_一。悲隨_レ有生。以_レ悲攝_レ行。行皆爲_レ物。所得之土隨_レ物所_レ 現。猶如_三淨珠無_二色不_一_レ現。三約_レ法分別。謂如來藏中有_二 二法門_一。寂滅門所得之土。還同_二彼法寂滅離相_一。緣起作 用門所得之土。無_二所不_一_レ現。云云。約_レ諦。云云。次明_二開合_一。 從_レ 一至_レ 七。廣引_二 地經_一明_二 七種淨_一。《割書:云云》。第三辨_二定其因_一 【四十六頁下段】 中。先辨_二法報二土_一。後辨_二應土_一。初中分_レ相論_レ之。無始法 性是法土因。諸度等行是報土因。攝_レ相言_レ之。二土竝以_二 無始法性諸度_一爲_レ因。於_レ 中緣正相對乃有_二 二門_一。一别相。 說_二法性土_一。以_二無始法性_一。以爲_二正因_一。以_二諸度行_一。而爲_二緣 因_一。實報之土。諸度等行以爲_二正因_一。以_二親生_一故法性爲_レ 緣。二通相。說_二 二土_一。竝用_二無始法性_一。以爲_二正因_一。本有法 體爲_二法土因_一。法性自體有_二緣起可生之義_一。以爲_二報土因_一。 二土竝用_二諸度業行_一。以爲_二緣因_一。於_レ 中諸度有_二能生義_一。是 報土緣。諸度有_二能了義_一。是法土緣。二明_二應土_一者。謂攝_レ用 從_レ體。更無_二別因_一。分_レ用異_レ體。亦說_レ有_レ因。因有_二 二種_一。一同 類因。還以_二應行_一爲_二應土因_一。諸佛如來得_レ土已久。現修_二 諸行_一。莊_二嚴淨土_一。如_下彌陀佛國。現修_二 四十八弘誓願及 諸所行_一。莊_中嚴西方世界_上。二異類因。實行眞法爲_二應土因_一。 然就_二應中_一義別有_レ 二。一是法應。由_二淨土三昧法門力_一 故現_二種種刹_一。二是報應。以_二本大悲願力因緣_一現_二種種 土_一。此二分別。法應土則如來藏中淨土法門。以_レ之爲_レ因 報應土則大悲願力。以_レ之爲_レ因。悲願爲_レ主。統_二攝諸行_一。 【四十七頁上段】 皆爲_レ因矣。攝_レ相言_レ之。二應竝用_二淨土法門悲願_一爲_レ因。 緣正分別。云云。問。應土從_二實悲願法門力_一起。何不_レ名_レ 眞乃說爲_レ應。 答曰。大悲願力行等正得_二眞土_一。增上緣 力兼生_二應土_一。由_レ非_二正起_一故不_レ名_レ眞。緣力兼生。令_二 人見 聞_一。故說爲_レ應。《割書:云云》。第四約_レ身明_レ土。五凡聖有無。六質之 同異《割書:云云|取要》二華嚴說者。探玄第三明_二世界種類_一云。小乘唯 有_二 一類娑婆等界_一。無_二別淨土_一。三乘中有_レ 二。一約_二佛自住 處_一有_レ 三。一法性土。二寶德土。謂行等。三色相土。謂勝寶 等。後二爲_二自受用土_一。此三非_二是攝化處_一。故此中不_レ辨也。 二約_二佛攝化處_一。亦有_レ 三。化身土。此有_レ 二。一染謂此娑 婆等。此約_二釋迦_一。二淨。謂餘方化土。此約_二餘佛_一。二變染土。 謂足指按_レ 地等。三他受用土。謂十八圓滿等。初中二。若依_二 始敎_一。唯有_二百億閻浮百億釋迦_一。爲_二攝化境_一若依_二終敎_一。如_下 智論中。以_二 三千大千世界_一爲_二 一數_一。數_レ此至_二恆沙_一。爲_二 一世 界性_一。數_レ此復至_二恆沙_一。爲_二 一世界海_一。數_レ此復至_二恆沙_一。爲_二 一世界種_一。數_レ此復至_二無量恆沙_一。爲_上_二 一佛所化分齊_一。其受 【四十七頁下段】 用土。若依_二始敎_一。在_二色界頂_一。爲_レ引_二小乘_一在_二同界_一說。若依_二 終敎_一。不_レ在_二 三界_一。如_二涅槃云_一。西方去_レ 三十二恆沙佛 土有_二世界_一。名_二無勝_一。是釋迦佛實報淨土。又於_二 一切須彌 樓山世界畔間_一。往往安_二 一淨佛土_一。此通_二報化_一。爲_レ引_二衆生_一 三依_二 一乘_一有_レ 二。 一約_二果分_一。十佛自體國土海。此當_二不 可說_一。寄_レ緣說_レ 十。如_二第二會說_一。二約_二攝化處_一。有_二 三類_一。一 從_二須彌山界及樹形等_一已去。乃至一切衆生形世界爲_二第 一類_一。二三千界外別有_二 十世界_一。一世界性。二世界海。三 世界輪。四世界圓滿。五世界分別。六世界旋。七世界轉。 八世界蓮華。九世界須彌。十世界相。此等當_二萬子已去 輪王境界。第二類_一。三十蓮華藏莊嚴世界海。具_二足主伴_一。 如_二帝網等_一。是佛境界。爲_二第三類_一《割書:文》又梵網本疏出_二 五說_一。 云云。三天台說者。淨名疏云。二別明_二佛國_一者。諸佛刹物 差別之相無量無邊。今略爲_レ 四。一染淨國凡聖共居。二 有餘方便人住。三果報純法身居。四常寂光即妙覺所居。 前二是應。即應佛所居。第三亦應亦報。即報佛所居。後 【四十八頁上段】 一但是眞淨非_レ報。非_レ應。即法身所居。言_二染淨_一者。九道 雜共。何者六道鄙穢。故名爲_レ染。三乘見_レ眞。故名爲_レ淨。 三六共居故名_二染淨_一。亦名_二凡聖同居國_一也。就_二染淨國_一。凡 聖各二。凡居二者。一惡衆生。即四惡趣也。二善来生。 即人天也。聖居二者。一實。二權。實聖者。四果及支 佛。通敎六地。別十住。圓十信。後心通惑雖_レ斷。報身猶 在。二權聖者。方便有餘三乘人。受_二偏眞法性身_一。爲_レ利_二 有緣_一。願_二生同居_一。若實法及寂光法身大士。及妙覺佛。爲_レ 利_二有情_一。應_レ生_二同居_一。皆是權也。是等聖人與_レ凡共住。故 云_二凡聖同居_一。四惡趣共住。故云_二穢土_一。一明_二同居淨土_一 者。無量壽國雖_二果報殊勝難_一_レ可_二比喻_一。然亦染淨凡聖 同居。何者雖_レ無_二 四趣_一。而有_二 人天_一。何以知_レ之。生_二彼土_一 者。未_二必悉是得道之人_一。乃至聖生權實類前可_レ知。但 以_レ無_二 四惡趣_一故。名爲_レ淨。云云。二明_二有餘土_一者。二乘。 三種菩薩。證_二方便道_一之所居也。何者若修_二 二觀_一。斷_二通 惑_一盡。恆沙別惑無明未_レ斷。捨_二分段身_一而生_二界外_一。受_二法 性身_一。即有_二變易所居之土_一。名爲_二有餘_一。亦名_二方便_一。方便 【四十八頁下段】 行人之所居也。云云。三明_二果報土_一。即因陀羅網。是華 藏世界。純淨法身菩薩所居。以_三其觀_二 一實諦_一破_二無明_一。 顯_二法性_一得_二眞實果報_一。而無明未_レ盡。潤_二無漏業_一。受_二法性 報身_一。報身所居依報淨國。名_二果報國_一。以_下觀_二實相_一發_中眞 無漏_上所_レ得果報故。名爲_レ實。修因無_レ定。色心無礙。亦名_二 實報無障礙_中【?】土_一。言_二無障礙_一者。一世界攝_二 一切世界_一。一 切世界亦如_レ是。此名_二世界海_一。亦名_二世界無盡藏_一。別敎 初地入_二此世界_一。有_二 七種淨義_一。乃至華嚴明_二因陀羅網世 界_一。攝大乘明_二華王世界_一。云云。四明_二寂光土_一者。妙覺 極智所_レ照。如如法界之理。名_レ之爲_レ國。但大乘法性。即 是眞寂智性。不_レ同_二 二乘偏眞之理_一故。涅槃云。第一義 空名爲_二智慧_一。此經云。若知_二無明性即是明_一。如_レ是皆 是常寂光義。不思議極智所居。故云_二寂光_一。亦名爲_二法性 土_一。但眞如佛性非_レ身非_レ土。而說_二身土_一。離_レ身無_レ土離_レ 土無_レ身。其名_レ土者。一法二義故。金剛般若論云。智習 唯識通。如是取淨土。非形第一體。非嚴莊嚴意。《割書:云云》。 四相宗說者。相宗所依經論。其說非_レ一。且如_二 瑜伽論_一。 【四十九頁上段】 第四說_二色頂成佛相_一。第七十八說_二淨土穢土別相_一。第 七十九卷初說_二淸淨不淸淨刹差别_一。其言_二淨土_一言_二淸 淨刹_一者。指_二 地上菩薩所居土_一。其言_二穢土不淨刹_一者。 即指_二娑婆世界_一。其餘無_下別明_二佛身土_一之文_上。雜集第六。莊 嚴論第三。梁攝論十六。唐譯第九。唯識論第十。佛地論 第一。廣明_二身土_一。云云。唯識佛地所_レ明四土。與_二古對法_一 稍有_二異致_一。如_二餘處辨_一。二別明_二彌陀佛國_一者。經論及釋 家。判_二彌陀佛國_一異義紛紜。經中或說爲_二報土_一。如_二大乘 同性經。摩訶俱絺羅經。悲華經。楞伽經。華嚴經壽命品 等_一。無性攝論第九。佛地經第一等亦同。或說爲_二變化土_一。 如_二鼓音聲經等_一。或說爲_レ通_レ 二。如_二智論等_一。如_二無量壽三 部經_一諸師所_レ判非_レ 一。如_二往生論_一。五門之行從_レ淺至_レ深。 似_レ奄_二含報化二土_一。天台判爲_二凡聖同居上品之淨土_一。淨 影判爲_二事淨土_一。至相云。阿彌陀佛一乘三乘不_レ同。若依_二 一乘_一。阿彌陀佛土屬_二世界海_一攝。乃至若依_二 三乘_一。西方淨 十實報處。通成_二 四土_一。一法性土。二事淨土。三實報土。四 化淨土。是報化也。非_二化身化_一。云云。安樂集。觀經玄義 【四十九頁下段】 分。判以爲_二是報非_一_レ化。玄義分中所_レ辨其旨幽玄。乍視焉 則。似_下與_二性相通軌_一而有_中牴牾_上。而理會焉則。無_レ有_二相違_一 也。應_レ思法施佛土義林。以_二 二義_一判_二彌陀佛土_一。引_二觀經 眞身觀_一。以證_二是他受用土_一。引_二鼓音聲經_一。以證_レ有_二變化 土_一。云云。群疑論第一出_二 三釋_一。一謂西方極樂。是他受用 土。云云。二謂變化土。云云。三謂通_二 二土_一。地前見_二變化 土_一。地上見_二他受用土_一。云云。其判_二西方是三界攝不攝_一。 及與觀經九品人位等。衆說紛挐不_レ遑_二此載_一。略辨_二淨 土_一竟。四往生行因者。是亦分_レ 二。初總明_二淨土行因_一。二 別明_二專修彌陀法_一。初總明_二淨土行因_一者。謂發_二菩提心_一。 爲_レ成_二普提_一。求_レ生_二淨土_一。隨_レ應行_二於福慧萬行_一以回_二向 淨土_一。是爲_二淨土業因_一。觀無量壽經說_二 三福_一。以爲_二 三世 諸佛淨業正因_一。於_レ 中六度及三十七品等。爲_二本行_一。下 至_二微少世善_一回皆爲因。無垢稱經云。發_二起無上菩提 心_一。正是菩薩嚴_二淨佛土_一。菩薩得_二大普提_一時。一切發_二趣 大乘_一有情。來_二生其國_一。純意樂。善加行。上意樂。六波羅 蜜。四無量。四攝事。巧方便。三十七種菩提分法修_二回向_一。 【五十頁上段】 善說息_二除八種無暇_一。自守_二戒行_一不_レ譏_二被短_一。十善業道。合 十八種淨_二修佛土_一。皆淨土因。又云。堪忍世界諸菩薩衆。 成_二就八法_一。無_レ毀無_レ傷。從_レ此命終生_二餘淨土_一。一作_二思惟_一。 我於_二有情_一應作_二善事_一。不_レ應_三於_レ彼希_二望善報_一。二作_二思惟_一。 我代_二彼一切有情_一。受_二諸苦惱_一。我之善根悉迴施與。三作_二 思惟_一。我於_二有情_一。應_二心平等心無罣礙_一。四作_二思惟_一。我應_下 於_二彼一切有情_一。摧_二伏憍慢_一。敬愛如_レ佛。五信解增上。於_下 未_二聽受_一甚深經典_上。暫聞無_レ疑無_レ謗。六於_二他利養_一無_二嫉 妒心_一。於_二己利養_一。不_レ生_二橋慢_一。七調_二伏自心_一。常省_二己過_一。 不_レ譏_二他犯_一。八恆無_二放逸_一。於_二諸善法_一。常樂尋求。精進修_二 行菩提分法_一《割書:文》對法云。非_二業煩惱力所生_一故。非_二業煩惱 增上起_一故。然由_三大願淸淨善根之所_二引發_一。云云。當_レ知 信之與_レ願。是行之帥也。缺_レ 一而不_レ成_二往業_一。行之優降威_二 報化土_一。如_二佛土義林等明_一。孔目章云。往生業行者。總說_二 正助一切業行_一。皆爲_二往生業行_一。無_レ問_二內門外門有流無 流_一。皆爲_二往生業行_一。無問_二現生及過去未來。多生所有福 慧。及一切五乘等業行_一廻向。皆爲_二業行_一。云云。廣明_二往業_一 【五十頁下段】 可_レ尋。二別明_二專修彌陀法_一 中。初出_二論說_一。後廣明_二行因_一。 往生論曰。此偈明_二何義_一。示_下現觀_二被安樂世界_一。見_二阿彌 陀如來_一。願_レ生_二彼國_一故。云何觀。云何生_二信心_一。若善男子 善女人。修_二 五念門_一。行成就。畢竟得_下生_二安樂國土_一。見_中彼 阿彌陀佛_上。何等五念門。一禮拜門。二者讚歎門。三者作 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廻向門。云何禮拜。身業禮_二拜阿 彌陀如來應正徧知_一。爲_下生_二彼國_一意_上故。云何讚歎。口業 讚歎。稱_二彼如來名_一。如_二彼如來光明智相_一。如_二彼名義_一。欲_二 如實修行相應_一故。云何作願。心常作願。一心專念_三畢竟 往_二生安樂國土_一。欲_三如實修_二行奢摩他_一故。云何觀察。智 慧觀察。正念觀_レ彼。欲_三如實修_二行毘婆舍那_一故。彼觀察 有_二 三種_一。何等三種。一者觀_二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_一。二者 觀_二察阿彌陀佛莊嚴功德_一。三者觀_二察彼諸菩薩莊嚴功德_一 云何廻向。不_レ捨_二 一切苦惱衆生_一。心常作願廻向爲_レ首。得_レ 成_二就大悲心_一故。次釋_二 三種莊嚴二十九種_一已云。此三種 成就。願心莊嚴。應_レ知略說_二入一法句_一故。一法句者。謂 淸淨句。淸淨句者。謂眞實智慧無爲法身故。此淸淨有_二 【五十一頁上段】 二種_一。應_レ知何等二種。一者器世間淸淨。二者衆生世間 淸淨。乃至如_レ是一法句攝_二 二種淸淨義_一。應_レ知如_レ是菩薩 奢摩他毘缽舍那。廣略修行成_二就柔輭心_一。如實知_二廣略 諸法_一。如_レ是成_二就巧方便廻向_一。乃至遠_二離三種菩提門相 違法_一。云云。得_二 三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_一故。何等三種。 一者無染淸淨心。以_レ不_下爲_二自身_一求_中諸樂_上故。二者安淸 淨心。以_レ拔_二 一切衆生苦_一故。三者樂淸淨心。以_レ令_三 一切 衆生得_二大菩提_一故。以_下攝_二受衆生_一生_中彼國土_上故。《割書:云云》。後 復開_二 五門_一。辨_二入出功德_一。云云。忠鸞法師製註二卷。發揚 明暢可_レ導。此論及疏。實乃往生淨土之龜鑑也。淨業者 流。不_レ可_レ忽_レ焉。後廣明_二行因_一者。此宗所_レ要乃安心起行 作業而已。安心有_レ 二。謂總安心別安心。所謂總安心者。 謂厭離穢土欣求淨土。厭穢欣淨凡有_二 三等_一。如_二餘處辨_一。 所謂別安心者。即三心是也。三心之義。悉_二于觀經散善 義_一可_レ尋。  寂曰。散善義文。旨趣幽深。二河白道之譬。妙且至矣。  後代僻解者蓋多矣。豈可_レ不_二歉然_一哉。 【五十一頁下段】 如_レ 上總別安心成就。則於_下 三界及與威_二 三界_一惑業_上。生_二極 厭心_一。憎如_二怨賊_一。棄如_二糞唾_一。於_下淨土依正。及與感_二淨土_一 一切白法_上。起_二勝欣樂_一。尊如_二寶珠_一。求如_二渴飲_一如_レ是願生 淨土之信願決定。確乎不_レ動。是名_二安心_一。所謂起行者。即 上五念門。及以觀經散善義所_レ出五種正行是也。往生禮 讚叙_二 五念門_一。以爲_二起行_一。然五行中。論則以_二奢摩他毘婆 舍那_一爲_二正行_一。散善義則以_二稱名行_一爲_二正定業_一。往生禮讚 引_二文殊般若一行三昧_一。獨處_二空閑_一。捨_二諸亂意_一。係_二心一佛_一。 不_レ觀_二相貌_一。專稱_二名字_一。即於_二念中_一。得_レ見_二阿彌陀佛及一 切佛等_一。問曰。何故不_レ令_レ作_レ觀。直遣_三專稱_二名字_一者。有_二 何意_一也。答曰。乃由_三衆生障重。境細心麤。識颺神飛。觀 難_二成就_一。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_二名字_一。正由_二稱名易_一 故。相續即生。云云。觀念法門依_二觀經觀佛三昧海經_一。明_二 觀佛三昧法_一。云云。次云。又曰。行者欲_レ生_二淨土_一。唯須_二持 戒念佛_一。誦_二彌陀經_一日別十五遍。二年得_二 一萬_一。日別三十 遍。一年得_二 一萬_一。日別念_二 一萬遍佛_一。亦須_三依_レ時禮_二讚淨 土莊嚴事_一。大須_二精進_一。或得_二 三萬六萬十萬_一者。皆是上品 【五十二頁上段】 上生人。自餘功德盡廻往生。應_レ知。次依_二般舟三昧經_一。示_二 念佛三昧法_一。次明_二入道場等方法_一。竝皆願生淨土之要 行也。可_二披尋_一。所謂四修者。謂恭敬修。無餘修。無間修。長 時修。初恭敬修。所_レ謂恭_二敬禮_三拜彼佛及彼一切聖衆等_一。 故名_二恭敬修_一。畢命爲_レ期。誓不_二 中止_一。即長時修。二無餘修。 所_レ謂專稱_二彼佛名_一。專_二念專_四【?】想專禮專_中【?】讚彼佛及一切聖 衆等_一。不_レ雜_二餘行_一。故名_二無餘修_一。畢命爲_レ期誓。不_二 中止_一。即 是長時修。三者無間修。所_レ謂相續恭敬禮拜。稱名讚歎。 憶念觀察。廻回發願。心心相續。不_下以_二餘業_一來間_上。故名_二 無間修_一。又不_下以_二貪瞋煩惱_一來間_上。隨犯隨懺。不_レ令_二隔_レ念 隔時隔_一_レ日。常令_二淸淨_一。亦名_二無間修_一。畢命爲_レ期。誓不_二 中 止_一。即是長時修。又菩薩已免_二生死_一所作善法。迴求_二佛果_一。 即是自利。敎_二化衆生_一盡_二未來際_一。即是刹他。然今時衆生。 悉爲_二煩惱_一繫縛。未_レ免_二惡道生死等苦_一。隨緣起行。 一切善 根具速回。願_レ往_二生阿彌陀佛國_一。到_二彼國_一已。更無_レ所_レ畏。 如_レ 上四修。自然任運。自利利他無_レ不_二具足_一《割書:文》。此準_二攝 論唯識論等所說四修_一。轉用以示_二專修行者之作業_一。又往 【五十二頁下段】 生禮讚中。廣明_二懺悔_一云。懺悔有_二 三品_一。謂上中下。上品戲 悔者。自毛孔_一 中血流。眼中血出者。名_二 上品懺悔_一。中品纖 悔者。遍身熱汗從_二毛孔_一出。眼中血流者。名_二 中品懺悔_一。下 品懺悔者。遍身微熱。眼中淚出者。名_二 下品懺悔_一。此等三 品雖_レ有_二差别_一。即是久種_二解脫分善根_一 人。致_レ使_二今生敬 _レ 法重_レ 人不_一_レ惜_二身命_一。乃至小罪若懺。即能徹_レ心徹_レ體。能如_レ 此懺者。不_レ問_二久近_一。所有重障頓皆滅盡。若不_レ如_レ此。 縱使日夜十二時。急走終無_レ益。若_二不_レ作者_一。應_レ知雖_レ 不_レ能_レ流_二淚血等_一。但能眞心徹到者。即與_レ 上同。般舟讚 云。敬白_二 一切往生知識等_一。大須_二惭愧_一。釋迦如來實是 慈悲父母。種種方便。發_二起我等無上信心_一。又說_二種種 方便_一敎門非_レ 一。但爲_二我等倒見凡夫_一。若依_レ敎修行 者。則門門見_レ佛。得_レ生_二淨土_一。若見_下聞有_中 人行_レ善者_上。即 以_レ善助_レ之。若見_下聞有_中 人行_レ敎。依_レ敎讚_レ之。若聞_二 人說_一_レ 行。即依_レ行順_レ之。若聞_二 人有_一_レ悟。即依_レ悟喜_レ之。何意。然 者。同諸佛爲_レ師。以_レ法爲_レ母。生養共同。情親非_レ外。不_レ 得_下輕_二毀他有緣之敎行_一。讚_中自有緣之要法_上。即是自破_二壞 【五十三頁上段】 諸佛法眼_一。法眼既滅。菩提正道履足無_レ由。淨土之門何 能得_レ入。傷歎曰。生盲信_レ業走。隨_レ業墮_二深坑_一。縱_二此貪瞋 火_一自損損_二他人_一。長沒_二無明海_一。遇_レ木永無_レ緣。行者等。必 須_下於_二 一切凡聖境上_一。常起_二讚順之心_一。莫_レ生_二是非慊恨_一。 也。何故然者。爲_三自防_二身口意業_一。恐不善業起。復是流 轉與_レ前無_レ異。若自他境上護_二得三業_一。能令_二淸淨_一者。即 是生_二佛國_一之正因。問曰既道_下 三業淸淨是生_二淨土_一之因_上 者。云何作業得_レ名_二淸淨_一。 答曰。一切不善之法。自他身 口意總斷不_レ行。是名_二淸淨_一。又自他身口意相應善。即起_二 上上隨喜心_一。如_二諸佛菩薩所作隨喜_一。我亦如_レ是隨喜。以_二 此善根_一廻生_二淨土_一。故名爲_二正因_一。  寂竊謂。導和向其解行之粹。固所_レ無_レ論也。其於_二淨  土法_一。自行之徹困也。化他之懇惻也。蓋古今一人也。  已所_レ憾者。後代僻_二執此師之言句_一者。猶如_二牛毛_一。而  投_二契此師之實義_一者。希_二於麟角_一矣。雖_二然末運之所_一_レ  使。而不_レ得_レ不_二慨然_一也。 五判_レ敎立_レ宗者。此中有_レ 二。初明_レ敎。後辨_レ宗。初明_レ敎中 【五十三頁下段】 亦二。初總明_二淨土之敎_一。後別就_二淨土三部_一判_レ敎。初總 明_二淨土之敎_一者。謂一切大乘權實之敎理行果。皆是淨 土之敎也。一切大乘權實之行。成_二阿毘跋致_一有_レ難有_レ易。 今此淨土法門。是易行道。而救_二攝懼_レ退衆生_一之秘術也。 所以但應_下以難易二道而判_レ之焉。不_レ應_三敢細_二判敎之 崇卑_一也。後別就_二淨土三部_一判_レ敎者。謂凡一切大乘法分 爲_レ 二。一權。二實。今此經者。乃大乘實敎攝。正爲_下攝_二 三 乘退位衆生_一。令_レ入_二於大乘正定之聚_一。兼爲_下攝_二深位菩薩_一。 令_レ得_二增道損生之益_一也。  寂竊謂。淨土法門但應_下判以_二難易二道_一。而不_レ剖_二判於  四敎五敎等_一爲_中其宗格_上也。例如_下賢首以_二化制敎_一判_二  梵網經_一。而不_中以_二 五敎_一判_上也。 二明_レ宗者。古師竝依_二本宗_一修_二淨土法_一。不_二別立_一_レ宗。至_二于 吉水_一別_二立一宗_一。如_二 上已述_一。然立與_二不立_一。各有_二道理_一。謂 古德之所_三以不_二別立_一者。蓋乃由_下被華嚴三論法相南山 天台等諸家學人。依_二其所_一_レ宗求_二大菩提_一。一類有_下懼_レ退 欲_三託_二生於淨刹_一。速得_三不退_中。而便修_二淨土法_一。全無_レ所_レ妨 【五十四頁上段】 也。然則一切大乘敎之宗趣。即淨土法門之宗趣也。如_二 彼淨土三部修多羅。及往生論之宗致_一者。固所_レ無_レ論也。 如_二夫盧山玄忠迦才西河悟眞等諸德_一。竝皆以_二 一眞法界_一 而爲_二宗極_一。以_二 二諦_一而爲_二所依_一。以_二奢摩他毘婆舍那_一而 爲_二觀行_一。以_下生_二淨刹_一入_中正定聚_上而爲_二近果_一。以_二無上菩提_一 而爲_二遠果_一。於_二是大宗_一則玄同一致。但於_二其行修_一而有_二 少異_一而已。吉水之所_三以別_二立此宗_一者。蓋斯攝_二化濁世 最難化衆生_一之秘術耳。熟按_二史傳之所_一_レ載。吉水上人乃 命世之偉器。夙入_二叡峯_一研_二磨台敎_一。負_二笈四方_一徧學_二諸 宗_一。數閲_二大藏_一深探_二玄猷_一。又不_二翅學識拔群_一。行德亦出_レ 類。修_二法華三昧_一。則感_二白象於定中_一。寫_二華嚴大經_一。則來_二 神龍於机前_一。或化_二靈虵於院宮_一。或現_二圓光於月輪_一。十六 妙觀隨意現前。十餘年來薦視_二勝相_一。三昧定相記錄見存。 豈可_下若人。而困_三 天台敎觀之難_二學習_一。退_二棄所宗_一。而入_中 淨土敎_上乎。其之別立_二 一宗_一之由。粲_二乎祖文_一。寂久領_レ之。 而將_二說著_一之則。恐牴_二牾于時_一。默而置之則。亦慮遂使_三租 師。仿_二佛乎三家村裏之翁婆_一。吉水之法流壅閼。不_レ行_二於 【五十四頁下段】 世_一也乎。於_レ是乎。雖_レ非_レ無_レ處_二於周舍之鄂鄂_一。亦不_レ忍_レ 委_二隨於衆人之唯唯_一。進退維谷舐_レ膽而已。辨_二淨土宗敎_一 訖。  後學深崇_二祖師_一。而氷_二炭乎祖意_一者。蓋多矣可_レ察。 六明_二南山宗_一。分爲_二 二段_一。初申_二明祖意_一。後諸門分別。初申_二 祖意_一者。謂南山律師解行超邁。且深慨_下乎如來正法爲_二 時弊_一之所_上レ壞。搰搰焉將_下【?】挽_二回四依八正之正宗於像末 之世_一。以使_三學人依_二 三學處_一眞修實行。趣_二向三乘之菩提_一。 祖意若_レ斯而已。今且將_レ詳_二祖意_一。略開_二 五門_一。何等爲_レ 五。一者顯_二 三學乃學佛之正軌_一。以閉_二 八邪徑_一。二者明_下 諸乘之聖道。必從_レ伏_二滅煩惱_一而成_上。而斥_二妄修_一。三示_三事 戒講解。動妨_二道業_一。以勸_二正修_一。四明_二漸入秘藏。是迦文 一化之正軌_一。以誡_二學躇_一_レ階。五明_二 四十二賢聖。乃空宗眞 理心地智印十信成就方趣_二是道_一。以懲_二早計_一。初顯_二 三學 乃學佛之正道_一。以閉_二 八邪徑_一者。謂三學開則成_二 八正道_一。 蓋此三學八正。乃心性具德。而非_二佛祖之剏立_一也。何 以故。心性具_二無上道大正法大衆正行_一。即是光明相。寂 【五十五頁上段】 靜相。平等淸淨相也。諸佛如來現等正覺成_二就是法_一。而 亦現覺。一切衆生悉具_二此性_一。三相具足與_レ佛無_レ異。但 由_二無明妄動_一。現_二起麤細二種三道_一。性德三相轉成_二妄陰 三相_一。謂昏闇相。散亂相。曲穢相。妄陰現時性德自隱。猶 如_二雲蔽_一_レ月。所知障者。如_二浮雲遮_一。煩惱障者。如_二大黑雲_一。 如來憫_二此迷覆_一。最淨法界現_二麤細二種法身_一。麤乃二乘 道。是人空智明。對_二治煩惱障_一之敎也。細乃大乘道。是 二空中道智明。對_二治二障_一之敎也。是故如來八萬四千 法藏。悉是對_二治妄陰三相_一。顯_二成性德三相_一之大善巧耳。 然他方淨刹。及願生應生大機且置。閻浮提五濁增時凡 夫根鈍障重。非_下先以_二 人空智_一對_中治我倒_上。則無_レ由轉_二捨 妄陰_一。轉_中得性德_上也。所謂人空無漏智。必應_下由_二有漏戒 定慧_一而顯生_上焉。戒淨_二身口_一。則淨定自生。定心澄淨。則 眞明自現。眞明現前。薩迦耶見大我慢山一時摧破。妄陰 分滅。性德分顯。是乃入理初。極難_二透過_一之鐵關也。此 關透過。則後後勝道運運增明。如_二旭出_一_レ雲。無_二復所_一_レ難。 所以我佛世尊。以_二 四眞諦無我人法_一。而爲_二理敎_一。制_二戒定 【五十五頁下段】 慧_一。以爲_二學處_一。是爲_二閻浮一化之正軌_一。然馬鳴龍樹無著 世親等大士。慨_二乎三藏學者之弊風將_一_レ壞_二正法_一。不_レ獲_レ已 而開_二發大乘秘藏_一。以光_二顯三藏之實義_一。而此法久之轉 生_二弊風_一。妄貶_二 三藏_一。以爲_二小乘_一。撥_二置三學_一。以爲_二權修_一。 甚者則墮_二豁達空_一壞_二正因果_一。大乘甘露變爲_二毒藥_一。其害 倍_二蓰于三藏學者之弊_一矣。於_レ是乎。南山展_二回天手_一。扶_二此 顚墜_一。提_二示三學均修之正宗_一。以揩_二定學佛之洪範_一。護法 之功其大矣哉。二明_下諸乘之聖道必從_レ伏_二滅煩惱_一而成_上。 以斥_二妄修_一者。謂二障蔽覆如_二 上已明_一。然分段三界之凡 夫。欲_レ趣_二入三乘之聖道_一者。必先對_二治煩惱_一。以爲_二入理 之第一關_一也。此關未_レ透則。後後勝道無_レ由_二進趣_一焉。所謂 煩惱者。薩迦耶見爲_二其根本_一。成_二見思二惑_一。枝派分別則。 十使九十八使百八使。乃至八萬四千塵勞。然此煩惱。無 始時來隨_二逐有情_一。如_二空行影_一。繫_二縛有情_一。如_二鐵索羅_一。鬱鬱 見山高_二於崑崙_一。滔滔愛水深_二於滄海_一。二十五有以_レ是爲_レ 絆。九十六道莅_レ茲拱_レ手。但有_二 四眞諦人無我輪_一。能碾_二碎 是大禍母_一。是故爲_レ除_二此事障_一。隠_二秘第一義大法輪_一 三轉_二 【五十六頁上段】 四眞諦人無我輪_一。是輪轉時。摧_二碎見思之牢關_一。出_二離三 界之囹圄_一。入_二寂然界_一。是名_二 三百由旬_一。過_二是處_一已二百 由旬。如_レ行_二康莊_一。露地大車自然出現。佛道之所_三以高 超_二出乎九十六道_一。乃在_二于兹_一矣。天人歸仰。龍神欽服。 亦乃由_二于是_一而已。  問。大乘法義甚深廣大。比_二之聲聞法_一。其猶_三螢火與_二日  月_一也乎。今何但讚_二揚四眞諦無我人道_一。而不_レ言_二大乘_一  耶。答。向不_レ云乎。四諦無我人道者。革凡成聖之初關  也。初關未_レ開者。何踰論_二第二第三關_一也。且夫以_二 四  眞諦無我人法_一爲_二卑小_一者。管中見_二豹一班_一之見而已。  蓋四諦十二緣起。仍最極甚深秘密法門。十地菩薩尚  不_レ能_レ窮_二其源底_一。何況其餘乎。經云。阿難白_レ佛言。緣  起易_レ見。佛言。十二緣起甚深無底。難_レ見難_レ知。汝欲_レ  毀_二壞我三阿僧祇劫微妙難得之果_一。云何欣悦而說_二是  言_一。是深妙觀。我今當_レ度。汝當隨_レ我觀_二佛境界_一。乃至  聲聞緣覺雖_二能小入_一。不_レ得_二其底_一。《割書:云云》又經言_二無邊甚  深諦海_一。當_レ知諦緣竝是菩薩十地道。但二乘證_二其一 【五十六頁下段】  分_一。自乘究竟耳。又經說_二彼悉地成就不思議之得益_一  中。往往言_レ除_レ證_二 四眞諦_一。四諦十二緣起之難_レ證也若_レ  斯。若證_二是道_一則。大空唯識及中道第一義甚深秘密  藏。皆由_レ是顯現焉。故佛在正法之世。一說_二 四眞諦_一。制_二  三學處_一。使_下 一切學道之輩。依_二行是道_一。而超_中過最初一  難關_上耳。其餘則秘而不_レ言。而正像推移。法入_二末法_一。  或憑_レ眞以構_レ僞。或失_レ序而亂_レ眞。貶_二 四諦無我人道_一。以  爲_二小乘_一。撥_二治_レ惑之正修_一。以爲_二小行_一。四依八正爲_レ此  壞敗。三駕六舟爲_レ此否屯。可_レ不_レ謂_三之毀_二滅乎如來三  阿僧祇難得之果_一也。如_二夫大乘經論。及古祖之以_レ大  貶_一_レ小者。大率是從空出假之眞。擊_二破無爲之沈滯_一之  一法門也。所以其說。以_レ大通_レ小。以_レ後惹_レ前。乍視爲  則。似_レ毀_二斥小_一。而體究焉則。申_二小實義_一。大小資成。孱  然無_レ差。又如_下彼之說_二煩惱即菩提_一。或言_中不_レ除_二妄想_一  等_上者。是頓敎圓敎之智斷。全無_レ可_レ怪焉。例如_二台圓  頓觀。言_下圓人初緣_二實相_一。乃至無_二苦集可_一_レ斷。無_中滅道  可_上證。而頓淨_二 五住地_一。而至_二其斷惑_一則。十信初信除_二見 【五十七頁上段】  惑_一。第七信盡_二思惑_一。八九十信淨_二塵沙_一。初住已上斷_二無  明_一等。若能中道知見增長則。雖_三觀心全離_二取捨_一。三惑  自除。三諦轉明。雖_三妙行能泯_二麤細_一。麤惑先脱。細惑  後除。如_二濯_レ衣法_一。是乃圓人斷修之明鑒也。世有_二僻  解者_一。往往陷_二乎圓人不斷惑之險阬_一矣。斯不_二翅違_一盭  乎方等經論_一。亦已枘_二鑿於天台賢首及密乘三藏等之  所說_一也。不_レ可_レ不_レ知。 南山具_二擇法眼_一。決_下了世俗勝報。及三乘聖道。咸從_レ伏_二 滅煩惱妄想_一而起_上焉。以_二戒定慧_一爲_二能對治_一。煩惱陰賊爲_二 所對治_一。戒定捉_二縛煩惱_一。是乃伏道。慧能殺_二惑賊_一。是乃斷 道。煩惱伏滅則。性具勝德漸次顯生焉。學道能事畢矣。 問。理固應_レ爾。未審南山示_レ對_二治煩惱_一之文。出在_二何處_一 耶。答。南山製_二述三部_一。弘_二揚毘尼_一之元意。全在_レ調_二伏煩 惱_一。故處處引_二本律增三之文_一云。世尊何故制_二增戒學_一。爲_レ 調_二 三毒_一故。又業疏引_二薩婆多_一云。三歸五戒乃至别脫由_二 佛出_一。故開_二立此法_一。但輪王梵王。說_二世間法_一惠_二利衆生_一。 故十善四弘劫初便有。未_レ能_三淸昇超_二越世境_一。法王出世 【五十七頁下段】 不_レ爲_二世善_一。要_下斷_二煩惱_一遠出_中界繫_上。云云。 又業疏三之下。廣明_二淨治妄心_一。引_二持世佛藏_一云。若不_レ爲_レ 除_二我倒_一。而持_レ戒者。名_二破戒人_一。又四之上明_二說戒儀_一云。 莫_レ不_下折_二伏慢憧_一。崇_二仰至敎_一。分傾_中煩惱_上。《割書:云云》。凡三行二持 之務。以_レ制_二伏煩惱_一爲_レ要之旨。見_二于諸文_一可_レ尋。又淨 心誠觀法。苦口諄諄提_二示其旨_一可_レ見。問。律文鈔疏證文 顯然。大乘經論亦有_二其說_一耶。答。大乘經論其說甚多。 今且提_二出三五_一焉。瑜伽戒本云。若諸菩薩安_二住菩薩淨 戒律儀_一。起_二如_レ是見_一。立_二如_レ是論_一。菩薩不_レ應_レ欣_二樂涅槃_一。應_下 於_二涅槃_一而生_中厭背_上。於_二諸煩惱及隨煩惱_一。不_レ應_三怖畏而 求_二斷滅_一。不_レ應_二 一向心生_二遠離_一。以_下諸菩薩三無數劫。流_二 轉生死_一。求_中大菩提_上。若作_二此說_一。是名_二有犯有_一_レ所_二違越_一。是 染違犯。何以故。如_二諸聲聞_一。於_二其涅槃_一。欣樂親近。於_二諸煩 惱及隨煩惱_一。深心厭離。如_レ是菩薩。於_二大涅槃_一。欣樂親 近。於_二諸煩惱及隨煩惱_一。深心遠離。其倍過_レ彼百千俱胝。 以_下諸聲聞。唯爲_三 一身證_二得義利_一。勤_二修正行_一。菩薩普爲_三 一切有情證_二得義利_一。勤_中修正行_上。是故菩薩。當_下勤修_二集 【五十八頁上段】 無雜染心_一。於_二有漏事_一。隨順而行。成_中就勝_二【?】出阿羅漢無 雜染法_上。涅槃經二十一明_二到不到義_一。其旨相似。又同二 十一云。涅槃之體。非_二本無今有_一。乃至常住之法。有佛無 佛性相常住。以_二諸衆生煩惱覆_一故。不_レ見_二涅槃_一。便謂爲_レ 無。菩薩摩訶薩。以_二戒定慧_一勤_二修其心_一。斷_二煩惱_一已。便 得_レ見_レ之。云云。又二十七云。佛性者非_二陰界入_一。非_二本無 今有_一。乃至一切衆生。煩惱火滅則得_二聞見_一。又三十二云。 如來常說_三諸法要義。有_二 八聖道大涅槃_一。而諸衆生。悉不_レ 能_レ得。此非_二我咎_一。亦非_二聖道衆生等過_一。當_レ知悉是煩惱 過惡。以_二是義_一故。一切衆生不_レ得_二涅槃_一。又三十五說_二雜 血乳喻_一。明_下由_レ斷_二煩惱_一佛性顯現_上。又三十六云。佛言。凡 夫之色從_二煩惱_一生。是故智者。說_二色是無常苦空無我_一。如 來色者。遠_二離煩惱_一。是故說_二常恆不變_一。又三十七。廣明_下 離_二煩惱倒想_一證_中得涅槃_上。涅槃終極誠說如_レ是。如_二華嚴 般若方等諸部。法華及秘密經等所說_一。其旨全同。若有_三 說言_二大乘菩薩道。則不_一_レ須_レ厭_二背對_三治諸煩惱及隨煩 惱_一者。定是魔波旬說。非_二佛正法_一。惟無三昧經云。佛告_二 【五十八頁下段】 阿難_一。善男子求_レ道。安禪先當_レ斷_レ念。人生_二 人間_一所_二以不_一_レ 得_レ道者。但坐_二思想穢念多_一故。一念來一念去。一日一宿 有_二 八億四千萬念_一。云云。又起信論云。問上說_二法界一相 佛體無二_一。何故不_三唯念_二眞如_一。復假_レ求_二學諸善行_一。答曰。 譬如_二大摩尼寶體性明凈。而有_二鑛穢之垢_一。若人雖_レ念_二寶 性_一。不_下以_二方便_一種種磨治_上。終無_中_レ得_レ淨。如_レ是衆生眞如之 法。體性空淨。而有_二無量煩惱垢染_一。雖_レ念_二眞如_一。不_下以_二 方便_一種種熏修_上。亦無_レ得_レ淨。以_三垢無量無邊徧_二 一切法_一故。 修_二 一切善行_一。以爲_二對治_一。若人修_二行一切善法_一。自然歸_二順 眞如法_一故《割書:文》智論攝論佛性論寶性論法界無差別論等。 廣說_二是趣_一。不_レ遑_二縷出_一。而今此門所_レ明南山祖意。全符_二契 於一切三藏及大乘經論_一。豈可_レ不_二依憑_一乎哉。  近世盛有_二圓頓堕。秘密墮。向上墮。他力墮之輩_一。妄執_二  煩惱不障道之見_一。甘戻_二乎佛祖之意_一也。悲夫。 三示_三事戒講解。動妨_二道業_一。以勸_二正修_一者。夫出家入道 者。其難_レ離而能離焉。其難_レ作而能作焉。非_二是爲_一_レ求_二名 利恭敬_一。非_二是爲_一_レ得_二 人天之果_一。只要_下出_二離三界苦蘊集_一。 【五十九頁上段】 成_中就三乘之聖道_上而已。然修道之要。乃有_二 二種_一。一者方 便。二者正道。方便有_レ 二。謂遠近也。所謂遠方便者。謂 持戒護根成_二就世俗正行_一則。愛品諸惑漸損_二勢力_一。聞思 二慧信_二解諦理_一。成_二就世俗正見_一則。見品諸惑漸減_二功能_一 是也。所謂近方便則。謂五停心等定心現前則。能制_二伏 愛品諸惑_一。修所成慧現前則。能制_二見品諸惑_一是也。所謂 正道亦有_二 二種_一。一見諦道。二修習道。見諦道起則。頓斷_二 見惑八十八使_一。修習道起則。漸斷_二思惑十煩惱_一。見愛斯 盡。所作已辨。五分法身於_レ是證得。三乘勝法於_レ此出生。 沙門之正修但是而已。南山事鈔沙彌篇之初。分_二別三科_一。 揀_二修眞僞_一。何等爲_レ 三。一凡罪行。云云。二梵福行。云云 三聖道行。此中有_レ 三。 一性空。二乘道。二相空。是小菩薩 慧。三觀中。是大菩薩道。於_二 三行中_一。其凡罪行。是僞善 而修道之怨。生汚_二道門_一。死趣_二 三途_一。其梵福行者。持戒修 定等。是修道之助。是爲_二方便_一則。能引_二聖道_一。最可_レ尚矣。 執取焉則。忽爲_二障礙_一。斯可_レ捨矣。其聖道行。乃沙門之正 所學。然此三聖道行有_二橫竪義_一。竪則三行漸次生起。機 【五十九頁下段】 則一時投_二之三機_一。至_レ 下當_レ知。然則出家之流沙彌之始。 染_二指於戒定_一。於_二 三藏或大乘_一。成_二就聞慧_一。是出家學道之 第一關也。持戒護根。如_レ守_二油鉢_一。禪坐思惟。心扉漸開。 成_二就思慧_一。於_レ諦離_二疑惑_一。是出家學道之第二關也。諸 根寂靜。任運離_レ過。三昧現前。成_二就修慧_一。是出家學道 之第三關也。此三重關透得焉則。方能引_二發無漏智明_一。是 爲_二沙門次第正修_一。所以佛在世正法之間。雖_レ立_二慧解_一。只 領_二知陰入界四諦因果等之綱紀_一而已。不_レ逐_二逐乎講論 文字之間_一。雖_レ修_二戒儀_一。一提_二持止作之要領_一。而不_レ拘_二焉 瑣行細儀_一。日夕跏坐。獨處_二空閑_一。修_二 四念處_一。以爲_二恆務_一。 然五五百歲之後。正法陵夷。生_二大過不及之二僻_一。蠱_二損 正法_一。大過則所學躐_レ等。生_二增上慢_一。將_レ己同_レ聖。慢_二蔑斷 修_一。不及者則。膠_二柱初習_一。無_二進步分_一。縱有_二解行_一。率墮_二流 俗_一。南山深鑒_二學道之始末_一。細醫_二 二種之僻謬_一。欲_レ使_二學人 向_二 中正道_一。即次下二科。質_二大過之弊_一。今此一科。質_二不 及之失_一也。 問。南山何文有_二此辨_一耶。 答。鈔疏之意趣 全在_二於此_一。胡爲覓_二 一文一句_一乎。今且提_二舉一兩明文_一。事 【六十頁上段】 鈔下四之一云。所謂誦持未_二必須_一_レ多。道貴_レ得_レ要。而神用 無準。互有_二强弱_一。有人聞誦極多。於_レ義不_レ了。此則入_レ道 遲鈍故。涅槃云。寧以_二少聞_一多解_二義味_一。佛法貴_二如說行_一。 不_レ貴_二多讀多誦_一。既知_レ如_レ是。依_二古德所_一_レ示云。誦_二勝鬘 一卷_一。攝_二 一切佛法根本_一盡《割書:如来藏一巻亦|同趣得便誦》戒本一卷。攝_二 一 切止持行_一盡。羯磨一卷。攝_二 一切作持法_一盡。由_下道有_二根 本_一。行別_中止作_上也。誦_二此三卷_一。統_二攝佛法綱要_一。諸餘大部 經藏必須_二博讀_一。有_二廣見之長_一。亦匡_二輔心行_一。助_二於道業_一。 得_レ無_二罷散_一。乃至已外長時坐禪。問_レ義請_レ解求_レ異等。若多 開多義則。非_二此所_一_レ論則。生而知_レ之者上矣。三千云。沙 門業者。誦經坐禪勸化衆事。若不_レ行者。徒生徒死。乃至 佛藏五夏已前。依_レ 人受_二學律藏_一。五夏已後具知應_レ學_二無 我人法_一。云云。又鈔沙彌篇。及業疏二之下。廣列_二 三行_一。 明_レ多聞戒定竝是助道。執則却爲_二金鏁_一。唯有_下觀_二 四諦無 我_一慧_上。是出家之正業_二可_レ尋。又淨心誠觀中。諄諄乎提誨 是旨_一可_レ見。  李唐之世。既有_二講論義學之弊_一。而其執相持律之弊者 【六十頁下段】  未_二多有_一_レ之。趙宋已後。二般之弊風交起。未審南山預  察_二將來之弊_一。而垂_二此誠觀_一也乎 四明_二漸入秘藏。是迦文一化之正軌_一。以誠_二學躇_一_レ階者。凡 一切衆生界。具_二足流轉還滅之二義_一。而流轉生起必有_二 次第_一。如_二結_レ 中之譬_一。謂由_二心外取_一_レ境。而法執分別。由_二法 執_一故。生_二起我執_一。由_二我執_一故。分段生死三道輪環。所以 出障還滅。亦自次第。先斷_二我執_一。後斷_二法執_一。猶如_レ解_レ結。 此法爾之理趣也。譬如_下 一顆明珠三重封裹。先以_二絹帛_一 裏。次以_二木匣_一收。後以_二鐵函_一納_レ之。開焉則必先開_二鐵函_一。 次木匣。次絹帛。如_レ是次第。開已珠體方現_上也。三藏敎 是對_二治我執煩惱障_一。令_レ離_二分段三界妄縛_一之敎。而猶_レ 開_二鐵凾_一也。二空唯識法門。乃對_二治二執二障麤分_二之敎 而猶_レ開_二木匣_一也。如來藏緣起之敎法。乃淨_二治二執二障 細分_一之秘密藏。而猶_レ開_二絹帛_一也。凡菩薩有_二 二類_一。一者 直往。二者回心。所謂直往者。直從_二 二空唯識中道_一修入 焉。所謂回心者。初依_二 人空敎_一入_二見道_一。乃至得_二無學果_一已 後迴_二轉於大乘_一。然閻浮提濁世衆生。見愛厚重。猶如_二鐵 【六十一頁上段】 函_一。所以不_レ宜_三直修_二學大乘道_一。故先於_二聲聞法敎_一。得_二 人空 智_一。入_二無爲界_一已後。趣_二入於大乘上上證_一。是爲_二閻浮一化 之正軌_一_レ。是故回心菩薩修證如_二 上述_一。雖_二直往機_一。其方便 修。必應_下同_二於聲聞三學_一。以_レ損_二伏現行煩惱_一而發_中其軫_上 也。若心地未_レ浮。妄學_二大乘深法_一。諸佛不_二歡喜_一。七日嬰 兒叵消_二 上饍_一。積世鄙夫豈乘_二寶輦_一。十輪經云。善男子。若 諸衆生。於_二聲聞緣覺乘法_一。未_下作_二劬修_一。正勤修學_上。如_レ是 衆生。根機下劣。精進微少。若有_三爲說_二微妙甚深大乘正 法_一。說聽二人俱獲_二大罪_一。乃至如_レ是衆生所有過失。皆由_下 未_レ學_二聲聞獨覺乘法_一。先入_中大乘_上。大般若遍學品云。善現 若不_レ遍_二學聲聞乘獨覺乘法_一。不_レ能_レ得_二菩薩見道_一。佛藏經 云。不_下先學_二小乘_一。後學_中大乘_上。非_二佛弟子_一。又涅槃經前分數 多譬喩。竝示_二漸入大乘之旨_一。法華迹門及大日經中。三劫。 六無畏。十住心。五乘三昧道。亦彰_下學行有_二次序_一之條理_上。 又智論瑜伽論入大乘論寶性論遺敎經論等。亦皆顯_二此 旨_一。云云。然後世有_下僻_二執大乘_一者_上。妄誇_二高妙_一。貶_二斥權小_一。 此不_二止自行成_一_レ失。亦將壞_二敗閻浮一化之正軌_一。豈可_レ不_レ 【六十一頁下段】 痛哉。南山深究_二敎乘之淵府_一。細鑒_二修證之階漸_一。淳淳乎 示_二入法之正軌_一。搰搰焉誡_二所學之躇_一_レ階。以將_レ興_二復古風 於澆末之世_一。其功莫大焉哉。  南山鈔疏之中。頻見_二此旨_一。不_レ遑_二詳出_一。淨心誡觀中。別  立_二 一門_一。分明開_二示學行次第_一可_レ尋。 五明_三 四十二賢聖。乃空宗眞理。心地智印。十信成就趣_二 入是道_一。以懲_二早計_一者。凡三乘進趣皆有_二位次_一。是乃法爾 之理趣也。聲聞乘位。或分爲_レ 二。謂賢位聖位。或分爲_レ 五 謂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究竟位。或分爲_二 七 賢七聖_一。或判爲_二廿七賢聖_一。獨覺乘中位無_二許多_一。大乘法 中建_二立四十二位_一。更加_二 十信_一則成_二 五十二位_一。二位五位 七住十二住等。開合如_二瑜伽論等明_一也。華嚴經瓔珞經仁 王經。智論瑜伽論等。廣說_二菩薩賢聖位階_一。以_レ性從_レ相。 則諸位歷然。以_レ相從_レ性。則諸位融即。宿種未_レ熟者。則 必假_二漸修_一。四十二位猶_レ登_二重樓_一。宿善成熟者。則頓悟超 入。不_三必從_二次第階級_一。是故偏執_二行布_一。而不_レ說_二融即_一者 非_二是菩薩道_一。偏執_二融即_一。而蔑_二如行布_一者。亦非_二菩薩道_一。 【六十二頁上段】 何以故。以_下性相不_二相離_一。是眞菩薩道_上故。四十二賢聖。 即空性差別。如來藏出障之智印故。見諦已去相實俱轉。 雖_レ【?】歷_二諸位_一。位無_二位相_一。雖_レ經_二多劫_一。劫離_二劫相_一。布融無 礙。念劫鎔融。是名_二眞菩薩位_一。頓漸差別。唯佛智之所_レ 窮。何者一切衆生。無始時來生死流轉。根欲種性。因緣 信解。煩惱厚薄。善根多少不_レ可_二得知_一。故諸經論中。其 說_二行布漸次_一者。是如來藏出障示現之位曼茶維。而菩 薩到_二於大菩提果_一之王路也。其說_二頓悟超入_一者。或以顯_二 性相融即之理趣_一。或即旌_二宿世根熟大機。不_下必從_二 一地_一 至_中于一地_上之踪跡而已。若論_二菩薩實踐_一者。直往迴心二 途。如_二經論說_一。問。一切凡聖全一如來藏性。隱之爲_レ迷。 顯之爲_レ悟。迷者自隔。理則不_レ隔。失者自失。性則不_レ失。 聖之與_レ凡唯一隔情而已。胡爲若_レ斯經_二歷許多劫數_一。苦 修練行耶。答。一切衆生無始時來。三惑浩然。虛僞妄執 濃厚。習氣深覆_二此性_一。如_二向之一顆明珠。三重纏裏之喻_一。 亦如_二鑛石金_一。如_二糞汁水_一。二障垢濁周_二徧法界_一。故不_下於_二 法界二諦之境_一。而行_二 六度萬行_一。於_二 一切衆生_一。而修_中 四等 【六十二頁下段】 四攝_上。則無_レ由_レ開_二顯自己廣大淸淨性_一。故六種種性。四十 二位。經_二歷三僧祇劫_一。以爲_二定量_一。然種性已去。智斷行 位修行時分。竝皆不可思議之玄境。而非_三凡愚之所_二測 知_一。十信菩薩。唯應_下知_二聞影像麤相_一。於_二賢聖道_一。起_中勝樂 欲_上而已。澆季之世人。機轉輕薄。妄誇_二頓成_一。蔑_二棄實踐_一。 以_二己妄情_一。計_二聖境界_一。恰如_下醯雞而說_二大鵬_一。夏蟲之議_中 層氷_上。可_二笑且痛_一矣。南山深悲_二此弊_一。鈔疏中屢分_二別三 觀三行_一。以判_二所被之分齊_一。頻誡_下不_レ知_二己地位_一。僭_中濫上 聖_上。淨心誡觀中。別開_二 一章_一。提_二示此旨_一可_レ尋。  凡志_二求大乘_一者。率墮_二 二種謬_一。一則己之器量狹劣。聞_二  聖法之極貴。劫數之甚遠_一。而逡巡踧踖。以爲。賢聖事  業非_二吾所_一_レ及。卒乃怠忘無_二悕顏心_一。一則僻_二解頓敎圓  敎之法門_一。妄廢_二漸次修證之位階_一。肆構_二無町畦之濫  說_一。壞_二亂性相之模範_一。云云。此之二謬。前則不及。其  猶可_レ恕。後則大過。其咎特碩。其所_レ言則甚似_二高勝_一。  其意趣則極爲_二卑陋_一。且乘_二此謬_一。生_二衆多失_一。佛法爲_レ此  衰滅可_レ痛。天台云。諸聖上位。非_二凡能測_一。豈可_二妄說_一。 【六十三頁上段】  粗知_二大意_一。爲_レ破_二行人增上慢心_一。又爲_下消_二經文。引_レ物  稀向_一。不_レ可_三偏執諍_二競是非_一。又曰。無明雖_レ無_二所有_一。不_レ  有而有。不_レ無_二階品_一。一往大分爲_二 四十二品_一。然其品無  量無邊。大論云。無明品類其數甚多。是故處處說_下破_二  無明_一 三昧_上。又曰。如_レ是等位。莫_下以_二凡情_一局取_上。不_レ可_下  以_二凡心_一能宣_上。華嚴云。諸地不_レ可_レ說。何況以示_レ 人。云  云。此等諸文。對_二治上慢_一之鍼艾也。 從上五科。學人入_レ僻之最難處也。李唐之世。三墮競起。 損_二傷正法_一。謂圓頓墮。向上堕。名相堕也。南山深慨_二正 法之淪墜_一。將_下立_二此五科_一。以矯_中彼三墮_上。乃一二四五矯_二 初二墮_一。第三科中懲_二名相墮_一。蓋此五科乃護_二正法_一之城 壍也。可_レ尚矣。或問。五科之辨。一一有_二理證_一焉。有_二敎 證_一焉。不_レ可_レ不_二信用_一焉。然辨_二此五科_一。以爲_二祖意_一。其旨如 何。答。善哉所問。請子熟_二讀宋僧傳宣律師傅_一。留_レ意思籌。 則了了然。知_二此之五科是南山之正意_一也。南山辨_二此五 門_一。將_レ挽_二回乎如來在世及異世五師之淳化。於像末之 世_一惜乎。師戢化之後。無_レ有_下 一人承_二其正宗_一者_上。趙宋已 【六十三頁下段】 後。其道轉變。如_二金變爲_一_レ鍮。似則甚似。全非_二其眞_一。遂乃 使_下後人。以謂_中南山是僕僕爾。弘_二毘尼_一之一律師_上也。《割書:寂》 於_レ是乎。時時致_二慨歎_一而已矣。第二諸門分別。於_レ 中分_レ 五。一分敎。二相承。三宗趣。四本末。五修行。初分敎者。是 復有_レ 二。一依_二事鈔_一。二依_二戒疏_一。初依_二事鈔者_一。十門第七。 以_二化行_一判。以_二毘尼藏_一。爲_二行敎攝_一。 二依_二戒疏_一。初鈘_二昔宗_一。 後立_二正義_一。立_二正義_一 中。以_二 三輪_一判_二 一代化迹_一。三輪者。謂 現通說法憶念。若是利機。則現通說法。因見_二聖迹_一。若是 中下之機。則必假_二憶念_一。念通_二事理_一。事則戒律。理則禪慧。 今此戒學乃憶念輸攝。《割書:云云》。戒即止作二持。以淨_二身口_一。 調_二伏三毒_一。禪有_二 三種_一。一世間禪。二出世間禪。三出出世 間上上禪。諸禪現前。則靈慧自發。慧亦有_レ 三。一性空慧。 二相空慧。三中道慧。諸部律藏。即詮_二戒律_一。阿含等經及 方等大乘經。即詮_二禪慧_一。蓋以南山爲_レ欲_下開_二宣法界等流 之敎法_一。偏施_中普門應機之功益_上故。以_二其出家學本。佛門 通軌之毘尼_一爲_レ宗。而其於_二起_レ信開_レ解。立_レ行印_レ證等_一。則 通取_二阿含等經及方等大乘經_一。以爲_二依憑_一。非_下偏執_二毘尼_一 【六十四頁上段】 故。以_二毘尼_一爲_レ宗。可_レ謂是廣弘_二諸敎_一。普攝_二群機_一之妙宗 也。如_二彼天台賢首善無畏等諸德_一。依_二其理致圓極者_一而 立_レ宗。以開_二顯一切乘敎_一。南山依_二其學本通軌者_一而立_レ宗。 以申_二通一代法蘊_一。施設雖_レ殊。理歸_二 一揆_一。然四家所立宗 義。淳源中正。但爲_下後之執_二自法_一者_上之所_レ蔽。其眞漸隱。 於_レ 中南山之裔。其弊特甚。或濫_二說開會_一。抗_二妙於諸宗_一。 或偏讚_二毘尼_一。斷_二學般若_一。或執_二瑣瑣戒威儀_一。而不_レ修_二禪 慧_一等。是乃由_レ不_レ領_下今家以_二毘尼_一立_レ宗之原旨_上。又係_レ不_レ 悉_下南山讚_二述毘尼_一者。斯由_四戒法有_三能生_二定慧_一之功_中也。 應_レ知第二相承者。謂如來在世法道一昧。滅後分部如_二 上已明_一。律藏傳譯已後。歷_二於九代_一諸德相承。普寧師始 立_二 五祖_一。一波離。二法正。三覺明。四智首。五南山。次霅溪 師乃立_二 十祖_一。靈源法師乃立_二 六祖_一。允堪律師乃立_二 七祖_一。 靈芝一一彈_二破諸師所立_一。自立_二 九祖_一。一曇無德。二法時。 三法聰。四道覆。五慧光。六道雲。七道洪。八種首。九南山。 具如_二芝苑遺篇明_一。寂曰。靈芝所_レ列九祖者。但是四分律 傳持之祖承耳。非_二是南山所立之宗承_一也。所以者何。謂 【六十四頁下段】 南山所立之正宗者。■【則ヵ】將_下挽_二回乎三學均修之淳源。於 像末之世_一。遠紹_中繼於異世五師。及法正尊者之宗緒_上。豈 可_下以_二法時乃至智首_一。次_中列於宗租_上乎。問。南山所製鈔 疏。何處有_二其說_一耶。答。事鈔十門。戒疏上卷。及淨心誡觀 頻見_二其旨_一。事鈔明_二傳律次第_一。則列_二前代二十六家_一。即言。學 有_二所承_一。承必知_レ本。而此但示_下傳_二 四分律_一之祖承_上而已。 至_二其之自立_レ宗垂_一_レ統。則遠承_二於法正尊者_一。其餘則竝非_レ 所_レ系也。戒疏云。同世五師。時既澆漓。情見互起。雖_レ通_二 小聖_一。不_レ無_二利鈍_一。毱多受法。漸劣_二於師_一。和修舉_レ手莫_レ委_二 定相_一。致_レ使_三此五皆資_二心見_一。何得_二開通_一。縱而不_レ問。遂分_二 五部_一。又事鈔言。五師捃拾情見不_レ同。又言。逮_二于像季_一。 時轉澆訛。。爭_二鋒於唇舌之間_一。鼓_二論不形之事_一。所以震嶺 傳敎九代。聞_レ之拔萃出類之智術而已。又言。顧_二眄群篇_一。 通非_レ屬_レ意。又云。自_二佛法東流_一。幾六百歲。諸師穿鑿。判_二 割是非_一。競_二封同異_一。不_レ可_二稱說_一。良由_下尋討者不_レ識_二宗旨_一。 行事者昏_中於本趣_上。故須_下學_レ師必約_二經遠_一。執_レ敎必佩_下眞 文_上等。云云。準_二此文旨_一。法正已來諸師。竝皆非_三今師所_二 【六十五頁上段】 祖承_一也可_レ知。問。南山於_二印度六師_一。隔世渺邈。系_二之祖 承_一。將有_二其例_一耶。答。其例已多。如_三北齊文禪師。唐杜順 和上。遠稟_二承於龍樹大士_一。如_三古塔主遠嗣_二於雲門_一。法道 契投如_二水合_一_レ水。可_レ謂_二之師資相承_一而已。安得_下必待_三癡 肉團撞_二著癡肉團_一。以爲_中嗣法_上乎。問。鈔疏之文。似_レ不_三全 肯_二同世五師_一。今何繼_二於法正尊者_一。答。實如_二所問_一。然同世 五師竝得_二聖果_一。道會_二眞源_一。且法正師。妙達_二權實_一。統_二收 名理_一。道契_二先聖_一。所以依_二 四分_一。楷_二定止作_一。理應_三以爲_二祖 承_一矣應_レ思。  寂曰。南山鈔疏之文。乍視焉則。似_下但就_二毘尼行護_一。而  有_中抑揚取捨_一。熟思焉則。意在_下排_二斥乎時世之情見_一。以  將_レ興_二復乎異世五師三學均修之正宗_一耳。 三宗趣者。謂三學均修之大道爲_レ宗。以_下調_二伏三毒_一。證_二得 四果_一。進_中趣於大乘大菩提道_上爲_レ趣。南山所_レ宗。如_二 上所_一_レ 述。而以_二毘尼_一爲_レ宗者。謂毘尼是佛法大地。萬善由_レ是 生長故。又毘尼乃滅後大師。而一切佛弟子所_二依住_一故。 又毘尼乃沙門之通軌故。又毘尼乃三乘通學之法故。又 【六十五頁下段】 爲_レ矯_下時世濫_二大乘_一之輩。抹_二殺毘尼_一之弊_上故。有_二如_レ是種 種道理_一。故以_上毘尼_一爲_レ宗。決非_下偏執_二毘尼_一。以是立_レ宗也。 問。三學均修。是正法之淳化。今家以_レ是爲_レ宗。理固可_レ 尚。幸出_二文證_一焉。答。文證頗多。今舉_二 三兩_一焉。戒疏一 云。大聖降臨創開_二化本_一。將_下拯_二拔諸有_一。一同登_中彼岸_上。爲_レ道 制_レ戒。本非_二世福_一。然煩惑難_レ淸。要由_二方便_一致_下設三學_一用 爲_中治元_上。故成論云。戒如_レ捉賊。定縳。慧殺。三行相因斯 須_二攝濟_一。故身口事業。動與_レ理違。若不_二先防_一。妄隨_二塵欲_一。 則心路躁擾。靜定何因。定若不_レ修則。於_二諸我倒_一。無_レ心_二 思擇_一。明慧自隠。無_レ由_レ會_レ正。故初行者務先學_レ戒。檢_二策 非遠_一。三業淸淨。正定正慧自然而立。故經云。依_二因此戒_一 得_レ生_二後二_一。若無_二此戒_一諸善不_レ生。問。以_レ理推。戒是靜_二 三 塗_一。定除_二欲有_一。慧非_二界繫_一如何上言_二爲_レ道非_一_レ福。 答。須_レ 知_二遠意_一。原_二佛降世_一。豈爲_レ增_レ生。乃至伽論云。戒是有爲有 漏世間法也。若元制意。爲_二道方便_一。三乘聖人必由_二此迹_一。 故律云。爲_下調_二 三毒_一令_レ盡故。制_二增戒學_一。又多論云。爲_レ開_二 泥洹門_一故制_レ戒。下文云。戒淨有_二智慧_一。便得_二第一道_一。云 【六十六頁上段】 云。業疏二下。明_二 三學均修不_一_レ可_レ缺。云云。事鈔中一之 二。廣明_下戒是定慧之基本故。首讚_二述毘尼_一之旨_上。又下四 之一引_二佛藏_一。示_二 五夏已後。應_レ學_二無我入法_一。此卷頻明_二 三學均修。是出家之正所學_一。云云。淨心誠觀法。諄諄乎 勸_二策三學均修_一。《割書:云云》。又南山生年二十。聽_レ律一徧即欲_レ 修_レ禪。覠師阿云云。令_二聽二十徧_一。後戢_二迹於終南倣掌 谷_一。禪坐數年。數感_二靈異_一。俄遷_二京兆崇義寺_一。常感_二 天供_一。 行_二般舟定_一。有_二群龍化人禮謁_一。修_二此三昧_一二 十會。永徽中 閑_二居紵麻練若_一修_レ禪。顯慶元年高宗帝剏_二西明寺_一。詔_レ師 爲_二第一座_一。師辭不_レ起。帝倍堅請師。不_レ得_レ已應_レ命。云云。 講_二楞伽於淨業寺_一。龍化爲_レ 人潛聽。又師感_二 天人衛護。《割書:云云》 師委_二心於定慧之道_一可_レ察。熟按_二戒疏跋語_一。今師以_レ興_二 復三學均修之正宗_一爲_レ懷。亦欲_下苅_二除名相講學之蔀。及 學律繁碎之蔀_一。以開_中發大道_上之意趣粲然。又事鈔十門。 往往提_二示其旨_一。云云。由_レ是思_レ之。南山製_二鈔疏於律部_一 者。蓋爲_レ使_下學人。省_二學律之費功_一。速趣_中定慧之門_上而已。 全非_下偏執_二毘尼_一。而讚_中述毘尼_上也。問。今家何依_二 四分_一。而 【六十六頁下段】 不_レ依_二餘部_一耶。 答。用捨之由凡有_二 三意_一。一謂曇無德部。 人法有_レ序。軌用多方。立敎顯約。提誘多方。行事簡便。有_二 如_レ是勝利_一故。二謂由_三此律虛通_二分通大乘_一。能適_二時宜_一 故。三謂由_下昔來神州一統。依_二 四分_一受_レ戒故。有_二此等諸 義_一故。以_二 四分_一爲_レ宗。且分通大乘。乃顯_二漸入大乘_一之一 端也。顧夫如來在世。以_二 三法藏_一詮_二 三學處_一。斷斷乎無_二 多岐_一。但有_下住_二不思議解脫_一大菩薩。及廣慧大阿羅漢。天 龍八部等。住_二 三摩地_一。預_中聽大乘秘密_上而已。非_三凡愚之所_二 測知_一也。異世五師。仍承_二其正軌_一。但傳_二 三藏_一。無_二復異轍_一 毱多已後。分部支離。情見交起。專攻_二糟粕_一昧_二於聖旨_一。 遂至_レ不_レ知_三如來有_二大乘秘密_一。於_レ是法正尊者。聊洩_二密 意_一。乃顯_二明聲聞乘即大乘方便_一。所_レ傳毘尼。名爲_二 四分_一。所 以五義分通_二大乘_一。雖_下是與_二前聖_一異_レ致。飜能適_二會時宜_一。 申_二通聖旨_一者乎。南山雖_三深慕_二異世五師之淳化_一。亦能鑒_下 乎時世靡薄。人機多馳_二高妙廣大_一。不_レ宜_三純倡_二古道_一。律則 依_二 四分_一。兼_二收大乘毘奈耶_一。敎則廣依_二 一代時敎_一。普濟_二群 機_一。以_レ要攝_レ之。所謂性空相空唯識是也。妙哉此宗致也。 【六十七頁上段】 徧該_二攝于三藏及摩訶衍藏_一。全符_二順佛在世正法之淳化_一。 可_レ謂擎_二正法幢_一之妙手矣。或問。南山鈔疏之中。明_二 三 觀三宗_一。以_二唯識圓宗_一。爲_二其宗極_一。或言_レ自_二願行位_一。或云_レ 通_二 四位_一。則似_レ許_三凡夫直學_二圓宗_一。今何言_下今家以_二毘尼_一 爲_一_レ宗又言_下漸入大乘爲_中宗正軌_上耶。 答。鈔疏之中。分_レ敎 立_レ宗。則或約_二化行_一。或約_二 三輪_一。以_二毘尼_一爲_レ宗。末_三嘗言_二 唯識等_一。是乃今家以_二毘尼_一爲_レ宗之明證也。其之班_二列三 觀三宗_一。是於_二 三學行門_一。提_二揭窮_レ理攝_レ機之分齊_一耳。非_下 以_二唯識中道_一爲_レ宗之義_上也。其之言_レ自_二願樂位_一。或言_レ通_二 四位_一者。是明_二直往之道_一之文也。今家顯_二閣浮一化之敎 道_一則。必以_二回心_一爲_二正軌_一。至_二于窮_レ理攝_レ機之門_一則。三 乘兼明。於_二大乘中_一。直往回心竝爲_二所被_一。然祖意以謂。直 往之道甚難_二趣入_一。因頻誡_二其濫學_一。事鈔沙彌篇列_二大小 乘_一已云。且分_二大小二乘_一。略知_二途路_一。但相似道相似善。 難_レ知難_レ學。多入_二邪林_一。理應_三通學方堪_二正觀_一。不_下以_二誦語_一 而爲_中道業_上。如_二 十住婆沙及十地中說_一。又經云。以_下因_二多 聞_一得_中智慧_上故。便入_二正法_一。不_レ可_二頓學_一。猶如_二大海_一。又以_二 【六十七頁下段】 三事_一驗_二 三道_一也。凡夫但自爲。二乘自爲兼_レ他。大乘唯 爲_二於他_一。此三發_レ意別故。成_レ果亦別。若論_二緣事_一。心乖事 同。且知_二大略_一而已《割書:文》此等諸文。竝示_下凡夫不_レ可_三輙學_二 大乘_一之旨_上可_レ知。 問。南山所謂唯識。與_二慈恩家所立_一。異 同如何。 答。其唯識無境之大旨則相似。而其義之所_レ 歸則碩異。何者今家。則開_二宣乎如來藏緣起。眞俗雙融。 一性平等。常住佛性等_一。與_二華嚴般若法華涅槃等了義 之旨_一。而符同焉。不_レ同_二於慈恩家所立唯識_一也應_レ知。第四 本末者。世典尚言。物有_二本末_一。事有_二終始_一。又云。君子務_レ 本。本立道成。何況出世大道乎。惟夫得_レ本而舍_レ末者。乃 不可也。得_レ末而舍_レ本者。亦不可也。本末兼收。而後彬 彬乎大道矣。然急_レ本而緩_レ末者。尚不可中之可也。攻_レ末 而忽_レ本者。是不可中之不可也。是故不_レ能_二本末兼行_一者。 須_二務_レ本而省_一_レ末也。古人有_レ云。深求_二禪脫_一。照_二破生死之 根_一則。憂畏婬怒無_レ處_レ著_レ脚。但枯_二其根_一。枝葉自瘁。此至 論也。然末世學律之徒。間有_下只行_二末之末_一。而忘_二本之本_一 者_上。僕僕爾詮_二量瑣瑣之事業_一。拘_二執威儀護淨等之瑣務_一。 【六十八頁上段】 自謂。律行綿密矣。其甚者。則濫_二托律行_一。圖_二世名利恭敬_一。 甘爲_二內染外淨誑佛之徒_一。是皆由_二於攻_レ末而忘_レ本之倒 執_一也。豈可_レ不_レ懼乎。今且略辨_二學道之本末_一。以便_二創學_一。 而其本末大要有_レ 二。一總明_二學道之本末_一。二別明_二離過之 本末_一。初亦分_レ 二。一先明_二 三學之本末_一。二正示_二學道之本 末_一。初明_二 三學之本末_一者。夫無漏戒定慧。乃心性具德。叵_レ 論_二本末_一。有漏戒定慧。自有_二本末_一。若約_二法體_一而論_二本末_一。 則慧是根本。定乃次_レ之。戒是枝末。何以故。慧即聖道之 主。破惑之帥。爲_レ成_二此慧_一。修_二習禪定_一。爲_レ成_二此定_一。受_二持禁 戒_一。本末可_レ知。若約_二相生_一。而論_二本末_一者。戒是本。定乃次_レ 之。慧是未也。何以故。從_レ戒生_レ定從_レ定生_レ慧故。然此二 義中。初是眞實。後是權設。凡律及鈔疏之中。言_二戒成爲_一_レ本 者。是顯_二相生之本_一。而非_レ約_二法體_一也。二正明_二學律之本末_一 者。謂學律之要。只見戒儀命而已。命攝_二於戒儀_一。今且辨_レ 三。三中見乃學道之本。戒乃次_レ之。威儀是末。所謂見者。 即三乘正見。大旨如_二沙彌篇所_レ示三觀等_一是也。所謂戒 威儀者。大判焉則。五篇之中。以_二初二篇_一而爲_二戒分_一。以_二 下 【六十八頁下段】 三篇_一爲_二威儀分_一。細判焉則。五篇併通_二戒威儀_一可_レ知。二 别明_二離過之本末_一者。是亦有_レ 二。一總明_二離過之本末_一。二 別明_二篇聚之本末_一。初總明_二離過_一者。離過有_レ二。一心之離 過。二身口離過。初離_二心過_一者。謂調_二伏煩惱_一。十使爲_レ本。 開則一百八使乃至八萬四千。二身口離過。即五篇七聚 戒也。此二離過。以_二心離過_一而爲_二根本_一。身口離過是爲_二 枝末_一。所以制_二身口過_一。意在_二伏惑_一。譬_三之伐_レ樹先刊_レ枝使_二 根株漸朽_一也可_レ知。二別明_二篇聚本末_一者。謂篇聚之中。四 波羅夷是爲_二根本_一。突吉羅乃爲_二枝末_一。中間前後相望。前 前爲_レ本。後後爲_レ末。凡學律之流。自有_二 三類_一。其上流。則 本末兼學。無_レ有_二遺漏_一。其次者。則一務_二其本_一。而放_二其末_一。 其下者。則但摘_二其末_一。而忽_二其本_一。雖_三然三類同得_二學名_一。 其優劣則猶如_二 天淵_一。熟按_二祖意_一。乃以_二從_レ末而達_一_レ本爲_二 其宗風_一。如_二夫務_レ末而忽_一_レ本者。是祖師所_二痛斥_一之弊也。 而後世有_下認_三南山之所_二痛黜_一。以謂_二南山宗_一者_上。不_二亦謬_一 乎。是故苟欲_レ稟_二南山宗_一者。應_下須細究_二 上所_レ述本末緩 急之旨_一。以立_中從_レ末而達_レ本之學_上矣。不者則必墮_二於摘_レ 【六十九頁上段】 未而忘_レ本之流俗_一。而不及_下他之言_中只務_二其本_一。不_レ務_二其 末_一也遠矣。  或問焉曰。務_レ末而忽_レ本者。戻_二於祖意_一固其應_レ爾。而  澆季靡薄之運。務_レ末而忽_レ本之人。危乎鮮矣。其所_二多  見_一者。本末兩廢。而非_レ道計_レ道。或陽旌_二道法_一。陰圖_二世  途_一。罔罔然不_レ知_二佛敎何道理_一。畢_レ生只以_レ愛_二重無明癡  惑之臰殼_一。而爲_二作業_一者而已。其謂_二之何_一乎。予蹙然不_レ  能_二即答_一。少焉論曰。古有_レ云。疆弩之極。矢不_レ能_レ穿_二  魯縞_一。衝風之末。力不_レ能_レ漂_二鴻毛_一也。當今已過_二 五五  百歲_一。闘諍堅固。白法隱退。時運其應_レ然乎。子莫_二深怪 _一  焉。 第五修行。此中分_レ 二。一正明_二修行_一。二依_レ經辨_二學行次 第_一。初中有_レ 三。一明_二行之基_一。二明_二正修行_一。三明_二行之果_一。 初行之基者。謂正信正見也。事鈔沙彌篇云。信爲_二道源 功德之母_一。智是出世解脫之因。夫出家者。必先_二此二_一。如 未_レ曉_レ此。徒自剃落。內心無_レ道。外儀無_レ法。縱_二放愚情_一。還 同_二穢俗_一。所以入_レ法至_二于皓首_一。觸_レ事面牆。由_三自無_二奉信_一。 【六十九頁下段】 聖智無_二因而生_一。但務_レ養_レ身。寧知_二出世勝業_一。  信智不_レ正。而學_二戒律_一者。多生_二內染多淨之過_一。荏苒  乎陷_二於南山所_レ斥之險阬_一也可_レ怖。 第二明_二正修行_一。是復有_レ 三。一持戒。二習定。三學慧。初 持戒者。是有_二 二種_一。一毘尼所出。二大乘所出。初中有_レ 二。一者止持。二者作持。初中分_レ 二。初正明_二止持_一。二示_二 行要_一。初正明_二 止持者。止持_一者。謂出家五衆戒也。持戒 有_レ 二。一專精不犯。二犯已能悔。初中有_レ 四。一戒法。二 戒體。 三戒行。四戒相。此之四法。如_二事鈔中卷隨戒釋相 篇明_一。二犯已能悔者。如_下事鈔中卷懺六聚法篇。分_二化制 二懺_一而辨_上也。二明_二行要_一者。止持之要大略有_レ 二。一捨_二 離財色_一。二調_二伏三毒_一。此二具如_二淨心誡觀法明_一。二明_二作 持_一者。謂策_二勤三業_一。修_二習善法_一。是亦有_レ二。一者通攝_二 三 種羯磨_一。謂三種者。衆法。對首。心念也。二者除_二羯磨_一。餘 衆共二行。一切善業。具如_二事鈔明_一。二明_二大乘所出_一者。戒 有_二 三種_一。 一攝律儀戒。二攝善法戒。三饒益有情戒。初律 儀戒不_レ異_二聲聞_一。餘二則非_レ無_レ異。而護心之戒過_二律所 【七十頁上段】 制_一。具如_二梵網瓔珞持善戒等經。及諸疏中明_一也。第二 習定。是復有_レ 二。一明_二 三佛通學法_一。二明_二大乘三昧_一。初 三乘通學法者。謂以_三 五停心除_二 五妄想_一爲_レ初。煗頂已去 出_二入諸禪_一依地諸定。如_二諸論明_一_レ之。淨心誠觀云。五妄想 者。如_下除_二刺樹_一。先斷_中其根_上。故修_二 五停觀_一息_二 五過_一。止不_レ 令_レ起故名_二停心觀_一。由_レ修_二此觀_一。現惱不_レ行。得_二小解脫所 由之處_一。戒定調柔。漸證_二神通_一。名_二大解脱_一。十障滅盡。名_二 眞解脱_一。又云。若初入_レ道。大小乘人通修_二此觀_一。乃至若 修_二 五停觀_一。決定修道成。又云。若入_二安般觀法_一。心所漸息 《割書:乃至》。九次第定。還_二歸一眞淸淨心中_一。此淸淨心。名爲_二佛 性_一。名_二眞常法身。無心之心。無相之相_一。又云。欲_レ斷_二結使_一。 即修_二 五停觀法_一。以對_二治之_一。安般守意入_二 三解脫門_一。觀_レ空 離_レ相。結使斷除。身心寂靜。故不_レ起_二煩惱_一。煩惱滅處。名_二 眞解脫_一。解脫即大涅槃。又云。結使妄取捨。瞖厚障_二見 道_一。故修_二 五停觀 淨心內明了。後明_二大乘三昧_一者。謂大 乘經中所說三味。如_二般舟方等法華等_一。南山製述之中。 雖_レ出_二其名_一。未_レ示_二方法_一。但史傳之中。見_下祖師行_二般舟三 【七十頁下段】 昧_一凡二十回_上。由_レ是驗知。南山深崇_二此法_一可_レ知。蓋夫般 舟三昧_一。即念佛停心。而大乘奢摩他之秘要。且夫阿彌陀 佛神力加持。諸障頓除。三昧易_レ成。今師之所_三以_二特崇_一此 法_一。其在_二乎斯_一乎。般舟方法。如_二般舟三昧經及摩訶止觀 中明_一。  南山深尚_二 五停觀法。及般舟三昧_一。發_レ定感_レ瑞事蹟粲  然。後代稟_二南山宗_一者。不_レ似_二于祖風_一者何耶。 第三學慧者。是有_二 二種_一。一有漏慧。二無漏慧。所謂有漏 慧者。即聞思修慧是也。此之三慧。雖_レ通_二凡聖_一。其當分。則 聞思二慧乃外凡所得。修慧乃內凡所得。由_二此方便_一。發_二 無漏慧_一。二無漏慧大分爲_レ 三。一人空慧。二法空慧。三中 道慧。祖師處處提_二示 三觀_一。率同_二此三_一可_レ知。上來所_レ明三 學。行乃三乘學人。入_二於正性離生_一之妙道。而閻浮一化 之正軌也。第三明_二行之果_一。是亦有_レ 二。一漸敎門。二頓敎 門。所謂漸敎者。以_二 四沙門果_一而爲_二近果_一。以_二大菩提_一而 爲_二遠果_一。迴心遲速。如_二餘處辨_一。所謂頓敎門者。直入_二大 乘_一。以_レ得_二阿毘跋致_一。而爲_二近果_一。二轉妙果。而爲_二遠果_一。而 【七十一頁上段】 其直往有_二 二種道_一。一則菩薩發心立_二大丈夫志_一。忍_二耐一 百一十苦_一。不_レ見_二苦相_一。依_二 三聚戒_一。起_二 四弘誓。修_二 四等_一 行_二 六度_一。乃願從_レ今已去乃至成佛。於_二衆生不_一生_二瞋嫌 損惱心_一。又願。從_レ今已去乃至成佛。不_下以_二 一欲心_一貪_中染 男女_上。又願。從_レ今已去乃至成佛。不_レ以_二攀緣心_一起_中諸惡 覺觀_上又願。生生超_二 八難_一道心不_二退轉_一。如_レ是修行漸漸增 明。遂乃成_二阿毘跋致_一。云何阿毘跋致相。謂不_レ染_二 三界_一。 不_レ厭_二 三界_一。求_二無爲道_一。不_レ住_二無爲_一。不_レ在_二彼此_一。不_レ著_レ 中 道_一。常處_二生死_一。而無_二生死_一。何不_レ住_二無爲_一。謂攝_二受正法_一故。 攝_二化衆生_一故。本願無盡故。何不_レ染_二 三界_一。謂煩惱盡故。 業不_レ繫故。生死岸頭得_二大自在_一。遊_二解脫海_一。是爲_二阿毘 跋致相_一。一則菩薩雖_下發_二大心_一愍_中惻衆生_上。或由_レ懼_二退墮_一。 或由_レ樂_二見佛_一。願生_二他方淨土_一。或願生_二兜率內院_一。由_下託_二 生於勝處_一。得_中勝異熟_一。自然入_二大乘正定聚_一也。具如_二疏鈔 及淨心誡觀述_一。第二依_レ示_二學行次第_一者。中阿含經三十 五。佛對_二算數梵志目犍連_一。說_二階梯次第。調馬象次第。敎 算次第_一。以論_二佛法律之次第_一。謂先身口意淸淨正命活食。 【七十一頁下段】 次觀_二內身_一。次守_二護根_一。次進止威儀。最靜庠序。衣鉢隨_レ 身。次於_二無事處樹下塚間_一。修_二習禪觀_一。弃_二除五蓋_一。乃至 入_二第四禪_一。次敎_二 一切漏盡_一。又三十六卷示_二學行次第_一。先 受戒衣缽如_レ翼。心無_二顧戀_一。次守_二護根門_一。次威儀庠序。進 止有_レ儀。次修_二習禪觀_一。又四十八卷明_二學行次第_一。云云。南 山弘律之宗致。全脗浹於經說_一可_レ尚。謹按_二阿含所說_一。今 此所_レ叙無_レ外_二於戒定慧_一。於_二戒學中_一。開_二出正命威儀護 根_一。乃爲_二 六法_一。然此六法。喩_二之人身_一。則定慧乃如_二臟腑_一。 護根如_二氣血_一。戒行如_二骨肉_一。正命如_二皮筋_一。威儀如_二髮毛 爪齒_一。如_レ斯諸物。缺_レ一則非_レ 人也。學道亦然。向之六法。 乃沙門法之具體也。缺_レ 一而非_二眞正學道_一也。所學若缺 則。不_二翅道業不_一_レ成。動也有_レ害_二於人法_一。豈可_レ不_レ怖乎。末 世學律之家。往往生_二師虫_一。外現_二衣鉢隨_レ身。儀容齊整。緩 行直視。低聲閉目等之律相_一。而內懷_二瑕疵_一。戒業不_レ淨。正 命不_レ行。根門不_レ護。定慧不_レ修。南川呵_レ之。以爲_二內染外 淨誑佛之徒_一。顧誑佛之威儀者。其比_二之離_レ身之髮毛爪 齒_一也乎。弃_二擲之糞聚_一而可也。其滅_二却南山宗_一者。蓋乃此 【最終頁を諸教要義略弁一巻のコマ1の右頁から転記】 【上段】 人矣。寂。薄行菲德。濫登_二近圓_一。忝稱_二南山之裔_一。寧無_下覆_二 公倲_一之過_上乎。至_レ老倍懷_二慚懼_一而已。今但爲_レ慨_下乎今 宗之弘通。轉盭_二于祖意_一之甚_上。忘_二其謭劣_一。聊陳_二所懷_一。以 告_二諸同志_一耳。莫_三以_二僭越_一而咎_レ予矣。辨_二南山宗_一訖。  南山宗致最難_二辨了_一。應_下須細尋_二-繹於疏鈔之旨_一。且熟_中-  讀披_二-玩於淨心誡觀_一。而韋編三絶_上矣。不者則。必錯認_下  南山所_二痛斥_一之贋律儀_上。以爲_二持律_一。傲傲然濫_二-膺他恭  敬供養_一。其過無_レ所_レ不_レ至。豈可_レ不_二洪歎_一哉。 上來所_レ叙六宗者。竝究_二至理_一。而能適_二-會時機_一。實乃照_二季 世_一之光明幢矣。若泛論_二法界等流之敎法_一則。一切大小權 實法門。竝皆七善具足。同一甘露之妙法曼荼羅也。但由_三 時運之與_二機感_一。而隆_二-替于時_一而已。若依_二此正法敎_一。而如 說修行者。必定應_下-當除_二 二重障_一離_二 二生死_一。證_中-得圓滿轉 依_上矣。上來顯理分敎門訖。 顯揚正法復古集第二尾 【下段】   [一本奥書云]   寶歷九歲十一月八日 拝寫  弟子 僧照  [版本跋文云]  佛道去聖遼邈矣。祖道陵夷異見競起。茫茫昧昧難辨  東西。非有達者起而顯正之。則雖聰且敏者。不失方幾  希。學佛者之害孰大焉。此編也顯人所未顯。揚人所未  揚。霧海之南針。夜途之北斗。可謂古道再復于今矣。豈  可不歡喜踊躍乎。此書有前後二本。一撰于西京長時。  一述于東都長泉。前本者。有所忌諱。未盡蘊奥。後本  者。開顯直說無餘蘊矣。今刊者從前《割書:考【四角囲み字】前|恐後》本。讀者莫聽  氷焉。余福緣淺薄不獲親炙律師。遺憾不已因刻諸梓。  微攄嗟悼云爾。戊午春。如如居士高嘉謹識。   寛政九戊午歲九月       江戸日本橋通本石町十軒店書肆 西邦宗七梓 【顯揚正法復古集二卷 終】